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我黨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封建思想殘渣,是必須剷除的皇權思想餘孽!

  皇家藝術學院的校長首先走上台,隆重地把周赫煊介紹一番,隨即帶頭鼓掌歡迎他的到來。

  片刻之後,周赫煊開始個人表演,他笑道:“諸位都是藝術嬌子,我這個人不懂藝術,所以就不在大家的面前獻醜了。今天我想從語言學的角度,來和同學們探討一下莎士比亞戲劇……”

  台下的薇薇安兩眼放光,她最喜歡的就是莎士比亞,沒想到周赫煊今天會講這個。

  周赫煊見台下的師生都在仔細聆聽,他繼續說道:“修辭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文學創作手段,莎士比亞的巨作當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式多樣的修辭格,其中以明喻和暗喻兩種手法最為突出。就拿莎翁的四大悲劇來說,描述人生的段落有170處,約61個段落出現暗喻,約有10個段落出現明喻。”

  “《麥克白》裡面有一處寫道:‘生命如凋零的黃葉’,這是一種周期類概念隱喻,表達‘人生是植物的枯榮’。又比如《李爾王》裡面‘厄運是投石和弓箭’、‘苦難是大海’,這是一種精神類隱喻,表達‘人生是磨難’……”

  “從修辭學角度來看,明喻在形式上是相類的關係,而暗喻卻是相合的關係。在戲劇和文學創作中,喻體必須擁有適宜性原則,為明喻和暗喻的使用提供認知解釋。比如《奧賽羅》里有一句‘像主人的驢子一樣度日’,喻體‘驢子’是範疇‘被奴役者’的典型代表,喻體的適宜性較高,因此莎士比亞在這裡選擇明喻。”

  “我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並不一定是獨立的能力,它必須跟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緊密相關。明喻和暗喻在文學戲劇作品當中的表達,正好切合了這種認知能力,因此明喻和暗喻的使用可以極大提高作品的戲劇性和感染力。莎士比亞非常擅長用暗喻手段創作悲劇……”

  台下的大部分學生聽得迷迷糊糊,而皇家藝術學院的老師卻興奮無比。

  周赫煊這又是在放大招啊,莎士比亞戲劇一直是劇評界的研究重點。但直到70年代,研究者才把莎士比亞的隱喻做為認知悲劇詩歌的手法,周赫煊足足提前40年拋出這種研究方向。

  不但如此,周赫煊在演講的過程中,還加入了“認知語言學”的概念。而“認知語言學”做為語言學的分支學科,一直到80年代後期才開始成型。

  這一場學術演講搞下來,無疑是在戲劇界和語言界扔出兩顆原子彈。

  現場聆聽講座的皇家藝術學院教授們,此刻已經快被炸飛了,周赫煊仿佛給他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周赫煊對此卻並不太清楚,因為他講的這些,放在21世紀屬於戲劇常識,只要對莎士比亞戲劇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他一個不小心又超越時代了。

  “轟!”

  “啪啪啪啪啪!”

  學校的老師全體起立,瘋狂拍著巴掌,校長更是激動地衝到台上和周赫煊握手。

  周赫煊看著校長狂熱的眼神,心想:這特麼至於嗎?

  第四百八十九章 絕代佳人

  皇家藝術學院20多位老師,排著隊上台與周赫煊握手,而且一個個表現得極為恭敬。

  而台下的數百名學生則大多一臉懵逼,他們只覺得周赫煊的演講很高深。很少有人意識到,他們剛才所聆聽的內容,放在整個戲劇研究界都屬於轟動性的學術成就。

  怎麼說呢?

  就像在中國重新解讀《紅樓夢》,並且開創了一個“紅學”研究的新方向,內行人士不因此而瘋狂才怪!

  老師們一臉尊敬地拍手歡送周赫煊離場,薇薇安好奇地靠過去,問自己的戲劇課老師詹森:“教授,周先生剛才講得很精彩嗎?我有些地方沒聽懂。”

  詹森教授崇拜地說:“豈止是精彩,簡直讓人叫絕。毫無疑問,周先生是當今最偉大的莎士比亞戲劇研究者之一,他的研究理念是開創性的,是前所未有的學術大發現!”

  “那麼厲害?”薇薇安美目圓瞪,感覺不可思議。

  莎士比亞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戲劇家的範疇,他代表著英國最輝煌時代的最高藝術成就。隨著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莎士比亞戲劇更是象徵著文明高度,屬於一座無法逾越的藝術豐碑。

  正因如此,當晚清時期西學東漸時,莎士比亞戲劇也做為先進的文學藝術被引進中國。

  嚴復把莎士比亞翻譯成“狹斯丕爾”,但只是簡略的提了幾句。梁啓超正式定名為“莎士比亞”,可惜還是沒有引起廣泛關注。新文化運動後,田漢翻譯了莎士比亞的一系列作品,也只是在進步知識分子中獲得追捧。

  於是乎,中國的翻譯家們感到恥辱,堂堂的莎士比亞大文豪,中國人居然不懂得欣賞,實在是太可恥了!

  近些年的中國翻譯家、劇評家們,幾乎是抱著救國的心態在翻譯、研究莎士比亞,似乎只要國人接受並崇拜了莎士比亞,中國就能脫離野蠻進化到文明時代。

  不止是中國,美國那邊也好不了多少,已然把莎士比亞奉為文學戲劇之神。

  就算周赫煊沒有其他的任何成就,只要戴著一頂“莎士比亞研究專家”的帽子,便能在全世界各地橫著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