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頁
趙淩扭頭,抱著抹布,牽著陸蕊,慢吞吞走回去:「怎麼了?」
周彥紅有些不好意思:「問問你,我爹娘和幾個弟弟在神都怎麼樣了?」
在外婆家過年太開心,以致於她只在路上問了個簡單概況,對周家如今的情況並不太清楚。
關於周家在神都的近況,趙淩還真不知道太多。
他離開神都快一年了,也沒回去過。
之前周家搬來的時候,他忙得幾乎回家倒頭就睡。
也就趙婉蝶住得近,幾乎天天會過來遛個彎。
周家具體什麼情況,他到現在也就去過一次周家,只知道一點:「現在三姑姑他們跟一大家子住,上次說是要找合適的宅子單獨住,不知道找到了沒?」
竇榮因為來回剿匪,中間倒是回去過神都一次:「找到了,在師公家那塊,買了個兩進的小院。」
同樣是兩進的房子,趙家居住的廣慶坊的兩進的面積,要比管博澹那邊的兩進大得多。
不過周毅和趙英娘雖然不能說不是生產,但也不能說多麼生財有道,能夠那麼快就買下一個院子,已經不容易了。
「那邊環境不錯,周圍都是清流,距離書院也不遠。」
竇榮想起來,把趙英娘現在住處的詳細地址告訴了周彥紅,並且描述了一下具體怎麼走,周圍有些什麼標誌性的建築。
周彥紅聽著,就拿了一支炭筆在紙上給畫下來。
竇榮一看,不愧是繪畫大家,寥寥幾筆就把周家現在的住處周圍的環境,勾勒得大差不差,就跟親自去過一樣。
陸鳳羽在邊上看著,嘴角緊抿:「你畫畫就得了,別真自己去。」
去神都一次的費用還是其次,主要是他好賴算個官,沒法請那麼長時間的假。
只不過周彥紅又不用請假,真想去神都探親,無論是跟著葛家商隊,還是跟著竇榮的水軍巡邏戰艦走,安全無虞。
就是周彥紅不認路。
他擔心他娘子出門就丟。
竇榮一下就聽出了內涵:「表姐也不認路?」
周彥紅拿著筆催促:「你說你的,別聽你表姐夫瞎說。我就是平時出門少,多去幾次就認識了。」
陸鳳羽捕捉到關鍵詞:「也?」下意識把視線投向趙淩。
趙淩一臉嚴肅:「看我幹嘛?我還會看星星辨別方位呢,跟司天監的李監丞學的,厲害著呢。」
竇榮都不想說他,反正臭水靈就不能一個人出門,就適合前呼後擁。
田學仁一時嘴快:「我娘也不認路。」
趙金娘抬手就給了兒子胳膊一巴掌:「有你這麼說自己娘的嗎?我這是隨了你外公!」
好了,老趙家的迷路根子找到了。
趙淩一聽,就開始念叨自家爺爺。
客船晃晃悠悠到了海港,一群人先到趙淩和竇榮住的市舶司認了個門。
趙淩讓常禾帶著他們去逛。
現在他也是一個衙門的大領導了,下屬還沒正式上班,他就先把衙門裡的事情開始安排起來,詢問了一下值班的幾名下屬,沒什麼特殊事情,就去三星島上市舶司辦事處轉了一圈,回來天都快黑了。
竇榮忙著安排這次從趙家村帶來的東西。
兒行千里母擔憂什麼的,竇榮原先在竇家並不能夠感受到。
可能是因為竇家人數代戎馬,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對於別離的感觸並沒有一般人深厚。
趙家就不一樣了。
逢年過節,趙王氏都會給家裡人寄送家書伴隨大量的禮物。
這些禮物不能說都是精心準備的,但都是認真考量過的。
哪怕在神都的師長親友,趙家也會準備貼心的禮物。
這次從趙家村離開,明明他們什麼都不缺,趙家也準備了大量的禮物,恨不得連米袋子都給他們扛到船上。
最後米雖然沒拿,但是拿了大量的年糕。
他想著能夠當壓艙石用的好多年糕,都懷疑今年能不能吃完。
他把帶回來的一堆東西都安排完,看到趙淩從外面進來:「你沒在休息嗎?」
趙淩被問得愣了一下:「沒啊。我都去了一趟島上回來了。」
「啊?」竇榮驚訝地把趙淩抱起來,「你才回來就去島上跑了個來回?怎麼都不跟我說一聲?」
「我跟你說了啊。」沒外人在,趙淩倒是不介意自己被抱起來,就是覺得這樣他像個小孩兒似的,想想跳下來摟著竇榮。
嗯,這樣就很成年人。
竇榮想了想,想起來趙淩似乎跟他說了一句出去一趟,伸手把趙淩伸到自己衣服里的爪子抓出來,咬牙:「你不餓?」
「餓。」趙淩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哪方面更餓。
趙家老宅里,他們可沒有單獨的院子,現在的隔音忒差,兩人不敢鬧出什麼動靜。
現在回到了自己的地盤,周彥紅一家回了羅湖縣,跟來海港的趙家和田家人被安排在了市舶司招待所。
沒有任何人打擾。
等新年一開年,正式開始工作後,趙淩就開始沿著大運河沿途設置市舶司的辦事處。
這些是內貿,不是外貿。
市舶司取代原本漕幫的生態位,對漕工、碼頭配套的人員提供正規的人員培訓和福利保障,肅清航道秩序,給按照法律規定只能一輩子生活在船上的疍戶,提供一個可以有限範圍上岸的地點。
疍戶們可以在市舶司碼頭停靠、維修船隻,做一些小本買賣,購買米糧雜貨,求醫問藥,甚至上學堂認字和了解最新的和他們相關的政策。
趙淩希望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改變,讓人口流動變得不那麼死板。
樹挪死,人挪活。
走出去,多看看,只要能夠保障自身安全,在哪個時代都是一件開拓眼界的好事。
在現在這個時代,對於疍戶這樣的底層百姓,更是關乎到生死存亡,而不是簡單的提高生活品質。
疍戶們不許上岸,只能去缺乏監管的村子換取一些必要的物資,如果被舉報,甚至還會面臨嚴重的刑罰。
而且他們常年生活在水上,濕氣重,人很容易生病。
加上先前河道上水匪多不勝數,疍戶的日子怎麼過的,趙淩都不敢想。
疍戶來源複雜,只是再怎麼複雜,也是重要的人口,是大虞的百姓。
先帝期間戰亂不斷,當時大虞的人口跌至大概三千多萬。
經過今上幾十年的治理,人口數量已經穩穩邁向五千萬。
疍戶們有一部分是因為逃避苛捐雜稅才成為的「船家」,現在他們上岸,每戶每天只需要付出一斤魚就算是稅收。
既然繳納了稅款,那可以享受權利。
趙淩不能做到一下就取消賤籍,只能先開一個口子慢慢來。
至於收上來的魚,直接在市舶司碼頭的食品作坊處理,一部分新鮮的直接用車拉去城裡售賣,不夠新鮮的就加工成便於儲存的鹹魚、臘魚、風乾魚等等,再通過商隊運往缺少這些食物和鹽分攝入的地區。
反正伴隨著曬鹽法的日漸成熟,象州的鹽價是很便宜的。
趙淩這麼搞,就很缺人,什麼人都缺。
建造碼頭的建築工人,市舶司辦事處的官吏,食品作坊的人手等等。
以前三年一次科舉,能夠榜上有名的算上同進士,也就兩三百人,有時候人數還會更少。
這些考出來的准官員,除了那些名次極好或者家庭背景不錯的,不知道多久才能等到缺。
更別提那些理論上也可以當官的舉人了。
像趙淩的表姐夫陸鳳羽就是個舉人,能夠在東州羅湖縣當個八品的教諭,得是朝中有人。
伴隨著大虞已經持續順風順水的太平盛世,人口激增的同時,帶來的是讀書的卷生卷死。
誕生大量的學問還不錯但是沒法在科舉上更進一步的學子。
趙淩一個市舶司,卻還有用人缺口。
這一年趙淩忙忙碌碌的,基本沒怎麼休息,趁著年底回神都述職,特意提早了半個月到,到了就往吏部跑,張口就是:「給我人。」
杜尚書看到趙淩還很高興:「趙瑞瑞,怎麼兩年沒見,都不會叫人了?」
趙淩規規矩矩行禮:「下官趙瑞拜見尚書大人。」然後直起身就擺出一張討債臉,「別說那些有的沒的,我要的人呢?老祝那邊河都已經挖通了,我市舶司碼頭沿著大江一路過去造了六個了,現在一個人都沒有。我明明年初的時候就讓您幫忙留意這次新科的人了,想著年初拿到人手,在現在的碼頭跟著學上半年,就能去新碼頭獨當一面。現在新碼頭都造好了,人呢?」
按理來說,招聘幾個從九品的小芝麻官而已,完全不需要經過杜尚書。
可趙淩要的實在是太多了,偏他要求還高。
杜尚書原本笑嘻嘻的臉頓時比他還臭:「我是沒給你人嗎?你不是退回來了嗎?」
「您給我的都是些啥人?基礎的帳都不會算,教也教不會。有一個更奇葩,讓他收一斤魚的稅,非得要收三斤魚,說是颳了魚鱗去了內臟和骨頭就得要三斤活魚。我只是把人退回來,已經夠給面子了。」
周彥紅有些不好意思:「問問你,我爹娘和幾個弟弟在神都怎麼樣了?」
在外婆家過年太開心,以致於她只在路上問了個簡單概況,對周家如今的情況並不太清楚。
關於周家在神都的近況,趙淩還真不知道太多。
他離開神都快一年了,也沒回去過。
之前周家搬來的時候,他忙得幾乎回家倒頭就睡。
也就趙婉蝶住得近,幾乎天天會過來遛個彎。
周家具體什麼情況,他到現在也就去過一次周家,只知道一點:「現在三姑姑他們跟一大家子住,上次說是要找合適的宅子單獨住,不知道找到了沒?」
竇榮因為來回剿匪,中間倒是回去過神都一次:「找到了,在師公家那塊,買了個兩進的小院。」
同樣是兩進的房子,趙家居住的廣慶坊的兩進的面積,要比管博澹那邊的兩進大得多。
不過周毅和趙英娘雖然不能說不是生產,但也不能說多麼生財有道,能夠那麼快就買下一個院子,已經不容易了。
「那邊環境不錯,周圍都是清流,距離書院也不遠。」
竇榮想起來,把趙英娘現在住處的詳細地址告訴了周彥紅,並且描述了一下具體怎麼走,周圍有些什麼標誌性的建築。
周彥紅聽著,就拿了一支炭筆在紙上給畫下來。
竇榮一看,不愧是繪畫大家,寥寥幾筆就把周家現在的住處周圍的環境,勾勒得大差不差,就跟親自去過一樣。
陸鳳羽在邊上看著,嘴角緊抿:「你畫畫就得了,別真自己去。」
去神都一次的費用還是其次,主要是他好賴算個官,沒法請那麼長時間的假。
只不過周彥紅又不用請假,真想去神都探親,無論是跟著葛家商隊,還是跟著竇榮的水軍巡邏戰艦走,安全無虞。
就是周彥紅不認路。
他擔心他娘子出門就丟。
竇榮一下就聽出了內涵:「表姐也不認路?」
周彥紅拿著筆催促:「你說你的,別聽你表姐夫瞎說。我就是平時出門少,多去幾次就認識了。」
陸鳳羽捕捉到關鍵詞:「也?」下意識把視線投向趙淩。
趙淩一臉嚴肅:「看我幹嘛?我還會看星星辨別方位呢,跟司天監的李監丞學的,厲害著呢。」
竇榮都不想說他,反正臭水靈就不能一個人出門,就適合前呼後擁。
田學仁一時嘴快:「我娘也不認路。」
趙金娘抬手就給了兒子胳膊一巴掌:「有你這麼說自己娘的嗎?我這是隨了你外公!」
好了,老趙家的迷路根子找到了。
趙淩一聽,就開始念叨自家爺爺。
客船晃晃悠悠到了海港,一群人先到趙淩和竇榮住的市舶司認了個門。
趙淩讓常禾帶著他們去逛。
現在他也是一個衙門的大領導了,下屬還沒正式上班,他就先把衙門裡的事情開始安排起來,詢問了一下值班的幾名下屬,沒什麼特殊事情,就去三星島上市舶司辦事處轉了一圈,回來天都快黑了。
竇榮忙著安排這次從趙家村帶來的東西。
兒行千里母擔憂什麼的,竇榮原先在竇家並不能夠感受到。
可能是因為竇家人數代戎馬,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對於別離的感觸並沒有一般人深厚。
趙家就不一樣了。
逢年過節,趙王氏都會給家裡人寄送家書伴隨大量的禮物。
這些禮物不能說都是精心準備的,但都是認真考量過的。
哪怕在神都的師長親友,趙家也會準備貼心的禮物。
這次從趙家村離開,明明他們什麼都不缺,趙家也準備了大量的禮物,恨不得連米袋子都給他們扛到船上。
最後米雖然沒拿,但是拿了大量的年糕。
他想著能夠當壓艙石用的好多年糕,都懷疑今年能不能吃完。
他把帶回來的一堆東西都安排完,看到趙淩從外面進來:「你沒在休息嗎?」
趙淩被問得愣了一下:「沒啊。我都去了一趟島上回來了。」
「啊?」竇榮驚訝地把趙淩抱起來,「你才回來就去島上跑了個來回?怎麼都不跟我說一聲?」
「我跟你說了啊。」沒外人在,趙淩倒是不介意自己被抱起來,就是覺得這樣他像個小孩兒似的,想想跳下來摟著竇榮。
嗯,這樣就很成年人。
竇榮想了想,想起來趙淩似乎跟他說了一句出去一趟,伸手把趙淩伸到自己衣服里的爪子抓出來,咬牙:「你不餓?」
「餓。」趙淩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哪方面更餓。
趙家老宅里,他們可沒有單獨的院子,現在的隔音忒差,兩人不敢鬧出什麼動靜。
現在回到了自己的地盤,周彥紅一家回了羅湖縣,跟來海港的趙家和田家人被安排在了市舶司招待所。
沒有任何人打擾。
等新年一開年,正式開始工作後,趙淩就開始沿著大運河沿途設置市舶司的辦事處。
這些是內貿,不是外貿。
市舶司取代原本漕幫的生態位,對漕工、碼頭配套的人員提供正規的人員培訓和福利保障,肅清航道秩序,給按照法律規定只能一輩子生活在船上的疍戶,提供一個可以有限範圍上岸的地點。
疍戶們可以在市舶司碼頭停靠、維修船隻,做一些小本買賣,購買米糧雜貨,求醫問藥,甚至上學堂認字和了解最新的和他們相關的政策。
趙淩希望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改變,讓人口流動變得不那麼死板。
樹挪死,人挪活。
走出去,多看看,只要能夠保障自身安全,在哪個時代都是一件開拓眼界的好事。
在現在這個時代,對於疍戶這樣的底層百姓,更是關乎到生死存亡,而不是簡單的提高生活品質。
疍戶們不許上岸,只能去缺乏監管的村子換取一些必要的物資,如果被舉報,甚至還會面臨嚴重的刑罰。
而且他們常年生活在水上,濕氣重,人很容易生病。
加上先前河道上水匪多不勝數,疍戶的日子怎麼過的,趙淩都不敢想。
疍戶來源複雜,只是再怎麼複雜,也是重要的人口,是大虞的百姓。
先帝期間戰亂不斷,當時大虞的人口跌至大概三千多萬。
經過今上幾十年的治理,人口數量已經穩穩邁向五千萬。
疍戶們有一部分是因為逃避苛捐雜稅才成為的「船家」,現在他們上岸,每戶每天只需要付出一斤魚就算是稅收。
既然繳納了稅款,那可以享受權利。
趙淩不能做到一下就取消賤籍,只能先開一個口子慢慢來。
至於收上來的魚,直接在市舶司碼頭的食品作坊處理,一部分新鮮的直接用車拉去城裡售賣,不夠新鮮的就加工成便於儲存的鹹魚、臘魚、風乾魚等等,再通過商隊運往缺少這些食物和鹽分攝入的地區。
反正伴隨著曬鹽法的日漸成熟,象州的鹽價是很便宜的。
趙淩這麼搞,就很缺人,什麼人都缺。
建造碼頭的建築工人,市舶司辦事處的官吏,食品作坊的人手等等。
以前三年一次科舉,能夠榜上有名的算上同進士,也就兩三百人,有時候人數還會更少。
這些考出來的准官員,除了那些名次極好或者家庭背景不錯的,不知道多久才能等到缺。
更別提那些理論上也可以當官的舉人了。
像趙淩的表姐夫陸鳳羽就是個舉人,能夠在東州羅湖縣當個八品的教諭,得是朝中有人。
伴隨著大虞已經持續順風順水的太平盛世,人口激增的同時,帶來的是讀書的卷生卷死。
誕生大量的學問還不錯但是沒法在科舉上更進一步的學子。
趙淩一個市舶司,卻還有用人缺口。
這一年趙淩忙忙碌碌的,基本沒怎麼休息,趁著年底回神都述職,特意提早了半個月到,到了就往吏部跑,張口就是:「給我人。」
杜尚書看到趙淩還很高興:「趙瑞瑞,怎麼兩年沒見,都不會叫人了?」
趙淩規規矩矩行禮:「下官趙瑞拜見尚書大人。」然後直起身就擺出一張討債臉,「別說那些有的沒的,我要的人呢?老祝那邊河都已經挖通了,我市舶司碼頭沿著大江一路過去造了六個了,現在一個人都沒有。我明明年初的時候就讓您幫忙留意這次新科的人了,想著年初拿到人手,在現在的碼頭跟著學上半年,就能去新碼頭獨當一面。現在新碼頭都造好了,人呢?」
按理來說,招聘幾個從九品的小芝麻官而已,完全不需要經過杜尚書。
可趙淩要的實在是太多了,偏他要求還高。
杜尚書原本笑嘻嘻的臉頓時比他還臭:「我是沒給你人嗎?你不是退回來了嗎?」
「您給我的都是些啥人?基礎的帳都不會算,教也教不會。有一個更奇葩,讓他收一斤魚的稅,非得要收三斤魚,說是颳了魚鱗去了內臟和骨頭就得要三斤活魚。我只是把人退回來,已經夠給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