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劉綱卻清楚,自己無從反駁,況且這周延也算是自己的友人了,不好在公孫啟面前拆台。

  「你說的也有道理,」沒想到公孫啟卻先來附和了,讓眾人都一陣意外,可緊接著就聽他笑道,「但是,你又如何能夠得知,剛才那人不值一提呢?要我來看,那人說不定還是匈奴人的什麼重要人物,否則焉能有那般大的口氣?」

  「哦?匈奴本就長不了,莫非你以為他們還能做大?」周延瞥了公孫啟一眼,滿臉不屑之意,「如今武鄉侯大軍北上,捷報不日就會傳來,那匈奴人早晚要成無根之木,是不是胡人貴族,又有什麼分別?」

  見兩人語氣不善,劉綱趕緊開口緩和,生拉硬扯一些瑣事,又暢想文會場景,總算是將情況控制住了,沒有再次爆發衝突,勉強度過了今日難題。

  待得酒足飯飽,眾人攻守拜別,都約定了最近幾日在這開陽遊山玩水,好好賞析一番。

  正好王家的文會一時半會不會召開,陳止等人自是應約,接下來的幾日,就在此城見識諸般精彩,卻沒有再見那劉翟。

  直到十日之後,一個消息忽然傳來,讓這開陽縣的熱鬧為之而靜——

  武鄉侯被免除了北征統帥的職位,召回朝中!

  第228章 請帖

  「武鄉侯竟然被撤職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消息,頓時在開陽縣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將文會氣氛都給壓了下去,街頭巷尾,但凡有人之處,就都在探討此事。

  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士子名士,對於武鄉侯被罷免一事,都是格外在意,而且衍生出了各種版本的猜測。

  「現在街上對此事的探討,真的是五花八門,有的人說是朝中奸佞作怪,也有的說是因為武鄉侯與劉琨不和,相互掣肘,所以被拉了回來,更有人說是武鄉侯指揮不力,令北征軍損失不小,因此才會被召回。」

  早飯一過,在客棧中陳止等人就座位坐一桌,探討著此事,劉綱就將自己了解的情況,稍微了說了說,他最近幾天,每日都會外出,格外注重街談巷事。

  陶涯皺眉說道:「奸佞之言不能亂說,朝廷諸公各有派系,彼此牽制,任何決定都不簡單,武鄉侯能出任統帥,領軍北上,本來就是幾派相互妥協的結果,如今他被撤職,也不可能是毫無緣故,這裡面必然有諸公的考量。」

  陸映則道:「也不該是劉公之故,我家長輩與劉公有舊,常說此人雖有公職,鎮守一方,但實乃豪俠之輩,有江湖習氣,不似尋常之人,所以才與那祖太守有聞雞起舞的逸聞,他抵達了并州等地,立刻聯絡鮮卑諸族,不斷與匈奴爭鬥,漸有戰果,可見是心懷忠義,又怎麼會和北伐軍的統帥起矛盾?這肯定是誤傳。」

  趙興搖搖頭道:「這都是無端猜測,我等根本不知道情況,但算算時間,這個消息傳到青州境內,至少也得花上幾天,所以武鄉侯怕是很早就被撤職了,朝廷到底在想什麼?武鄉侯出征,本就是最為理想之事,若無武鄉侯出鎮,何人有資格統領?」

  言語中,趙興顯然是對武鄉侯的本事大為推崇的,更對朝廷有了怨言,只不過這些話他可以說,其他人卻不好接,因為趙興身份不同,乃是勛貴後裔,從某種角度來看,算是新漢朝的自己人,評論一些事的時候,自然能少些顧慮。

  等幾個人說完一遍,眾人的目光就都轉而落在陳止的身上,想聽聽他對此事的看法。

  要知道,在武鄉侯的消息傳來之前,城中也有不少人傳揚陳止之事,說的就是他在那酒館中,以史論史,逼退匈奴人的傳聞,並且時常會有人將此事和一言公子姜義的事對比。

  只不過,眾人很快就有了一個共識,就是兩者之事,看起來相似,其實在格局和層次上截然不同,都覺得還是姜義能耐更高,不過十天下來,陳止也遇到了不少論道,漸漸的也有了名聲,被人認可了三品名士的身份。

  此刻,趙興等人自然想聽聽他的看法。

  陳止卻搖頭說道:「諸位,你們不要這樣看著我,我對武鄉侯了解不多,對匈奴叛逆也是知之有限,不便發表意見,不過事情既然發生了,背後自然有原因,若是你們真想了解,我等日後前往國都,訪問一番,或許能發現蛛絲馬跡。」

  陸映一聽,就來了興趣,不由問道:「聽陳兄的意思,你是有意遊學去往京城?」

  「這是自然的,既然出來了,怎麼能不見識一番帝都之景?」陳止含笑點頭,跟著話鋒一轉,「不過這件事無法頃刻成行,須得在這青州之事之後。」

  「這個是自然,」陸映點點頭,表情有些興奮,「我幼年之時,曾經隨家中長輩去過京城,如今還時常回味,那帝都洛陽雖然不比建鄴的人文氣息,但落座北方中央,為天下之心,自有一番厚重與繁華,這次外出遊學,我本就有意前往,而今陳兄也有這般想法,你我果然有默契。」

  趙興本來談及武鄉侯之事,眉頭緊鎖,聽到這裡也是舒展開來,而且露出了一抹笑容,點頭說道:「陳兄若是去往京城,我當作嚮導,與諸位暢飲,而且京城還有不少人,想見陳兄你一面呢。」

  「想見我一面?」陳止一聽卻疑惑起來,「京城能有什麼人認識我?」話剛說完,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品狀書上,皇帝的「知己」之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