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很快,彭太公不禁笑了起來,說道:「原來如此,陳止對法家學問的認知已經很深了啊,我等先前之注意到了他的書法造詣,忽視了他的學問啊,而且能以自身踐行,不一般啊。」

  「什麼?」彭林、劉緲等人一臉錯愕,對彭太公的這個判斷很是疑惑,「學問認知很深」這個評價,今日只在彭棋回答時出現過,那還是這位才子絞盡腦汁,借古人事類比,方才得了,現在陳止不過送了幅字來,就輕鬆得到了。

  不過,對於長者的眼光,他們不敢懷疑,於是一眾人再看這幅字,竭力品味,卻難明其意。

  不過就是謄寫的一句法家言,同樣的一句話,和書上一般無二,一字不增,一字不減,怎麼就看出法家學問的造詣了?

  幾人的疑惑還未落下,又有人開口了。

  「不錯,」劉太公也點點頭,一臉正色的道,「陳止對法家『勢』之道的認識之深,在年輕一輩上,也是排得上號的,這一句話可謂點題。」

  彭林等人循聲看過去,卻依舊不明所以,再看那字,冥思苦想。

  點什麼題了?您老之前給他提問了?

  許志也不能沉默了,也道:「這話配上今天的事,很有深意,也是一場佳話,也不枉我等借書與他。」

  這話一說,彭林等人更糊塗了,怎麼還就佳話了?回贈一幅字,或許能成佳話,但總歸要有緣由的吧?

  「你看你們,都把小輩說暈頭了,」還是張太公厚道,見彭林等人的樣子,微微一笑,解釋起來,「你們看這幅字,寫的是什麼?」

  這就是另類的考校了,答好了無疑能得不少青睞。

  劉綱沉吟了片刻,謹慎的答道:「寫的是《韓非子》功名一篇的語句,說的是借勢而為的道理。」

  「是啊,就是這個道理,」張太公笑著指著其他幾老,「剛才彭家小子說的衛侍郎之言,出自《四體書勢》,是以書法論勢,他陳止將書法的勢展現出來,寫的又是法家說勢的語句,這是不是答題?劉老頭說的『勢』道認知,正源於此處!」

  「這樣也行?」彭林等人一聽,眼睛一個比一個瞪得大,但仔細一想,又覺得也有道理。

  劉太公則微微一愣,然後輕撫鬍鬚,露出高深莫測的笑容,可是心裡也驚訝不已,他的意思,只是單純說的語句之意,配合書法,別有意境而已。

  現在張太公這麼一說,他對比記憶中的《四體書勢》幾句,果然和法家之勢有相近之處,過去自己從未將兩者連在一起想過。

  先不說陳止以這句應答的深意,若張太公所言為真,單是將無關的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討論,縱論兩方,在此時就是值得稱讚的做法了。

  要知道,百家學問中的一大部分,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指導國家、國君、國民的行為舉止,有的甚至希望能用自身的學說,解釋世間的一切道理和奧秘,參透人道玄妙,可世間之事浩如煙淼、變幻莫測,豈能盡在學問演化之中?這才有了後輩不斷補充、改良乃至全盤改變。

  當今之世,百家復涌,又有佛家漸興,有不少大賢之人試圖將儒釋道三家貫通合一,可見將不同領域道理融合為一的意義。

  或許對歷史而言,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對在場的人來說,卻非同小可。

  「小小一次聚會,還能有兩家合流的事發生不成?」想到這點,以劉太公的古板、守舊,也不禁興奮起來。

  歷史本是無數事件組成,一件小事具體到當時的人來說,卻是不得了的大事,多少人不過是在史書上留下了一句話的描述,卻名傳千古?

  能青史留名,這是多大的誘惑?

  不過,除了劉太公外,其他人似乎還未反應過來。

  這時,張太公又指著彭太公,道:「彭老頭說的踐行,其實就是總結,我等將法家書送給陳止借閱,就是讓他聚勢,所以他才回以這句,不然法家之言那麼多,何故寫這一句?他這是自比木材,將我等看做高山,藉助這幾家的法家書之勢,立於山巔,才能看得更遠,這是給我們幾個老傢伙臉上貼金,也是他回禮這幅字的原因所在,彭老頭,是也不是?」

  彭太公被這麼一問,不由深吸一口氣,他不過看出了給自己等人貼金罷了,哪想這麼深?但被小輩看著,不得不做出一個笑容,輕笑點頭:「知我者,張兄也!」這話說完後,彭老頭自己先愣住了。

  其他老人本在輕鬆笑著,也突然像有驚雷在腦中閃過,紛紛愣在原地,從話中品味出一點將所學道理踐行出來的味道。

  貫徹所學的這種行為,幾個顯學都是提倡的,只要操作得當,流傳後世幾乎沒有問題。當年孔北海讓個梨,因為符合道德倡導,傳揚至今,就是證明。當然,裡面還有一個原因,是孔融本身名聲起來了,他過去做的事也就被人順勢渲染了。

  如今再看陳止的字,這種好字,只要墨寶不全部失傳,傳個身後名是十拿九穩的事,如此一來,他成名前的趣聞軼事豈能不被後世渲染?踐行所知,這種被人推崇的行為,難道不是首選?

  這麼一想,見多識廣的老頭們終於聞出味道了,像是聞到了腥味的貓兒一般,看向那幅字的目光盡數變化,恨不得將之吞下去。

  一次典故的核心物件,這該有多大的價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