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潘文育糾正道:“周先生,蘇聯是共產主義國家,不是獨裁專制國家。”

  “蘇聯是無產階級專制政體,這是寫進了蘇聯憲法的,你跟我說不是獨裁專制的國家?”周赫煊無語道。

  潘文育強調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廣大的無產階級共同管理、發展和享有國家。”

  周赫煊笑了笑,懶得再爭辯,他繼續說:“蘇聯是統一的獨裁的政府,所以它能調配無窮的民間潛力。蘇聯的一五建設計劃,你們不要光看工業發展,還要看到農業的情況。”

  “蘇聯的農業又是什麼情況?”張學良還真沒有關心過。

  周赫煊說:“蘇聯的一五計劃,農業集體化屬於重要組成部分。史達林要求在國內大規模建設集體農莊,許多地方為求效果,採用的方式非常激進。比如一些地區,把農民的住宅、小牲畜和家禽都公有化了,對富農更是實行殘酷的打擊手段。一旦某人被劃為富農,地方政府立即沒收其財產,甚至將他們掃地出門。就在前兩年,蘇聯有60萬富農被剝奪財產,50多萬富農被強迫遷徙到荒蕪之地做苦力。到去年底,蘇聯基本上已經沒有富農了,而貧農的財產也全部集體化。”

  張學良聽得渾身冒冷汗,驚道:“那現在蘇聯的農民,跟沙俄時代的農奴有什麼區別?”

  “當然有區別。”周赫煊笑道,“對政府不滿的農民,要麼死了,要麼做苦力去了。而剩下的農民,卻都擁護著蘇聯政府,他們的生活或許不如沙俄時代,但從心裡把自己視為國家的主人翁,他們非常努力的在建設蘇聯。”

  “這怎麼可能?”張學良感覺在聽天方夜譚。

  周赫煊說:“因為共產主義給他們帶來了希望,這是一種精神的認同。”

  潘文育想要反駁,但又不敢暴露身份,只能把話憋在心裡。

  周赫煊又說:“蘇聯是個農業大國,史達林從農民那裡搶來財產,全都用來發展工業了,你說蘇聯的工業發展速度能不快嗎?”

  張學良連連搖頭:“這種方法不可取,農民全都成了犧牲者?”

  周赫煊道:“我卻很贊同蘇聯的做法,如果能夠在中國實行的話,從長遠來看,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這會迫害死很多農民。”張學良說。

  周赫煊反問:“六帥,你認為現在中國的農民過得很好嗎?照樣民不聊生。如果中國有一個強權政府,能夠壓榨一代甚至兩代農民,用農民的血汗來催生中國工業,我相信是值得的。”

  張學良喃喃道:“這太冷血了。”

  “這叫冷血?前段時間的烏克蘭大饑荒才叫冷血!”周赫煊冷笑道。

  潘文育愕然問:“烏克蘭大饑荒是怎麼回事兒?”

  周赫煊說:“烏克蘭是蘇聯最重要的產糧區,大量的富農被集體逮捕和流放,這些富農都是農業經驗豐富的農民。這些人一離開,烏克蘭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率大大下降。有些農戶為了避免被劃分為富農,乾脆不再耕種土地,導致去年的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農民們都得餓肚子。你知道蘇聯政府是如何應對的嗎?”

  潘文育問:“運糧救濟?”

  “當然不是。”周赫煊笑道,“變本加厲地向烏克蘭農民征糧,禁止農民擁有任何農產品,就在前兩個月,至少有近10萬烏克蘭農民被捕,罪名是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從去年到現在,烏克蘭地區至少餓死了幾百萬農民吧。”

  張學良聽得目瞪口呆,潘文育的第一反應就是周赫煊在撒謊。

  周赫煊閉上雙眼:“這是一個農業大國,想要快速發展為工業大國,必須經歷的階段,用農民的血來撐起國家工業。蘇聯必須這樣做,因為它外敵環伺,沒有時間慢慢發展。史達林非常幸運,遇到了世界經濟危機,相信只要撐過了這個階段,蘇聯的國家實力很快就能躋身世界前列。”

  張學良問:“如果中國走共產主義道路,也必須這樣發展嗎?”

  “那要看情況。”周赫煊說,“如果外部條件允許,國際局勢相對安穩,那自然是有時間慢慢發展的。但恐怕很難,中國就是一塊肥肉,比蘇聯更好欺負千百倍。可就算餓死幾百上千萬農民,至少也比現在民國的情況好得多,如今每年餓死、病死的農民可不止千萬。”

  “那倒也是,長痛不如短痛。”張學良無奈嘆氣。

  第五百三十七章 羅斯福的圈套

  張學良只是對共產主義感興趣而已,他以前信奉的是三民主義。但三民主義讓人太過失望,所以張學良才轉而追求其他,現在聽了周赫煊對蘇聯的描述,頓時讓他產生一種極大的恐懼心理。

  但就像周赫煊說的那樣,民國實在太爛了,用民不聊生來形容根本不過分。

  就拿全國的人口數據來說,整個民國期間進行了5次人口普查,由於戰亂原因可能統計結果並不準確。但基本上大致數據還是有的,一直在4億—5億之間。

  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普查結果顯示,全中國人口總數約為4億6千萬,人均壽命34.7歲。

  也即是說,在長達35年的民國年間,中國人口基本沒有什麼增加,人均壽命還不足35歲。而新中國成立才4年時間,人口數量就暴漲至6億,這個比較可謂是啪啪啪打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