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他們和山民們相處融洽,經常在一起愉快交談。女王說:“我們總是愛和高原人攀談,和他們說話,你能那麼深地接觸到高原”,漸漸的,女王夫婦對蘇格蘭的一切都喜歡起來,包括他們的服飾、習俗,還有他們的風笛。
一次,女王夫婦來到布列達爾彭爵爺家裡小住,他們驚喜地發現這裡有九位風笛手。每當他們進餐時,無論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這些風笛手們就輪流在室外吹奏風笛。有時一人吹,有時三人同吹,有時全部都來吹。女王夫婦對這一習俗感到又快樂又驚異,尤其是女王,她被這獨特的進餐方式迷住了。從那以後,女王將這種就餐方式帶進了王宮,一直延續不斷,直至今天的伊莉莎白二世,仍保留了這種古老的王室規則:每天早餐都有一位侍從在室外吹奏15分鐘的風笛。
1848年女王在那裡挑下了巴莫羅別墅,這是阿伯丁郡荒原中靠近布雷瑪的一處小莊園。四年後,她把這塊地方買下了。她能更加自由自在地過著一種田園生活了。在那裡,她可以每晚品味他們倆人的浪漫情調,也可以整日不受任何騷擾地沉浸於對阿爾伯特的情愛之中。莊園的環境十分迷人,他們住在兩三間小起居室里,孩子們被安排在樓上,而隨從的大臣則在一間極小的臥室里做全部的事情。夫婦倆人在這兩三間居室里覺得非常安逸自在。在那裡他們隨心所欲地跑進跑去。他們常常把孩子和侍從丟在莊園,雙雙外出寫生、散步、看奔跑的紅鹿,或者走訪村民,有時甚至冒險到阿特·納吉烏河塞克的“堡塞”去住一兩夜,去體驗野居的荒涼與孤寂。他們常常去攀登群山,每登上一座山峰,他們便要搬來很多石頭碼成一個城堡的模型以示紀念,在這種紀念石堆的堆砌中他們感到回到了自己童年的那種無憂無慮地做著遊戲的快樂。
最後,當那座我想總有七八英尺高的紀念石堆接近建成的時候,阿爾伯特登上頂部,放上了最後一塊石頭,這之後又是三聲歡呼。這是一幅快樂,美妙而又動人的情景,我禁不住哭了。站在可愛的山巔極目望去景色是那樣的美麗,天空是那樣的晴朗,一切都是那樣的愜意。
女王曾這樣回憶起他們的那段頗有傳奇色彩的生活。
後來,阿爾伯特推倒了這座舊的小莊園,而在原址重新建一座由他親自設計的城堡。城堡於1855年竣工,外觀宏偉,完全按蘇格蘭豪華的風格以花崗岩建成。有一個100英尺高的塔樓和數許小角樓,並圈以雉堞牆,它巧妙地建制在可以俯瞰周圍的群山以及鄰近的迪伊河最美的景色的地方。至於別墅的內部裝飾,也充分體現了蘇格蘭情調:牆壁、地板、桌椅、幃幔等等,凡是能裝飾起來的地方都鋪上了蘇格蘭的傳統格子花呢,女王還將親手畫的一幅水彩寫生掛在了牆上。阿爾伯特則將在日耳曼獵獲的一頭野豬的豬頭掛在了牆上。在大廳里,還擺放著一尊大小如真人的阿爾伯特身穿蘇格蘭高原服的塑像。
女王快樂極了,她寫道:
我的心一年比一年更縈系這個樂園……現在一切都成了我愛的阿爾伯特自己的創造,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建築,自己的設計……他的崇高趣味,他的親愛的手痕,處處都印遍了!
的確,在這裡維多利亞度過了自己最幸福的時光。在以後的歲月里,她更多的是沉浸在對這一段生活的回憶之中,而每當她回首往事的時候,她總感到有一種光輝、一種脫俗而神聖的靈光,照耀在那些金色的時辰之上,每一個神聖的時刻都歷歷在目,美不勝收,意味無窮。
第六章 親王之死
一、她纖弱的手指感到他本已纖細的呼吸越來越弱,終於再也沒有一絲進氣……
1861年的一天,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前往科堡訪問。馬車篤篤地向前行使,沿途的自然景色使得這對皇家夫婦的旅途變得十分的愉快,那些茂密的森林,那些開闊的河流,還有那不時與馬車競逐著的不知名的飛鳥,甚至使他們似乎暫時忘記了自己工作上的訪問,而好像是一次輕鬆的旅行。
他們一面欣賞著野外的迷人景致,一面愉快地交談著。維多利亞照樣是那樣的伶牙俐齒,滔滔不絕,而一向沉默穩重的阿爾伯特也只有這個時刻才更使人想起25年前造訪肯辛頓時的那個英俊青年,那個被高貴的少女稱做是“最動人的”、“充滿了和善與甜蜜”、“言談聰明機智”的活潑男孩。
是的,作為女王的丈夫,作為19世紀世界最強盛帝國的親王,阿爾伯特幾乎是犧牲了自己人生深處許多本質的東西,肩上的責任不斷地強化著他思維上的嚴密與生活上的嚴謹,他當然也彈琴,也喜愛名人的油畫,但那不過是繁重工作間隙的一種調節與放鬆,他的身材與體態酷似一位浪漫而抒情的男高音歌唱家,但人們也越來越覺得那不過是徒有外表罷了。英國的紳士與貴夫人們總想在那些豪華氣派的社交場合或者舞廳、或者劇院、或者賽馬場找到那個風度翩翩的身影,他的身影幾乎永遠定格在白金漢宮那張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文件的辦公桌前,那盞綠色的書寫檯燈下,躬伏的身子如同一座沉重的雕塑。
他的勤奮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那盞綠色的檯燈是愈亮愈早了,信函往來也越來越廣泛,閱覽報紙也越來越儘可能的全面,他一直堅持著的備忘錄寫作也越來越細緻、深刻、精闢、冗長,這一切幾乎將他吞噬,或者說,他自己就如同一條餓龍,他大口大口地吞噬著日日夜夜不斷增加的工作量卻仍感飢餓。甚至,他的娛樂也僅僅只是一種為了工作而迫不得已的義務,他按照時間表來安排自己的消遣,懷著頗為拘泥的熱忱去獵鹿,在午餐時說些雙關語,這些都是正經的事而絕非純粹的娛樂與詼諧。
一次,女王夫婦來到布列達爾彭爵爺家裡小住,他們驚喜地發現這裡有九位風笛手。每當他們進餐時,無論是早餐、午餐、還是晚餐,這些風笛手們就輪流在室外吹奏風笛。有時一人吹,有時三人同吹,有時全部都來吹。女王夫婦對這一習俗感到又快樂又驚異,尤其是女王,她被這獨特的進餐方式迷住了。從那以後,女王將這種就餐方式帶進了王宮,一直延續不斷,直至今天的伊莉莎白二世,仍保留了這種古老的王室規則:每天早餐都有一位侍從在室外吹奏15分鐘的風笛。
1848年女王在那裡挑下了巴莫羅別墅,這是阿伯丁郡荒原中靠近布雷瑪的一處小莊園。四年後,她把這塊地方買下了。她能更加自由自在地過著一種田園生活了。在那裡,她可以每晚品味他們倆人的浪漫情調,也可以整日不受任何騷擾地沉浸於對阿爾伯特的情愛之中。莊園的環境十分迷人,他們住在兩三間小起居室里,孩子們被安排在樓上,而隨從的大臣則在一間極小的臥室里做全部的事情。夫婦倆人在這兩三間居室里覺得非常安逸自在。在那裡他們隨心所欲地跑進跑去。他們常常把孩子和侍從丟在莊園,雙雙外出寫生、散步、看奔跑的紅鹿,或者走訪村民,有時甚至冒險到阿特·納吉烏河塞克的“堡塞”去住一兩夜,去體驗野居的荒涼與孤寂。他們常常去攀登群山,每登上一座山峰,他們便要搬來很多石頭碼成一個城堡的模型以示紀念,在這種紀念石堆的堆砌中他們感到回到了自己童年的那種無憂無慮地做著遊戲的快樂。
最後,當那座我想總有七八英尺高的紀念石堆接近建成的時候,阿爾伯特登上頂部,放上了最後一塊石頭,這之後又是三聲歡呼。這是一幅快樂,美妙而又動人的情景,我禁不住哭了。站在可愛的山巔極目望去景色是那樣的美麗,天空是那樣的晴朗,一切都是那樣的愜意。
女王曾這樣回憶起他們的那段頗有傳奇色彩的生活。
後來,阿爾伯特推倒了這座舊的小莊園,而在原址重新建一座由他親自設計的城堡。城堡於1855年竣工,外觀宏偉,完全按蘇格蘭豪華的風格以花崗岩建成。有一個100英尺高的塔樓和數許小角樓,並圈以雉堞牆,它巧妙地建制在可以俯瞰周圍的群山以及鄰近的迪伊河最美的景色的地方。至於別墅的內部裝飾,也充分體現了蘇格蘭情調:牆壁、地板、桌椅、幃幔等等,凡是能裝飾起來的地方都鋪上了蘇格蘭的傳統格子花呢,女王還將親手畫的一幅水彩寫生掛在了牆上。阿爾伯特則將在日耳曼獵獲的一頭野豬的豬頭掛在了牆上。在大廳里,還擺放著一尊大小如真人的阿爾伯特身穿蘇格蘭高原服的塑像。
女王快樂極了,她寫道:
我的心一年比一年更縈系這個樂園……現在一切都成了我愛的阿爾伯特自己的創造,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建築,自己的設計……他的崇高趣味,他的親愛的手痕,處處都印遍了!
的確,在這裡維多利亞度過了自己最幸福的時光。在以後的歲月里,她更多的是沉浸在對這一段生活的回憶之中,而每當她回首往事的時候,她總感到有一種光輝、一種脫俗而神聖的靈光,照耀在那些金色的時辰之上,每一個神聖的時刻都歷歷在目,美不勝收,意味無窮。
第六章 親王之死
一、她纖弱的手指感到他本已纖細的呼吸越來越弱,終於再也沒有一絲進氣……
1861年的一天,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前往科堡訪問。馬車篤篤地向前行使,沿途的自然景色使得這對皇家夫婦的旅途變得十分的愉快,那些茂密的森林,那些開闊的河流,還有那不時與馬車競逐著的不知名的飛鳥,甚至使他們似乎暫時忘記了自己工作上的訪問,而好像是一次輕鬆的旅行。
他們一面欣賞著野外的迷人景致,一面愉快地交談著。維多利亞照樣是那樣的伶牙俐齒,滔滔不絕,而一向沉默穩重的阿爾伯特也只有這個時刻才更使人想起25年前造訪肯辛頓時的那個英俊青年,那個被高貴的少女稱做是“最動人的”、“充滿了和善與甜蜜”、“言談聰明機智”的活潑男孩。
是的,作為女王的丈夫,作為19世紀世界最強盛帝國的親王,阿爾伯特幾乎是犧牲了自己人生深處許多本質的東西,肩上的責任不斷地強化著他思維上的嚴密與生活上的嚴謹,他當然也彈琴,也喜愛名人的油畫,但那不過是繁重工作間隙的一種調節與放鬆,他的身材與體態酷似一位浪漫而抒情的男高音歌唱家,但人們也越來越覺得那不過是徒有外表罷了。英國的紳士與貴夫人們總想在那些豪華氣派的社交場合或者舞廳、或者劇院、或者賽馬場找到那個風度翩翩的身影,他的身影幾乎永遠定格在白金漢宮那張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文件的辦公桌前,那盞綠色的書寫檯燈下,躬伏的身子如同一座沉重的雕塑。
他的勤奮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那盞綠色的檯燈是愈亮愈早了,信函往來也越來越廣泛,閱覽報紙也越來越儘可能的全面,他一直堅持著的備忘錄寫作也越來越細緻、深刻、精闢、冗長,這一切幾乎將他吞噬,或者說,他自己就如同一條餓龍,他大口大口地吞噬著日日夜夜不斷增加的工作量卻仍感飢餓。甚至,他的娛樂也僅僅只是一種為了工作而迫不得已的義務,他按照時間表來安排自己的消遣,懷著頗為拘泥的熱忱去獵鹿,在午餐時說些雙關語,這些都是正經的事而絕非純粹的娛樂與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