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切都是彼此之間隱匿的默契,知道就好,不會說出來。神權和皇權之間的默契養成,會讓李二和呂涵陽彼此之間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而大唐的歷史將會徹底的改變。

  第三十五章 改元貞觀

  時間一天天過去,在武德九年的寒冬,長安城外三十里的玉山雖然白雪皚皚,但是卻依舊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工地。無數的突厥戰俘在士兵們的看管下修築著一座位於山巔的道觀。

  所有需要的物資,大唐朝廷都給了最優惠的條件,直接讓商家送到了玉山腳下。要修建一座大唐現在最大的道觀,而且是那位神仙今後清修的地方。這對於長安城的商賈來講是一件大事情,因為這可是積累陰德最好的時機。

  所以這些商人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在這種地方賺錢,作為社會地位備件的商賈,他們能夠有機會參與進來,這還是呂涵陽提議方才獲得的機會。

  按照李二的想法,整座人教道場需要什麼東西,就讓朝廷徵調就是了,這樣可以將呂涵陽這個神仙和大唐朝廷緊密的綁在一起。但是呂涵陽覺得這樣過於勞民傷財,所以他提議讓商賈來辦這些事情。

  該給多少給多少,這樣大唐朝廷沒有額外的負擔。而這也能夠讓大唐的百姓受利。畢竟不管是用什麼材料,總要有人進行勞作方才能夠從別處變成產品,或者搬運而來不是。

  這個過程就產生了價值,百姓就從中獲得了利益,而那些商賈也能夠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但是卻不可太多。

  呂涵陽自認為自己這種情況也算是剝削那些商人了,這個年代商人的地位很低賤。他們被認為是不勞而獲,但是沒有人知道採買商品,然後一路運輸這些難道就不是勞作?而商人賺取一點利潤這是人家的勞動成果。

  所以他沒有像這個年代的貴族那樣認為商人的東西可以隨意使用,比如說商人送上門來的那些財物,勛貴世家直接收了,而等到要辦事的時候,卻翻臉不認人的不在少數。他給了浙西晚會上那個人一定的利潤空間,只是要在一定的範圍內,別把他當冤大頭。

  但是呂涵陽沒有料到這個時代的商人卻根本不在意利潤,在得知這些材料是用來修建神仙的清修之地之後,頓時所有人都表示不要錢,算是給神仙的孝敬。

  這一下子將呂涵陽架住了,這些商人不知道是該說他們蠢,還是該說他們不愧是嗅覺最靈敏的商人?商人是這個世界上最純粹的生物之一,他們追逐的就是利益。

  只要你用的方法比我多賺一個銅板,那麼我就會想方設法獲得你的方法。不惜虛心求教,甚至爾虞我詐的進行套取。

  而在呂涵陽的眼中,眼前這些商人之所以執意要免費的奉送這些物資,為的就是放長線釣大魚:神仙府邸都是我們這些人捐贈的,哪怕我只是捐了一車沙子也是捐贈啊。

  這樣他們有資格自傲,用呂涵陽的威名成為他們驕傲的資本,而且今後遇到什麼難處,也能夠有那麼一點底氣前來呂涵陽這裡尋求幫助。

  這些人眼中放棄了眼前利益,為的就是謀求長遠利益。在這方面商人比起那些世家大族要來的痛快得多,因為他們沒有世家大族那麼驕傲。或者說他們知道自己怎麼都不可能是呂涵陽這個神像的對手,所以乾脆臣服。

  而世家大族卻是因為站在最高點已經這麼多年了,習慣之下,讓他們不願意在頭頂上忽然間多一個傢伙指手畫腳,而且自身的力量不弱,總要試試能不能反抗一下。

  現在世家大族在試探過後知道自己這些人在對方面前其實就是看對方心情然後碾壓的螻蟻,哪怕再不情願,現在也不得不臣服。

  商人將建築材料運來,然後在這玉山上的突厥戰俘一點點的搬運上山,按照監工的指揮,一點點的完善著玉山的這一座人教道場,在這裡不是供奉三清,只供奉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

  這神像卻不是突厥戰俘能夠插手的,這是呂涵陽自己做的,他會在這座神像之中添加自己的符篆之術,讓這一座神像成為人教道場的招牌,從而在普一出現就轟動大唐。奠定玉山人教道場天下聖地的地位。

  呂涵陽自己在玉山忙的不亦樂乎,畢竟這是他以後的老巢。而在長安城之中,李二他們似乎也忘記了這裡還有一個神仙,開始定義改元,並且對即將來到的屬於他們的朝代進行規劃。

  太極宮,立政殿的偏殿之中,李二坐在一張案幾的後面,在左右兩側擺放著幾張相似的案幾,此時房謀杜斷,長孫無忌,還有天策府其餘的幾位謀士正在商議著。

  「首先定下年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陛下,年號不妨定為貞觀如何?」長孫無忌說道,顯然對於年號這種東西,李二也是非常慎重的。而定年號一般都是和自己的心腹進行商議。

  那些武將雖然也算是李二的心腹肱骨,但是他們那些傢伙舞刀弄棒或許是一等一的好手,要是說道別的,這幫殺才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建設性建議。

  「貞觀,不錯,輔機兄提出這貞觀二字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年號。」房玄齡表示贊同。

  「原本微臣還準備了永寧這一個年號,看樣子比起長孫大人可是差遠了。」一名天策府的謀士,也是十八學士之一的孔穎達說道。

  孔穎達是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孫,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是當世大儒,一身學問浩如煙海,一生之中編撰註解了《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