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頁
水軍的弩砲不過是霹靂砲的簡化版本,哪有他們神機軍的厲害?吱吱呀呀,一個個砲架上飽了弦,孫焦笑道:“開砲吧。可別傷了友軍。”
這話也算入情入理。水面混戰,若是瞄不准,真有可能一砲打穿自家的艦船。然而操砲的,又豈是那些連準頭都拿不定的廢物?裨將就跟沒聽到後半句一樣,用力揮下了手中令旗。
濡須口這等險地,又能有多寬敞的河道?兩三里的距離,對於神機軍的霹靂砲,還真不算什麼問題。
沉重的鐵丸,隨著拋力飛上半空,越過己方船隻,砸向敵人水陣。一砲下去,木屑崩碎,巨浪滔天。本就混亂的水面,愈發不堪。
一仗從早打到晚,晉軍僅存的水軍差點被消滅一空。王敦臉色鐵青,握緊了雙拳:“再調荊州水師……”
“丞相,若是荊州水師也來援,怕是武昌難保啊……”有人忍不住道,
“他們能有多少船?給我調兵!還有沿岸步騎,一律調來,嚴守濡須!”
他花大價錢從道人手裡買來的雷方,在敵軍面前竟如此不堪。如今京口已經危在旦夕,絕不能再失濡須口!一定要把趙軍攔在江北!
就像一塊磁石,越來越多的江東兵馬,向著濡須匯聚。然而無人問津的北岸,一支大軍避開了兩個江口,向著另一個目標挺進。
“這就是采石磯嗎?”騎在馬上,奕延雙眼微眯,望向前方景象。
只見遠處峭壁千尋,江水湍急。綠蔭掩映下,還有古剎影影綽綽。長江這條蜿蜒巨龍,在此地稍稍收束,只要抬眼就能望見對岸。
此處也是東吳當年的要塞,周瑜也曾屯兵此處,以水陸聯軍拒敵。然而此刻,對岸的守軍早已寥寥無幾。兵力和船隊紛紛被兩個江口的戰場吸引,出現了一塊白地。
若是能一舉渡過采石磯,取建鄴就如探囊取物。可是趙國的舟師盡數投入戰場,又哪來的艦船運兵?足有數萬的步騎,要如何才能渡過長江?
面對滔滔江水,奕延只是微微一笑,便下令道:“命廂軍架橋。”
江水之上,怎能架橋?誰料隨著一聲令下,十幾艘巨大的竹排破開水浪,向著江心衝去!
第380章 河山(5)
“應當開始渡江了吧?”垂拱殿內,梁峰站在沙盤前, 看向插著小旗的采石磯。
戰報日夜不停, 自江東傳來。先是水師入海口直抵京口, 隨後水陸並進,壓迫濡須口。兩邊都打得有聲有色, 然而人人皆知,唯有步騎渡過長江,才能結束這場戰爭。
只可惜, 王敦怕是想破腦袋, 也猜不出他們會以何種方式渡江。
“若是此役浮橋立功, 今後王師面前再無天塹可言!”一旁,梁榮也盯著沙盤, 神色激動。
架船為橋, 用來運兵, 是何等壯舉。若是此役功成, 趙軍再也不用愁江河險阻。
梁峰笑了:“浮橋自古有之,卻也要因地制宜。”
是了, 這次南征, 真正的秘密武器, 就是搭建長江浮橋。歷史上宋滅南唐, 就是自采石磯建浮橋渡江。不過宋朝怎麼說也是一千多年後的事情了, 梁峰一度還擔心技術能不能實現,誰知一翻史料,才發現用浮橋渡江, 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
早在《詩經》中,就記載了“親迎於渭,造舟為梁”的故事。遠的不說,就近的。西晉杜預造的河陽浮橋,不還立在黃河之上嗎?造浮橋,實在是沒什麼技術難度。難的在於怎麼引開敵人視線,讓第一批登陸艇靠岸,建立橋頭堡。
也正因此,才有了京口和濡須口兩場規模浩大的誘敵戰。
如今布局已成,只看這場登陸戰,能否順利完成了。
※
“有敵軍操舟渡江!”
對岸這麼大動靜,采石磯守軍當然不會漏看。然而如今駐軍不是往東就是往西,哪還有兵力阻攔?那守將咬了咬牙,派出五百人前往攔截。敵軍的舢板不多,半渡而擊說不定真能攔下。
數百銳士披甲出營,想要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然而劈浪而來的竹排上,已經有兩百多趙軍,舉起了手中弓弩。
弓弦“嗡”的一震,飛矢如蝗,穿透血肉,把敵人釘在了地上。幾艘竹排拋下沉重的鐵錨,穩住船身,搭起了弩陣。剩下的兵士則手持宿鐵刀,冒著箭雨一躍而下,踏水向岸邊衝去。
淺灘半渡,最是兇險。只是箭弩,就能讓無數人枉死在江流之中。然而如今,身披鐵甲,手持刀盾,就算入了射程又如何?這些都是一頂一的“飛豹”健兒,身後又有蹶張弩掩護,須臾就奔上岸來!
晉軍被敵人一通亂射,險些亂了陣腳。如今又有百餘凶神惡煞的敵人衝上灘涂,更是疲於應對。長刀橫斬,弩矢縱刺,只是一眨眼功夫,小小陣勢就被打亂。哪還有堅守的念頭,餘下的晉軍節節後退,狼狽逃回營中。
搶灘的趙軍也不追趕,從竹排上搬下拒馬、床弩等物,在江邊搭建工事。其餘的廂兵,則開始挖掘深坑,趕造能固定浮橋的船墩。
守營的將軍急得滿頭是汗:“就算敵軍想從這裡渡河,也要花上幾日。速去稟告丞相,請他派兵阻擋……”
這話聽起來沒錯,然而話音未落,江對岸又有幾十艘竹排入水。這次,竹排並未渡江,而是每隔一段,就在江心拋錨。有人躍入水中,用長長鐵索把竹排串起,隨後大量木箱固定在了鐵索之上。
這話也算入情入理。水面混戰,若是瞄不准,真有可能一砲打穿自家的艦船。然而操砲的,又豈是那些連準頭都拿不定的廢物?裨將就跟沒聽到後半句一樣,用力揮下了手中令旗。
濡須口這等險地,又能有多寬敞的河道?兩三里的距離,對於神機軍的霹靂砲,還真不算什麼問題。
沉重的鐵丸,隨著拋力飛上半空,越過己方船隻,砸向敵人水陣。一砲下去,木屑崩碎,巨浪滔天。本就混亂的水面,愈發不堪。
一仗從早打到晚,晉軍僅存的水軍差點被消滅一空。王敦臉色鐵青,握緊了雙拳:“再調荊州水師……”
“丞相,若是荊州水師也來援,怕是武昌難保啊……”有人忍不住道,
“他們能有多少船?給我調兵!還有沿岸步騎,一律調來,嚴守濡須!”
他花大價錢從道人手裡買來的雷方,在敵軍面前竟如此不堪。如今京口已經危在旦夕,絕不能再失濡須口!一定要把趙軍攔在江北!
就像一塊磁石,越來越多的江東兵馬,向著濡須匯聚。然而無人問津的北岸,一支大軍避開了兩個江口,向著另一個目標挺進。
“這就是采石磯嗎?”騎在馬上,奕延雙眼微眯,望向前方景象。
只見遠處峭壁千尋,江水湍急。綠蔭掩映下,還有古剎影影綽綽。長江這條蜿蜒巨龍,在此地稍稍收束,只要抬眼就能望見對岸。
此處也是東吳當年的要塞,周瑜也曾屯兵此處,以水陸聯軍拒敵。然而此刻,對岸的守軍早已寥寥無幾。兵力和船隊紛紛被兩個江口的戰場吸引,出現了一塊白地。
若是能一舉渡過采石磯,取建鄴就如探囊取物。可是趙國的舟師盡數投入戰場,又哪來的艦船運兵?足有數萬的步騎,要如何才能渡過長江?
面對滔滔江水,奕延只是微微一笑,便下令道:“命廂軍架橋。”
江水之上,怎能架橋?誰料隨著一聲令下,十幾艘巨大的竹排破開水浪,向著江心衝去!
第380章 河山(5)
“應當開始渡江了吧?”垂拱殿內,梁峰站在沙盤前, 看向插著小旗的采石磯。
戰報日夜不停, 自江東傳來。先是水師入海口直抵京口, 隨後水陸並進,壓迫濡須口。兩邊都打得有聲有色, 然而人人皆知,唯有步騎渡過長江,才能結束這場戰爭。
只可惜, 王敦怕是想破腦袋, 也猜不出他們會以何種方式渡江。
“若是此役浮橋立功, 今後王師面前再無天塹可言!”一旁,梁榮也盯著沙盤, 神色激動。
架船為橋, 用來運兵, 是何等壯舉。若是此役功成, 趙軍再也不用愁江河險阻。
梁峰笑了:“浮橋自古有之,卻也要因地制宜。”
是了, 這次南征, 真正的秘密武器, 就是搭建長江浮橋。歷史上宋滅南唐, 就是自采石磯建浮橋渡江。不過宋朝怎麼說也是一千多年後的事情了, 梁峰一度還擔心技術能不能實現,誰知一翻史料,才發現用浮橋渡江, 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
早在《詩經》中,就記載了“親迎於渭,造舟為梁”的故事。遠的不說,就近的。西晉杜預造的河陽浮橋,不還立在黃河之上嗎?造浮橋,實在是沒什麼技術難度。難的在於怎麼引開敵人視線,讓第一批登陸艇靠岸,建立橋頭堡。
也正因此,才有了京口和濡須口兩場規模浩大的誘敵戰。
如今布局已成,只看這場登陸戰,能否順利完成了。
※
“有敵軍操舟渡江!”
對岸這麼大動靜,采石磯守軍當然不會漏看。然而如今駐軍不是往東就是往西,哪還有兵力阻攔?那守將咬了咬牙,派出五百人前往攔截。敵軍的舢板不多,半渡而擊說不定真能攔下。
數百銳士披甲出營,想要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然而劈浪而來的竹排上,已經有兩百多趙軍,舉起了手中弓弩。
弓弦“嗡”的一震,飛矢如蝗,穿透血肉,把敵人釘在了地上。幾艘竹排拋下沉重的鐵錨,穩住船身,搭起了弩陣。剩下的兵士則手持宿鐵刀,冒著箭雨一躍而下,踏水向岸邊衝去。
淺灘半渡,最是兇險。只是箭弩,就能讓無數人枉死在江流之中。然而如今,身披鐵甲,手持刀盾,就算入了射程又如何?這些都是一頂一的“飛豹”健兒,身後又有蹶張弩掩護,須臾就奔上岸來!
晉軍被敵人一通亂射,險些亂了陣腳。如今又有百餘凶神惡煞的敵人衝上灘涂,更是疲於應對。長刀橫斬,弩矢縱刺,只是一眨眼功夫,小小陣勢就被打亂。哪還有堅守的念頭,餘下的晉軍節節後退,狼狽逃回營中。
搶灘的趙軍也不追趕,從竹排上搬下拒馬、床弩等物,在江邊搭建工事。其餘的廂兵,則開始挖掘深坑,趕造能固定浮橋的船墩。
守營的將軍急得滿頭是汗:“就算敵軍想從這裡渡河,也要花上幾日。速去稟告丞相,請他派兵阻擋……”
這話聽起來沒錯,然而話音未落,江對岸又有幾十艘竹排入水。這次,竹排並未渡江,而是每隔一段,就在江心拋錨。有人躍入水中,用長長鐵索把竹排串起,隨後大量木箱固定在了鐵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