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頁
長孫清明想了想,說道:「你的意思是說,想辦法讓她留下把柄?」
周疏寧挑了挑眉:「夫君還是這麼聰明,燕過留聲,只有讓她留下把柄,我們才能一舉扳倒她。她後面有高人指點,也有人在不遺餘力的給她善後。否則她為什麼能那麼輕易的就能讓你折在北疆?但凡換個弱一點的太子,此時她的大權就已經在握了。」
長孫清明笑:「愛妃承認你家夫君強了?」
周疏寧:……你為何如此會聯想?
長孫清明道:「你放心,就算你不出手,我也自有辦法讓她原形畢露。現在不動她,不過是想藉由她這個餌,釣出飛煞門這條大魚。但如今這條大魚的老巢都已經找到了,留著她倒也無甚大用。愛妃想做,便放手去做,一切自有我來善後。」
周疏寧就喜歡這種完全把背後交出去的感覺,可以不顧一切的放手去做。
只是事情總是接二連三的,周疏寧這邊的布局尚未開始,夏季連日的大雨,導致江南一帶遭遇了水患。
與周疏寧同屆的顧大人前往治水,回來求到了周疏寧的府上。
周疏寧的翰林院學士府基本沒住過,每次找他不是去翰林院就得去太子府,當代男妖妃不是隨便當的。
顧朝聞是三鼎甲里的探花,其實是有榜眼之才的,主要是他長相剛正英俊,恰好當得探花之名。
從任職上也能看得出,顧朝聞一直被太子安排做實事,說明是有意要重用他的。
周疏寧一聽顧朝聞找他,立刻換了男裝,前去迎接這位同年。
顧朝聞是真的曬黑了,不過可能因為他是個山東人,長相高大又五官英朗,黑了反而又多了幾分男兒氣概。
周疏寧問:「顧兄找我可是為江山水患之事?」
顧朝聞治水有功,奈何今年水患不斷,今次所發之水更是來勢洶洶。
周疏寧知道,水患一般都是在黃河流域沿岸,這是因為黃河不同於其他河道的地理特性,它是少見的地上河。
由於經常發水,改道再改道,河床沉澱積攢,再加上為了防止水患加固兩岸堤壩,使得這條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地上河。
顧朝聞朝周疏寧行了個禮道:「周大人,若非情急,下官也不會冒昧前來打擾。接連數月水患,百姓苦不堪言,治水遙遙無期,百姓更是得了許多濕疾痢疾。再這樣下去,怕是要鬧出瘟疫。」
周疏寧明白,水患浮屍遍野,百姓飲水也都是取渠中之水,古代哪有水毒淨水設備,這便會產生許多疾病的交叉感染。
太子令顧朝聞三月之內將水患止息,並撥了大筆銀子給他。
可水患好治,百姓疾苦難言,早聞周疏寧大才,他這才想找他取取經,便將身段放的極低的詢問:「敢問周大人,可有良方指導下官。」
周疏寧一笑,說道:「好說,方法是有,只是有個條件。」
顧朝聞道:「大人請講,只要能救百姓於為難,朝聞願捨去這一身烏紗。」
周疏寧上前與之勾肩搭背道:「嘶,誰要你這身烏紗?條件只有一個,別叫我周大人,叫我周兄便好。」
第367章 周疏寧傳授治水妙方
顧朝聞可能也是急瘋了,沒人能懂那種感覺,眼睜睜看著百姓們泡在餿水裡卻無能為力,眼看著痢疾等流行病肆虐,百姓們一個個倒下,他卻無力回天。
聽周疏寧這麼說,顧朝聞當即給周疏寧行了個大禮,說道:「多謝周兄。」
周疏寧扯過顧朝聞的胳膊道:「其實治水,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將泛濫的洪水收入河道,讓它去它該去之處。長江黃河東逝水,我們只知堵不如疏,但如何疏?顧大人可曾想過這個問題?」
顧朝聞答:「已尋到一處低洼谷地,準備將洪水引至那處,再加固堤岸堤壩。這樣的話,短時間內不會再有洪水之患。」
周疏寧點頭:「顧大人的治水論我也看過,是非常好的理念。尋找低塵之處加固題岸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顧大人也說短時間,但或是長時間呢?這個短時間,是多短的時間?三年五載?一年半載?甚至若是明年再有大的降水量,是不是題岸也會跟著垮塌?」
顧朝聞嘆氣:「我也曾想過,但若是堤壩再加固,勞民傷財不說,也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根據歷代水患記錄來看,有不少不是因為堤壩不夠堅固,而是洪水漫灌而導致。我們已經將堤壩增高至十幾米,卻仍然無法逃脫洪水的災降……」
周疏寧道:「顧大人說的是,但大人可曾考慮過另一個設想?」
顧朝聞問道:「周大人請講。」
周疏寧拿出一張紙,畫了個黃河的河道,又畫了兩個堤岸,開口道:「黃河每隔幾年都要改一次道,皆是因為洪水泛濫。不如我們給它安排一個河道,讓它永遠也別改道,一勞永逸豈不美哉?」
顧朝聞想了想,沉吟道:「周大人的意思是?」
周疏寧又畫了一條河道:「地上河歸地上河,可水是往下流的,從黃土高坡奔流直下匯入東海。我們可以挖一條合適的河道,這條河道也不急於一時,在你的『短時間』內完成即可。趕在下次洪水泛濫前,將河道改至提前準備好的河道里。這條河道要深,要寬,堤壩也要牢固。除此之外,也要在兩岸分出幾條支流。水勢實在過大至有漫灌風險時,可以開水閘泄洪減輕主流域壓力。」
周疏寧一邊說,一邊又給新河道仿佛畫蜈蚣腿一樣畫了幾道支流出來。
直至此時,顧大人的目光才亮了起來,其間更是充滿了對周疏寧的敬服:「周大人此方甚妙,此方甚妙啊!」
周疏寧心想慚愧慚愧,我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罷了。
華夏治水自古不易,也是後來的人們通過多方實踐,才慢慢才出的理論。
周疏寧道:「我知道顧大人已經將今次的洪水正確引流,不妨就趁著這個沒有洪水的短時間內,向太子殿下奏請開挖新渠吧!」
顧朝聞點頭:「是是是,的確是個好方法,只是費用上……」
周疏寧笑道:「費用不是問題,有我在,你儘管去做。」
顧朝聞連連朝周疏寧鞠躬:「謝謝周大人,多謝周大人,周大人真乃大晏百姓之澤!真乃朝廷之幸!真乃……」
顧朝聞紅著臉半天憋出一句:「太子殿下之福……」
周疏寧捂臉,我妖妃的名頭,連顧大人遠在江南都知道了嗎?
顧朝聞清了清嗓子道:「周大人無需介懷,關於這件事,朝中大人們似乎並未覺得有何不妥之處。」
周疏寧還挺意外,沒想到顧朝聞竟然會主動與他談及此事,便好奇道:「哦?眾大人們是怎麼議論我的?」
顧朝聞也是第一次談論別人的私事,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其實也沒說別的,只是說周大人才華冠絕朝野,又不是那種會引誘殿下犯錯的人,更是太子妃親弟。如此內有太子妃掌管後宮,外有周大人督促朝政,對太子殿下來說可能也是件好事。」
不好聽的話自然也是有的,諸如妖妃姐弟,男狐狸精,太子男妾之類。
但說這些的人多數都是敢怒不敢言,畢竟他們沒有周疏寧的才華,更沒有長孫清明這樣的靠山。
周疏寧聽罷忍不住笑出聲:「顧大人也不用說的這麼隱晦,我自己說出來的都比他們難聽。不過既然做得這見不得人的男妃了,我倒也沒什麼好為自己辯解的。不過我雖堵不住悠悠眾口,卻也能讓他們在我面前住口。若是身上沒有這金剛鑽,也不敢攬這瓷器活兒了。」
顧朝聞覺得周疏寧活的通透豁達,當即更是讓他佩服,便將周疏寧的那張草圖收了起來,只待明日早朝便奏請太子殿下重開河道之事。
周疏寧又道:「顧大人剛剛還說了飲水問題是吧?來來來,我這裡還有一淨水良方,能保證咱們災區人民喝上乾淨的飲用水。」
顧朝聞道:「正是正是,周大人及我之所及啊!」
災區浮屍來不及處理,被污染的水源被人和動物喝了又會產生新的病源,別的都還好說,只怕死人越來越多形成瘟疫。
每每打仗或水患,往往都是瘟疫大流行的時候,到時候更是屍橫遍野。
周疏寧帶著顧朝聞來到了太子府後院,吩咐何四姐去準備東西:「純棉紗布一匹,竹炭一桶,乾淨的碎石和砂礫,小鵝卵石和石英砂也可以。」
何四姐應聲去準備東西,周疏寧便去角落裡找了個木桶過來,十分利落的用工具在桶底打了個孔,並插入一根竹筒,再將周圍用白膠泥細細的糊住,以防止漏水。
顧朝聞不明所以,問道:「周大人這是?」
周疏寧道:「我來給顧大人做個實驗。」
顧朝聞有些好奇的問:「何為實驗?」
此時長孫清明也下朝回來了,遠遠的看著周疏寧正在擺弄一大堆東西。
先是將桶底鋪一層紗布,再鋪一層竹炭,再鋪一層紗布,再鋪一層石英砂,再鋪一層砂布,再鋪一層碎石,最上面還是一層紗布。
周疏寧挑了挑眉:「夫君還是這麼聰明,燕過留聲,只有讓她留下把柄,我們才能一舉扳倒她。她後面有高人指點,也有人在不遺餘力的給她善後。否則她為什麼能那麼輕易的就能讓你折在北疆?但凡換個弱一點的太子,此時她的大權就已經在握了。」
長孫清明笑:「愛妃承認你家夫君強了?」
周疏寧:……你為何如此會聯想?
長孫清明道:「你放心,就算你不出手,我也自有辦法讓她原形畢露。現在不動她,不過是想藉由她這個餌,釣出飛煞門這條大魚。但如今這條大魚的老巢都已經找到了,留著她倒也無甚大用。愛妃想做,便放手去做,一切自有我來善後。」
周疏寧就喜歡這種完全把背後交出去的感覺,可以不顧一切的放手去做。
只是事情總是接二連三的,周疏寧這邊的布局尚未開始,夏季連日的大雨,導致江南一帶遭遇了水患。
與周疏寧同屆的顧大人前往治水,回來求到了周疏寧的府上。
周疏寧的翰林院學士府基本沒住過,每次找他不是去翰林院就得去太子府,當代男妖妃不是隨便當的。
顧朝聞是三鼎甲里的探花,其實是有榜眼之才的,主要是他長相剛正英俊,恰好當得探花之名。
從任職上也能看得出,顧朝聞一直被太子安排做實事,說明是有意要重用他的。
周疏寧一聽顧朝聞找他,立刻換了男裝,前去迎接這位同年。
顧朝聞是真的曬黑了,不過可能因為他是個山東人,長相高大又五官英朗,黑了反而又多了幾分男兒氣概。
周疏寧問:「顧兄找我可是為江山水患之事?」
顧朝聞治水有功,奈何今年水患不斷,今次所發之水更是來勢洶洶。
周疏寧知道,水患一般都是在黃河流域沿岸,這是因為黃河不同於其他河道的地理特性,它是少見的地上河。
由於經常發水,改道再改道,河床沉澱積攢,再加上為了防止水患加固兩岸堤壩,使得這條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地上河。
顧朝聞朝周疏寧行了個禮道:「周大人,若非情急,下官也不會冒昧前來打擾。接連數月水患,百姓苦不堪言,治水遙遙無期,百姓更是得了許多濕疾痢疾。再這樣下去,怕是要鬧出瘟疫。」
周疏寧明白,水患浮屍遍野,百姓飲水也都是取渠中之水,古代哪有水毒淨水設備,這便會產生許多疾病的交叉感染。
太子令顧朝聞三月之內將水患止息,並撥了大筆銀子給他。
可水患好治,百姓疾苦難言,早聞周疏寧大才,他這才想找他取取經,便將身段放的極低的詢問:「敢問周大人,可有良方指導下官。」
周疏寧一笑,說道:「好說,方法是有,只是有個條件。」
顧朝聞道:「大人請講,只要能救百姓於為難,朝聞願捨去這一身烏紗。」
周疏寧上前與之勾肩搭背道:「嘶,誰要你這身烏紗?條件只有一個,別叫我周大人,叫我周兄便好。」
第367章 周疏寧傳授治水妙方
顧朝聞可能也是急瘋了,沒人能懂那種感覺,眼睜睜看著百姓們泡在餿水裡卻無能為力,眼看著痢疾等流行病肆虐,百姓們一個個倒下,他卻無力回天。
聽周疏寧這麼說,顧朝聞當即給周疏寧行了個大禮,說道:「多謝周兄。」
周疏寧扯過顧朝聞的胳膊道:「其實治水,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將泛濫的洪水收入河道,讓它去它該去之處。長江黃河東逝水,我們只知堵不如疏,但如何疏?顧大人可曾想過這個問題?」
顧朝聞答:「已尋到一處低洼谷地,準備將洪水引至那處,再加固堤岸堤壩。這樣的話,短時間內不會再有洪水之患。」
周疏寧點頭:「顧大人的治水論我也看過,是非常好的理念。尋找低塵之處加固題岸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顧大人也說短時間,但或是長時間呢?這個短時間,是多短的時間?三年五載?一年半載?甚至若是明年再有大的降水量,是不是題岸也會跟著垮塌?」
顧朝聞嘆氣:「我也曾想過,但若是堤壩再加固,勞民傷財不說,也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根據歷代水患記錄來看,有不少不是因為堤壩不夠堅固,而是洪水漫灌而導致。我們已經將堤壩增高至十幾米,卻仍然無法逃脫洪水的災降……」
周疏寧道:「顧大人說的是,但大人可曾考慮過另一個設想?」
顧朝聞問道:「周大人請講。」
周疏寧拿出一張紙,畫了個黃河的河道,又畫了兩個堤岸,開口道:「黃河每隔幾年都要改一次道,皆是因為洪水泛濫。不如我們給它安排一個河道,讓它永遠也別改道,一勞永逸豈不美哉?」
顧朝聞想了想,沉吟道:「周大人的意思是?」
周疏寧又畫了一條河道:「地上河歸地上河,可水是往下流的,從黃土高坡奔流直下匯入東海。我們可以挖一條合適的河道,這條河道也不急於一時,在你的『短時間』內完成即可。趕在下次洪水泛濫前,將河道改至提前準備好的河道里。這條河道要深,要寬,堤壩也要牢固。除此之外,也要在兩岸分出幾條支流。水勢實在過大至有漫灌風險時,可以開水閘泄洪減輕主流域壓力。」
周疏寧一邊說,一邊又給新河道仿佛畫蜈蚣腿一樣畫了幾道支流出來。
直至此時,顧大人的目光才亮了起來,其間更是充滿了對周疏寧的敬服:「周大人此方甚妙,此方甚妙啊!」
周疏寧心想慚愧慚愧,我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罷了。
華夏治水自古不易,也是後來的人們通過多方實踐,才慢慢才出的理論。
周疏寧道:「我知道顧大人已經將今次的洪水正確引流,不妨就趁著這個沒有洪水的短時間內,向太子殿下奏請開挖新渠吧!」
顧朝聞點頭:「是是是,的確是個好方法,只是費用上……」
周疏寧笑道:「費用不是問題,有我在,你儘管去做。」
顧朝聞連連朝周疏寧鞠躬:「謝謝周大人,多謝周大人,周大人真乃大晏百姓之澤!真乃朝廷之幸!真乃……」
顧朝聞紅著臉半天憋出一句:「太子殿下之福……」
周疏寧捂臉,我妖妃的名頭,連顧大人遠在江南都知道了嗎?
顧朝聞清了清嗓子道:「周大人無需介懷,關於這件事,朝中大人們似乎並未覺得有何不妥之處。」
周疏寧還挺意外,沒想到顧朝聞竟然會主動與他談及此事,便好奇道:「哦?眾大人們是怎麼議論我的?」
顧朝聞也是第一次談論別人的私事,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其實也沒說別的,只是說周大人才華冠絕朝野,又不是那種會引誘殿下犯錯的人,更是太子妃親弟。如此內有太子妃掌管後宮,外有周大人督促朝政,對太子殿下來說可能也是件好事。」
不好聽的話自然也是有的,諸如妖妃姐弟,男狐狸精,太子男妾之類。
但說這些的人多數都是敢怒不敢言,畢竟他們沒有周疏寧的才華,更沒有長孫清明這樣的靠山。
周疏寧聽罷忍不住笑出聲:「顧大人也不用說的這麼隱晦,我自己說出來的都比他們難聽。不過既然做得這見不得人的男妃了,我倒也沒什麼好為自己辯解的。不過我雖堵不住悠悠眾口,卻也能讓他們在我面前住口。若是身上沒有這金剛鑽,也不敢攬這瓷器活兒了。」
顧朝聞覺得周疏寧活的通透豁達,當即更是讓他佩服,便將周疏寧的那張草圖收了起來,只待明日早朝便奏請太子殿下重開河道之事。
周疏寧又道:「顧大人剛剛還說了飲水問題是吧?來來來,我這裡還有一淨水良方,能保證咱們災區人民喝上乾淨的飲用水。」
顧朝聞道:「正是正是,周大人及我之所及啊!」
災區浮屍來不及處理,被污染的水源被人和動物喝了又會產生新的病源,別的都還好說,只怕死人越來越多形成瘟疫。
每每打仗或水患,往往都是瘟疫大流行的時候,到時候更是屍橫遍野。
周疏寧帶著顧朝聞來到了太子府後院,吩咐何四姐去準備東西:「純棉紗布一匹,竹炭一桶,乾淨的碎石和砂礫,小鵝卵石和石英砂也可以。」
何四姐應聲去準備東西,周疏寧便去角落裡找了個木桶過來,十分利落的用工具在桶底打了個孔,並插入一根竹筒,再將周圍用白膠泥細細的糊住,以防止漏水。
顧朝聞不明所以,問道:「周大人這是?」
周疏寧道:「我來給顧大人做個實驗。」
顧朝聞有些好奇的問:「何為實驗?」
此時長孫清明也下朝回來了,遠遠的看著周疏寧正在擺弄一大堆東西。
先是將桶底鋪一層紗布,再鋪一層竹炭,再鋪一層紗布,再鋪一層石英砂,再鋪一層砂布,再鋪一層碎石,最上面還是一層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