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唐皇帝莫急,大唐有大唐的際遇,而本座也有本座的緣法,一切強求不得。世間萬物皆有其法度,違逆這些規律都沒有好結果,不必強求,也強求不來!」呂涵陽說道。

  「仙長說得對,是小可奢求了,只不過,大唐若是有危難,還望仙長出手相助!」李二退而求其次。

  「若說危難,什麼才叫做危難?大唐在本座看來周圍的國度才是有危難,大唐現在兵鋒之盛周圍的這些國家根本沒有人能擋得住,除了天地之威之外,人力還沒有能擋住大唐軍隊的。」呂涵陽說道。

  因為前隋戰亂,讓中原人口銳減,從當初三千四百萬戶,到現在只有八百萬戶,掃了足足十之七八。這算是一場比任何天災都要恐怖的殺劫。

  但是這麼多年的戰爭,造成的就是這些存活下來的青壯全都是見過血的殺才,可以說大唐軍隊現在雖然不多,也就二三十萬,但是卻能讓周圍的國家膽寒。

  李二在去年之所以會被突厥逼到渭水邊上這樣的恥辱,主要是為了平息國內,他剛剛和隱太子分了個勝負,而隱太子身後的世家大族蠢蠢欲動。他不得不將自己手中的軍隊放到地方上震懾這些大家族。

  而現在制約大唐軍事行動的就只有國內的民生了,支撐不起一場大戰也是大唐的窘迫。因為國內糧草不足,天下凋敝這麼多年,前隋的根基已經徹底的耗費乾淨,只有李二自己慢慢積攢家底。

  「仙長,此話怎講?大唐周邊無數異族虎視眈眈,征討他們有何不可?中原強盛就臣服,中原削弱就入侵,這樣的異族留之何用?」李二不是不知道這些異族的本來面目。他自己的祖先就是這麼來的,雖然登上皇位之後,李家開始了洗白,還認了李耳當祖宗。

  但是他們一家子體內的鮮卑血脈卻是洗不去的,不僅僅是他,他的皇后長孫氏,還有朝中那些複姓的官員,全都是當初五胡亂華的時候和漢族血脈融合的後裔。

  李二對於這種白眼狼一樣的異族的了解比起呂涵陽都要真切,歷史上對於這些異族他是安撫,分化,然後拉攏一部分,打壓一部分。就算這樣的手段也是在暗中進行,在表面上擺出了一副一視同仁的表象。

  正如歷史上李二說過:自古以來皆分胡漢夷狄,朕卻愛之如一。這種話說起來好聽,但是真正的能夠做到?這顯然不可能,在封建社會絕對做不到這樣的民族大同。

  這是為什麼?只是為了安撫那些番邦異族,讓他們安心,大唐不會打你們。這樣那些傢伙就不會造反,可是按照李二的真實想法,卻是絕對要將這些異族全都直接剷除乾淨。

  這一點在李二每隔幾年就要對外發動戰爭就看得出來,且不說歷史書上面記載的那些原因是不是正確,但是師出有名就直接派兵去打還看不出李二的對外政策?

  有那些錢糧去打仗,還不如讓國內的百姓過得好一些呢,貞觀年間也不是說人人都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在整個大唐地圖範圍內,能夠吃飽穿暖的也就只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只是在饑寒的低保線上掙扎。

  所以李二之所以對外戰爭,就是因為他知道這些異族就算對他們再好他們都會反叛,是餵不熟的白眼狼:東突厥是這樣,簽訂合約說撕毀就撕毀;薛延陀也是這樣,李二在歷史上冊封了真珠可汗,可是最後還是薛延陀壯大之後就變了白眼狼。

  還有高昌,高麗,還有西突厥,吐谷渾,吐蕃等等,這些都在李二心中是必須要用戰爭說話的。可是為什麼委曲求全,就是因為國內的民生不足以讓大唐的軍事行動毫不受阻。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沒有錢糧,打仗什麼的不過是嘴上說說而已。

  「那些異族,現在不值一提,只要本座在,他們還能怎樣掙扎?莫非真以為本座不敢大開殺戒?」呂涵陽揣測了一番李二的對外政策,然後得出了李二其實也是一個民族主義者,真的將自己當成漢家皇帝了。

  「仙長確實是可以直接微整這些異族,但是仙長可曾想過,若是大唐就這樣庇護在仙長的羽翼之下,那麼還談何成長?雛鷹若要搏擊長空,就要學會獨力。」李二說道。

  他不想說要是一直被你這個神仙保護著,今後大唐恐怕就會變成一幫懦夫。

  「既然皇帝你已經有了決議,那麼就這麼辦吧!大唐該怎樣,還怎樣,本座沒有絲毫興趣去管。不過不能讓國內都不安寧還對外用兵,征討異族重要,但是百姓安康更加重要!」呂涵陽說完,直接轉身離去。

  第四十三章 新手村村長(上)

  李二想要藉助呂涵陽的力量,威懾周圍各國,給自己大唐帶來休養生息的時間,然後徹底的征討這些養不熟的傢伙,讓中原王朝能夠安穩的延續下去。

  雖然在之前他的心中也曾想過讓呂涵陽幫助自己修煉成仙,長生不老。但是作為帝王,他的雄心一直都在,還沒有到願意為了自己一人的長生久視,放棄這大好河山的地步。

  所以他選擇了前面一種,可以讓大唐的江山更加穩固的方式藉助呂涵陽的力量。

  雖然呂涵陽明確表示他不會插手大唐的事情,但是李二知道這個傢伙其實也是非常的在乎大唐的,或者說在乎的是大唐人的百姓。不然之前突厥南下他就不會出手了,所以這件事情很有可行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