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離譜。

  陳止很想把話說清楚,說自己並無這等打算,可文章寫都寫出來了,再否認也不容易,對面兩人只會當他是在謙虛。

  說了幾句,蘇峻來了興致,碰到足以著書立說的人,讓他很是興奮,就出主意道:「當前最好的辦法,是把消息傳出去,不過得先起個名字,才好宣揚……」

  一說到起名字,他更加興奮,似乎對此頗為熱衷,不等陳止開口,就指著手一篇文章的語句道:「這句『民不分貴賤,農並非無術』最合主旨,不分高低之民的農家之術,不如就叫齊民之術吧?」

  齊民之術?

  聽著有點耳熟,陳止正要開口,蘇峻自己又搖了搖頭道:「不妥,不妥,這名字有些平凡,體現不出陳公子你的幾個奇思妙想,這般要緊的事物,可不能忽略,嗯,乾脆就叫齊民要術得了。」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

  聽到這個名字,即便是陳止,心裡也是猛然一震。

  這四個字,對陳止來說並不陌生,這是將出現在二百多年後的一本農家巨著,總結了諸多農家學說和技法,在整個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乃是可以上教科書的存在,在課後閱讀中更占有不少篇幅。

  這樣一本書的名字,突然和自己面前的幾張紙有了聯繫,自是讓他意外,隨即陳止就想到了不久前的《師說》一文,頓時心中一動,有了點猜測。

  「雜糅更多內容,完成《齊民要術》?」

  陳止雖有簽筒,但畢竟不能直接拓印後世的書本學識,他如果要著書立說,一樣要一點一點的將自身的積累記述在紙上,若想要寫一部農書,除了《齊民要術》這個名字之外,書中的內容,依舊得自己一點一點的完善、添加。

  「不過,這或許是個不錯的思路,我之前寫了《師說》,一篇文章蘊含多個絕學,隨後就是曲轅犁,這個農具結合其他物件,也算是一個絕學,這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思路,一個是一個裡面包含多個絕學,一個是多個物件代表一個絕學,那如果是一部書、一本著作,又代表著什麼?是多個絕學,還是一個絕學,又或者其他的可能?」

  想了想,陳止覺得這是個值得嘗試的事情,不過著書立說可不是小事,哪怕他有心內藏書,有三世積累,有簽筒,但想寫出本堪稱絕學的著作,還是某個行業的指導性絕學,也絕非易事。

  「這不是單純靠空想和試驗,就能做到的,得腳踏實地的耕耘了,要深入研究,就算如此,也不是短短時間就能完成的,那小仙翁葛洪,在後世寫出了道家巨篇,名傳千古,可他閉關多年,也沒有著書成功,由此可見一斑。」

  這個道理,不光陳止明白,干寶與蘇峻同樣懂得,經過最初的驚奇和興奮過後,兩人也平靜下來。

  干寶見氣氛醞釀的差不多了,就表明了來意:「陳君,我們的來意你肯定猜到了,我等此來,是代表刺史,請你前往南邊的,刺史非常欣賞你的才華,有心重用於你,相信你也知道他的背景,乃是江東張家之後。」

  蘇峻接著就道:「我家刺史,對閣下的欣賞發自真心,臨來之時就一再提醒我等,說是要以禮相待,當然了,喬老畢竟身份不同,刺史也不好太過約束。」

  看著兩人誠懇的表情,陳止念頭微動。

  若能得到刺史幫助,以一州的底蘊,是不是更方便自己行事?

  想到這,他也不客氣,直接問道:「陳某如今尚無鄉品,若是南去,能做得了什麼?能否得個四處巡查之類的差事?」他到底不想受到太多約束,因此有此一問。

  但干寶等人卻犯難了,他們知道張初的打算,陳止如果南去,得不到什麼實權職位,這採風巡視的差事八成也輪不上,主要工作就是動筆桿子,寫文章。

  蘇峻只能硬著頭皮道:「這個……因為閣下暫無鄉品,估計不會立刻得到官職,但有刺史看重,以閣下之能,必得重用,到時提出要求來,刺史也不會拒絕。」

  陳止一聽,大致就明白了,笑道:「原來是這樣,我還是考慮一下吧,家中也送了品狀出去,不如等鄉品到了,再做決定。」

  「如此……也好!」蘇峻還待再說,但想了想,只能應下來了,按理說,今日見識了一番,不管什麼條件,都該儘量將陳止請去南方,可人家去了南邊,發現專業不對口、願望無法達成,到時誰來負責?

  畢竟蘇峻二人已經知道,陳止不光能寫名教玄學,也鍾情務實農學,這樣的人不會甘心做個人文吉祥物的。

  索性,干寶和蘇峻也不提這個了,等將情報稟報了張初,由那位刺史親自做出決定。

  少了目的性,接下來的談話就輕鬆許多,三人說著說著,也親近許多,等午飯過後,喬老恢復過來,干寶就要告辭了。

  陳止親自將三人送上馬車,拱手拜別,這才回返,只是在他將要踏進宅院的時候,卻猛然停下步子,轉頭朝一個方向看了過去。

  在他的視線盡頭,兩個頗為健碩的身影正結伴而行,從田間走過,似乎只是普通農夫。

  不過,看著兩人的身姿和步伐,陳止卻眯起眼睛。

  「少爺,怎麼了?」陪同在側的陳覺見狀,趕緊詢問起來。

  「找人問問那兩個人,高清來歷,看他們的樣子,不像是農夫,我如果沒記錯的話,這片地是張根家的,他家一共七口人,四個兒子,兩個壯年,卻不是這個模樣,難道有人會好心到幫別人耕地?而且,昨日我從陳侯廟回來時,也見過這兩人,當時他們是走在張密家的地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