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後,努爾哈赤便帶領全族人等再哭祭一番,他立在父祖靈位前面,手指尼堪外蘭的心、肝、頭顱,大聲說道:“如今奸佞小人尼堪外蘭已被活祭,冤讎已報,二老若是泉下有知,也應瞑目了。我努爾哈赤將繼承你們的遺志,重振愛新覺羅家族的雄風,建州已經統一,不久之後,我還要帶領軍隊去……”

  此時,從長白山里悠然飛出一隻搏擊長空的蒼鷹,它那碩大的翅膀,不斷地舞動著,在遼闊的空中,像飛箭一般,在空中翱翔……

  ***************

  *努爾哈赤私秘生活全記錄--第四章

  ***************

  努爾哈赤著實是太忙了,他一邊要殷勤地把美女良駒貢奉給大明朝,攏住這張“虎皮”做靠山,一邊又要迅猛地吞噬著兆佳等女真各部,逐步地實現女真的統一……剩下的時間當然要與佳麗們分享了。他每吞併一個部族,帳中便多了一位福晉……每攻下一座城池,臉上便多了幾許春情……惟有美艷絕倫的瓜爾佳是個例外……努爾哈赤依依不捨地把她送到胞弟的房中,心道:今日我割捨的是美色,明天我得到的可是江山……

  ---------------

  努爾哈赤私秘生活全記錄--第四章(1)

  ---------------

  努爾哈赤根據張軍師的建議,準備重新建造一座新城,作為將來的“建州王”的都城。這是萬曆十四年(1586年)。

  因為赫圖阿拉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新的應運而生的都城,應該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水陸便利,環境優美的處所,既隱蔽,又通達的好地方。

  他們在赫圖阿拉城西南方向,約八里處的虎提哈達南岡上,選中了一塊地址。這地方東依雞鳴山,南傍哈爾撒山,西偎煙筒山,北臨加哈河和索爾科河,即二道河之間三角形河谷平原南緣的虎攔哈達上。在它的東、南、西三面,都是懸崖絕壁,僅西北一面開展。東有首里口印碩里口河,東北流入索爾科河;西北有二道河,注入加哈河。索爾科河與加哈河交匯後,在此流入蘇先素滸河。這地方稱作佛阿拉,從各方面看,確實地勢險要,進可以很快地出擊,退也能迅速地堅守,是個易守難攻的好環境。

  且說選好新城地址以後,努爾哈赤便於次日發出命令,讓何和理與洛寒二人負責,開始興建佛阿拉城。

  僅半年多時間,大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四月,建築的新城便竣工了。

  新建的佛阿拉城,共分為三重,最裡面的第一重為木柵城。這柵城,顧名思義,是用木柵圍築起來。作為城垣,簡便,耐久,可以就地取材。

  這十分謹嚴而又典雅的柵城裡面,還建有鼓樓、神殿、客廳、樓宇和行廊等。這裡是努爾哈赤發布命令、接待賓客、議論軍政大事和全家居住的地方。那兩層樓房雖不高大,也還寬敞,牆是石灰加土抹縫,又掛上一層灰,屋裡也還亮堂堂的。樓頂是拱形,飛檐,用綠色琉璃瓦蓋脊,映著陽光,倒也輝煌耀眼。

  第二重為內城,周圍三里左右,城牆是用木頭與石塊混雜建成,很堅固。這內城較高,約有近四丈,寬有五尺,上有雉堞、垛樓、瞭望樓等。因為城牆寬厚了,上面可以並排行走兩人,白天垛樓與瞭望樓中有人值班,夜晚有人在城上巡哨,護衛著內城與柵城的安全。內城中的居民約有二百多戶,全是努爾哈赤的親近族人。

  內城東邊,有大堂一所,常用於議事,或是祭奠天地、祖宗,也可以作為娛樂場所。內城西邊,有一軍馬廄,內有近千匹良種軍馬,專供鐵騎兵騎用的。

  第三重為外城,周長十五里左右,城牆高一丈有餘,內外皆以粘泥塗之,光滑鑒亮,不易攀緣。城上沒有雉堞,也無射台、隔台與垛樓,不過,城外有壕溝,水深齊胸。

  三座城門也不盡相同,一重城門也是木柵的,隨手關開,一般不設門鎖;二重城門是木板大門,厚而結實,有大鎖管著,亦有專門守門士兵看守。三重城門以木板為主,又無鎖鑰,門閉後,以木橫閂。這外城門有專門守門士兵,日夜看守,緝查,生人不可隨意入城。外城中居民約有五百餘戶,住著努爾哈赤的眾將官家屬及族屬等。

  外城壕溝以外,還住有八百多戶居民,他們多是軍人、工匠、商人等。

  當時,佛阿拉城內外居住著一千多戶,共有一萬五千餘人,成為當時建州衛女真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也是遼東女真人中較大的一個城市了。

  建成新的都城佛阿拉,是張軍師為努爾哈赤謀劃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即是勸他稱王。

  一天,張軍師領著大將額亦都、安費揚古、何和理、費英東、扈爾漢、洛寒、昂納克、邵魁等近二十人,來見努爾哈赤,大家一致請求努爾哈赤應在新的都城--佛阿拉“自中稱王”。

  努爾哈赤也就應諸將之請求,便答應下來,並同時建立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分其為環刀軍、鐵錘軍、串赤軍和能射軍等。

  在張軍師的策劃下,又制定了小規模的禮儀,為在努爾哈赤出入城柵時,在城門設樂隊,吹打奏樂,以顯示威嚴。

  為與稱王相適應,還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如不能隨便進入柵城,見到努爾哈赤時要施禮、稱王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