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自然的,想要架空陳止的下屬,反而被徹底架空,如同坐蠟,最終黯然離去,由陳止的老部下接替職位。

  而且比起他們的上司黃思,這幾位忠心的下屬,就要悽慘的多了,連保留官品平調的機會都沒有,全部都是降級錄用,其中還有被直接打入地方為官的。

  此事過後,秘書省的風氣頓時一變,陳止權威日漸高漲。

  現在,百家茶肆談到了周傲等人的調動,之前又提到了黃思,就免不了提及他的這幾個下屬了。

  「這幾個人也是愚蠢,和陳君作對,這不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麼?畢竟連匈奴人都未能在陳秘書手裡討得好來。」

  「不錯,大典之後,與匈奴的會談中,匈奴妄圖讓國朝承認他們的國號、國主之位,直接被廣漢王以陳秘書令人捉拿他們的事頂回去了,一國使臣不僅不知禮,觸犯了律法,亦要以大漢律懲戒,而劉淵本就是叛逆之臣,有什麼資格稱孤道寡?劉淵尚且如此,那劉聰不過是劉淵的兒子,還想做個異姓王?豈不可笑?」

  「說起來,朝廷到底和匈奴達成了何等約定?到現在還不清楚,似乎只是約定休戰,也沒說匈奴是叛逆,卻也沒有給匈奴正名。」

  ……

  話題又慢慢轉移到了與匈奴的和戰上,這事發生在大典之後,陳止升任秘書監之前。

  按著不少人的想法,所謂會談,怎麼也得持續幾日,來回多次,乃至發生爭吵,最後才能定下來。

  但出乎意料的是,真正的會談前後只有兩次,不過三天時間,匈奴使節就迅速離去,然後北疆的戰爭就此終結,朝廷似是默認了匈奴對并州的占領,但無論是朝廷的公文,還是各種策書、旨意之中,都沒有明確提及此事。偶爾,還能從某些渠道,聽到有關打壓和削弱匈奴的意思。

  在這樣詭異的局面下,眾人都摸不清具體的情況,不過朝廷的官方口徑中,依舊在強調并州之事,也不斷肯定對并州的所有權,只不過除了晉陽等少數地方,就不再往那邊派遣官吏了。

  人群中,有一人出言道:「不過,我倒是有些消息,說是北疆一線,尤其是河東之地,其實並沒有停戰,大戰雖然沒有,但小戰不斷,同時在河北之地,朝廷正在集結人馬,好像是打算在那邊來一場大戰,但不知真假。」

  此人有不少人認得,知道是勛貴趙家的子弟,消息靈通,但礙於軍法,平時不敢多說。他的這個消息,眾人是第一次聽聞,那黃通更是面色微變。

  思慮片刻之後,黃通才道:「莫非是匈奴要東進?不對,興許是以重兵營造壓迫的陣勢吧,我覺得朝廷或有用分化拉攏之策瓦解匈奴的意思,畢竟匈奴在并州紮根很深,人口不少,裹挾了不少百姓,若以兵鋒攻伐,沒個幾年、十幾年的時間,根本難以實現,這麼長的時間,若盡起刀兵,不說每年,每一天、每一個月消耗的錢糧,都無從計算,而且會持續削弱國朝的力量,說不定讓其他邊族生出異心。」

  旁人都點頭同意,覺得黃通分析很有道理。

  但跟著又有人嘆息道:「這些事朝廷的事,咱們想的再多也沒有用啊!」

  「是啊,要是按著咱的想法,哪裡要管這麼多,早就帶著大軍將那匈奴一概攻平!」

  「唉,還是說說這風花雪月、琴棋書畫吧。」

  幾個人正說著,門外又有幾人進來。

  這幾人一來,周圍的人都過去給他們見禮,重點都落在那為首之人身上,口稱鄭五郎。

  這位鄭五郎生得身材勻稱,面容上品,面對眾人的稱讚,他連連客氣。

  此人名為鄭樺,在家中的排名並非第五,之所以被稱呼為五郎,是因為他在先前的丹青評上,得到了終評第五的名次。

  「諸評之影響,觀之則知啊。」

  黃通忍不住感慨起來,旁人點頭同意。

  大典與和談之後,占據著洛陽百姓平日話題的,就是諸評了。

  所謂諸評,就是包括之前的文評在內,隨後的書評,還有音律評、丹青評。

  那書評看的就是書法,比拼的是書法造詣,還算是比較直白,各個書院比拼起來,也沒有太多的異議。

  其中還有個插曲,就是當時的優勝者、兼善書院的周步,在為自家書院贏得了「洛陽書法第一」的牌匾後,又特地請陳止給自己寫了一副勉勵的字,說是回去後要裝裱起來,倒也成為一時熱議之事。

  至于丹青評,理解起來也很簡單,看的是丹青畫技,因丹青多需觀景,所以這個品評,不是在太樂署中進行的,而是被放在城郊,太常府動員了人力設了一處講壇,供大家品評,也讓學子們可以觀景而坐,同時放在這般地方,更能開拓心胸。

  因此,這丹青評,也叫丹青壇。

  而音律評,也叫伯牙子期評,據說這個名字,還是當今聖上所取,不過在這個品評上,競爭尤為激烈,因音律之道廣博,光樂器就有諸多,各有所長,要在這樣的情況中,決定出哪家書院的哪個學子更為出色,難免有人會心存不滿,期間發生了不少插曲,還有那不懷好意、不甘心失敗的學子,在暗中使勁,鬧出了幾次小小事故,不過都被陳止和太樂署一一平息。

  隨著音律評落下帷幕,第一次的洛陽諸評算是圓滿落幕,但帶來的風潮卻沒有衰退的意思,在隨後的日子裡越演越烈,最終甚至出現了諸多排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