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從文也沒有動筆,他喜歡獨自一人關在房裡創作,他的文字是從靈魂中流淌出來的,不太適應熱鬧的現場作文大賽。

  天氣越來越悶熱,每個人身上都淌著汗水。

  陸小曼的老毛病又犯了,頭暈目眩差點昏倒,徐志摩連忙扶她去通風口,再弄來一角鴉片緩解痛苦。在缺乏止痛藥的年代,鴉片就是最好的止痛劑,這也是陸小曼離不開鴉片的主要原因。

  周赫煊在21世紀的時候,曾見過類似的病症,現代醫學名稱叫“美尼爾氏綜合徵”。每逢發作沒有任何徵兆,患者會感到強烈的旋轉性眩暈,常常伴有噁心、嘔吐、出汗、耳鳴、悶脹等症狀,嚴重者甚至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即便是在醫學發達的21世紀,“美尼爾氏綜合徵”依舊病因不明,想要根治十分困難,醫生只能告誡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食物均衡等等。

  至於民國時期,那就更不可能得到有效治療了,醫生們一致認為陸小曼患的是“暈厥症”。

  待陸小曼那邊穩定下來,周赫煊走過去問:“沒事吧?”

  “老毛病了,歇一歇就好。”徐志摩嘆氣道。他不願跟陸小曼離婚,很大原因是放心不下,覺得陸小曼需要照顧。

  周赫煊推門而出,抬頭看看天,太陽已經被烏雲遮蔽。但天氣卻沒有因此變得涼爽,而是更加悶熱,周赫煊自言自語道:“怕是又要下雨了。”

  “轟隆隆!”雷聲響起。

  悶雷,只打雷,不下雨。

  倒是有一陣山風颳來,加快了體表汗水的蒸發,讓周赫煊感到些微的涼意。

  時間慢慢過去,天色越來越陰沉,山風也越來越大,把山坡上的竹林吹得隨風搖擺。

  “哇,起大風了,好涼快!”張嘉鑄興奮地跑到外邊,他寫的那篇散文已經搞定。

  不斷有人寫完文章走出來,站在風口擁抱大自然,只盼著天上早點降下雨滴。可惜,風颳了,雷打了,就是特麼的不下雨。

  蘇雪林就像一個渴望得到老師表揚的小學生,她雙手捧著自己的散文,遞到周赫煊面前:“周先生,這是我的拙作,請您斧正斧正。”

  周赫煊把她的文章快速看了一遍,微笑道:“寫得很好,繼續努力。”

  “這樣啊,謝謝周先生。”蘇雪林感到非常失望,因為周赫煊的評語太敷衍了。

  周赫煊並非故意敷衍,而是蘇雪林的文章沒法評價。這位女作家創作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寫人,總要提到她的朋友們——特別是有權勢、有地位、有名望的朋友。

  她現在寫的是一篇遊記性散文,完全屬於流水帳。開篇就是她跟某某朋友,接到周赫煊和胡適的邀請,參加一個關於徐志摩的文會,期間夾雜著大量名人的描述。

  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肯定讀得津津有味,認為這篇文章很有趣、很有逼格。但對於此刻山上的其他人來說,卻味同嚼蠟,根本沒有半點營養可言。

  失望尷尬之餘,蘇雪林問道:“周先生沒有寫文章嗎?”

  周赫煊說:“缺乏靈感。”

  蘇雪林用帶著撒嬌的語氣說:“如此盛會,怎麼能缺了周先生的文章?你寫一篇嘛。”

  周赫煊被激得一陣惡寒,如果撒嬌的是一位美貌少女,他肯定非常享受,但蘇雪林卻是一個30多歲的中年矮胖婦女。

  實在跟蘇雪林沒有任何共同話題,周赫煊連忙裝模作樣的看風景。

  半山坡上,在蔥綠的玉米地旁邊,有幾個農民正在耕耘土地。那是一塊只有十多平米的坡地,只能用貧瘠來形容,但農夫翻地時卻格外認真,就好像雕刻家在雕琢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蘇雪林順著周赫煊的視線看去,發出蒼白的感嘆說:“農民真是辛苦啊。”

  “是啊,中國的農民,世世代代都是這樣過來的,他們承擔著國家的希望。”周赫煊突然想起一首詩。

  那首詩,是中國最偉大的現代派詩人穆旦先生的作品。詩人在創作出那首詩的第二年,就毅然投筆從戎參加遠征軍,親身經歷了滇緬大撤退,在野人山中翻山越嶺,踏著堆堆白骨僥倖活命。可怕的痢疾折磨著他,斷糧八天的飢餓讓他發瘋,在失蹤五個月後逃到印度,然後又因為吃得太多差點撐死。

  或許有人沒聽說過穆旦的大名,他本名查良錚,金庸先生的堂哥,徐志摩的遠房表弟。

  那首詩,叫《讚美》。

  高潮情節太難寫了。

  第六百零八章 讚美

  蘇雪林看到周赫煊在恍惚發呆,思緒不知飄到了什麼地方,她好奇地問:“周先生,你是在構思作品嗎?”

  “嗯?”周赫煊被打斷了聯想,回過神來順口說道,“是啊。”

  雖然剛剛被周赫煊敷衍,但蘇雪林畢竟還是個迷妹,頓時欣喜道:“周先生準備寫什麼?詩歌、隨筆、小說,還是散文?”

  周赫煊說:“剛才看到農民種地,有些感觸而已。”

  “是寫農民的嗎?”蘇雪林追問道。

  “嗯。”周赫煊應了一聲,依舊在敷衍。

  “我去給你拿紙筆來!”蘇雪林說完立馬往裡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