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話的人年齡不大,約莫十四五歲,布衣打扮,他在路邊伸手一揮,邊上不少人就隨之相從,頓時就有七八個人聚在一起,朝一個方向蜂擁而去。

  「包家的文會?」劉綱收回目光,看了左清一眼,「這城中已有文會召開了?不過這個包家,我倒是沒怎麼聽過,是此地望族?」

  左清見了這幕,也不繞圈子,說道:「杏壇之事提前舉行,有各方名士路過,本就吸引了不少目光,又有文魁論道,讓青州上下的不少家族,都急著召開了文會,這些諸位應該知道了,但除此之外,如王家這樣的頂級門第,又要舉行自家的文會,聚集了包括我左家在內的幾個有名的家族,這也是一次盛世,震動了整個琅琊郡,郡中家族難免有著乘東風的想法,藉機推出了自家文會,用以攬名。」

  眾人算是明白了,其實說白了,就是蹭熱點、附庸風雅。

  這種事,莫說在這個名望當道的時代,就是在後世也屢見不鮮。

  左清繼續說道:「這個包家,劉兄沒有聽過是正常的,我也只是略有耳聞,因為這是當地的豪族,近些年他們族中不少人謀得了胥吏之位,有崛起之勢,正處於上升勢頭上,所以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不過,既然碰上了,我等不如先去看看文會之景。」

  眾人都點頭稱好。

  左清就吩咐了左右手下,讓他們去安頓車隊,自己帶著陳止等人,順著人流,朝包家所走去,邊走邊說:「似這樣的家族,請不來有名的士人,但在安排上和其他文會相近,還會引來一些文人駐足,觀此文會,也有助於陳兄你們了解情況,到時候不管是王家之會,還是杏壇論道,都不至於一頭霧水。」

  「哦?那倒要好好見識一番。」劉綱興奮起來,他對青州文會聞名已久,但過去沒參加過,最多參與過年輕一輩舉行的詩會、品鑑會,兩者本質不同。

  說說笑笑中,幾人就來到了目的地——包園。

  顧名思義,這裡是包家在城中的一片園林院,能在縣城中占這麼一塊地方,足以證明包家的人脈和財力。

  陳止他們抵達的時候,園內園外,人滿為患,還有不少人不斷聚集過來,不過這園外的都是布衣,正從門外長桌上,拿些瓜果甜點。

  「包家還真捨得下本錢。」看著這個場面,陶涯笑著說著。

  和後世不同,此時生產力水平有限,水果的種類不算豐富,很多瓜果前面還要加一個「胡」字,是自中原之外傳來,多數是從西域傳過來的。

  種地還是以糧食為主,水果之物產量有限,連同糕點等等,都是士人專享,現在包家竟都拿了出來,擺成流水席的樣子,給尋常的百姓分食。

  若非桌案邊上有護院維持秩序,只是這一點,就足以造成爭搶事件。

  陳止倒看得明白,說道:「對現在的包家而言,錢財次之,名聲為上,為了名聲,有的豪族掌舵人甚至願意鋌而走險,乃至放棄不少產業,又怎麼會吝惜瓜果之物?從左兄的介紹,還有沿途之人的話中,也能聽得出來,這繒縣城中不止包家舉行文會,包家不甘於落於人後,才會下大本錢。」

  在說話的時候,他腦海中閃過白青的身影,算起本質,白家和包家極為相似,不過包家有不少人出任胥吏,顯然更進一步。

  「就是這個道理,」左清對陳止這麼快就看出關鍵,很是佩服,「鬧出聲勢,施惠於民,才能有百姓自發傳揚,如此一來,文會才有意義,否則不過士人聚會,和普通詩會有什麼區別?包家這樣的豪族,渴望更進一步,但請不來名士,就要從其他方面動心思,相比之下,繒縣的羅家、鄧家就不會這般行事,這兩家不會在此地舉行文會,而是被王家邀請,去往臨沂,共舉盛事,他們邀請的名士,到時候,而言會以這兩家的名義過去。」

  幾個人說話之間,前面的布衣看到了他們的裝扮,主意到他們身邊跟著的僕從、家丁,就主動讓開了一條路,讓他們進入園中。

  院裡早有不少的士人聚集,他們三三兩兩的散落園中,不時能聽到誇讚和喝彩的聲音。

  陳止放眼望去,見這院裡擺著不少桌椅、桌席,上面放著瓜果、筆墨紙硯等,周圍的幾棵樹上則懸著一根根字簽,就是一張巴掌大小的紙張,用細線拴在樹枝上。

  不少人站在樹邊指指點點,然後口若懸河的說著。

  劉綱覺得新奇,就問:「這是怎麼回事?」他過去參加的詩會,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要麼有人出題,要麼指著某個景物、物件,順勢做出詩賦文章,哪裡見過這般景象?

  「這是我青州文會的一大特色,」左清笑了起來,面上帶有一絲得色,「文會之所以會以『文』為名,就是這會上不求吟詩作對,而是論道、手談,這裡面有個講究,叫做文會三段,就是說一場文會,要分為三個階段,我左家文會、王家的文會,就是以三個階段為主,杏壇論道也相似。」

  「哦?哪三個階段?」陸映也來了興趣,不由追問起來。

  陶涯、趙興明顯已經知道了,笑而不語。

  陳止則看著周圍士人,猜出了大概的流程,不過還是側耳傾聽,等著左清的介紹。

  左清指了指樹下站著的幾名士人,說著:「文會論道,實際是參與者之間切磋學問,所以這題目不是旁人來出,是互相出,所以這第一個環節,就是『出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