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錯,」支雄也評價起來,「那三位漢家王,在兵馬崩潰之後,不想著收攏人手,聚集力量,反倒讓散落的兵馬護著自己往外逃遁,將本就崩潰的軍陣再次撕裂,最後這三個廢物是逃走了,剩下支離破碎的兵馬,根本就護不住皇帝,如果不是漢家勇士死戰不退,恐怕那位皇帝已經被活捉了,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他的話,讓石勒點了點頭。

  「這下,匈奴可就掌握了主動,只是這也是個燙手的山芋,」石勒說話之間,露出了笑容,「咱們沒抓住皇帝,讓皇帝逃出了洛陽,乍一看是壞事,但也減輕了危險,某家聽說那幽州陳征北和皇帝關係不淺,逮住了皇帝,那就是得罪陳征北,如果引得幽州兵動,從後面出兵攻打咱們,那可就十分被動了!現在這個事,就讓他匈奴人去頭疼吧!這群人,前些日子還威脅咱們,與我等對陣,現在也是活該!」

  「那這洛陽,打還是不打啊?」石虎卻急了,這次進軍,因出其不意,漢家守衛的兵馬來不及聚集,被他們一一攻破,石虎作為先鋒大將,親手斬殺不下三十人,被他砍傷的更多,很是過癮,卻還沒有滿足,生怕因為這件事,讓石勒決定退兵。

  「當然要打!不僅要打!還要繼續往南打!儘可能的占地!」石勒露出獰笑,他站起身來,聲音逐漸提升,就像是一個展露獠牙的狼王,在動員自己的族人,「這麼好的機會,怎麼能夠放過?」

  眾人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顯得亢奮起來,有幾個好戰的更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看著眾人的氣勢,石勒微微點頭,知道軍心可用,緊跟著道:「有些事,你們有些人問過,但某家沒有回答,那是因為有約定,現在漢家朝廷已是這個樣子了,那保密不保密,也就不重要了。」

  聽他這麼一說,眾人馬上就都聚精會神的等待起來。

  他們大致能猜到石勒要說什麼。

  石勒沒讓他們等待,直接挑明:「本來,咱們南邊的攻勢不順,只在司州扯下兩個口子,占住無關緊要的城池,想要繼續南進,可謂困難重重,都已打算收攏兵馬,暫時修養了,或者攻伐東邊去了,結果某家突然宣布南下,你們中間不少人找過來,又是勸我,又是詢問原因,無非就是擔心某家是一時昏了頭……」

  他的目光在幾個人臉上掃過,頓了頓,才繼續道:「咱們南下之後,情況如何?」

  石虎嘿嘿一笑,恭維道:「叔父用兵如神,南邊的漢兒一個能擋住的都沒有,直接讓咱們突入洛陽,把皇帝小兒都給趕跑了!」

  「不要拍馬屁!」石勒瞪了石虎一眼,「咱羯人不能搞這一套,漢家就是因為相互恭維,整天談些有的沒的,才會淪落至此,放眼望去,北方的漢家勢力,一個能……」說到這裡,他忽然頓住了,一句「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被生生噎在嗓子裡,因為石勒猛然想起,北邊還盤踞著一個深淺不知的巨獸,就是漢家勢力。

  「咳咳……」輕輕咳嗽,掩飾尷尬,石勒話鋒一轉,「你們也該注意到,此番南下,咱們碰到的漢家兵馬都難以聚集,石虎說某家用兵如神,那是奉承,實際上情況是,某家知曉此時南邊守備空虛,這才會抓住機會!」

  聽到這,眾人差不多明白過來,支雄就道:「主公在那漢家得了新的內應?」

  「是有個內應,」石勒笑了起來,露出高深莫測的神色,「只是這個內應卻是三王之一,是他主動給某家傳信,讓我領兵南下!當時我不知緣故,擔心是陷阱,於是且戰且行,一路試探,現在卻可以肯定,那人是真心相助,說相助也不對,應是要利用某家!既然如此,那某家就不能客氣,把這司州吞下來,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第1069章 三王黨爭,石氏得利

  「叔父,您的意思是說,是那漢廷執政三王中的一人,與石勒勾結,才會讓他此番南下這般順利!」

  空曠的屋舍中,張賓、張鐸叔侄相對而坐,兩人中間擺著一張棋盤,張鐸滿臉震驚之色。

  「有什麼驚訝的?」張賓將白子落在棋盤上,淡淡說著,「東海王也好、廣漢王也罷,哪怕是晉王和長沙王,執政的時候都是一家獨大,獨斷朝綱,連皇帝都不被他們放在眼裡,自是將整個天下都看做囊中之物,所求所得,除了權柄之外,還有一些家國情懷,但三王共治,可就不一樣了。」

  張鐸稍微平息了驚訝,小心翼翼的拿出一枚棋子,放在棋盤上,問道:「可是因為黨爭?侄兒聽聞,三王抵京,各帶一批人馬,安插在朝廷上下,所以沒過多久,就有黨爭之事興起,前些日子,有個叫蘇峻的北上冀州,而聽聞此人就是在黨爭中被排擠,以至於成了閒散之人,最後才會抓住機會,前來北地。」

  「蘇峻是個聰明人,」張賓再放下一枚棋子,「他的選擇是正確的,離了洛陽,就是脫出了牢籠,才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反觀洛陽,黨爭之下,早沒有了什麼對錯之分,更使得那得權之人失了分寸,為了攬權,他們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招引外敵。」

  「難道說這次石勒南下,真的就是因為三王黨爭?」

  「不錯,」張賓輕輕點頭,「三王爭奪權柄,定要有高低之分,有成功者,就有失意人,那失意之人想要奪取權力,靠著自身的力量、自己的手下已經是做不到了,當然就要將目光看向外面,若是有強敵來犯,自是最為理想的情況,況且三王秉政,施政混亂,京畿之地已有怨言,引來外地,也可以凝聚人心,轉移風向,是以有人招引,有人推波助瀾,以至於當下局面的產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