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慶也是嘆息起來。

  便有人說道:「高君何故嘆息,你有那高統領為親,怎麼都不怕沒地方去,籍貫也能掛於其上,哪裡還要如我等這般,若是這次科舉不成,下次可就沒有機會了,戶籍如果回了平州,那可就是糟了。」

  高慶聞言,苦笑不言。

  確實,如這人所說,實在不行,他是可以將籍貫掛靠在高並家中,只是這算什麼?豈非如那食客之流了?

  如今這時代,除了食客之外,便是想要免除徭役的百姓,自願賣身為奴,將籍貫和田地,找一戶大族掛靠,雖說幽州已經免除這個政策,但在人心之中的影響並未消散,他高慶堂堂渤海高氏的嫡系,若是最後混到只能掛靠分家的地步,也沒有臉回家了。

  只是現在情況確實不妙,實在不行,只能請家中再寄來錢貨,提前買上一座院子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方法,只是看起來有些困難

  「若能在科舉中脫穎而出,那可就是省事了,不說為官為吏,至少不愁籍貫所在了,只是現在這麼多人都來了,人人皆想要上榜,其中不乏為學精湛之輩,便是我,也不敢說一定能中。」

  很快便又有人道:「你若是覺得薊縣都難,那回去估計就更難了,我是得了消息,說是周邊的部族、外族人,現在都拖家帶口的,大舉朝平州進駐,就是為了求一個中原戶籍,他們也想參加科舉,到底是被玄甲軍嚇怕了,他們總覺得不知道什麼時候,那玄甲軍就要打過去的。」

  「打又打不過,當然就想成為自己人了,這也是人之常情。」高慶點點頭,品評了一下之後,便沒有多少興致了,憂愁著自己的前路。

  一直等他回到了暫住的院子,還沒有從這股憂愁裡面走出來,但到了最後,卻也只能長嘆一聲,暫時來看,還是只能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為學之上才行。

  在入籍之後,高慶已經重新在薊縣的學館登記在冊,要在這裡參加科舉。

  這學館,在幽州處處皆有,而在并州和平州境內,則只是部分縣城有。

  這也是正常的,因為并州和平州都算是剛剛拿下來,很多地方還未完全平定,算不上安寧,當然無從建立。

  只不過,這幽州的一座座學館,卻是建立的格外順利,據說是幾年之間,諸多舉子在各地宣講時事,早就培養了基礎,現在直接將那些舉子聚集起來,再配以一些吏胥,加上一處辦公衙門,馬上就是一個學館了。

  學館建立之後,當地的百姓不僅沒有半點不適,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很多人當時就將自家孩童送去蒙學,場面一時非常熱鬧。

  消息陸陸續續的傳來,越發讓高慶認定,科舉之事絕非那位冠軍侯、征北將軍臨時起意,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布局許久的計劃,一旦能藉此成事,甚至成為典型,必定有很大的好處,甚至一舉反超高並,都未必不能可能。

  所以在從學館得了一些書冊後,高慶就時常研讀。

  書冊之中寫的,就是這次科舉可能考到的東西。

  高慶研讀了幾日,馬上就感覺到裡面不簡單,很多東西過去他也曾經接觸過都是那位征北將軍的學說,也就是民間所傳的「陳學」。

  「現在看來,陳學是要大行其道了,至少在北地是難以避開了,不過我觀這些書冊上的陳學,和過去所見的陳氏文集、大典,乃至幾篇文章比起來,都有一些不同,似乎更加偏向於百家工學,而非那天下至理。」

  這般想著,其實高慶心中有些不喜,只是他卻知道這事科舉的敲門磚,於是不得不學之。

  只是,與此同時,在那并州兵營之中,高慶的同族之人高並拿到了這些書冊之後,卻是如獲至寶。

  「這些才是有用之言,先前大典也好、文集也罷,雖然微言大義,說的是萬世不易的道理,能開心胸,能定志向,但卻無法讓普通人也得指點,但現在這幾本科舉之言,說的卻是人人皆能用得上的道理。」

  他翻看了一夜,越發愛不釋手,於是第二天一早,就讓軍中文人謄寫出來,打算再全軍宣揚。

  至此,這陳學的脈絡,漸漸分明起來。

  第1140章 兩州立,東兵歸

  隨著科舉和學館的在整個幽州範圍內被迅速推行起來,無數反饋也從各地匯聚過來,最終在將軍府進行匯總。

  雖然祭龍大典之後,陳止在名頭上有了變化,不過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到將軍府原本的計劃。

  關於科舉的一系列舉措和政策相繼出台,在孫秀的主持下,以幽州為中心,朝兩邊的并州和平州擴展過去。

  與科舉同時進行的,還有這兩個州的建設和吸收。

  但因為情況不同,得到的方式也有區別,所以針對平州和并州的建設,存在著明顯區別。

  作為一個情況混雜的州,平州的統治基礎其實並不牢靠,即便是過去的王浚,實際上也沒有實際統治過那裡,朝廷派去的官吏,多數只是名頭,並無約束力和執行力,最多只能控制一個郡的地盤。

  這種情況,在被張方帶著玄甲軍犁了一遍後,並沒有太大的轉變,不過卻在這些部族心裡種下了恐懼的種子,現在將軍府再派人去治理,就藉助這股東風,建設起一些基層的、民間組織比如宗族、鄉里等社會結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