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特別是在蘇聯對中國進行援助貸款以後,羅斯福倍感外交壓力。他害怕繼續拖延對中國的援助,會把常凱申推入蘇聯的懷抱,這也是桐油借款得以簽訂的原因之一。

  但不論美國政府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質性援華,在美國民間,援華行動從淞滬會戰結束就有了。

  美國民間援華的主力有兩種,一種是學界力量,一種是教會力量。

  先來說學界,美國許多文化人也是有正義感的,比如已經入了美籍的愛因斯坦,就帶頭在科學界掀起了援華運動。

  還有些則屬於明白人,看清了局勢的真相,比如歷史學家惠特尼·格里斯伍德和威廉·約翰斯頓,以及中國專家弗雷達·阿特雷,就強烈譴責美國商人的對日貿易,認為這是在援助美國在亞洲潛在的敵人。

  而托馬斯·比森則指出:“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而美國商人卻在幫助日本建立他們的帝國。”

  學術界雖然影響力很大,但執行力卻不足,他們頂多呼籲捐款,然後寫文章罵幾句而已,美國的教會力量就要更強得多。

  美國人民對中日戰爭的了解,最初並非來自記者,而是來自於傳教士。

  因為在30年代,被派往亞洲的美國記者,大都是在國內難以謀生的年輕人。他們缺乏工作經驗,很多事情難辨真偽,而且這些記者大部分居住在日本。中日戰爭爆發後,少數居住在中國的記者也離開了,因此傳回美國的消息就更少。甚至,還有一些年輕記者被日本忽悠,或是被日本收買,竟然寫文章幫日本人說話。

  相對於駐華記者,美國在華的傳教士則非常多。當時美國幾乎所有社區,都有一座以上的教堂,而每一個教堂,又會資助一個或幾個傳教士在國外工作,這些傳教士大部分都被派去中國。

  在中國的傳教士們,每年都要向資助他們的教堂郵寄大量信件,從而使更多美國民眾了解中國狀況。

  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就是被傳教士們傳回美國的。他們不但給教堂寫信,還給家人和朋友寫信,詳細介紹了自己所經歷的一切。

  在一般情況下,對於戰爭暴行的報導,會被視為有意識的敵對宣傳。但鑑於傳教士的特殊職務和作用,那些由傳教士傳播的信息則被看成是事實。

  於是,關於日軍在中國的暴行,被傳教士們發回美國後,立即在一個又一個社區口口相傳。而美國教會也站出來,強烈譴責日本的反人類行為,並督促美國政府立即停止對日貿易。

  加之日本飛機又轟炸了美國軍艦,引起美國民眾極大憤慨,多方面原因集合到一起,便催生出美國人民抵制日貨的浪潮。

  僅在中國全面抗戰的第一年,日本賣到美國的商品年度總額,就由2億4百萬日元下降至1億5千萬日元,跌幅達到了26%。這是非常恐怖的數據,並且情況連年加劇,導致日本逐漸喪失美國市場,日本財政也因此雪上加霜。

  ……

  紐約。

  周赫煊帶著於珮琛前去拜訪兩位傳教士,至於費雯麗,則留在好萊塢那邊沒跟過來。

  走在半路上,他們突然看到有一支數百人的遊行隊伍,人們高舉著“抵制日貨”、“反對暴行”、“維護正義”、“對日絕交”的標語。在隊伍前方,還有許多穿著教會服裝的人,正在沿途發放宣傳單。

  一個穿著時尚的貴婦剛下車,就被教士攔住發傳單說:“美麗高貴的太太,請你不要購買日本絲襪。你購買的每一雙日本絲襪,都是在向惡魔提供支持。那些惡魔正在遙遠的東方大肆屠殺,他們殺害無辜的平民,甚至殺害孕婦和兒童。這是上帝所不允許的,這是對上帝的褻瀆,他們必將下地獄!”

  貴婦有些被嚇到了,接過宣傳單連連點頭:“好的,我不會再購買日本絲襪。請你讓一下,好嗎,我還要去給丈夫買生日禮物。”

  遊行隊伍越來越近,於珮琛高興地說:“先生,你看到了嗎?好多美國人支持中國抗戰!”

  “看到了,這些美國人理應獲得尊重和敬佩。”周赫煊點頭說。

  事實上,周赫煊很懷疑那個教士的出發點,別的商品不提,偏偏側重於抵制日本絲襪。這裡面沒有美國絲襪商的支持,打死周赫煊都不相信。

  此時尼龍絲襪雖然已經被發明出來,但還沒有正式發售,市面上行銷的都是傳統絲襪。而日本作為產絲大國,其生產的絲襪質量極高,深受美國女性的喜愛,把美國本土絲襪打得節節敗退。

  至少,美國的絲襪製造商,是堅決支持抵制日貨運動的。在他們看來,直接跟日本斷絕貿易往來,才是美國政府應該做的事情。

  相比起美國資本家的背後支持,英國資本家已經自己赤膊上陣了。因為英國在中國的投資太多,日本侵華對他們造成嚴重損失,於是無數英國商人團體上躥下跳,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家公司:帝國化學工業公司、殼牌石油英國分公司和英美菸草股份有限公司。

  這些英國公司一邊組織宣傳和捐款,一邊對英國政府施壓,他們指出:“英國政府必須意識到,如果不對日本運用所有武器——包括威望、財政、資源,以及稀缺物資和對市場的控制——日本必然占領中國,屆時日本對英國在華利益的清算,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