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再說你就是想那樣打,把人家誘進來,人家也不一定同意啊.戰爭總是雙方的事.美國前太平洋戰區司令布萊爾就說:我們尊重人民解放軍在大陸上的權威,但我們必須讓他們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們的.
記者:我忘了這句話是你說的還是別人說的:"傳統的人民戰爭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守土衛家的理論."而今天,我們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鞏固和開拓國家發展權,不會再有能夠威脅民族生存權的敵人.
劉亞洲:我說過這句話.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軍事思想的精髓都是作戰思想,其核心內容又稱為總戰法.信息作戰,是當今最時髦的軍事術語.它首先是作戰思想,其次才是一種作戰方法.美軍總強調不對稱作戰,其實,人民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恰恰是不對稱作戰,我們才是不對稱戰爭的老祖宗.遏制美軍的槓桿不在戰場之內,而在戰場之外.我勸你多讀一讀喬良的書.喬良的理論有其獨到之處.喬良是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有人是落伍者中的落伍者.我們對美國的戰略威懾越是切實可信,美國就越是不敢強度介入.在今天的情況下人民戰爭怎麼打?需要研究.如果我們還以傳統的看家護院式的人民戰爭作為根本的戰略指導,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的敵人不費一槍一彈就達到了它們的目的——把中國死死地壓在那片黃土上.我一直在研究美國,我發現美國有一個大戰略——它總是造成一種態勢,讓你感到你的本土受到威脅,迫使你把人力和物力全部投到陸地上,從而把海上和天空的通道給它閃開,而它決不會從陸地上到你那裡去,它從天上去.你看,今天我們的大陸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的海洋領土被侵略得不成樣子.我們的戰爭觀念不能再困在領土上了.國家利益的邊界在擴大,軍事戰略要體現出這一時代特徵.
記者:傳統的人民戰爭理論確實應該與時俱進.以前是熱兵器對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戰爭是接觸式的,人民的優勢容易發揮.以後是非接觸作戰,敵我雙方可能根本就不見面.誘敵深入不可能也不能允許發生了.禦敵於國門之外,殲敵於海空之中,破敵於太空之上,很可能成為基本的戰略戰役要求.如何發揮人民戰爭優勢?也是個問題.
劉亞洲:我們的地面觀念根深蒂固.戰爭從來遵循揚長避短、避實擊虛,我們懂這個道理,敵人也懂.比如我軍歷來的傳統是擅長近戰、夜戰,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地面的殲滅戰.這些傳統都是在當年的戰爭中形成的,當然是以陸軍為主.事實上,今天不僅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這裡,我們的兵器更是如此——無論是陸戰武器,還是海戰、空戰武器,主戰兵器都是近戰居多.
記者:從對伊拉克戰爭的現場點評到事後的分析、爭論,我們看到,我軍有相當一部分人還認為地面戰爭仍是未來戰爭的基礎.
劉亞洲:美軍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美軍在韓戰期間和越南戰爭中得出的最大的教訓是,大規模機械化兵團的地面作戰,弊病太多.首先是在國家層面上動員複雜,投送戰場耗資太大.更主要的,地面大兵團在山嶺、叢林地區無法展開,笨重遲緩,因此無法對付分散持久的游擊戰.此情景就像一頭掉進沼澤里的水牛,無法抵擋蠍子、螞蝗、蛇群的攻擊一樣.這兩場戰爭後,美國進行了痛苦的反思,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它再也不動用大量的地面部隊進行大規模作戰了,而主要以空中力量為主.地面則是讓搜集情報和指示目標的特種部隊唱主角.它的主要戰略目標都要求通過空中打擊實現,地面纏鬥和機械化決戰被禁止.這次伊拉克戰爭一開始,儘管美軍坦克前進的履帶聲隆隆作響,我就一針見血地說,這不是打仗.它不會跟伊拉克的坦克對陣.它更不會去打巷戰.它幾乎是在表演.我們也許還會對未來地面戰爭的消失感到將信將疑,但美國人卻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二十年的戰爭經驗證明,美國已經摸索出了更好的戰爭方式,那就是信息化的空中打擊.今後,不管是誰,只要他抱著早己陳舊過時的地面戰爭、機械化戰爭的經驗和幻想不放,誰就要失敗.
看看世界軍事的發展潮流,戰爭將會越趨向人道化(當然,我是從軍事意義上講的).高技術戰爭不僅在改變著戰爭樣式,也在改變著戰爭的倫理觀念.在精確戰爭時代,因為武器的非制導化而出現的超大規模殺傷戰爭已經不再出現.不僅要強調自己低傷亡、少傷亡甚至零傷亡,也不喜歡多殺傷敵人.畢竟戰爭的目的不是殺人比賽.從這一點說,美國花買路錢瓦解伊軍高官也好,用空中力量斬首和震懾也好,有它值得研究的地方.而使用陸軍或主張攻堅戰,主要以人力對抗而不是技術和智慧對抗,只能是將更多的生命變成屍體.這本身就是違反軍事發展規律和戰爭本質的.
我認為戰爭的本質不應該是它的殘酷性,而應該是智慧和技術的較量.技術越來越進步,社會越來越文明,戰爭也越來越人道.中國人為什麼到現在提起日本人就咬牙切齒,並且中日兩國和兩個民族的關係始終難以真正地互相信任?就是當年日本人殺中國人殺得太多了.對於日本那是一個永遠的污點.對於中國那是永遠的恥辱.但是,你看看近年來美國打的一些仗,它打完那些國家,那些國家的人民從感情上說並不是真的對美國懷有深仇大恨,只有被推翻的政府會這樣.中國古人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只要達到戰爭目的就可以了,豈在多殺傷!最好一個都不要殺.非殺不可一定要少殺,最重要的,自己也要少死.不怕犧牲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要犧牲.當然這有點理想化,不過要有這個概念.當年冷兵器時代不大量使用人力不可能,因為技術含量實在太低了.現代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我們要看到,技術的發展和在軍事領域裡應用的根本價值,在於降低勝利的成本.
記者:我忘了這句話是你說的還是別人說的:"傳統的人民戰爭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守土衛家的理論."而今天,我們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鞏固和開拓國家發展權,不會再有能夠威脅民族生存權的敵人.
劉亞洲:我說過這句話.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軍事思想的精髓都是作戰思想,其核心內容又稱為總戰法.信息作戰,是當今最時髦的軍事術語.它首先是作戰思想,其次才是一種作戰方法.美軍總強調不對稱作戰,其實,人民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恰恰是不對稱作戰,我們才是不對稱戰爭的老祖宗.遏制美軍的槓桿不在戰場之內,而在戰場之外.我勸你多讀一讀喬良的書.喬良的理論有其獨到之處.喬良是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有人是落伍者中的落伍者.我們對美國的戰略威懾越是切實可信,美國就越是不敢強度介入.在今天的情況下人民戰爭怎麼打?需要研究.如果我們還以傳統的看家護院式的人民戰爭作為根本的戰略指導,實際上相當於我們的敵人不費一槍一彈就達到了它們的目的——把中國死死地壓在那片黃土上.我一直在研究美國,我發現美國有一個大戰略——它總是造成一種態勢,讓你感到你的本土受到威脅,迫使你把人力和物力全部投到陸地上,從而把海上和天空的通道給它閃開,而它決不會從陸地上到你那裡去,它從天上去.你看,今天我們的大陸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的海洋領土被侵略得不成樣子.我們的戰爭觀念不能再困在領土上了.國家利益的邊界在擴大,軍事戰略要體現出這一時代特徵.
記者:傳統的人民戰爭理論確實應該與時俱進.以前是熱兵器對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戰爭是接觸式的,人民的優勢容易發揮.以後是非接觸作戰,敵我雙方可能根本就不見面.誘敵深入不可能也不能允許發生了.禦敵於國門之外,殲敵於海空之中,破敵於太空之上,很可能成為基本的戰略戰役要求.如何發揮人民戰爭優勢?也是個問題.
劉亞洲:我們的地面觀念根深蒂固.戰爭從來遵循揚長避短、避實擊虛,我們懂這個道理,敵人也懂.比如我軍歷來的傳統是擅長近戰、夜戰,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地面的殲滅戰.這些傳統都是在當年的戰爭中形成的,當然是以陸軍為主.事實上,今天不僅我們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這裡,我們的兵器更是如此——無論是陸戰武器,還是海戰、空戰武器,主戰兵器都是近戰居多.
記者:從對伊拉克戰爭的現場點評到事後的分析、爭論,我們看到,我軍有相當一部分人還認為地面戰爭仍是未來戰爭的基礎.
劉亞洲:美軍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美軍在韓戰期間和越南戰爭中得出的最大的教訓是,大規模機械化兵團的地面作戰,弊病太多.首先是在國家層面上動員複雜,投送戰場耗資太大.更主要的,地面大兵團在山嶺、叢林地區無法展開,笨重遲緩,因此無法對付分散持久的游擊戰.此情景就像一頭掉進沼澤里的水牛,無法抵擋蠍子、螞蝗、蛇群的攻擊一樣.這兩場戰爭後,美國進行了痛苦的反思,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它再也不動用大量的地面部隊進行大規模作戰了,而主要以空中力量為主.地面則是讓搜集情報和指示目標的特種部隊唱主角.它的主要戰略目標都要求通過空中打擊實現,地面纏鬥和機械化決戰被禁止.這次伊拉克戰爭一開始,儘管美軍坦克前進的履帶聲隆隆作響,我就一針見血地說,這不是打仗.它不會跟伊拉克的坦克對陣.它更不會去打巷戰.它幾乎是在表演.我們也許還會對未來地面戰爭的消失感到將信將疑,但美國人卻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二十年的戰爭經驗證明,美國已經摸索出了更好的戰爭方式,那就是信息化的空中打擊.今後,不管是誰,只要他抱著早己陳舊過時的地面戰爭、機械化戰爭的經驗和幻想不放,誰就要失敗.
看看世界軍事的發展潮流,戰爭將會越趨向人道化(當然,我是從軍事意義上講的).高技術戰爭不僅在改變著戰爭樣式,也在改變著戰爭的倫理觀念.在精確戰爭時代,因為武器的非制導化而出現的超大規模殺傷戰爭已經不再出現.不僅要強調自己低傷亡、少傷亡甚至零傷亡,也不喜歡多殺傷敵人.畢竟戰爭的目的不是殺人比賽.從這一點說,美國花買路錢瓦解伊軍高官也好,用空中力量斬首和震懾也好,有它值得研究的地方.而使用陸軍或主張攻堅戰,主要以人力對抗而不是技術和智慧對抗,只能是將更多的生命變成屍體.這本身就是違反軍事發展規律和戰爭本質的.
我認為戰爭的本質不應該是它的殘酷性,而應該是智慧和技術的較量.技術越來越進步,社會越來越文明,戰爭也越來越人道.中國人為什麼到現在提起日本人就咬牙切齒,並且中日兩國和兩個民族的關係始終難以真正地互相信任?就是當年日本人殺中國人殺得太多了.對於日本那是一個永遠的污點.對於中國那是永遠的恥辱.但是,你看看近年來美國打的一些仗,它打完那些國家,那些國家的人民從感情上說並不是真的對美國懷有深仇大恨,只有被推翻的政府會這樣.中國古人就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只要達到戰爭目的就可以了,豈在多殺傷!最好一個都不要殺.非殺不可一定要少殺,最重要的,自己也要少死.不怕犧牲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不要犧牲.當然這有點理想化,不過要有這個概念.當年冷兵器時代不大量使用人力不可能,因為技術含量實在太低了.現代技術提供了這種可能.我們要看到,技術的發展和在軍事領域裡應用的根本價值,在於降低勝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