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頁
衙門其他人頗有些驚訝,皇上派張總管過來,不是監督紀大人嗎。
為何李師爺竟然不害怕?
要知道監督二字,便屬紀欽差的半個上級了。
那張太監似乎知道大家的想法,十分順手的接過茶杯,頗有些抱怨:「你們大人也太勤勉了,之前聽說他在安濟府,所以我們巴巴的跑過去,人剛到,就聽說你們又來了浩州。」
「這般辛苦,皇上肯定會心疼的。」
勤勉,辛苦,心疼。
只這三個關鍵詞,人精一般的官吏明白過來。
這哪裡是監督,這分明是撐腰。
張太監整個人十分放鬆,根本不是過來監督的,甚至道:「皇上聽說你們家帶頭捐糧,以至於整個原化州都效仿。」
「正在斟酌獎勵了。」
獎勵還用斟酌?
又聽人家道:「皇上不知從哪聽說的,說你家依舊住著之前的老房子,都沒有再起宅院,所以準備把原化州一處舊別院整理出來,從陛下的私庫里出錢。」
「到時候,也能更讓你老父老母住得舒服些,還有你家兄嫂也都是好的,他們在家照顧你爹娘,這才能讓你在外面安心為百姓做事,可要好好對他們。」
這些話說起來瑣碎無比,聽起來還頗有些嘮叨。
可越瑣碎越嘮叨,那就顯得不是公事公辦。
皇上所說的舊別院,肯定也不是什麼簡單別院,多半是皇家臨時行宮,雖說多年不用,可人家出私庫給修繕啊。
看似貶紀楚沒在家照顧爹娘,但那話的意思,分明是站在他的角度上,幫著贍養爹娘,厚待兄嫂。
還給了個十分合適的理由,紀楚是在為百姓做事。
但凡聽了這些話的,哪能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哪能不知道紀楚手中的權勢更穩了幾分。
因為張太監的到來,浩州依舊心存妄想的人,現在不僅老實了,甚至開始跪舔紀大人。
都這樣了,真不能抱著原來的大腿不放,老老實實聽話吧。
至於背後的安家季家,乃至范家,基本要完蛋。
有了這層助力後,紀楚搜集罪證的速度顯然更快,等到五月十二,就把所有證據打包送回京城。
張太監在這段時間裡,不僅沒有「找麻煩」,反而跟著做了不少事。
能在宮裡做總管的人,必然有他的本事,張太監更是如此,無論人情往來,還是實際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唯一讓大家擔憂的是,儘管受災的十二個州府,當地官府賑災跟大戶們賑災全都安排上了。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各地糧食到底有限,有些大戶的糧倉都要見底。
這樣下去,不僅百姓要反,就連大戶們也要反啊。
而出去買糧的薛明成,則一直沒有消息。
相比災區一會鬧事,一會逃荒的。
薛明成所在的宣新府,在災情方面的事,低調得不像話。
因為他們都在忙另一件事。
江南一百多個工業作坊園的審查。
由周大人,景大人,劉大人的評估小組,來到江南一帶後,就開始自己的差事。
首先,作坊園的標準已經出來。
如果符合要求,官府跟數學聯盟的人就會對他們進行專業指導。
有工部景大人跟劉寶愈劉大人在,大家都很信任。
要是不符合要求,就要摘掉作坊園的名字,不許再用這個招牌。
作坊園這個招牌,就是吸金利器。
跟什麼連鎖店一樣,有沒有招牌十分重要。
所以剛開始時,這個評估小組還算低調。
可連著摘了十幾個作坊園的牌子,才讓各地作坊老闆感到恐慌。
因為沒了這個牌子,他們的訂單銳減,收入肯定跟著銳減,就連一些工匠也要離開,他們要真正地作坊園做事。
這事帶來的震動不可謂不大。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時候,薛明成回了江南一帶,他率先去的就是自己任地,宣新府。
如果說紀楚昌河州如魚得水。
那薛明成在這裡,則是舉步維艱。
誰也沒想到,他要籌糧,還要籌買平價甚至低價糧,竟然來這。
在這當知府的時候,薛明成過得可不算好,這裡的人也不聽他的。
大家都想看薛明成吃癟的時候,工業園評估組的官員,「正好」來了宣新府。
作為本地知府,還作為景大人他們的好友,幾個人自然聚在一起吃了頓飯。
也就是這頓飯,讓當地唯恐被摘牌的工業作坊園找到機會。
不想被摘牌的話,能不能去找薛明成?!
讓他幫忙說說好話?!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不少人還真去了。
而去的結果,竟然出乎他們的意料。
「要說直接不招牌,那是不可能的。」
「但給你們一些時間,讓你們有個充足的準備,還算可行。」
薛明成此話一出,整個宣新府八家作坊園,立刻開始行動。
等會,薛大人您還沒說,您為何要幫忙啊。
這個簡單,我需要賑災糧。
整個宣新府大家族明白過來。
薛明成確實有所準備,想要延遲摘牌時間,給他們調整跟補充的機會,那就要付出代價。
這代價,就是幫薛明成弄到賑災糧。
等於說,用錢換自家作坊園。
雖說不是確保作坊園能留下來,可只要給了時間,就能朝著作坊園的要求努力。
而且人家作坊園的要求雖然嚴苛,認真照做,卻能良性發展,無論怎麼看都是不虧的。
就在各家商議之時,有個極為敏銳的官員道:「工業作坊園的評估組,是什麼時候來江南的?」
是在賑災隊伍來之前。
不對,是在確定賑災欽差為紀楚,薛明成之後的。
不管是賑災隊伍,還是那評估組,都在京城碰過面。
所以,這是朝廷早就計劃好的?!
朝廷確實要整頓亂象頻出的作坊園,但也不會完全扼殺。
乾脆借著評估的名義,既是整頓,也是促進發展。
而其中的中間地帶,則完全留給了賑災。
你們不能只享受朝廷的好處,享受紀楚也好,朝廷也好,帶來的工業作坊園。
也要為其他地方付出一些。
這低價的賑災糧,就是代價。
用低價糧食,換一個真正的作坊園。
這買賣,其實很划算。
划算到任何一個作坊園老闆都會心動。
各家還在商議的時候。
那評估隊伍里的劉寶愈劉大人還道:「做的一堆垃圾,要不是看在紀楚的名字上,全都給關停了。」
???
劉大人?!
這不合適吧。
周大人也道:「已經給了機會,倘若不抓住,那就太不合適了。」
這話過於文雅,翻譯一下,不要給臉不要臉。
天下有災,你們本來就要出賑災糧,好好商議還不給,那就等著紀楚來吧。
事實上,紀楚在中原賑災的影響力,已經傳到沒受災的其他地方。
各地百姓,都有陸陸續續離開家鄉的存在。
而且跟著逃荒隊伍過去,路上還更安全。
別人就算了。
你周大人跟紀楚不是有仇嗎?
怎麼還這樣做事?
有人問到周大人跟前,他只能捏著鼻子道:「本官對事不對人。」
這話說的,好像真的跟紀楚有矛盾一樣。
實際稍微想想,其實過於模稜兩可了。
不少人只覺得他們輕敵。
沒想到評估組跟賑災的人,竟然穿一條褲子。
早知道他們目的相同,當初就不會讓評估組來得那樣順利。
誰能想到,跟紀楚關係不好的周大人,同樣是計劃一環。
看著他們討論,周大人心道,紀楚辛辛苦苦托人給他做的上好畫筆還在家裡了。
這些事情趕緊處理完,他也好趕緊回去畫畫。
要說之前,周大人還覺得他的名聲被棉花拖累。
最近幾年反而無所謂了。
在工業作坊園以及賑災上甚至有大用,更讓他覺得無比淡然。
此事磨鍊他的心性跟意志,只覺得外面風言風語的十分可笑。
還不如學紀楚那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誰還會在意外界的看法。
有這兩者配合。
再加上即將要接受評估的工業作坊園,低價糧食很快主動送到薛明成手中。
至於那些已經被摘牌的?
不好意思,沒機會了,摘了之後,三年之內不准接受評估。
這個條例一出,跑過來送糧的人更多了。
我們送糧!
給我們作坊園一點時間,讓我們好好整改啊。
薛明成看著宣新府眾人臉色變化之大,在此地的怨氣也少了。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為何李師爺竟然不害怕?
要知道監督二字,便屬紀欽差的半個上級了。
那張太監似乎知道大家的想法,十分順手的接過茶杯,頗有些抱怨:「你們大人也太勤勉了,之前聽說他在安濟府,所以我們巴巴的跑過去,人剛到,就聽說你們又來了浩州。」
「這般辛苦,皇上肯定會心疼的。」
勤勉,辛苦,心疼。
只這三個關鍵詞,人精一般的官吏明白過來。
這哪裡是監督,這分明是撐腰。
張太監整個人十分放鬆,根本不是過來監督的,甚至道:「皇上聽說你們家帶頭捐糧,以至於整個原化州都效仿。」
「正在斟酌獎勵了。」
獎勵還用斟酌?
又聽人家道:「皇上不知從哪聽說的,說你家依舊住著之前的老房子,都沒有再起宅院,所以準備把原化州一處舊別院整理出來,從陛下的私庫里出錢。」
「到時候,也能更讓你老父老母住得舒服些,還有你家兄嫂也都是好的,他們在家照顧你爹娘,這才能讓你在外面安心為百姓做事,可要好好對他們。」
這些話說起來瑣碎無比,聽起來還頗有些嘮叨。
可越瑣碎越嘮叨,那就顯得不是公事公辦。
皇上所說的舊別院,肯定也不是什麼簡單別院,多半是皇家臨時行宮,雖說多年不用,可人家出私庫給修繕啊。
看似貶紀楚沒在家照顧爹娘,但那話的意思,分明是站在他的角度上,幫著贍養爹娘,厚待兄嫂。
還給了個十分合適的理由,紀楚是在為百姓做事。
但凡聽了這些話的,哪能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哪能不知道紀楚手中的權勢更穩了幾分。
因為張太監的到來,浩州依舊心存妄想的人,現在不僅老實了,甚至開始跪舔紀大人。
都這樣了,真不能抱著原來的大腿不放,老老實實聽話吧。
至於背後的安家季家,乃至范家,基本要完蛋。
有了這層助力後,紀楚搜集罪證的速度顯然更快,等到五月十二,就把所有證據打包送回京城。
張太監在這段時間裡,不僅沒有「找麻煩」,反而跟著做了不少事。
能在宮裡做總管的人,必然有他的本事,張太監更是如此,無論人情往來,還是實際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唯一讓大家擔憂的是,儘管受災的十二個州府,當地官府賑災跟大戶們賑災全都安排上了。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各地糧食到底有限,有些大戶的糧倉都要見底。
這樣下去,不僅百姓要反,就連大戶們也要反啊。
而出去買糧的薛明成,則一直沒有消息。
相比災區一會鬧事,一會逃荒的。
薛明成所在的宣新府,在災情方面的事,低調得不像話。
因為他們都在忙另一件事。
江南一百多個工業作坊園的審查。
由周大人,景大人,劉大人的評估小組,來到江南一帶後,就開始自己的差事。
首先,作坊園的標準已經出來。
如果符合要求,官府跟數學聯盟的人就會對他們進行專業指導。
有工部景大人跟劉寶愈劉大人在,大家都很信任。
要是不符合要求,就要摘掉作坊園的名字,不許再用這個招牌。
作坊園這個招牌,就是吸金利器。
跟什麼連鎖店一樣,有沒有招牌十分重要。
所以剛開始時,這個評估小組還算低調。
可連著摘了十幾個作坊園的牌子,才讓各地作坊老闆感到恐慌。
因為沒了這個牌子,他們的訂單銳減,收入肯定跟著銳減,就連一些工匠也要離開,他們要真正地作坊園做事。
這事帶來的震動不可謂不大。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時候,薛明成回了江南一帶,他率先去的就是自己任地,宣新府。
如果說紀楚昌河州如魚得水。
那薛明成在這裡,則是舉步維艱。
誰也沒想到,他要籌糧,還要籌買平價甚至低價糧,竟然來這。
在這當知府的時候,薛明成過得可不算好,這裡的人也不聽他的。
大家都想看薛明成吃癟的時候,工業園評估組的官員,「正好」來了宣新府。
作為本地知府,還作為景大人他們的好友,幾個人自然聚在一起吃了頓飯。
也就是這頓飯,讓當地唯恐被摘牌的工業作坊園找到機會。
不想被摘牌的話,能不能去找薛明成?!
讓他幫忙說說好話?!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不少人還真去了。
而去的結果,竟然出乎他們的意料。
「要說直接不招牌,那是不可能的。」
「但給你們一些時間,讓你們有個充足的準備,還算可行。」
薛明成此話一出,整個宣新府八家作坊園,立刻開始行動。
等會,薛大人您還沒說,您為何要幫忙啊。
這個簡單,我需要賑災糧。
整個宣新府大家族明白過來。
薛明成確實有所準備,想要延遲摘牌時間,給他們調整跟補充的機會,那就要付出代價。
這代價,就是幫薛明成弄到賑災糧。
等於說,用錢換自家作坊園。
雖說不是確保作坊園能留下來,可只要給了時間,就能朝著作坊園的要求努力。
而且人家作坊園的要求雖然嚴苛,認真照做,卻能良性發展,無論怎麼看都是不虧的。
就在各家商議之時,有個極為敏銳的官員道:「工業作坊園的評估組,是什麼時候來江南的?」
是在賑災隊伍來之前。
不對,是在確定賑災欽差為紀楚,薛明成之後的。
不管是賑災隊伍,還是那評估組,都在京城碰過面。
所以,這是朝廷早就計劃好的?!
朝廷確實要整頓亂象頻出的作坊園,但也不會完全扼殺。
乾脆借著評估的名義,既是整頓,也是促進發展。
而其中的中間地帶,則完全留給了賑災。
你們不能只享受朝廷的好處,享受紀楚也好,朝廷也好,帶來的工業作坊園。
也要為其他地方付出一些。
這低價的賑災糧,就是代價。
用低價糧食,換一個真正的作坊園。
這買賣,其實很划算。
划算到任何一個作坊園老闆都會心動。
各家還在商議的時候。
那評估隊伍里的劉寶愈劉大人還道:「做的一堆垃圾,要不是看在紀楚的名字上,全都給關停了。」
???
劉大人?!
這不合適吧。
周大人也道:「已經給了機會,倘若不抓住,那就太不合適了。」
這話過於文雅,翻譯一下,不要給臉不要臉。
天下有災,你們本來就要出賑災糧,好好商議還不給,那就等著紀楚來吧。
事實上,紀楚在中原賑災的影響力,已經傳到沒受災的其他地方。
各地百姓,都有陸陸續續離開家鄉的存在。
而且跟著逃荒隊伍過去,路上還更安全。
別人就算了。
你周大人跟紀楚不是有仇嗎?
怎麼還這樣做事?
有人問到周大人跟前,他只能捏著鼻子道:「本官對事不對人。」
這話說的,好像真的跟紀楚有矛盾一樣。
實際稍微想想,其實過於模稜兩可了。
不少人只覺得他們輕敵。
沒想到評估組跟賑災的人,竟然穿一條褲子。
早知道他們目的相同,當初就不會讓評估組來得那樣順利。
誰能想到,跟紀楚關係不好的周大人,同樣是計劃一環。
看著他們討論,周大人心道,紀楚辛辛苦苦托人給他做的上好畫筆還在家裡了。
這些事情趕緊處理完,他也好趕緊回去畫畫。
要說之前,周大人還覺得他的名聲被棉花拖累。
最近幾年反而無所謂了。
在工業作坊園以及賑災上甚至有大用,更讓他覺得無比淡然。
此事磨鍊他的心性跟意志,只覺得外面風言風語的十分可笑。
還不如學紀楚那樣,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誰還會在意外界的看法。
有這兩者配合。
再加上即將要接受評估的工業作坊園,低價糧食很快主動送到薛明成手中。
至於那些已經被摘牌的?
不好意思,沒機會了,摘了之後,三年之內不准接受評估。
這個條例一出,跑過來送糧的人更多了。
我們送糧!
給我們作坊園一點時間,讓我們好好整改啊。
薛明成看著宣新府眾人臉色變化之大,在此地的怨氣也少了。
<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