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命令下達,劉聰散去朝會,召集了幾個重臣、將領,在書房商討對策。

  「陳止派來的人,現在在哪?」他先問起了幽州使者。

  已貴為國丈、掌握一定兵權的靳准就道:「還在驛館住著。」

  「來的是什麼人?」劉聰冷笑起來,「敢傳這般國書,真是不怕死,就不怕朕一怒之下,將他們盡數斬殺?」話中的殺氣毫不掩飾。

  「這兩人是有來歷的,」靳准趕緊勸阻,「一個叫盧諶,是征北將軍府功曹參軍盧志的長子,還有個名為王構,乃是一行人,常年出使草原各部,深受陳將軍喜愛,是其面前的紅人。」

  「哦?」劉聰收起表情,「這麼說來,都是有名有姓的人了,很好,就讓他們來覲見,朕要問問他們,是否怕死!也好折辱這幽州的人一番!」

  說完,他眉頭一皺:「可惜漢人皇帝還沒抓住,不然哪還要受這個氣?南邊是怎麼回事,怎麼到現在還沒抓到人?」

  第1072章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皇上,南邊的事,大局已定,又有太子親自坐鎮,無非時間早晚罷了。」一名大臣走了出來,此人名為王沈,掌匈奴國御史台,「當下要緊之事,還是要讓幽州老實下來,否則此地作亂,或許真能耽誤大事。」

  自劉乂一系滅亡之後,劉聰為避免舊事重演,兼任了匈奴大單于之後,便有意的削減這部分的權柄,引入了更多的漢家制度用來抑制,強大國主的權柄,要從根子上杜絕內部爭鬥的再次發生。

  御史台這個機構,就是因此被樹立起來,只是形雖兼備,但內里的精神卻有些似是而非,以至於作為御史首領的王沈,明顯是個擅長溜須拍馬的。

  不過,劉聰很吃這一套,一下就讓王沈把這話題帶過去了,集中在了幽州上。

  「幽州敢警告朕,是有些底氣的,」劉聰游目四望,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你們準備一下,若那幽州真不知好歹,咱們也得有所表示,最好調動一些兵馬在邊界上營造聲勢!」

  「可是要做攻伐的準備?」靳准故意露出擔憂之色,「但幽州軍的戰力,可不是小事,我那族弟還在幽州手上……」

  他在這時候提起自己的族弟靳康,就是為了提醒這位匈奴國主,別犯傻了,幽州軍什麼戰力,吳王劉逞已用自己親自證明了,咱匈奴的兵根本不是人家對手,哪能招惹。

  劉聰臉色難看起來,這事知道是一回事,被當眾說出來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好在靳准深知做人之道,給同僚王騰遞過去一個眼色,後者馬上會意,上前說道:「南邊的軍隊要圍困潼關,捉拿漢人的皇帝,北邊的軍隊要絞殺柔然賤族,國中有些空虛,最多調動一些人馬在邊界搖旗吶喊,哪裡還能真箇進攻?」

  「正是這個道理,」得了台階下,劉聰馬上點頭,大手一揮,「幽州敢這麼囂張,無非就是以為我等不敢動兵,他幽州這些年安於發展,內部安寧,百姓富足,又有什麼理由起兵?朕這兵馬只要稍一鼓動,必然集齊幽州內部世家之力,阻止陳氏動兵,倒是他內外交困,又有漢人皇帝的命令壓制,哪裡還能動彈,說不定連幽州都要守不住了!」

  有人忍不住提醒道:「日前就有情報,說是那幽州的將軍府,朝平州派出了一支軍隊,可見那幽州,也不是不能動兵。」

  「這正是朕斷言他不會輕易動兵的原因!」劉聰眯起眼睛,這讓他覺得自己很是威嚴,「否則的話,就不是一支兵馬東征,而是要大舉出征了!他這一隊兵馬發出去,還能占了平州不成?」

  這句話換來了眾人的一陣恭維,都說皇上英明云云。

  結果天不遂人願,忽然就有戰報傳來,當眾遞給匈奴國的三公,書信之中說平州之地,高句麗被張方擊敗之後,有慕容氏兵馬偷襲,也被大敗,又有段氏倒戈歸順,整個平州,居然三日之間,有一半土地,被那張方占領,名義上歸屬於幽州將軍府!

  「這……」劉聰瞠目結舌,文武官員也是大驚失色。

  「這……這到底是平州兵馬太弱,還是幽州玄甲軍太強?」

  眾人面面相覷,拿不定主意。

  不過,隱約之間,他們都知道慕容氏的實力,連慕容兵馬偷襲之後,都要大敗,逼得段部投靠,這孰強孰弱,已經是一清二楚。

  劉聰頓時又下不來台了,連他的諸多大臣,都找不到什麼台階給他走,最後只能是滿臉怒氣的驅散了群臣。

  等劉聰重新坐下,恰巧又看到了那幽州使者帶來的書信,這心裡的怒氣一下子又竄了起來,就要找個地方發泄。

  「那個什麼盧諶和王構來了嗎?」

  就有宦官回答道:「二人已經在宮外候著了。」

  「讓人進來,」劉聰冷笑一聲,「朕倒要看看,他們是怎麼有膽量來此的!」他打算好好折辱一下這兩個使者。

  那玄甲軍厲害,朕不敢動,你兩個小小行人,總能拿捏一番吧,總要把胸口這股悶氣發泄了。

  不過,等見到兩人的時候,便是心裡懷著惡意,劉聰也不免暗贊一句二人風度。

  盧諶作為盧志長子,乃范陽盧氏的嫡系,自幼飽讀詩書,完全是按照世家那一套法子培養出來的,氣度自是過人。

  王構隨著鮑敬言離開軍中,跟在名士身邊學習,也得了真傳,胸有丘壑,自從出使過南邊之後,逐漸被陳止看重,令他為行人,負責外交方面的事務,這些年走南闖北,眼界、歷練都不缺,氣度便更顯得豁達,姿態不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