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山水環抱,林木蔥鬱。李二寶等人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拜謁了黃帝陵,安燕兒對李白說道:“姐夫,此情此景,你這位大詩人得賦詩一首吧。”

  李白胸中早就涌動著創作的激情,他隨口吟道:“黃帝鑄鼎荊山涯,不煉黃金煉丹沙,

  騎龍飛去心清家,雲愁海思今人磋。”

  李二寶贊道:“詩仙不愧是詩仙,這首黃帝鑄鼎,果然精煉達意。好。”

  李白奇道:“二寶,我還沒有給這首詩起名呢,你怎麼知道我就是要命名黃帝鑄鼎呢。”

  李二寶心道:“唐詩三百首裡面收錄的李白拜謁黃帝陵的詩的名字,就是黃帝鑄鼎。”他笑笑,說道:“姐夫,你詩中的第一句就是黃帝鑄鼎,這不是很明顯嗎?”

  安燕兒說道:“二寶,你號稱六步成詩,趕緊也做一首吧。”

  柳飛絮也開口說道:“是啊,小寶,做一首吧,我很期待呢。”女人們果然是多愁善感,詩情畫意的。原本李二寶沒有什麼興致,看到神仙姐姐期待的眼神,頓時詩興大發,他連六步也懶得走了,直接吟道:“登橋山

  高陟橋山上,關河萬里長。沮流聲浩浩,相干色蒼蒼。紅日竿頭進,青虛足下藏。

  軒轅龍馭古,百代景冠裳。”這是一首宋代詩人范仲淹的詩。

  “好啊。”眾人一起拍手叫好,就連柳飛絮眼中也滿是欣賞之色。李二寶一高興,買一送一,接著吟道:“秋色橫空(白樸)。兒女情多。甚千秋萬古,不易消磨。拔山力盡英雄困,垓下尚擁兵戈。含紅淚,顰翠峨,拌血污遊魂逐太阿。草也風流猶弄,舞態婆娑。當時夜間楚歌。嘆烏騅不逝,恨滿山河。匆匆玉帳人東去,耿耿素志無他。黃陵廟,湘水波。記染竹成斑泣舜娥。又豈止虞兮,無可奈何。”

  “好啊。”眾人又是一陣讚嘆。

  李白有點疑問,說道:“詩寫得很好,可是這白樸是什麼意思?”

  白樸是元代戲曲家、詩人,李二寶剽竊的時候有點激動,不小心把他的名字也帶了出來。李二寶臉皮厚,他說道:“白鋪是一種寫詩的手法,僅此而已。”

  李白琢磨了半天,也沒有覺得這是一種什麼寫詩的手法。他還想問問,剛要開口,李二寶早已經走了,邊走邊說:“下山了,咱們還要趕路呢。”

  ”

  第二百三十三章 井陘關

  這天李二寶等人來到了太行八陘之一的井陘關。

  井陘關,要隘名。即井陘口,又稱土門關,古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北井陘山上。又縣西有故關,乃井陘西出之口。是太行進入古為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井陘”是太行山內一條最大的隘道,秦皇古道就穿越其間。

  井陘關漢朝即在此口置關,它與南面的壺關、天井關合稱“上黨三關”(因與上黨郡連界)。並陘關背負太行,遙對華北平原,扼晉冀交通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軍事上所必爭。自秦漢至明清,史書記載發生在井陘關的戰爭多達17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漢將軍韓信指揮的“背水之戰“。漢高祖三年(前204年),韓信率軍攻趙,在井陘關外破釜沉舟,背水而戰,士兵因無退路,捨命與趙軍拼殺,最終擊敗趙軍大獲全勝,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以少勝多、名垂千古的戰例。

  這裡是安祿山控制的河東道與關內道交界之處。

  李二寶等人來到了井陘關,管轄上黨三關的土門駐屯軍正六品屯騎都尉安祿山的養子安忠志、井陘關守將旅帥李欽在關門前迎候,隨即帶著土門參觀了井陘關。同時前來迎接的還有現任常山刺史、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