第198頁
未有一刻,宮人就將人引導至帝王面前。
李善檀的舉止舒緩,不見拘謹,儼然有林下之風:「聽聞陛下對前日之事有所曲解,所以妾前來解釋。」
她言辭清晰:「是妾讓阿爺代為請求去和親的,並非是阿爺擅自為謀。」
蘇農肅想要在降雪之前回到突厥,所以近日來一再提起和親之事,其實宗室女很多,隨便賜封其中一位為公主即可,然李見音不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漢壽王李惠也在前日主動請求願意送長女李善檀去突厥和親,梁文冶等人皆稱讚李惠有浩然之氣。
李見音依舊沉默不言。
然當聽到這位從姊表示是自願的,李見音不禁懷疑:「縣主真的願意?而非是被何人所迫?」
李善檀愕然抬眼,既感到惶惑,又覺好笑道:「陛下多思,真的是妾自願,而且妾對陛下也有所求。」
在洛陽有無數親人都死去,其實還包括她的弟、妹,她阿娘也在宮變中被祖母的男寵所殺,即使之後祖母給予鄭氏再多車馬金錢,也挽回
不了阿娘的性命。
如此壓抑的國都,她早就想逃離,何況如今國富民強,蓄積有餘,突厥還有求於她們,不會苛待自己。
此時前去和親是最合適的。
而且隨著李見音的即位,她很清楚自己阿爺身為先王的子嗣,天然擁有承襲之權,日後必將是最先受到猜忌的那個。
此時她主動去和親不僅是為了逃離令人窒息的局勢,更是為讓從妹記得自己維繫兩國安穩的功績,以後即使生疑心也會有所忌諱,不敢殺阿爺。
*
目送他們離去,褚清思也乘車直入太初宮。
李見音看到女子出現,語氣消沉:「陽城縣主來了,而吾答應了。」
褚清思安撫:「陛下不必介懷,既然陽城縣主與漢壽王皆已親自請求表示願意,陛下沒有理由去拒絕,屆時命太常、祠部為縣主多準備帛物藥材,帶去突厥的武士也多遣一些,縣主若有何要求悉數應允即是。」
其實她隱約能知道為何李善檀會主動要求去和親,漢壽王身為宗室,身為小女皇的叔父,其處境在將來很危險,甚至會連坐於她,然擁有和親之功便不同了。
但對政治及利益交換毫無所知的少女卻似乎未曾察覺,仍還是少年人的頭腦,僅能看到眼前所見。
尚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帝王的李見音有些懵懂地點了點頭,她知道突厥必須有人去和親,才能穩定兩國關係。
*
騎乘一路,李聞道等人在黃昏便抵達長安。
而在經過少陵原時,裴居文看見男子控馬停下,朝原上望去。
夢中女子就是在此處倒下死去的。
李聞道收回視線,繼續驅馬入長安。
這一切都已改變,與夢中有異。
譬如現在的他不在洛陽,未被幽禁,而是在長安,只需等她歸來。
*
在冬十月辛酉,漢壽王之長女李善檀因主動請求和親突厥,封陽政公主,攜絹帛陶器及眾多藥石前往突厥王庭所在的於都斤山,並遣五百騎兵一路護送,最後可留三百騎兵為其私兵,以應對任何的突發情況。
同時命漢壽王親自送女入突厥,待歸來便遷隋州刺史,遠離國都就意味著遠離鬥爭,性命至少無憂。
蘇農肅奉命成功為可汗迎回可敦後,也很快上書請辭。
*
在長樂門送走漢壽王、陽政公主一行人。
褚清思站在宮闕上,看著那些遠離的浩浩蕩蕩的軺車及使臣,暗自嘆息,與其之後讓他人來挑撥,不如自己今日就直接言明。
「我為何能夠在兩月之內就籌謀宮變」
「平樂長公主又為何能夠得知消息返回洛陽。」
「陛下不想問我嗎?」
李見音同樣看著遠方的車馬,聲音果斷:「吾永遠不會問,吾只會記得是魏國夫人讓吾父吾母死後的靈魂有寢殿可居,是魏國夫人讓吾登泰山之高。」
褚清思默然不言,無人知其所想。
*
冬十月中旬,到了遷都的吉日,身為天子的李見音先一步率著洛陽的朝臣及其宗室共同出發回長安,而褚清思則留下處理後事。
在她也將要離開的那日,最後一次乘車去往上陽宮。
退位之後,婦人的衰老之態愈益嚴重,已經到了握不住權力的時候。
即使外面有大風,婦人也執意要往室外走,郭宮人難以勸阻。
褚清思見狀,從宮人手中拿過披襖,披在婦人身上助溫,然後順其心意,扶持著走在宮室之間:「妾今日便會回長安,上陽宮的宮人、內侍皆是太上皇所熟悉之人,衛戍宮城的也是左右儀衛、左右威衛等四衛,若太上皇某日懷念長安,想要歸返,可直接去書長安,妾會命人來此接太上皇。」
婦人緩緩搖頭:「與先王不同,吾更喜歡洛陽。」
得到婉拒,褚清思亦不強求,將李見音對這個祖母的安排也一併告知:「雖然洛陽的太廟已毀,但陛下會為太上皇在長安留一廟,除此之外不知太上皇是否還有什麼要求,亦是有何事要跟妾或陛下交代。」
婦人雖然聲稱不想回長安,但眼睛依舊望著長安所在的方向,語氣是強硬的:「吾百年之後,不必再單獨修建陵墓,將吾與先王同葬即可,畢竟無先王,吾不可能觸及到這帝王之位,而若無身為女人的吾即位為帝,詢的女兒便也不可能承襲這天下。」
褚清思略露驚色,然後諫道:「太上皇乃帝王,依循禮儀應單獨起陵。」
婦人停下,看著一處久久未動:「吾相信這區區一件小事,觀音能夠做到的。」
李見音是否能夠穩定政權、是否能夠將權力收回手中,又是否能夠安定天下,她難以親見,故還是葬在先王陵墓中最為安全。
即使有變故,自己將來也不至於被毀陵。
褚清思未再出聲,修建帝陵所耗費的財力、人力都是耗費巨大的,而如今有宣惠皇帝的獻陵正在修建之中,隨後還需要準備李見音死後的寢居之地,畢竟所有帝王從即位開始就會修建自己的帝陵。
若同時修建三處帝陵,對天下民眾都是巨大的消耗。
如今婦人既主動提出,她自然無駁斥之理。
她看向那處臨洛水的宮闕高台,耳畔是婦人的:「觀音,再陪吾登高一回吧。」
褚清思遂與其拾階往上,如從前無數次。
然人卻已不如當年,精力耗盡的婦人扶著女子的手臂,於原地微微喘息著,待望見龍門、洛水的壯闊,又舒顏一笑。
及至今日,她都依然覺得自己其實還未能算是輸。
往後帝王都是她的子孫後代。而非是魯王李芳那個庶長子的。
*
與婦人會面完,褚清思乘車歸家。
身為奴僕之長的老翁也早已將家中的所有事情全部安置好,為多日來忙於政事的女子免去遷居的後顧之憂。
褚清思手中拿著那熊皮所制的手衣,隻身站在華堂內。
在最後要轉身離開之際,她眷念地環顧著空曠的堂上,好像看到阿爺依舊坐在北面的那張几案後,長兄也仍還席坐於東面,一家人載笑載言。
少頃,他們像是發覺堂上還有一人,又齊齊看向自己,都笑著朝她揮手,示意她走。
她於十五歲隨父兄來洛陽,卻在二十七歲這年獨自乘車歸長安。
【正文完】
2025/6/22/舟不歸
寫於湖南凌晨。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5_b/bjZ90.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李善檀的舉止舒緩,不見拘謹,儼然有林下之風:「聽聞陛下對前日之事有所曲解,所以妾前來解釋。」
她言辭清晰:「是妾讓阿爺代為請求去和親的,並非是阿爺擅自為謀。」
蘇農肅想要在降雪之前回到突厥,所以近日來一再提起和親之事,其實宗室女很多,隨便賜封其中一位為公主即可,然李見音不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漢壽王李惠也在前日主動請求願意送長女李善檀去突厥和親,梁文冶等人皆稱讚李惠有浩然之氣。
李見音依舊沉默不言。
然當聽到這位從姊表示是自願的,李見音不禁懷疑:「縣主真的願意?而非是被何人所迫?」
李善檀愕然抬眼,既感到惶惑,又覺好笑道:「陛下多思,真的是妾自願,而且妾對陛下也有所求。」
在洛陽有無數親人都死去,其實還包括她的弟、妹,她阿娘也在宮變中被祖母的男寵所殺,即使之後祖母給予鄭氏再多車馬金錢,也挽回
不了阿娘的性命。
如此壓抑的國都,她早就想逃離,何況如今國富民強,蓄積有餘,突厥還有求於她們,不會苛待自己。
此時前去和親是最合適的。
而且隨著李見音的即位,她很清楚自己阿爺身為先王的子嗣,天然擁有承襲之權,日後必將是最先受到猜忌的那個。
此時她主動去和親不僅是為了逃離令人窒息的局勢,更是為讓從妹記得自己維繫兩國安穩的功績,以後即使生疑心也會有所忌諱,不敢殺阿爺。
*
目送他們離去,褚清思也乘車直入太初宮。
李見音看到女子出現,語氣消沉:「陽城縣主來了,而吾答應了。」
褚清思安撫:「陛下不必介懷,既然陽城縣主與漢壽王皆已親自請求表示願意,陛下沒有理由去拒絕,屆時命太常、祠部為縣主多準備帛物藥材,帶去突厥的武士也多遣一些,縣主若有何要求悉數應允即是。」
其實她隱約能知道為何李善檀會主動要求去和親,漢壽王身為宗室,身為小女皇的叔父,其處境在將來很危險,甚至會連坐於她,然擁有和親之功便不同了。
但對政治及利益交換毫無所知的少女卻似乎未曾察覺,仍還是少年人的頭腦,僅能看到眼前所見。
尚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帝王的李見音有些懵懂地點了點頭,她知道突厥必須有人去和親,才能穩定兩國關係。
*
騎乘一路,李聞道等人在黃昏便抵達長安。
而在經過少陵原時,裴居文看見男子控馬停下,朝原上望去。
夢中女子就是在此處倒下死去的。
李聞道收回視線,繼續驅馬入長安。
這一切都已改變,與夢中有異。
譬如現在的他不在洛陽,未被幽禁,而是在長安,只需等她歸來。
*
在冬十月辛酉,漢壽王之長女李善檀因主動請求和親突厥,封陽政公主,攜絹帛陶器及眾多藥石前往突厥王庭所在的於都斤山,並遣五百騎兵一路護送,最後可留三百騎兵為其私兵,以應對任何的突發情況。
同時命漢壽王親自送女入突厥,待歸來便遷隋州刺史,遠離國都就意味著遠離鬥爭,性命至少無憂。
蘇農肅奉命成功為可汗迎回可敦後,也很快上書請辭。
*
在長樂門送走漢壽王、陽政公主一行人。
褚清思站在宮闕上,看著那些遠離的浩浩蕩蕩的軺車及使臣,暗自嘆息,與其之後讓他人來挑撥,不如自己今日就直接言明。
「我為何能夠在兩月之內就籌謀宮變」
「平樂長公主又為何能夠得知消息返回洛陽。」
「陛下不想問我嗎?」
李見音同樣看著遠方的車馬,聲音果斷:「吾永遠不會問,吾只會記得是魏國夫人讓吾父吾母死後的靈魂有寢殿可居,是魏國夫人讓吾登泰山之高。」
褚清思默然不言,無人知其所想。
*
冬十月中旬,到了遷都的吉日,身為天子的李見音先一步率著洛陽的朝臣及其宗室共同出發回長安,而褚清思則留下處理後事。
在她也將要離開的那日,最後一次乘車去往上陽宮。
退位之後,婦人的衰老之態愈益嚴重,已經到了握不住權力的時候。
即使外面有大風,婦人也執意要往室外走,郭宮人難以勸阻。
褚清思見狀,從宮人手中拿過披襖,披在婦人身上助溫,然後順其心意,扶持著走在宮室之間:「妾今日便會回長安,上陽宮的宮人、內侍皆是太上皇所熟悉之人,衛戍宮城的也是左右儀衛、左右威衛等四衛,若太上皇某日懷念長安,想要歸返,可直接去書長安,妾會命人來此接太上皇。」
婦人緩緩搖頭:「與先王不同,吾更喜歡洛陽。」
得到婉拒,褚清思亦不強求,將李見音對這個祖母的安排也一併告知:「雖然洛陽的太廟已毀,但陛下會為太上皇在長安留一廟,除此之外不知太上皇是否還有什麼要求,亦是有何事要跟妾或陛下交代。」
婦人雖然聲稱不想回長安,但眼睛依舊望著長安所在的方向,語氣是強硬的:「吾百年之後,不必再單獨修建陵墓,將吾與先王同葬即可,畢竟無先王,吾不可能觸及到這帝王之位,而若無身為女人的吾即位為帝,詢的女兒便也不可能承襲這天下。」
褚清思略露驚色,然後諫道:「太上皇乃帝王,依循禮儀應單獨起陵。」
婦人停下,看著一處久久未動:「吾相信這區區一件小事,觀音能夠做到的。」
李見音是否能夠穩定政權、是否能夠將權力收回手中,又是否能夠安定天下,她難以親見,故還是葬在先王陵墓中最為安全。
即使有變故,自己將來也不至於被毀陵。
褚清思未再出聲,修建帝陵所耗費的財力、人力都是耗費巨大的,而如今有宣惠皇帝的獻陵正在修建之中,隨後還需要準備李見音死後的寢居之地,畢竟所有帝王從即位開始就會修建自己的帝陵。
若同時修建三處帝陵,對天下民眾都是巨大的消耗。
如今婦人既主動提出,她自然無駁斥之理。
她看向那處臨洛水的宮闕高台,耳畔是婦人的:「觀音,再陪吾登高一回吧。」
褚清思遂與其拾階往上,如從前無數次。
然人卻已不如當年,精力耗盡的婦人扶著女子的手臂,於原地微微喘息著,待望見龍門、洛水的壯闊,又舒顏一笑。
及至今日,她都依然覺得自己其實還未能算是輸。
往後帝王都是她的子孫後代。而非是魯王李芳那個庶長子的。
*
與婦人會面完,褚清思乘車歸家。
身為奴僕之長的老翁也早已將家中的所有事情全部安置好,為多日來忙於政事的女子免去遷居的後顧之憂。
褚清思手中拿著那熊皮所制的手衣,隻身站在華堂內。
在最後要轉身離開之際,她眷念地環顧著空曠的堂上,好像看到阿爺依舊坐在北面的那張几案後,長兄也仍還席坐於東面,一家人載笑載言。
少頃,他們像是發覺堂上還有一人,又齊齊看向自己,都笑著朝她揮手,示意她走。
她於十五歲隨父兄來洛陽,卻在二十七歲這年獨自乘車歸長安。
【正文完】
2025/6/22/舟不歸
寫於湖南凌晨。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5_b/bjZ90.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