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頁
兩人對視一眼,笑了起來,上前扶著他在榻上坐下。
禮服好看是好看,就是金絲銀線玉石寶石織得滿滿當當,死重死重,夏樞坐下後,身上都是一輕。
如此奢靡過度的禮服,夏樞之前是拒絕的。
禮服又厚又重不說,關鍵是制一件花費巨大,不是日常穿,可能也就只穿這一次,太過浪費。
夏樞對穿著沒什麼講究,舒服就行,在他看來,比起只好看這一次,不如把錢省下來用到民生或者戰事上,能做不少事。
不過他的想法剛提出來就被褚源否了。
褚源說不差一件禮服,封后大典一輩子只有一次,必須要隆重一些。再者,皇后禮服規制這些彰顯的不止是帝王重視,還有新皇登基時的國力,適當的時候展現一下,是能對異族起一些震懾作用,對朝堂起些凝聚作用的。
夏樞想到之前的經歷,覺得他的話有些道理。
幾年前,褚源封安王,他們表現的沒錢,就一堆人貼臉嘲諷。
如果新帝新後亮相表現得一副手頭緊巴樣,不定會讓人瞧不起之下心中生出什麼想法。
現在一切以穩為要,日後後宮只有他和孩子們,不大搞奢靡做派,也不會像先帝們後宮那樣開支龐大。
想明白後,夏樞就不再糾結這件禮服。
不過他可能是享受不了什麼福,華麗的禮服僅穿了一會兒,就覺得束縛與沉重,只期待儀式早些結束,換成日常衣服。
想了想,他叫紅雪去皇后宮門口看看冊封儀仗動靜,瞧什麼時候過來。
景璟則留在屋內,陪著他。
兩人聊著閒話。
夏樞想到景璟繼母的女兒盛桃嫁給李留,李留出事後,景政保下盛桃,沒有流放她或者充作官奴,只是貶為庶民,前兩日,褚源還說安排景政做自己的老師……
頓了頓,夏樞揮手讓屋內守著的小宮女們退下。
只剩兩人後,夏樞拉著景璟坐在旁邊,低聲問起之前就想問的事:「你真的決定不改回褚姓了麼?」
景璟沒和夏樞聊過這個話題,但前些時候,陛下問過他是否要認祖歸宗,改姓為褚,他拒絕了。
陛下沒問他原因,可能也是懶得問,只說他可以考慮一段時間再做決定,如果大典前改變主意,都還有機會。
景璟其實沒怎麼考慮,他決心已定。
不過沒想到大典前小樞哥哥會再問起,僅怔了一下,就堅定地點了點頭:「嗯。」
夏樞沒評價,只點明利害:「褚家是陛下外家,皇親國戚,地位比一般世家更崇高穩固……」
通常女子或者雙兒嫁入公侯之家後,除了爭奪管家權或者從婆家、夫君那裡爭取微薄偏愛外,沒有任何出路。
而公侯之家往往人口繁茂,相對來說就利益有限,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層出不窮,異常激烈。
不過任憑誰再怎麼斗,手段施到皇帝血脈親人身上,都會有所顧忌,輕易不敢出手。
而褚姓昭示與皇帝血脈相連,回歸褚家,冠上褚姓,不管元家內部如何,景璟都會多一層保障,就是想去爭些什麼,也能占些優勢。
另外,沾上皇親國戚身份,景璟還可以爭取賜封宗室封號。
比如普通女子或雙兒,若是沒到爹娘長輩做出巨大功績,闔族不存,變成孤兒的份上,再加上一些機緣,比如本人受皇帝太后親王喜愛,記在名下,不會被賜予宗室封號。
而他阿姐,獻上玉璽可記為從龍之功,舊例已嫁賞其夫,由其夫為其請封誥命,未嫁賞其父,本人頂多是被賜一段婚姻或者金銀財帛——當然,阿姐是要招贅的,褚源不會給阿姐賜婚,按正常是賞些財物即可,但加上個褚姓,再加上補償李昊,則給她封了縣主這個宗室封號,享有俸祿與食邑。
景璟是皇帝潛邸時的老人,跟隨夏樞從南到北,還在王都和北地立下不少功勞,若是回歸褚家,拿出皇帝血脈親人的身份,比照阿姐,他最少也能封個縣主。
但若不姓褚,和皇帝不沾親帶故,宗室封號就與他無緣,在他已婚且不能做官的情況下,再賞也只是賞他丈夫或者父親,然後由他丈夫為他請封誥命。
誥命封號是不錯,但遠不若宗室封號來得尊貴與實際。
可以說,不回褚家,景璟會損失很多利益。
景璟懂他的意思,卻只是笑了笑:「阿爹養育我長大,待我如親生雙兒,哪怕娶了繼母生了兒子,也從未冷待過我。甚至因為繼母性格狠毒容不得我,我回京之後,他便把繼母送到莊子上,好吃好喝養著,但不允其再回京擾我。而且我也是宮變後才知道,因為我想與小樞哥哥做好朋友,他便拿出王長安通敵叛國的信件,早早的在永康十六年陛下目盲時就做了投靠,後來私底下也一直幫陛下做事……他待我之心,比劃比劃,哪怕親生阿爹來,也未必比得過。」
「還有我阿娘……」景璟頓了頓,聲音緩了下去:「經歷過婚姻後才後知後覺,阿爹愛慕阿娘,阿娘對阿爹卻只有感激之情。若我改姓褚,相信阿爹也不會反對,但他保護阿娘十幾年,又幫阿娘養我十幾年,最後我、阿娘與親生阿爹相認團聚,留他一個,他又情何以堪?」
「而且……」景璟又頓了頓,聲音低了下去:「阿娘雖和親生阿爹定過親,但卻是未婚生下我,世道對此並不寬容,若我身份揭開,阿娘必遭非議。我不想阿娘因親生阿爹去世痛苦自責十幾年後,還要因舊事被人指點唾罵。」
「而親生阿爹那邊……」景璟眼眶有點紅,神色透出愧意:「他是個大英雄,也是個大氣、不拘小節之人。死前唯一放不下的是阿娘,也對阿娘做了安排,足見他情深不假。想來,若是他泉下得知我不改姓的主要原因是為保護阿娘不遭非議,應也不會怪我。」
「至於皇親國戚的身份……」景璟眼中微含水意,歪頭沖夏樞俏皮的笑了笑:「占不了陛下便宜,不還有小樞哥哥護我做我的後盾麼。待在小樞哥哥身邊,做著宮官處理宮中事務,想來也沒哪個會自找麻煩,敢欺負到我頭上。」
正常來說,已婚雙兒和女子做不了宮官。
不過夏樞為身邊的這些人破了例,不管成親與否,只要願意做,不嫌累,可以一直做他的宮官做下去。
景璟哪怕大典後封了誥命,衣食無憂、僕從成群,也沒選擇回歸國公府後宅,而是選擇繼續做宮官,助夏樞這個對宮務沒興趣的皇后處理後宮事務。
夏樞聽至此已明了景璟的想法。
他不回褚家,純粹是孝順之心讓他做了這個決定,不是受誰誆騙誤導轉讓功勞。
夏樞放下心,察覺到他對景政依舊有深厚的感情,就不再繼續這個話題,避免挑撥嫌疑。
他笑了笑,自然地轉了話頭:「你這麼說,感覺我要緊張起來了。」
「緊張?」景璟神情疑惑。
「是啊。」夏樞看著他,玩笑道:「要摩拳擦掌,和二哥爭一爭了。」
景璟心頭一跳,頓時有些緊張:「爭什麼?」
不會是元州又做什麼離譜事,惹了小樞哥哥吧?
「當然是爭誰是景璟心中第一靠山啦。」夏樞眨了下眼,伸出食指,挑了挑他下巴,逗他:「要不,我先套麻袋揍二哥一頓,叫他主動認輸?
景璟:「……」
瞬間什麼都不想說了。
夏樞看他一臉無奈與無語,忍不住笑了起來。
良久後,他才斂下笑意,伸手摸了摸景璟的腦袋,輕嘆一聲:「放心吧。」
放心往前走,無論你選擇什麼,我都是你的後盾。
景璟與他同生共死的情義,誰都不能越過他欺負景璟。
語氣雖然隨意,目光卻隱含著讓人安心的堅定。
景璟對上他的目光,怔了一下,眼眶頓時發熱,抿唇露出個笑容,重重點了下頭:「嗯。」
……
兩人沒聊多長時間,不過兩刻之後——辰正時分,紅雪就匆匆回報:「殿下,儀仗已動,預估還有一刻鐘就到。現下可以準備好迎接了。」
夏樞一早上遺忘的緊張瞬間又回了來,不由得心臟猛跳,臉皮子發僵。
不過想著生死都經歷過了,這又不是去上斷頭台,哪怕上了斷頭台,也要先對敵人砍回去再說,不應當如此緊張。
想著想著,心跳慢慢平緩,心中竟然詭異的淡定了許多。
緊繃的臉皮子也沒那麼僵了。
景璟驚奇於他由如臨大敵到鬆弛下來的變臉速度,原本想安撫的話還沒出口就又憋了回去。
嘴角抽了抽,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地扶起小樞哥哥,給他整理衣裳,最後一遍檢查頭髮、飾品等。
沒等多久,引導官來請,夏樞左右稍後跟著景璟和紅雪,再後由眾人執扇擁護,步履緩慢堅定地行至宮門外。
原本他以為褚源說的親自過來,是受冊後,褚源接他去太和殿拜謝他的冊封。
禮服好看是好看,就是金絲銀線玉石寶石織得滿滿當當,死重死重,夏樞坐下後,身上都是一輕。
如此奢靡過度的禮服,夏樞之前是拒絕的。
禮服又厚又重不說,關鍵是制一件花費巨大,不是日常穿,可能也就只穿這一次,太過浪費。
夏樞對穿著沒什麼講究,舒服就行,在他看來,比起只好看這一次,不如把錢省下來用到民生或者戰事上,能做不少事。
不過他的想法剛提出來就被褚源否了。
褚源說不差一件禮服,封后大典一輩子只有一次,必須要隆重一些。再者,皇后禮服規制這些彰顯的不止是帝王重視,還有新皇登基時的國力,適當的時候展現一下,是能對異族起一些震懾作用,對朝堂起些凝聚作用的。
夏樞想到之前的經歷,覺得他的話有些道理。
幾年前,褚源封安王,他們表現的沒錢,就一堆人貼臉嘲諷。
如果新帝新後亮相表現得一副手頭緊巴樣,不定會讓人瞧不起之下心中生出什麼想法。
現在一切以穩為要,日後後宮只有他和孩子們,不大搞奢靡做派,也不會像先帝們後宮那樣開支龐大。
想明白後,夏樞就不再糾結這件禮服。
不過他可能是享受不了什麼福,華麗的禮服僅穿了一會兒,就覺得束縛與沉重,只期待儀式早些結束,換成日常衣服。
想了想,他叫紅雪去皇后宮門口看看冊封儀仗動靜,瞧什麼時候過來。
景璟則留在屋內,陪著他。
兩人聊著閒話。
夏樞想到景璟繼母的女兒盛桃嫁給李留,李留出事後,景政保下盛桃,沒有流放她或者充作官奴,只是貶為庶民,前兩日,褚源還說安排景政做自己的老師……
頓了頓,夏樞揮手讓屋內守著的小宮女們退下。
只剩兩人後,夏樞拉著景璟坐在旁邊,低聲問起之前就想問的事:「你真的決定不改回褚姓了麼?」
景璟沒和夏樞聊過這個話題,但前些時候,陛下問過他是否要認祖歸宗,改姓為褚,他拒絕了。
陛下沒問他原因,可能也是懶得問,只說他可以考慮一段時間再做決定,如果大典前改變主意,都還有機會。
景璟其實沒怎麼考慮,他決心已定。
不過沒想到大典前小樞哥哥會再問起,僅怔了一下,就堅定地點了點頭:「嗯。」
夏樞沒評價,只點明利害:「褚家是陛下外家,皇親國戚,地位比一般世家更崇高穩固……」
通常女子或者雙兒嫁入公侯之家後,除了爭奪管家權或者從婆家、夫君那裡爭取微薄偏愛外,沒有任何出路。
而公侯之家往往人口繁茂,相對來說就利益有限,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層出不窮,異常激烈。
不過任憑誰再怎麼斗,手段施到皇帝血脈親人身上,都會有所顧忌,輕易不敢出手。
而褚姓昭示與皇帝血脈相連,回歸褚家,冠上褚姓,不管元家內部如何,景璟都會多一層保障,就是想去爭些什麼,也能占些優勢。
另外,沾上皇親國戚身份,景璟還可以爭取賜封宗室封號。
比如普通女子或雙兒,若是沒到爹娘長輩做出巨大功績,闔族不存,變成孤兒的份上,再加上一些機緣,比如本人受皇帝太后親王喜愛,記在名下,不會被賜予宗室封號。
而他阿姐,獻上玉璽可記為從龍之功,舊例已嫁賞其夫,由其夫為其請封誥命,未嫁賞其父,本人頂多是被賜一段婚姻或者金銀財帛——當然,阿姐是要招贅的,褚源不會給阿姐賜婚,按正常是賞些財物即可,但加上個褚姓,再加上補償李昊,則給她封了縣主這個宗室封號,享有俸祿與食邑。
景璟是皇帝潛邸時的老人,跟隨夏樞從南到北,還在王都和北地立下不少功勞,若是回歸褚家,拿出皇帝血脈親人的身份,比照阿姐,他最少也能封個縣主。
但若不姓褚,和皇帝不沾親帶故,宗室封號就與他無緣,在他已婚且不能做官的情況下,再賞也只是賞他丈夫或者父親,然後由他丈夫為他請封誥命。
誥命封號是不錯,但遠不若宗室封號來得尊貴與實際。
可以說,不回褚家,景璟會損失很多利益。
景璟懂他的意思,卻只是笑了笑:「阿爹養育我長大,待我如親生雙兒,哪怕娶了繼母生了兒子,也從未冷待過我。甚至因為繼母性格狠毒容不得我,我回京之後,他便把繼母送到莊子上,好吃好喝養著,但不允其再回京擾我。而且我也是宮變後才知道,因為我想與小樞哥哥做好朋友,他便拿出王長安通敵叛國的信件,早早的在永康十六年陛下目盲時就做了投靠,後來私底下也一直幫陛下做事……他待我之心,比劃比劃,哪怕親生阿爹來,也未必比得過。」
「還有我阿娘……」景璟頓了頓,聲音緩了下去:「經歷過婚姻後才後知後覺,阿爹愛慕阿娘,阿娘對阿爹卻只有感激之情。若我改姓褚,相信阿爹也不會反對,但他保護阿娘十幾年,又幫阿娘養我十幾年,最後我、阿娘與親生阿爹相認團聚,留他一個,他又情何以堪?」
「而且……」景璟又頓了頓,聲音低了下去:「阿娘雖和親生阿爹定過親,但卻是未婚生下我,世道對此並不寬容,若我身份揭開,阿娘必遭非議。我不想阿娘因親生阿爹去世痛苦自責十幾年後,還要因舊事被人指點唾罵。」
「而親生阿爹那邊……」景璟眼眶有點紅,神色透出愧意:「他是個大英雄,也是個大氣、不拘小節之人。死前唯一放不下的是阿娘,也對阿娘做了安排,足見他情深不假。想來,若是他泉下得知我不改姓的主要原因是為保護阿娘不遭非議,應也不會怪我。」
「至於皇親國戚的身份……」景璟眼中微含水意,歪頭沖夏樞俏皮的笑了笑:「占不了陛下便宜,不還有小樞哥哥護我做我的後盾麼。待在小樞哥哥身邊,做著宮官處理宮中事務,想來也沒哪個會自找麻煩,敢欺負到我頭上。」
正常來說,已婚雙兒和女子做不了宮官。
不過夏樞為身邊的這些人破了例,不管成親與否,只要願意做,不嫌累,可以一直做他的宮官做下去。
景璟哪怕大典後封了誥命,衣食無憂、僕從成群,也沒選擇回歸國公府後宅,而是選擇繼續做宮官,助夏樞這個對宮務沒興趣的皇后處理後宮事務。
夏樞聽至此已明了景璟的想法。
他不回褚家,純粹是孝順之心讓他做了這個決定,不是受誰誆騙誤導轉讓功勞。
夏樞放下心,察覺到他對景政依舊有深厚的感情,就不再繼續這個話題,避免挑撥嫌疑。
他笑了笑,自然地轉了話頭:「你這麼說,感覺我要緊張起來了。」
「緊張?」景璟神情疑惑。
「是啊。」夏樞看著他,玩笑道:「要摩拳擦掌,和二哥爭一爭了。」
景璟心頭一跳,頓時有些緊張:「爭什麼?」
不會是元州又做什麼離譜事,惹了小樞哥哥吧?
「當然是爭誰是景璟心中第一靠山啦。」夏樞眨了下眼,伸出食指,挑了挑他下巴,逗他:「要不,我先套麻袋揍二哥一頓,叫他主動認輸?
景璟:「……」
瞬間什麼都不想說了。
夏樞看他一臉無奈與無語,忍不住笑了起來。
良久後,他才斂下笑意,伸手摸了摸景璟的腦袋,輕嘆一聲:「放心吧。」
放心往前走,無論你選擇什麼,我都是你的後盾。
景璟與他同生共死的情義,誰都不能越過他欺負景璟。
語氣雖然隨意,目光卻隱含著讓人安心的堅定。
景璟對上他的目光,怔了一下,眼眶頓時發熱,抿唇露出個笑容,重重點了下頭:「嗯。」
……
兩人沒聊多長時間,不過兩刻之後——辰正時分,紅雪就匆匆回報:「殿下,儀仗已動,預估還有一刻鐘就到。現下可以準備好迎接了。」
夏樞一早上遺忘的緊張瞬間又回了來,不由得心臟猛跳,臉皮子發僵。
不過想著生死都經歷過了,這又不是去上斷頭台,哪怕上了斷頭台,也要先對敵人砍回去再說,不應當如此緊張。
想著想著,心跳慢慢平緩,心中竟然詭異的淡定了許多。
緊繃的臉皮子也沒那麼僵了。
景璟驚奇於他由如臨大敵到鬆弛下來的變臉速度,原本想安撫的話還沒出口就又憋了回去。
嘴角抽了抽,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地扶起小樞哥哥,給他整理衣裳,最後一遍檢查頭髮、飾品等。
沒等多久,引導官來請,夏樞左右稍後跟著景璟和紅雪,再後由眾人執扇擁護,步履緩慢堅定地行至宮門外。
原本他以為褚源說的親自過來,是受冊後,褚源接他去太和殿拜謝他的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