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此時的他倚在長孫清明懷裡,嘴裡還喃喃念著小福來的大名:「長孫翎曄,曄兒,確實好聽哈?」
長孫清明無語:「好在你有自知之明,否則曄兒就真叫長孫福來了。」
周疏寧心想你懂什麼,fly是飛翔的意思,飛……算了,翔不是什麼好字兒。
與此同時,中宮,皇后褪去濕透的一身衣衫,泡在溫熱的浴桶中冷聲輕笑:「這就是所謂的內部瓦解吧?我倒要看看,原本忠心耿耿的兩個人,會給你們造成多大的傷害。」
第337章 此功可記錄於史書
被內部瓦解的兩個人此時正於太子府寢殿親的難捨難分,換個人可能會納悶,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如此熱衷於吃別人的口水。
周疏寧摟著長孫清明的脖子,吻技在實戰的經驗之下越來越純熟。
長孫清明十分享受於他的撩撥,單手摟著他的腰,另一隻手還護著他的後腦勺。
後面便是堅硬的床架,這人一旦沉浸於忘我的情愛里,便會不管不顧,在有一次嗑的後腦勺起了個包後,長孫清明每次都得護好他。
窗外雨聲仍在繼續,周疏寧見狀低低的笑著,抬手便捏上長孫清明兩頰:「哥哥好疼我呀!」
長孫清明無奈:「淘氣,……頭髮粘到嘴唇上了……」
說著他抬手為他將頭髮攏到耳後,卻在看到他水潤的紅唇後又忍不住貼了上去。
這便如打開了某個開關一般,兩人控制不住的燃起對彼此的熱情。
就連他們自己都覺得奇怪,分明已經在一起一年多,卻仍如熱戀一般。
如果說長孫清明從一開始就對周疏寧炙熱如火,周疏寧則是從涓涓細流蔓延成汪洋大海。
於是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便是不可收拾。
第二日天晴,周疏寧一早換上一身男裝,並對外散播消息:「就說太子妃孕期胎象不穩,生產前便要閉門不出,做完月子再談其他。」
微雨現在有重要任務,周疏寧身邊跟著的是何四姐。
何四姐如今練就的一身老辣,做事雖比微雨少了幾分細膩,卻是絕對的雷厲風行。
只要是周疏寧吩咐的,何四姐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執行到位,聽周疏寧如此吩咐,她便立刻躬身道:「是,主子,奴婢這就去辦。」
周疏寧叫住她:「回來!」
何四姐站定,又躬身侍立在了周疏寧身側。
周疏寧無奈嘆了口氣:「站直了!四姐,我身邊,你不必如此。」
何四姐道:「那不行,奴婢是賣身的家奴,不能跟微雨姑娘比。」
周疏寧道:「微雨也是我兒時十兩銀子買回來的,她能改,你也能改。再說,誰也不是天生的奴婢。救命之恩,救子之恩,自有別的法子報還。比如讓阿毛好好學習知識,長大後報效國家回饋於民。不也是美事一樁?」
何四姐答的振振有詞:「那是他的福氣,並不是報恩。主子,您別勸了行嗎?我就是要這樣做,心裡的愧疚才能減輕一些。」
周疏寧沒辦法,知道再勸也沒用,只得由著她去了,便又吩咐了一句:「這幾日說中多事,你叮囑阿毛,別一個人到處亂跑。」
何四姐答:「您放心吧主子!有了上次那件事,阿毛機警的很。他也跟著金梧衛們學了不少本事,雖力氣不大,勝在靈巧,逃跑自是不在話下的。」
周疏寧點了點頭:「沒課的時候可以讓阿弼教教他,如果阿毛對武功感興趣的話。」
何四姐道:「那再好不過,以後還能常侍主子左右,有些武藝傍身也能更好的保護主子。」
周疏寧心想,何四姐估計就是太有良心了,才會時時處處想著報恩。
但想來古代這種險惡的生存環境,的確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性。
這也可以理解夏皇后當初為什麼能得到那麼多人的擁待,她幫我很多人,對那些人都有恩情,也便多了無數個像何四姐這樣願意報恩的。
何四姐轉身去辦事,周疏寧則出門去上朝。
這幾天長孫清明終於定下了他這翰林院大學士的品級,是正三品。
一般進士考出來,最高也就封個六品,但由於朝廷近期實在缺人,而且翰林院又是最新增設的,還是在周疏寧的建議下增設的,只能由他來牽頭管理。
眾臣對於周疏寧一入朝便被封為三品要員是頗有意見的,尤其是御史大夫為首的文官團隊,尤其看不慣周疏寧這個後來者。
御史大夫乃三公之一,因其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由皇親國戚擔任。
雖然本朝御史大夫的地位並不高於丞相,卻由於他超然的地位,被賦予了彈劾其他三公的特權,除了盧相邦,整個朝野中的文官可以說唯他馬首是瞻。
聽說翰林院大學士被定為正三品後,他第一個出來反對:「雖說狀元是人才,但直接封為正三品未免過了。太子殿下,老臣建議,還是讓狀元郎從六品逐一上升調級為好。」
長孫清明故意和稀泥:「哦?御史大人這麼認為嗎?那麼其他大人覺得呢?」
朝堂之上,以御史為首的幾名文臣齊聲道:「臣等附議!」
長孫清明點了點頭:「倒也在合理範圍內,但是御史大人忽略了一點。翰林院初初成立,正是需要組建的時候。除了周大人,好像沒有人更了解翰林院的結構吧?」
眾大人面面相覷,御史大人卻仍不相讓:「周大人直封三品屬實不妥,我朝自建朝以來,文官除非有大功,或於朝野,於民於史書有大的貢獻,否則只能從六品或正七品開始升遷。就連吳大人的嫡孫小吳大人都只封了從六品,周大人何德何能,可直任三品?」
長孫清明剛要開口,卻聽到一個聲如洪鐘的老者開口道:「關於周大學士,老臣有本要奏。」
長孫清明聽到這個聲音就頭疼,雖然這位老大人品級不高,而且只是負責印刷等事宜,卻一直是朝中有名的刺兒頭。
周疏寧吐槽過他很多次,說這個老頑固食古不化,守著一畝三分田,很多改革都在他這裡踢到了鐵板。
只要他一開口,周疏寧的事又要起波瀾,他卻也不得不聽老頭兒把話說完,便道:「林大人請講。」
林大人出列,氣勢十足的說道:「老臣奏請,請史官為周疏寧周大人寫上一筆。」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鴉雀無聲,就連周疏寧都呆愣在當場,心想林大人葫蘆里這是賣的什麼藥?
便聽林大人又說道:「周大人改進印刷術有功,且是大功,於國於民於朝野,均有受益。此功可記錄於史書,供後世子孫讚揚。」
第338章 誰他娘的跟你客氣了
長孫清明本想制止事態繼續發展下去,一聽林大人這麼說,眼神中立刻露出了些許的鼓勵,示意林大人繼續。
林大人朝長孫清明一揖,繼續開口道:「周大人將原先的雕板印刷改良為活字印刷,把每個單字燒制出來,以單字組成印板。原本印刷一本書需要三天到三年不等,如今最少幾個時辰便能印刷出來。」
林大人長嘆一聲:「可憐我年過半百,仍然守著一畝三分地,還振振有詞不肯承認年輕人的頭腦。直至前幾天被親眼目睹的情況打臉,這幾天更是在親身的操作中領略到了活字印刷的魅力。甚至官府文書,聖上口諭,太子殿下金令,全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印刷出來,不再需要師爺一張一張抄錄。非但大大的節省了人力,印刷出來的字體也更清晰明了,更能將上意傳達給百姓。臣以為,此壯舉,堪入史冊。」
長孫清明此刻也是戲精附體,眼露精光般的問道:「哦?竟有此事?林大人所述可屬實?」
林大人拱手道:「千真萬確,翰林院一應編修,編纂,學士均可為證。」
長孫清明滿意的點了點頭:「很好,如此壯舉,確實該當嘉獎。」
周疏寧在旁邊眼觀鼻鼻觀心,內心卻開始吐槽:我當時去燒字還是你親自陪我過去的,現在假裝不知道是吧?
不過林大人的行為倒是讓他有些意外了,這老頭兒在翰林院印場對他橫挑鼻子豎挑眼,今天卻主動提出讓他在史書上留一筆,可見老頭兒不是針對他,只是熱愛著印刷這份事業罷了。
長孫清明還在文武百官面前演聊齋,轉頭對盧相邦道:「相邦大人覺得呢?」
盧相邦卻對那個活字印刷更感興趣,問道:「林大人所說的活字印刷,改日可否展示給我看看?」
林大人朝他行了個禮,恭敬道:「自然,相邦大人想必更為了解印刷術。您早年也是從印工上去的,知道印一本書有多麼不容易。」
這話也就林大人仗著年紀大敢說,相邦大人雖然學富五車,卻也出身寒微,也是從基層做上來的。
好在盧相邦和林大人同輩,並不在意他揭自己的老底兒,反而贊同的點了點頭:「的確,當初我為了印那本《說文解字》,光雕板雕了快一年。中間雕工老母過世,又換了一個雕工。但這雕工卻不是那麼好找的,我當初為此,也是頗耗費了些精力。既然有那麼好用的活字印刷,我也想見識一下。若真像林大人所說的那樣,那確實值得在史書上留一筆。」
長孫清明無語:「好在你有自知之明,否則曄兒就真叫長孫福來了。」
周疏寧心想你懂什麼,fly是飛翔的意思,飛……算了,翔不是什麼好字兒。
與此同時,中宮,皇后褪去濕透的一身衣衫,泡在溫熱的浴桶中冷聲輕笑:「這就是所謂的內部瓦解吧?我倒要看看,原本忠心耿耿的兩個人,會給你們造成多大的傷害。」
第337章 此功可記錄於史書
被內部瓦解的兩個人此時正於太子府寢殿親的難捨難分,換個人可能會納悶,這世界上怎麼會有人如此熱衷於吃別人的口水。
周疏寧摟著長孫清明的脖子,吻技在實戰的經驗之下越來越純熟。
長孫清明十分享受於他的撩撥,單手摟著他的腰,另一隻手還護著他的後腦勺。
後面便是堅硬的床架,這人一旦沉浸於忘我的情愛里,便會不管不顧,在有一次嗑的後腦勺起了個包後,長孫清明每次都得護好他。
窗外雨聲仍在繼續,周疏寧見狀低低的笑著,抬手便捏上長孫清明兩頰:「哥哥好疼我呀!」
長孫清明無奈:「淘氣,……頭髮粘到嘴唇上了……」
說著他抬手為他將頭髮攏到耳後,卻在看到他水潤的紅唇後又忍不住貼了上去。
這便如打開了某個開關一般,兩人控制不住的燃起對彼此的熱情。
就連他們自己都覺得奇怪,分明已經在一起一年多,卻仍如熱戀一般。
如果說長孫清明從一開始就對周疏寧炙熱如火,周疏寧則是從涓涓細流蔓延成汪洋大海。
於是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便是不可收拾。
第二日天晴,周疏寧一早換上一身男裝,並對外散播消息:「就說太子妃孕期胎象不穩,生產前便要閉門不出,做完月子再談其他。」
微雨現在有重要任務,周疏寧身邊跟著的是何四姐。
何四姐如今練就的一身老辣,做事雖比微雨少了幾分細膩,卻是絕對的雷厲風行。
只要是周疏寧吩咐的,何四姐都會以最快的速度執行到位,聽周疏寧如此吩咐,她便立刻躬身道:「是,主子,奴婢這就去辦。」
周疏寧叫住她:「回來!」
何四姐站定,又躬身侍立在了周疏寧身側。
周疏寧無奈嘆了口氣:「站直了!四姐,我身邊,你不必如此。」
何四姐道:「那不行,奴婢是賣身的家奴,不能跟微雨姑娘比。」
周疏寧道:「微雨也是我兒時十兩銀子買回來的,她能改,你也能改。再說,誰也不是天生的奴婢。救命之恩,救子之恩,自有別的法子報還。比如讓阿毛好好學習知識,長大後報效國家回饋於民。不也是美事一樁?」
何四姐答的振振有詞:「那是他的福氣,並不是報恩。主子,您別勸了行嗎?我就是要這樣做,心裡的愧疚才能減輕一些。」
周疏寧沒辦法,知道再勸也沒用,只得由著她去了,便又吩咐了一句:「這幾日說中多事,你叮囑阿毛,別一個人到處亂跑。」
何四姐答:「您放心吧主子!有了上次那件事,阿毛機警的很。他也跟著金梧衛們學了不少本事,雖力氣不大,勝在靈巧,逃跑自是不在話下的。」
周疏寧點了點頭:「沒課的時候可以讓阿弼教教他,如果阿毛對武功感興趣的話。」
何四姐道:「那再好不過,以後還能常侍主子左右,有些武藝傍身也能更好的保護主子。」
周疏寧心想,何四姐估計就是太有良心了,才會時時處處想著報恩。
但想來古代這種險惡的生存環境,的確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性。
這也可以理解夏皇后當初為什麼能得到那麼多人的擁待,她幫我很多人,對那些人都有恩情,也便多了無數個像何四姐這樣願意報恩的。
何四姐轉身去辦事,周疏寧則出門去上朝。
這幾天長孫清明終於定下了他這翰林院大學士的品級,是正三品。
一般進士考出來,最高也就封個六品,但由於朝廷近期實在缺人,而且翰林院又是最新增設的,還是在周疏寧的建議下增設的,只能由他來牽頭管理。
眾臣對於周疏寧一入朝便被封為三品要員是頗有意見的,尤其是御史大夫為首的文官團隊,尤其看不慣周疏寧這個後來者。
御史大夫乃三公之一,因其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由皇親國戚擔任。
雖然本朝御史大夫的地位並不高於丞相,卻由於他超然的地位,被賦予了彈劾其他三公的特權,除了盧相邦,整個朝野中的文官可以說唯他馬首是瞻。
聽說翰林院大學士被定為正三品後,他第一個出來反對:「雖說狀元是人才,但直接封為正三品未免過了。太子殿下,老臣建議,還是讓狀元郎從六品逐一上升調級為好。」
長孫清明故意和稀泥:「哦?御史大人這麼認為嗎?那麼其他大人覺得呢?」
朝堂之上,以御史為首的幾名文臣齊聲道:「臣等附議!」
長孫清明點了點頭:「倒也在合理範圍內,但是御史大人忽略了一點。翰林院初初成立,正是需要組建的時候。除了周大人,好像沒有人更了解翰林院的結構吧?」
眾大人面面相覷,御史大人卻仍不相讓:「周大人直封三品屬實不妥,我朝自建朝以來,文官除非有大功,或於朝野,於民於史書有大的貢獻,否則只能從六品或正七品開始升遷。就連吳大人的嫡孫小吳大人都只封了從六品,周大人何德何能,可直任三品?」
長孫清明剛要開口,卻聽到一個聲如洪鐘的老者開口道:「關於周大學士,老臣有本要奏。」
長孫清明聽到這個聲音就頭疼,雖然這位老大人品級不高,而且只是負責印刷等事宜,卻一直是朝中有名的刺兒頭。
周疏寧吐槽過他很多次,說這個老頑固食古不化,守著一畝三分田,很多改革都在他這裡踢到了鐵板。
只要他一開口,周疏寧的事又要起波瀾,他卻也不得不聽老頭兒把話說完,便道:「林大人請講。」
林大人出列,氣勢十足的說道:「老臣奏請,請史官為周疏寧周大人寫上一筆。」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鴉雀無聲,就連周疏寧都呆愣在當場,心想林大人葫蘆里這是賣的什麼藥?
便聽林大人又說道:「周大人改進印刷術有功,且是大功,於國於民於朝野,均有受益。此功可記錄於史書,供後世子孫讚揚。」
第338章 誰他娘的跟你客氣了
長孫清明本想制止事態繼續發展下去,一聽林大人這麼說,眼神中立刻露出了些許的鼓勵,示意林大人繼續。
林大人朝長孫清明一揖,繼續開口道:「周大人將原先的雕板印刷改良為活字印刷,把每個單字燒制出來,以單字組成印板。原本印刷一本書需要三天到三年不等,如今最少幾個時辰便能印刷出來。」
林大人長嘆一聲:「可憐我年過半百,仍然守著一畝三分地,還振振有詞不肯承認年輕人的頭腦。直至前幾天被親眼目睹的情況打臉,這幾天更是在親身的操作中領略到了活字印刷的魅力。甚至官府文書,聖上口諭,太子殿下金令,全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印刷出來,不再需要師爺一張一張抄錄。非但大大的節省了人力,印刷出來的字體也更清晰明了,更能將上意傳達給百姓。臣以為,此壯舉,堪入史冊。」
長孫清明此刻也是戲精附體,眼露精光般的問道:「哦?竟有此事?林大人所述可屬實?」
林大人拱手道:「千真萬確,翰林院一應編修,編纂,學士均可為證。」
長孫清明滿意的點了點頭:「很好,如此壯舉,確實該當嘉獎。」
周疏寧在旁邊眼觀鼻鼻觀心,內心卻開始吐槽:我當時去燒字還是你親自陪我過去的,現在假裝不知道是吧?
不過林大人的行為倒是讓他有些意外了,這老頭兒在翰林院印場對他橫挑鼻子豎挑眼,今天卻主動提出讓他在史書上留一筆,可見老頭兒不是針對他,只是熱愛著印刷這份事業罷了。
長孫清明還在文武百官面前演聊齋,轉頭對盧相邦道:「相邦大人覺得呢?」
盧相邦卻對那個活字印刷更感興趣,問道:「林大人所說的活字印刷,改日可否展示給我看看?」
林大人朝他行了個禮,恭敬道:「自然,相邦大人想必更為了解印刷術。您早年也是從印工上去的,知道印一本書有多麼不容易。」
這話也就林大人仗著年紀大敢說,相邦大人雖然學富五車,卻也出身寒微,也是從基層做上來的。
好在盧相邦和林大人同輩,並不在意他揭自己的老底兒,反而贊同的點了點頭:「的確,當初我為了印那本《說文解字》,光雕板雕了快一年。中間雕工老母過世,又換了一個雕工。但這雕工卻不是那麼好找的,我當初為此,也是頗耗費了些精力。既然有那麼好用的活字印刷,我也想見識一下。若真像林大人所說的那樣,那確實值得在史書上留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