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劉岳在邊上笑道:「國丈,我看這人分明還惦記著你的銀子,他見你對給僕從的大方,可是看的清清楚楚,結果國丈卻這般吝嗇,連我都吃了一驚。」

  靳准笑著搖頭道:「將軍莫要這般言語,我哪裡是什麼國丈,再者說來,那僕從乃是家奴,賞賜也就罷了,未來會盡心盡力的為我做事,可剛才那人,得了一塊銅板,便可利用,何必多與?這豈不是浪費?」

  說著,他起身回返馬車,只是走過靳明身邊的時候,低語道:「你給我上來,我有話問你!」

  靳明當然知道族兄的意思,不由低頭跟了進去。

  沒想到,本以為是一場訓斥,但隨後靳准卻和顏悅色的問道:「那通典總綱,到底寫了什麼,為何會讓人趨之若鶩?」

  第705章 一步臭棋?

  「這……」靳明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違心的說道:「弟也只是偶得一二篇章,這到底整本書描寫了什麼,著實是不太清楚的。」

  「好了好了,」靳准看著靳明,搖搖頭,「這裡就你我兄弟二人,還有甚好隱藏的?你先前的那一番做派,可不像是略知一二的樣子。」

  靳明聽了,頓時額頭流汗,嘴唇扇動,偏偏說不出話來,要知道,之前自己的這位族兄,還挑明了損貶陳止,乃是政治正確,結果一轉臉,自己就上杆子貼過去,還暴露在單于和中山王的從屬跟前,這其中的隱憂,當然是清清楚楚。

  「何必再掩蓋?」靳准瞥了靳明一眼,「那陳止有才能,這事我亦知之,哪裡會責怪你?若說你有什麼過錯,還是養氣的功夫不夠,你在我面前偽裝的不錯,讓我都看不出來,怎麼一碰上這外人說話,立刻就沉不住氣了?你這樣,未來在官場上,也是要吃虧的。」

  「唉,」靳明見狀,便嘆氣一聲,隨後滿心委屈的說道:「好叫兄長得知,實在是我要得那幾篇總綱之文太過困難,這通典乃是陳止所書的一部大書,可謂包羅萬象……」

  「這個我略有耳聞,」靳準點點頭,「不過,先前忙於國族中事,實在無暇他顧,只是略知一二,聽說此書只是口氣甚大,其實並未成書?」

  「那只是無知之人妄言罷了!」靳明一下子就顯得有些激動,像是被踩到了尾巴的貓兒一般,但旋即又回過神來,趕緊低頭認錯道:「弟又有些失態了。」

  靳准眉頭一皺,訓斥道:「你這是在我面前,卻也沒有什麼,但若是剛才那情形,又要被人看了去,以後遇到這般事情,得學會按捺心中之意。」

  「弟謹遵教誨!」靳明二話不說,先低頭認錯,隨後注意到堂兄表情,又繼續解釋道:「之所以說那些乃是虛妄之言,根據其實就在這《通典總綱》之上,兄長你聽此名,以總攬之,以綱網之,其實就是闡述了一部書的精神、主旨,其中內容更可謂精幹、提煉,遠的不說,只是弟所得幾篇,只看內容,寥寥幾字,便點名了道家、法家和墨家之要訣,能融會貫通過往所學!」

  「有這麼玄妙?」靳准眯起眼睛,手指在身下的車板上敲打兩下,「這麼說,剛才那人的一番話,也不是無中生有,能吸引這麼多人趨之若鶩,靠著的就是那通典的玄妙?」

  靳明旋即反問道:「兄長可知道,如今在那漢廷國都洛陽,這一整本最全的通典總綱,要用什麼價格,才能買得到?」

  「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靳准沉吟了一下,伸出了一根手指,「一兩銀子!」

  說完,他笑道:「從你的話中,以及剛才那人所言,還有為兄自己所得的消息來看,陳止真正寫出來的《總綱》其實只有一本,最多不超過兩本,而在洛陽了流傳的,那就只能是一本了,那其他全本,便只能是謄寫,這樣的局面下,就算是內容再怎麼精妙,恐怕也難以真箇成為高價,一兩銀子,就算是在漢廷國都,也算是不小的開銷了,用來買一本書,肯定是綽綽有餘的。」

  在靳准看來,自己給出的這個答案,其實餘地很大。

  不過,靳明緊跟著就搖了搖頭,嘆息一聲道:「說出來兄長大概不相信,這一本以陳氏紙所寫的全本《通典總綱》,在那洛陽城中,可以賣到十兩銀子!」

  「十兩銀子?」靳准驚呼一聲,「這中原人都瘋了不成,為了一本謄寫文章,花費十兩銀子?這十兩銀子,便是在那洛陽,恐怕也能再城北買上樓閣幾座,又或者奴婢十人,居然會用來買一本書?」

  靳明馬上就道:「兄長你還別不信,要知道那通典總綱上縱論百家,更兼三教,是在當初的佛論上有公論的,無人懷疑,偏偏總綱連同其它幾本,都沒有大規模的傳播,被幾大家族把持,輕易不願意透露出來,本就稀罕,更不要說,我收的十兩銀子一本的,並非尋常書冊,而是用陳氏紙裝訂而成,何等珍貴?」

  「陳氏紙我是知道的,便是源於代郡!」靳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另外一件事上,「聽說是那陳止,靠著招攬的墨家傳人造成,潔白且薄,乃是一等一的好紙,只是當下只往中原販售,而且只有唐家鋪子才有,尋常人家也買不到,是個稀罕玩意兒,如此說來,這十兩銀子的價格,倒是有一半,得在這個紙上!」

  說著說著,靳准忽然就愣住了,他一拍手,忽然明白過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跟著,他就對臉上露出疑惑之色的靳明說道:「按你的說法,這個總綱乃是京城世家收藏,輕易不願意外傳,這其實有悖於陳止所期望,他寫成著作,必然想要傳揚於世,以漲聲望,最好名傳後世,結果卻被世家束之高閣,自是不快,這次日散百書,恐怕就有正名的意思,只不過這樣做,風險可不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