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少爺,幾位君子,左家安排的人過來了,就在前面等著。」

  第219章 東海王

  「這蘭陵縣在東海郡頗為有名,除去郡府所在的剡縣,能與蘭陵相比的縣城,整個東海郡也就一兩座。」

  蘭陵縣城的南門外,一名器宇軒昂的青年正立於車前,指著那縣城做著介紹。

  此人名為左清,是臨淄左家之人,論輩分乃是左淵的弟弟,不過是庶出,他就是這次被派過來,迎接陳止的人。

  先前陳止一行從貧瘠小鎮離開,沿著官道北上,隨後在途中村鎮見到了等在那的左清。

  按左清的說法,他們是因為接到消息太慢,耽誤了時日,但看那風塵僕僕的樣子,確實是一路急趕,為防止和陳止走岔了,就在必經之路的鎮上等候,還要時時刻刻派出人去,防止錯過,好在最終等到了陳止。

  跟著,左清這一行七人,就加入了車隊,除了左清之外,還有六人,包括了四名護衛,和兩名左家子弟,論輩分比之左清要低上一輩。

  左清作為青州之人,對沿途之地頗為了解,他這一加入進來,沿途的風土人情說的是頭頭是道,一直說到了蘭陵縣城。

  聽著他對縣城的描述,劉綱卻問道:「宣武之時,不是將東海郡一分為二了麼?東邊為王族封地,而這西邊包括蘭陵縣在內,不是獨立出來了麼?」

  左清一聽,就笑道:「劉公子問得好,宣武皇帝英明神武,一統天下,他將東海一分為二,自是有著用意的,不過東海王賢名遠播,如今在朝中主政,世人敬仰,就是這西東海的百姓也早就心嚮往之,所以這裡的人,也是以東海之人自居的。」

  此言說的頗為隱晦了,但背後的潛台詞,卻表露無遺——

  由於東海王如今權勢滔天,當年宣武皇帝的布置,已經是形同虛設了。

  說到這裡,就能看出新漢朝皇族諸侯王的特點來了,他們被冊封為王后,不光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程度的權柄,同時還能參與朝政、兼任朝臣。

  若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凡是總要考慮當時的局面。

  這算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根源要追溯到新漢班子草創之時,陳止也曾參與其中,所以他很清楚,當初劉備集團南下的時候,為站穩腳跟,過多的向世家讓步,導致世家權重,後來為了平衡,不得不重用宗族之人,給他們實權,加以制衡。

  這樣的情況,在宣武一統之後同樣存在,加上北方新定,需要信的過的人鎮守,冊封了多個同姓王,這些王爺同時在朝中擔任職位,正是為了給皇族撐腰。

  這個舉動,在後世看來,肯定是弊端眾多,但在當時卻是個切實可行的辦法,而且宣武帝本身鎮得住場子,他總不能為了避免今後的隱患,就無視近在眼前的危機,那樣的話,可能就沒有今後了。

  「我等已在城中備好了客棧,就等著陳先生你們過來。」左清這邊說完,和城門守兵交涉的僕人也回來了,同行的還有城守頭領,後者一臉討好的笑容,跟在邊上。

  簡單的交談過後,車隊駛入城中,等他們進了客棧,蘭陵縣令的請帖也發了過來,邀請他們參加晚宴,但在這封請帖上,主要標註的人是趙興,而是不是陳止。

  越往北走,消息流通的越慢,陳止的影響力逐步衰減,最能明顯的表現出一個人家族、背景和根基程度。

  陳止不會將這些放在心上,一到客棧,就休息了起來。

  左清挑選的這家客棧,乃是蘭陵縣中頂尖,布置尚可,眾人經過幾天的車馬勞頓,此時安歇下來,格外讓人有舒暢感,陳止也不例外。

  所以他就連春秋枕都不用,直接小睡了一會。

  到傍晚時分,陳止才重新起身,整理了一番後,到了下面的大堂,和幾名好友聚首。

  趙興笑道:「我剛才在城中轉了一圈,這蘭陵縣還真繁華,比之武原要勝上幾分。」

  左清就附和起來:「趙君好眼力,蘭陵之地,自從宣武之後,就是溝通東西東海的要地之一,所以多商賈,自是繁華。」

  陸映則道:「我看到幾個布告欄中,有不少都是東海王府發布的消息,東海王在此地的影響力,還真是不小。」

  「東海王是有名賢王,他的話當然有很多人聽從,」左清倒不覺得奇怪,顯然是見得多了,早有耳聞,「不光是東西東海,再往北的琅琊郡,也對東海王很是推崇,那位琅琊王年紀還小,很多政務都是請示過東海王,才會施行。」

  「東海王竟有如此威勢?」

  連陸映聽聞此話都有些意外了,他長居江東,對朝廷的事情也有了解,也聽過東海王的大名,甚至知道武鄉侯北上,就有東海王在背後主導,但主導是一回事,那畢竟是朝政,東海王的位置擺在那,但眼前是地方上的郡,還算不上東海王的封地,卻是這般光景,不得不讓人感慨。

  要知道,當年宣武冊封,曾明文限制諸侯王的權力,如今一聽,對東海王竟是完全不起作用了。

  按新漢的規矩,親王也好、君王也罷,乃至王族郡公,封地最多只有一個郡,而且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諸侯王只能署理郡府之地的人事任命和政務,郡中其他縣城的人員留任,還是由朝廷統領,最多給予王府部分稅收,至於軍權,更有著嚴格的限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