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確實如此。”周赫煊贊同道。

  來印度這麼些天,甘地是周赫煊所接觸過的最理智的印度人了。至少他的想法涉及到印度社會根本,那就是廢除賤民制!

  事實上,甘地在1932年以前還沒想過廢除賤民制,並且和賤民出身的未來“印度憲法之父”發生衝突。甘地不僅妥協了,而且被對方說服了,並公開要求英國殖民政府給予賤民地方選舉權——從陰謀論角度來講,甘地此舉或許不是為賤民謀福利,而是通過解放賤民來轉移殖民政府對非暴力運動的注意力,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成功了。

  不管如何,甘地是這樣做的,他還把賤民稱為“神之子”,把賤民從事的掃廁所職業定性為神聖儀式。在甘地死後,掃廁所依舊是“神聖的”,因為它被甘地賦予了神聖屬性,但掃廁所的賤民仍然被歧視。

  甘地還說服全國各地的寺廟向賤民開放,寺廟同意了,但賤民依舊無法進入。就像甘地讓賤民有了做公務員的權力,但賤民依舊無法做公務員,強大的種姓制度漸漸變成潛規則——只有少數賤民中的佼佼者能夠出頭。

  就在去年底,甘地發表了《印度建設綱領》,他號召綠教徒和印度教徒團結合作,取消賤民制,提高婦女地位,逐步解決農村問題和教育問題。

  可以說,甘地的這些設想,涉及到印度社會所有的根本問題。如果能夠解決的話,那麼印度必然發展成為超級大國。

  國大黨領袖尼赫魯繼承了甘地的思想,並把甘地的《建設綱領》一點點付諸實踐。這個過程必然遭受極大阻力,於是尼赫魯選擇對外擴張,依靠軍事實力來提高自己的威信。

  其中就包括侵犯新中國領土,被開國先賢吊起來打。尼赫魯由此威望大失,印度國內勢力趁機反撲,導致印度的農村改革無疾而終,其他改革成果也紛紛倒退,他的繼任者們就更沒那個能力了。

  於是,印度社會的各種問題,建國時是啥樣,幾十年後還是啥樣。

  經過兩個小時的深入交流,讓周赫煊對甘地的印象大為改變。此人確實是一位智者和勇士,國大黨領袖尼赫魯更像甘地的迷弟,兩人都對印度社會有著深刻理解,只不過現實逼著尼赫魯採取了錯誤手段——居然想通過欺負新中國來鞏固統治。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一場鬧劇而已

  隨著對甘地印象的轉變,周赫煊也找了些甘地的文章來讀,結果讓他大感意外又哭笑不得。

  那些甘地公開發表的文章和言論,到處充斥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用語,而實質內容又跟馬克思主義的暴力學說大相逕庭。

  比如甘地這樣說:“階級戰爭是不適合印度本質特徵的,印度能夠發展一種廣泛的基於所有人的基本權力和平等公正的共產主義形式。”這話的意思是,階級鬥爭不符合印度國情,但可以走出一條富有印度特色的共產主義道路。

  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

  也因此,在印度的近現代政治和文學實踐中,常常把“甘地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在一起。印度大部分作家,往往從甘地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或者是從馬克思主義轉向甘地主義。

  甘地主義,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相融合的產物,只不過沒有打出馬克思主義的旗幟而已。

  後來印度的“庶民研究”專家帕爾特·查特吉說得更直白,他認為甘地借用馬克思主義來調動低種姓和賤民,把這些底層庶民當成革命工具來使用。賤民和低種姓在甘地的眼中,只是會說話的工具而已,甘地從來沒有想過為賤民爭取實際權力。

  周赫煊接連看了幾天甘地的文章,差不多已經看明白了,對甘地的印象再次出現反轉。不是鄙視,也不是尊敬,而是冷漠無視。

  常凱申依舊在陸續接見印度進步人士,還讓秘書寫了一篇《告印度人民書》,由宋美齡在當地的廣播裡發表。文章表示,中印兩國人民命運相同,因此該並肩作戰。希望英國能夠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要求,從速賦予印度國民以政治上之實權,使他們能夠發揮精神和物質無限之偉力。

  老蔣的《告印度人民書》贏得印度人的一致讚譽,尼赫魯評價為: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象徵中印兩個偉大民族的友好和未來的同志關係。

  英國殖民當局則暴跳如雷,禁止常凱申再接見印度進步人士,並催促常凱申儘快返回中國。

  加爾各答,旅店。

  常凱申已經確定了回國日期,他走到周赫煊的房間說:“明誠這幾天都在研究甘地的文章,研究出了什麼成果?”

  周赫煊笑道:“剖開一切美好的表象,現實總是骯髒而殘酷的。”

  “怎麼講?”常凱申問。

  周赫煊說:“甘地以及印度的其他進步人士,張口閉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專屬詞彙。”

  常凱申驚訝道:“難道他們都是共產主義信徒?”

  周赫煊搖頭道:“偽信徒。”

  常凱申疑惑道:“共產主義還有偽信徒?”

  周赫煊說:“經過我這幾天的研究,發現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本質。”

  常凱申道:“什麼本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