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當年王太后還是王皇后的時候,她是有正經一整套朝堂班子的,是真的處理政務的,尤其是先帝駕崩後,她執掌朝政多年,協助她的女性官員中有一部分也是真的乾的和朝堂上的這些大臣們一樣的工作,區別只在於她們並非通過科舉入仕。
後續,這些女官們也因為太后的退居後宮,而跟隨隱退。
要說趙淩真的開了什麼先河,頂多就是讓女子參加科舉。
而科舉……
「考試考不過,不怪自己蠢笨,倒是怪別人是個姑娘?怎麼不去怪別人比你年紀大,多讀了幾年書呢?」
「朝廷科舉是選拔優秀的人才,難道放著優秀的人才不用,去選些不那麼優秀的?」
「誰說女子就該待在後宅,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來!站出來!你出錢養她們!讓全天下的女子都不用出去耕地勞作,可以『安安分分』待在家裡相夫教子,不用為生計發愁。」
「一個個眼睛長在頭頂,有多久沒看到百姓們了?」
「還父母官?誰家攤上你們這樣的父母,怕不是早就餓死凍死了。」
「女子不行?女子怎麼不行?你母親生出你這麼個當官的兒子不是很行?只是她大概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竟然會看不起自己的母親。」
「哦,你是你爹教的。也對,子不教父之過。怪不得養出你這麼個不敬母親的人,令尊確實有不教之過。」
「不像我,我長於婦人之手,我母親教我教得好,我先生教我教得好。」
「母親、太后教養我長大,有什麼可羞恥的?您為您的母親感到羞恥嗎?」
「我父親當然也教養我了。我父親是官員,所以我母親也有當官員的才能啊。難道您只孝順您的父親,不孝順您的母親嗎?」
「女子參加科舉怎麼就動搖國本了?」
「太后帶兵救下先帝的時候,怎麼就不動搖國本了?」
「大虞國本豈是幾個人能夠動搖的?」
「如今寧州和吳州的女官共計八人,這八人目前全是從九品。什麼時候國本是八名從九品能夠動搖的?諸位高居廟堂,倒是可以試試自己能不能動搖國本。」
本來大朝會大概會開上一兩個時辰,基本就是把這段時間全國發生的大事說一遍。
今天趙淩火力全開,一直叭叭到了中午。
顧潥是個孝子。
他很清楚自己的母后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明知道趙淩這時候把太后拿出來說事,是為了達成他自己的目的,但趙淩說錯了嗎?並沒有。
尤其說到國本,沒有他母后當年去救他父皇,如今大虞在不在不好說,起碼坐在這個皇位上的不會是他顧潥。
什麼是國本?
這才是國本。
如今整個大虞有大量的作坊,產生了大量的女工。
這些女工通過自己的勞作,養活自己養活家人。
更有大量的女性在田間勞作,在城裡從事各種行業的工作,在家操持家務。
絕大部分普通的大虞百姓,男性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優秀的男性可以當官,優秀的女性不能當官呢?
同樣是考試嘛。
不用開後門,不用降低要求,就比誰的題答得好,誰的文章寫得妙。
女子的才學武功真的不如男子嗎?
未必吧。
咋?還不敢比?
本來還有許多人是站在趙淩一邊,想要給趙淩幫腔的,沒想到趙淩一個人就能把一群人給噴到啞火。
沒錯,對於女性當官這個事情,雖然有很多人反對,但是贊同的人也有,最多的是觀望的。
贊同的人就如景尚書這樣,覺得誰有能力誰就上,管他是男是女。
這種是對自身實力非常自信,底氣足,且想法比較開明的。
觀望的其實也分成兩派。
一派是覺得不管有沒有女官,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地位,自己不會因此多領一文俸祿,也不會因此少領一文。同僚就是同僚,只要能幹好活就行。
另外一派是覺得女官究竟會如何不好說,女子要懷孕生子,期間不能好好工作,具體怎麼樣,現在女官的數量太少,官職也太低,等真出了問題再說,現在討論再多也沒什麼用。
真要統計的話,朝中對此持不反對意見的官員居多。
趙淩把一群老古板懟到集體失聲,確定沒人撞柱子,恭敬道:「臣有本啟奏。」
顧潥看得津津有味,大概能猜到他想奏什麼:「准奏。」
「臣請允許寧州、吳州、海州和神都官學試點招收女性學子;國子監招收女性學子;在吳州設立國子學,以便學子就近入學。」
顧潥:「……」小子要求還不少。
趙淩:你就說同不同意吧?
顧潥沒當場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而是說道:「趙瑞,一會兒來御書房一趟。」
沒錯,趙瑞,你的名字不叫趙瑞瑞。
趙淩:「……」
他都二十七了,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叫他趙瑞瑞了好嘛。
說是去御書房商量事情,但去了之後先吃飯。
吃完飯也不說事,趙淩就這麼出來了,被等在翰林院的趙驊第一時間叫去了戶部。
趙淩看著老爹:「咋?」
趙驊沒好氣:「陛下跟你說什麼了?」
趙淩「哦」了一聲:「陛下讓娘考個狀元。」
第165章
「啊?」
「然後讓娘當個大學山長。」
「啊?大學是?」不是四書五經里的大學吧?
趙淩解釋:「之前娘編的教材設立的學校不是小學和中學嗎?對應小學和中學, 設立大學,培養一些適應大虞需求的專業人才。現在的學堂和國子監培養的人太少了,我們需要一些專門搞研究的人。娘的水平沒問題。」
「你娘的水平肯定沒問題。」趙驊下意識附和, 「不是, 你娘都五十的人了。」
「那有什麼?五十歲的山長不是挺年輕的?」
趙驊整個人都傻了, 算了算時間:「那也來不及考試啊。明年三月就是春闈, 你娘明年開始考, 怎麼也得下下科了。」
「新帝登基不是會開恩科嘛,到時候出個新政也沒什麼。」趙淩回來的路上就寫了詳細的奏摺, 剛才去御書房已經交給顧潥了,「我回去跟娘說。」
趙驊拉住他:「你這就回家?」
「對啊。我留在衙門裡等人過來罵?」他才沒那麼傻。
趙驊就說:「你知道家門在哪兒嘛你就回家。」
「我還能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兒?我從小到大, 從宮裡到家裡的路還能走丟?」他熟得很!
趙驊就知道他會這麼說:「兒啊,咱家搬家了。」
「……哦, 對。」差點忘了,「原來祝尚書家嘛, 我知道的。」跟侯府同在桃溪巷, 也就隔了兩棟宅子,怎麼可能走丟。
「你這會兒回去,你娘也不在家。現在管家的是你大嫂,你娘比我還忙, 我也不知道她白天待在哪兒。」有可能在弘瑞學堂, 也有可能在國子監,或者在和朋友們逛街,或者是在薔薇湯泡澡或者別的什麼地方, 反正大概率不在家裡。
「哦,那我先回家待著。晚上到我家來吃飯,接風洗塵。」趙淩說完就想開溜。
趙驊也不留他, 說道:「你有空去看看你師公。他致仕了,應該在家。」
「好的。」
趙淩飛快跑回了家,沒想到趙王氏在侯府,管博澹也在侯府。
「娘!」
「師公。」
「裴先生。」
「汪先生。」
另外有幾個自己不認識的夫人和長者,還有幾個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自己最早的三個學生也在。
一群人紛紛介紹見禮,原來是神都和京畿地區比較有名的學堂、書院的山長,以及他們的得意門生。
這次聚會也不是第一次,而是準備進行一些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弘瑞學堂教授的內容,涉及科舉的很少,但學問過分實用。
將來不管是當官還是謀一份差使,都是很有用的。
尤其是阿拉伯數字的引入後,採用的新式記帳法,如今學子學習的教材都是弘瑞學堂出的。
神都和京畿的這些書院和學堂,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已經算得上是優異,但有多少學子將來能當官?
不管當官還是干別的什麼,哪怕只是家庭記帳,弘瑞學堂教授的記帳法都是用得上的。
在座的另外兩位夫人,不是這幾位山長的夫人,而是兩座女子學堂的山長。
另有一位鬍子快垂到胸口的老爺爺開辦的書院,招收的學子不分男女。
弘瑞學堂在這方面就更加不用說了,從一開始招收的學生就不限制男女老幼。
趙淩坐到趙王氏身邊,一時間倒是不好說讓趙王氏考狀元的話,陪著在暖融融的花房裡聊學術交流和辦學理念。
後續,這些女官們也因為太后的退居後宮,而跟隨隱退。
要說趙淩真的開了什麼先河,頂多就是讓女子參加科舉。
而科舉……
「考試考不過,不怪自己蠢笨,倒是怪別人是個姑娘?怎麼不去怪別人比你年紀大,多讀了幾年書呢?」
「朝廷科舉是選拔優秀的人才,難道放著優秀的人才不用,去選些不那麼優秀的?」
「誰說女子就該待在後宅,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來!站出來!你出錢養她們!讓全天下的女子都不用出去耕地勞作,可以『安安分分』待在家裡相夫教子,不用為生計發愁。」
「一個個眼睛長在頭頂,有多久沒看到百姓們了?」
「還父母官?誰家攤上你們這樣的父母,怕不是早就餓死凍死了。」
「女子不行?女子怎麼不行?你母親生出你這麼個當官的兒子不是很行?只是她大概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竟然會看不起自己的母親。」
「哦,你是你爹教的。也對,子不教父之過。怪不得養出你這麼個不敬母親的人,令尊確實有不教之過。」
「不像我,我長於婦人之手,我母親教我教得好,我先生教我教得好。」
「母親、太后教養我長大,有什麼可羞恥的?您為您的母親感到羞恥嗎?」
「我父親當然也教養我了。我父親是官員,所以我母親也有當官員的才能啊。難道您只孝順您的父親,不孝順您的母親嗎?」
「女子參加科舉怎麼就動搖國本了?」
「太后帶兵救下先帝的時候,怎麼就不動搖國本了?」
「大虞國本豈是幾個人能夠動搖的?」
「如今寧州和吳州的女官共計八人,這八人目前全是從九品。什麼時候國本是八名從九品能夠動搖的?諸位高居廟堂,倒是可以試試自己能不能動搖國本。」
本來大朝會大概會開上一兩個時辰,基本就是把這段時間全國發生的大事說一遍。
今天趙淩火力全開,一直叭叭到了中午。
顧潥是個孝子。
他很清楚自己的母后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明知道趙淩這時候把太后拿出來說事,是為了達成他自己的目的,但趙淩說錯了嗎?並沒有。
尤其說到國本,沒有他母后當年去救他父皇,如今大虞在不在不好說,起碼坐在這個皇位上的不會是他顧潥。
什麼是國本?
這才是國本。
如今整個大虞有大量的作坊,產生了大量的女工。
這些女工通過自己的勞作,養活自己養活家人。
更有大量的女性在田間勞作,在城裡從事各種行業的工作,在家操持家務。
絕大部分普通的大虞百姓,男性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優秀的男性可以當官,優秀的女性不能當官呢?
同樣是考試嘛。
不用開後門,不用降低要求,就比誰的題答得好,誰的文章寫得妙。
女子的才學武功真的不如男子嗎?
未必吧。
咋?還不敢比?
本來還有許多人是站在趙淩一邊,想要給趙淩幫腔的,沒想到趙淩一個人就能把一群人給噴到啞火。
沒錯,對於女性當官這個事情,雖然有很多人反對,但是贊同的人也有,最多的是觀望的。
贊同的人就如景尚書這樣,覺得誰有能力誰就上,管他是男是女。
這種是對自身實力非常自信,底氣足,且想法比較開明的。
觀望的其實也分成兩派。
一派是覺得不管有沒有女官,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地位,自己不會因此多領一文俸祿,也不會因此少領一文。同僚就是同僚,只要能幹好活就行。
另外一派是覺得女官究竟會如何不好說,女子要懷孕生子,期間不能好好工作,具體怎麼樣,現在女官的數量太少,官職也太低,等真出了問題再說,現在討論再多也沒什麼用。
真要統計的話,朝中對此持不反對意見的官員居多。
趙淩把一群老古板懟到集體失聲,確定沒人撞柱子,恭敬道:「臣有本啟奏。」
顧潥看得津津有味,大概能猜到他想奏什麼:「准奏。」
「臣請允許寧州、吳州、海州和神都官學試點招收女性學子;國子監招收女性學子;在吳州設立國子學,以便學子就近入學。」
顧潥:「……」小子要求還不少。
趙淩:你就說同不同意吧?
顧潥沒當場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而是說道:「趙瑞,一會兒來御書房一趟。」
沒錯,趙瑞,你的名字不叫趙瑞瑞。
趙淩:「……」
他都二十七了,現在已經沒什麼人叫他趙瑞瑞了好嘛。
說是去御書房商量事情,但去了之後先吃飯。
吃完飯也不說事,趙淩就這麼出來了,被等在翰林院的趙驊第一時間叫去了戶部。
趙淩看著老爹:「咋?」
趙驊沒好氣:「陛下跟你說什麼了?」
趙淩「哦」了一聲:「陛下讓娘考個狀元。」
第165章
「啊?」
「然後讓娘當個大學山長。」
「啊?大學是?」不是四書五經里的大學吧?
趙淩解釋:「之前娘編的教材設立的學校不是小學和中學嗎?對應小學和中學, 設立大學,培養一些適應大虞需求的專業人才。現在的學堂和國子監培養的人太少了,我們需要一些專門搞研究的人。娘的水平沒問題。」
「你娘的水平肯定沒問題。」趙驊下意識附和, 「不是, 你娘都五十的人了。」
「那有什麼?五十歲的山長不是挺年輕的?」
趙驊整個人都傻了, 算了算時間:「那也來不及考試啊。明年三月就是春闈, 你娘明年開始考, 怎麼也得下下科了。」
「新帝登基不是會開恩科嘛,到時候出個新政也沒什麼。」趙淩回來的路上就寫了詳細的奏摺, 剛才去御書房已經交給顧潥了,「我回去跟娘說。」
趙驊拉住他:「你這就回家?」
「對啊。我留在衙門裡等人過來罵?」他才沒那麼傻。
趙驊就說:「你知道家門在哪兒嘛你就回家。」
「我還能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兒?我從小到大, 從宮裡到家裡的路還能走丟?」他熟得很!
趙驊就知道他會這麼說:「兒啊,咱家搬家了。」
「……哦, 對。」差點忘了,「原來祝尚書家嘛, 我知道的。」跟侯府同在桃溪巷, 也就隔了兩棟宅子,怎麼可能走丟。
「你這會兒回去,你娘也不在家。現在管家的是你大嫂,你娘比我還忙, 我也不知道她白天待在哪兒。」有可能在弘瑞學堂, 也有可能在國子監,或者在和朋友們逛街,或者是在薔薇湯泡澡或者別的什麼地方, 反正大概率不在家裡。
「哦,那我先回家待著。晚上到我家來吃飯,接風洗塵。」趙淩說完就想開溜。
趙驊也不留他, 說道:「你有空去看看你師公。他致仕了,應該在家。」
「好的。」
趙淩飛快跑回了家,沒想到趙王氏在侯府,管博澹也在侯府。
「娘!」
「師公。」
「裴先生。」
「汪先生。」
另外有幾個自己不認識的夫人和長者,還有幾個跟自己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自己最早的三個學生也在。
一群人紛紛介紹見禮,原來是神都和京畿地區比較有名的學堂、書院的山長,以及他們的得意門生。
這次聚會也不是第一次,而是準備進行一些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弘瑞學堂教授的內容,涉及科舉的很少,但學問過分實用。
將來不管是當官還是謀一份差使,都是很有用的。
尤其是阿拉伯數字的引入後,採用的新式記帳法,如今學子學習的教材都是弘瑞學堂出的。
神都和京畿的這些書院和學堂,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已經算得上是優異,但有多少學子將來能當官?
不管當官還是干別的什麼,哪怕只是家庭記帳,弘瑞學堂教授的記帳法都是用得上的。
在座的另外兩位夫人,不是這幾位山長的夫人,而是兩座女子學堂的山長。
另有一位鬍子快垂到胸口的老爺爺開辦的書院,招收的學子不分男女。
弘瑞學堂在這方面就更加不用說了,從一開始招收的學生就不限制男女老幼。
趙淩坐到趙王氏身邊,一時間倒是不好說讓趙王氏考狀元的話,陪著在暖融融的花房裡聊學術交流和辦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