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11章 陳止,你又算計我!

  「大將軍,以後我還要和你一同來,幫你手刃了陳止那賊!」少年勇士被劉曜的話激發出心底的鬥志,不由高聲附和。

  劉曜露出了笑容,說道:「到時自然不會忘記了你小子,但現在先離開這裡再說!我們走!」說完,策馬狂奔!

  眾騎齊齊點頭,緊跟了上去。

  他們這支人馬,想回歸匈奴地盤,不能直接往西邊跑,而是要往西北,在草原邊緣轉上一圈,才能順勢南下,回歸匈奴國,這是因為在幽州和并州的邊緣,除了山脈之外,還有有許多的軍屯。

  這些軍屯的存在,不光為了防備遊牧部族,同樣也限制了他們的活動空間。

  另一邊,在送走匈奴騎兵之後,身在代縣的陳止,卻沒有鬆一口氣,而是將幾個幕僚找來,又將關於代郡屯田的卷宗抽出來,在衙門的後堂中仔細研討。

  這些卷宗,在交接的時候,都被他記得差不多了,因此能輕鬆遴選出來。

  參加這次會意的有周傲、楊宋、陳梓、蘇遼等,在旁人看來,都是陳止的心腹,而且關係密切,利益捆綁在一起,乃是一個共同體。

  除此之外,最新加入的束交、張亢和鮑敬言也在其中,但從座次上能看得出來,他們只是列席,出于謹慎的考慮,沒有打算出言。

  陳止將他們叫來後,簡單介紹了此舉的目的:「匈奴露面,雖然已經退去,但你們也該看出其中兇險了,他們在試圖將這件事,和我的到來聯繫在一起,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匈奴人攻來,就算不考慮匈奴人,其他部族也不可掉以輕心,中原和草原的矛盾,不是因為恩怨,而是要爭奪生存空間。」

  「爭奪生存空間麼?這個說法倒是貼切。」鮑敬言微微點頭,看向陳止的目光中,有一絲審視的味道。

  陳止見眾人都明白了,就繼續說道:「我等初來乍到,要做的事很多,但在邊疆之地,兵家事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短時間內,無論是我的家丁,還是其他什麼力量,都不成氣候,所以要藉助這裡本來就有的兵力,但不是郡中駐軍。」

  楊宋點點頭,說道:「中原腹地的諸軍,就算是一個郡,也很少有超過三百的,多數分散在不同的縣城,這裡是邊疆,理論上可以有更多的駐軍,但在軍餉和幽州都督的限制下,實際的兵馬十分有限,不足為戰。」

  陳止接著就道:「因此這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還要藉助邊疆的屯兵,所以有必要搞清楚這屯兵的大概情況,這幾部卷宗是記錄有吞兵有關之事的,諸位可以看看,然後說說看法,匈奴的事正好是個引子了,也好順理成章的了解。」

  楊宋就道:「這屯兵的兵權,大部分都掌握在那位大將軍手中,卷宗中該不會有具體的戶籍名冊,可能只是些戰役紀錄,嘿,還真是!」說話間,他翻開手邊的卷宗,看了一眼之後,就笑了起來。

  「論屯田,幽州這邊雖是邊疆,但屯田的規模並不大,遠遠比不上江淮一線。」陳梓在翻看了書籍資料之後,給出了這麼一句判斷。

  楊宋點點頭,笑道:「陳兄,你們家祖上乃是此道的行家,下邳陳家離江淮屯田之地很近,對這些自是清楚的,你不妨簡單說說,也好讓我長長見識,實不相瞞這卷宗裡面很多東西,我看得頭疼,還是聽別人說來的直接和輕鬆。「

  三國之時,新漢居於南,而江淮一線就是邊疆,時常與北邊的兩國爭鋒,因此屯田諸多,陳家先祖陳登曾為廣陵太守,家族也在江淮一線,參與過屯田,陳梓作為下邳陳家的子弟,當然知道這些,更對屯田有著很深的了解和認知。

  陳梓看了陳止一眼,見後者默許,這才開口說道:「幽州的屯田多為軍屯,是按著軍隊編制進行管理和組織的,一般是五里放置一營,營中六十人上下,且佃且守,所以能緩解邊疆的糧荒,促進水利,亦可擴大耕地,自桓靈以來,遊牧南下,耕地日縮,這屯田之法堪堪守成,有些北方之地,還因此得以種植水稻,並且還可以吸納流民。」

  「乖乖,有這麼多好處,真是想不到!」楊宋聞言一驚,他本身對於兵事很感興趣,這次過來就有意帶兵,只是對兵家的制度建設卻興趣缺缺,不甚了解。

  陳止則點點頭,總結道:「其一,能緩兵糧,這就可以擴大兵馬,站穩腳跟,其二,能促水利,也可以造福邊民,其三,擴大耕地,更是可以推動諸多作物,其四,吸納流民,就可以恢復和發展農業,減少動盪,從這方面來看,屯田確實有很大的便利,不過……」

  隨著他的「不過」一說,眾人的注意力就都被吸引過來。

  「不過,這糧食還是官府的,並非民田,倉稟滿其實與民關係不大,很多駐守之地,甚至不許民眾靠近,而且我也了解過了,在屯田的過程中,經常徵用民田,令很多民眾失地,因此還造成了不少的民變。」

  「對,這個是真的,」陳梓當然不會隱瞞這些,「屯田有利有弊,不過代郡所處的幽州,最近百年之內,胡人越來越多,胡漢雜居,越是往北,胡人越多,多為遊牧,以至耕地荒蕪,因此宣武皇帝定北後,才會決定在北邊屯田,藉此阻擋遊牧南擴,所以這邊的屯田之地,沒有多少是從良民手中奪取來的,多是從遊牧部族那邊爭奪過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