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日,與人說話,聲若宏鍾,音量甚大,似乎能把周圍的牆壁震倒。

  別看孫承宗的外貌長得像個粗俗的漢子,他卻是滿腹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他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的進士,開始擔任朝廷中編修的官職。天啟帝接任以後,孫承宗以左庶子充任日講官。起初,熹宗皇帝每次聽孫承宗講授完了,都說心裡明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因此,天啟帝特別喜愛、看重這位日講官,對他另眼看待,殷殷關切。

  孫承宗擔任大學士分管兵部事,很關心遼東戰事,對兩遼的形勢和險要關塞全都諳熟胸中,瞭然於心。

  孫承宗親自來到山海關外,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對王在晉提出的修築重關的計劃很不贊成,便啟奏明熹宗免了王在晉的職。

  滿朝文武大臣都說孫承宗“一向知兵,又熟悉兩遼事”,一致推舉他主持遼東軍事。皇上當即封孫承宗為兵部尚書,並經略遼東,又賜尚方寶劍,給他先斬後奏的權力。

  孫承宗拜謝聖恩,翻身上馬,領了家兵家將,滿懷著治遼的希望,奔向山海關而去。

  後金汗王努爾哈赤於天啟二年(1622年,天命七年)正月下旬不戰而取廣寧之後,又招降了這一地區各城堡的明朝軍隊和百姓,繳獲了明朝大量的糧餉、兵器、甲杖等軍用物資等。因為廣寧是遼西的重鎮,占領了廣寧就等於占領了遼西地區。又因為占領廣寧之後,遼東、遼西便連成了一片,諾大的遼河兩岸全歸順了後金。這一勝利,是繼遼瀋決戰之後的又一巨大勝利。

  正月二十六日,努爾哈赤在廣寧舉行盛大宴會,眾貝勒、大臣們全都參加。鼓樂齊鳴,笑語喧揚,熱鬧非凡。

  二月二十七日,後金汗王努爾哈赤在眾后妃的陪同下,離開了廣寧,回到遼陽城裡。

  不久,努爾哈赤便把都城遷到了遼陽。那些貝勒、大臣、將領們的親屬,也都陸續來到遼陽,而後金的軍民,也都一批一批地遷到了遼瀋地區。

  在遼陽住了一年之後,努爾哈赤覺得這座古城年久失修,城牆倒塌嚴重,而且此城過大,不宜防守。因此,他又決定在遼河城以東的太子河畔,另築新城,當作都城,被稱作“東京”。

  後來,通過實地考查,努爾哈赤發現瀋陽的戰略地位更比遼陽優越。於是,他又當機立斷,決定將都城遷到瀋陽。

  天啟五年(1625年,天命七年)三月,努爾哈赤將再次遷都的想法,告訴了諸貝勒、大臣們。

  一石擊起千層浪,大家紛紛反對,顯示出很不理解,認為放棄立即修建的東京城十分可惜。

  其實,根據當時的形勢看,後金國占有的土地成倍擴大,南至鴨綠江,與朝鮮相鄰;北到嫩江,與蒙古接壤;西臨遼河,與明朝對峙。因此,從地理位置看,後金正處於這三股勢力的包圍之中。

  努爾哈赤從二十五歲出兵開始,雖然打著為報父祖之仇的旗幟,骨子裡早已把奪取明朝的天下,當作自己的“射天之志”。在努爾哈赤看來,瀋陽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實現這一遠大政治目標的根據地了。

  努爾哈赤向來是說干就乾的,他決心不惜“一時之勞,惟遠大是圖”,再次遷都。

  ---------------

  努爾哈赤私秘生活全記錄--第十一章(2)

  ---------------

  天啟五年(1625年,天命十年)三月,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後來瀋陽又叫“盛京”。

  按照努爾哈赤的命令,八旗士卒全都駐紮在瀋陽城裡,又招募良工巧匠,對瀋陽城重加修築,建造宮殿,把瀋陽城開了四門。

  中置大政殿,又名篤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後殿名清寧宮;東有迎風樓,西有飛龍閣。又蓋了十五亭等,樓台掩映,金碧輝煌,雖是塞外都城,不亞大明京闕。

  不久,努爾哈赤帶著六宮后妃,滿朝文武,一齊來到瀋陽,住進宮裡,便終日與大妃烏拉氏、小妃納澤等飲酒作樂。

  大貝勒代善與其弟兄十幾個人,不是去上林里打獵,便是去校場練武,玩得也很開心。

  孫承宗到山海關上任以後,從遼陽、廣寧失守中,總結出一條覆車之鑑,那就是:“選邊將,重將權。”

  為了申明自己的觀點,並用這條經驗教訓藉以警醒皇上,孫承宗寫了奏表給天啟帝。隨後便開始了遴選將領的工作,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對性格沉雅又有先略的傑出將領袁崇煥越發器重。

  兩人對遼東的局勢,對兩遼的防務,以及對後金的作戰方案,都有共同的認識。他們談得投契,一見如故。為了共築寧錦防線,二人密切合作,整日忙於練兵備戰,有時在一起切磋武藝,談兵論武,大有相見恨晚之慨。

  袁崇煥,字元素,廣西藤縣(祖籍廣東東莞)人。父親袁懷山,本是明朝的一個將領,退役回鄉後以養花自娛,兼教兒子崇煥習文練武。

  袁崇煥六歲上學,先練習了放箭,九歲以後,在習文的同時,兼學各路拳腳功夫。因為崇煥聰明好學,十四、五歲時候,便能打敗大人了。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袁崇煥考中進士,到福建邵武任知縣。因為他為人機敏,膽子大,善騎藝,喜談兵,見人輒拜為日盛,對人慷慨,被稱為“熱腸之人”,深得閩中人士的讚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