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天,孫承宗帶著袁崇煥,一起來到寧遠城,察看以後,他們十分不滿意。祖大壽卻當著孫承宗的面,重彈“勞民傷財”之說,被他當面斥責一番。孫承宗指著地圖,向祖大壽說明寧遠城的重要位置,說明守住寧遠,就是守住山海關的道理。

  後來,袁崇煥親自對寧遠城重新設計了新圖紙,規定城牆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城牆底部寬三丈,頂部三丈四尺。經過一段時間的辛苦修築,新的寧遠城終於竣工了,孫承宗又親臨視察,非常滿意,兩人一起精心布署了一條抗擊後金的新防線——寧錦防線。

  這條寧錦防線,是指從錦州、松山、杏山,到右屯、大小凌河等地,不僅遣將派兵把守,還對原來的城牆進行認真修繕,進駐重兵,嚴密防守。在孫承宗指導下,經過袁崇煥親率軍民辛苦了一年,一度荒涼凋敝的寧遠,變為明朝抵禦後金南犯的關外重鎮。

  在孫承宗、袁崇煥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思想指引下,天啟四年(1624年,天命九年)九月,孫承宗派遣總兵馬世龍偕巡撫喻安性及袁崇煥東巡廣寧,歷經十三山,經過右屯,又從水路抵三岔河,讓都司楊朝文去蓋察訪。

  這次袁崇煥等東巡三州兩河,相度形勢,察訪虛實,訓練了士卒,增長了膽氣,實在是一次壯軍威、鼓士氣的舉動。

  自孫承宗上任以來,定軍制,建營壘,備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築炮台,買戰馬,“層層布置,節節安排,邊亭有相望之旌旗,島嶼有相連之舸艦,分合俱備,水陸兼施”,一時之間,警報不傳,烽火熄滅,逃難的百姓又陸續返回家園,開墾屯種,一度沉寂的遼西大地,又變得生機盎然。

  後金汗王努爾哈赤見到孫承宗與袁崇煥將帥一心,聯手合築寧遠城,又建了一條寧錦防線,一時無懈可擊,不便興兵南來。便讓大貝勒代善率領三千騎兵去攻打錦州,實施范文程的投石問路計策。

  錦州的明朝將領馬士龍,寧夏人,武舉出身,歷任游擊,副總兵等職。孫承宗來山海關就任後,見馬士龍勤謹職守,對遼東防務比較重視,便向皇上推薦他為總兵,並派他守錦州。

  馬士龍確實對錦州的防備很重視,先後修補了城牆,在認真訓練士兵的同時,把城上的火炮裝置妥當,帶領士兵運來大量滾木、礌石,並準備了充足的糧草,還加強了軍情的刺探,建立了完整的軍事情報組織。

  因此,大貝勒代善的兵馬一出瀋陽城,就引起錦州探馬的注意,他們一方面派人繼續監視這支騎兵的動向,一邊向錦州報告。

  馬士龍立即登上城頭,布置防備,沿城巡視,命令守軍嚴陣以待,不可粗心玩忽職守。

  得知消息後的袁崇煥早已成竹在胸,立即派遣副將左輔、朱梅二將,帶領二千人馬,迅速前往錦州救援。

  二人走後,袁崇煥又讓傳令分別前往寧錦線上的松山、杏山二城,命他們也派出少量兵馬前往錦州援助。

  大貝勒代善的兵馬來到錦州城下,一見城上早有防備,若是領兵回去,不僅被敵人恥笑,也會受到兄弟貝勒的譏諷,只得命令騎兵攻城。

  頓時,城上城下喊殺聲爆起,鼓聲與角螺聲相互應和,城上的大炮連續在旗兵中間爆炸,一排排旗兵倒在地上。

  馬士龍在城上指揮守軍,用滾木、礌石打擊靠近城下的旗兵,把那些攀爬雲梯的旗兵一次次、一個個地打下去。

  大貝勒代善騎在馬上,指揮著他的旗兵攻城,只待城牆能倒下一個豁口,他就可以命令身後的鐵騎,一馬衝進城去!

  猛然之間,城南方向塵土揚起,吶喊聲漸漸近了,大貝勒代善不由一驚,知道是明朝的援軍到了,耳畔響起父王那“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叮囑。

  明朝守軍們見有援軍到來鬥志更旺,對準後金兵馬猛開大炮轟擊,滾木與礌石打得後金兵馬暈頭轉向,而後金兵又看明朝援軍到來,不免驚慌起來。

  ---------------

  努爾哈赤私秘生活全記錄--第十一章(5)

  ---------------

  這時,馬世龍見松山、杏山的兵馬已殺向後金隊伍的背後,便當機立斷,把城頭守衛安排已定,立即領著五百精卒,從城裡殺將出來。

  大貝勒代善腹背受敵,被前後夾攻,心知再不撤退,將受到包圍了,遂命令停止攻城。他領著殘餘兵馬,丟下攻城的器械,與圍上來的明軍混戰在一起,拼命往外面殺去。

  努爾哈赤自大貝勒帶兵走後,總覺得心裡不甚踏實,急命四貝勒皇太極迅速帶兵前去增援,以防代善有失。

  皇太極的兵馬剛出瀋陽不久,便有探馬回來,要他快去救援,皇太極未等探馬說完,便對座下戰馬連加三鞭,領著鐵騎如旋風一般,沿著去錦州大道,飛速地馳去!

  寧遠來的救兵左輔、朱梅二將領著五百士卒,也急匆匆往錦州趕來。等他們趕到時,見後金兵馬殺開血路,想往瀋陽方向逃跑,左輔一邊向身後士卒喊著,一邊手執大刀,迎頭就向代善砍去。孫梅將軍領著士卒隨著圍前來,把大貝勒代善圍在中間。

  正在十分危急之時,四貝勒皇太極的兵馬趕到了,在潮水一樣的鐵騎的衝擊下,明軍再也攔截不住,大貝勒代善才得已逃出重圍,與四貝勒的鐵騎合兵一處,往北逃去。馬世龍等領著兵馬隨後追殺,他們用弓箭,又射殺了許多受傷的旗兵,直至天色將晚,才各自收兵回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