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假如與此次事件相關,當局認為有必要進行某種形式的調查,即便是為了避免招致不必要的誤解,教團“先驅”也做好了主動接受調查的準備。本教團是面向社會開放的合法團體,沒有任何實情需要隱瞞。如果需要我們公開相關信息,我們願意盡力回應當局的要求。
數日後,像是在回應這份聲明,山梨縣警方攜帶搜查令進入教團內部,花了整整一天在寬廣的教團用地上轉悠,仔細搜查了設施內部和各種文件。有幾位教團幹部接受了訊問。雖然表面上已經宣告訣別,只怕在分離後兩者的交流仍在繼續,“先驅”在地下參與了“黎明”的活動——這就是調查當局的懷疑。但像樣的證據卻一件也沒發現。只看見在美麗的雜木林中,木結構的修行設施沿著小徑散見於四處,許多身著樸素修行衣的人在那裡致力冥想和嚴格的修行。旁邊有信徒在干農活。保養完善的農機具和重型機械一應俱全,就是找不到像武器的東西,也看不到暗示暴力的東西。一切都很清潔,秩序井然。有潔淨的食堂,有住宿設施,還有簡單(但深得要領)的醫療設施。兩層樓的圖書館裡,收藏有許多佛典及佛教著作,由專家負責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正在進行。與其說是宗教設施,這裡更像小而整潔的私立大學校園。警察們垂頭喪氣,幾乎是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幾天後,這一次是報紙和電視的記者得到教團邀請,他們在那裡見到的景象,和警察們看到的基本相同。不是那種老一套的經過精心安排的採訪,記者們無人陪伴,可以任意採訪教團內任何場所,自由地和任何人交談,將內容寫成報導。但是為了保護信徒的隱私,教團與媒體事前約定,只能使用教團方面許可的影像和照片。幾位身著修行衣的教團幹部在集會用的大房間裡回答了記者的提問,針對教團的成立、教義和運營方針進行了說明。說話客氣而直率,宗教團體常見的那種宣傳口氣被徹底排除。他們與其說是教團幹部,不如說更像熟悉做提案的GG公司高級職員。只是身上穿的衣服不同而已。
我們並不擁有明確的教義。他們介紹說。成文的手冊那樣的東西,我們並不需要。
我們所做的,是對初期佛教的原理性研究,是對當時實施的種種修行的實踐。通過這種具體的實踐獲得並非字義上的,而是更有流動性的宗教覺醒,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諸位不妨這樣理解:每個人這種自發的覺醒,匯集起來就將形成我們的教義。不是先有教義再有覺醒,而是先有每個人的覺醒,最終就會自發地誕生決定我們的佛法的教義。這就是我們的基本方針。在這層意義上,我們同現有宗教的性質截然不同。
關於資金,目前我們同許多宗教團體一樣,一部分是依賴信徒的自發捐款。但最終我們不會躺在捐款上無憂無慮,而是將建設以農業為中心的自給自足的樸素生活。在這樣一種“知足”的生活中,淨化肉體磨鍊精神,爭取獲得靈魂的安寧。對競爭社會的物質主義感到虛妄的人們,為了追求一種更有深度的坐標,接連不斷地來敲我們教團的門。其中受過很高的教育、從事專門職業、已經擁有社會地位的人也不少。我們和世間所謂“新興宗教”是截然不同的。我們不是那種隨意受理人們的現世煩惱、大包大攬地要救助世人的“快餐式”宗教團體,也無意追求這樣的方向。救助弱者固然十分重要,不過,如果將我們理解為向具有高度自我救助意識的人提供適當場所與幫助的、與宗教的“研究生院”類似的團體,大概更接近實情。
“黎明”的人和我們之間,針對運營方針問題在某個時間點發生了極大的意見分歧,有一段時期甚至還針鋒相對。但經過商談達成了溫和的協議,決定大家分離。他們也自成一體,純粹而禁慾地追求理想,結果竟形成那樣的慘案,這只能說是一場悲劇。他們過於教條,以致喪失了與活生生的現實社會的結合點,恐怕是最大的原因。我們應當借這個機會,更加嚴格地律己,同時還應銘記在心:必須堅持做一個對外開放的團體。暴力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希望諸位理解,我們不是一個將宗教強加於人的團體。我們既不勸誘別人人教,也不攻擊其他宗教。我們所做的,是為尋覓覺醒和精神追求的人提供恰當而有效的共同體環境。
媒體界人士大多懷著對這個教團的善意印象踏上了歸程。信徒不分男女都纖細瘦削,也比較年輕(有時也能看到高齡信徒),目光清澈美麗,說話彬彬有禮,舉止溫文爾雅。信徒大都不願多談往事,但許多人似乎受過很高的教育。為記者提供的午餐(據說與信徒平時吃的基本相同)雖然簡單樸素,卻都是從教團的農田裡剛採摘來的新鮮食材,相當美味。
於是,許多媒體都將轉去“黎明”的那部分革命集團,定義為必然從朝著追求精神價值的方向邁進的“先驅”中被篩落的不肖之子。在八十年代的日本,激進的暴力革命思想已然落後於時代。一九七〇年前後曾追求激進政治理想的青年,現在已就職於各種企業,在經濟這個戰場的最前線打拼廝殺。要不就是同現實社會的喧囂與競爭保持著距離,在各自的位置上勤勉追求個人價值。總之,世間cháo流突變,政治季節成了遙遠的過去。 “黎明”
事件雖然是個極其血腥而不幸的變故,但以長遠眼光來看的話,無非是過去的亡靈偶然還魂,是一個不合季節的突發性小插曲,從中只能發現宣告一個時代落幕的意義。這就是報紙上的一般論調。“先驅”是新時代的一個充滿希望的選擇,與之相對,“黎明”則沒有未來。
青豆放下原子筆,做深呼吸。隨後浮想起阿翼那一對始終毫無表情與含意的眼睛。
那對眼睛在注視我,但同時,卻什麼都沒有看。這些論調中漏了某種重大的東西。
絕不可能如此簡單。青豆暗忖。
“先驅”的實情並不像報紙上寫的那樣清白。其深層一定存在秘而不宣的陰暗面。按照老夫人的說法,那個被稱作“領袖”的人強姦才十幾歲的少女們,還聲稱這是宗教行為。而媒體對這種事情一無所知。他們只在那裡流連半日,被領去參觀秩序井然的修行設施,招待一頓使用新鮮食材烹飪的午餐,聆聽一番關於靈魂覺醒的美麗說辭,就心滿意足地回去。在深層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不可能看到。
青豆出了圖書館,走進咖啡店,要了一杯咖啡。用店裡的電話機給亞由美的單位打了個電話。她說過這個號碼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打。是同事接的電話,說她出外勤了,預定再過兩個小時回警局。青豆沒有介紹自己,只說了一句:“我會再給她打電話。”
青豆回到家裡,兩小時後再次撥通那個號碼。亞由美接了電話。
“你好。我是青豆。身體好嗎?”
“很好啊。只是沒有好男人。你呢?”
“跟你差不多。”青豆說。
“那可不行哦。”亞由美說,“像我們這樣富有魅力的年輕女人,卻牢騷滿腹,抱怨沒法應付豐富而健康的性慾!這個社會準是出了什麼毛病。得想個辦法才行啊。”
數日後,像是在回應這份聲明,山梨縣警方攜帶搜查令進入教團內部,花了整整一天在寬廣的教團用地上轉悠,仔細搜查了設施內部和各種文件。有幾位教團幹部接受了訊問。雖然表面上已經宣告訣別,只怕在分離後兩者的交流仍在繼續,“先驅”在地下參與了“黎明”的活動——這就是調查當局的懷疑。但像樣的證據卻一件也沒發現。只看見在美麗的雜木林中,木結構的修行設施沿著小徑散見於四處,許多身著樸素修行衣的人在那裡致力冥想和嚴格的修行。旁邊有信徒在干農活。保養完善的農機具和重型機械一應俱全,就是找不到像武器的東西,也看不到暗示暴力的東西。一切都很清潔,秩序井然。有潔淨的食堂,有住宿設施,還有簡單(但深得要領)的醫療設施。兩層樓的圖書館裡,收藏有許多佛典及佛教著作,由專家負責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正在進行。與其說是宗教設施,這裡更像小而整潔的私立大學校園。警察們垂頭喪氣,幾乎是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幾天後,這一次是報紙和電視的記者得到教團邀請,他們在那裡見到的景象,和警察們看到的基本相同。不是那種老一套的經過精心安排的採訪,記者們無人陪伴,可以任意採訪教團內任何場所,自由地和任何人交談,將內容寫成報導。但是為了保護信徒的隱私,教團與媒體事前約定,只能使用教團方面許可的影像和照片。幾位身著修行衣的教團幹部在集會用的大房間裡回答了記者的提問,針對教團的成立、教義和運營方針進行了說明。說話客氣而直率,宗教團體常見的那種宣傳口氣被徹底排除。他們與其說是教團幹部,不如說更像熟悉做提案的GG公司高級職員。只是身上穿的衣服不同而已。
我們並不擁有明確的教義。他們介紹說。成文的手冊那樣的東西,我們並不需要。
我們所做的,是對初期佛教的原理性研究,是對當時實施的種種修行的實踐。通過這種具體的實踐獲得並非字義上的,而是更有流動性的宗教覺醒,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諸位不妨這樣理解:每個人這種自發的覺醒,匯集起來就將形成我們的教義。不是先有教義再有覺醒,而是先有每個人的覺醒,最終就會自發地誕生決定我們的佛法的教義。這就是我們的基本方針。在這層意義上,我們同現有宗教的性質截然不同。
關於資金,目前我們同許多宗教團體一樣,一部分是依賴信徒的自發捐款。但最終我們不會躺在捐款上無憂無慮,而是將建設以農業為中心的自給自足的樸素生活。在這樣一種“知足”的生活中,淨化肉體磨鍊精神,爭取獲得靈魂的安寧。對競爭社會的物質主義感到虛妄的人們,為了追求一種更有深度的坐標,接連不斷地來敲我們教團的門。其中受過很高的教育、從事專門職業、已經擁有社會地位的人也不少。我們和世間所謂“新興宗教”是截然不同的。我們不是那種隨意受理人們的現世煩惱、大包大攬地要救助世人的“快餐式”宗教團體,也無意追求這樣的方向。救助弱者固然十分重要,不過,如果將我們理解為向具有高度自我救助意識的人提供適當場所與幫助的、與宗教的“研究生院”類似的團體,大概更接近實情。
“黎明”的人和我們之間,針對運營方針問題在某個時間點發生了極大的意見分歧,有一段時期甚至還針鋒相對。但經過商談達成了溫和的協議,決定大家分離。他們也自成一體,純粹而禁慾地追求理想,結果竟形成那樣的慘案,這只能說是一場悲劇。他們過於教條,以致喪失了與活生生的現實社會的結合點,恐怕是最大的原因。我們應當借這個機會,更加嚴格地律己,同時還應銘記在心:必須堅持做一個對外開放的團體。暴力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希望諸位理解,我們不是一個將宗教強加於人的團體。我們既不勸誘別人人教,也不攻擊其他宗教。我們所做的,是為尋覓覺醒和精神追求的人提供恰當而有效的共同體環境。
媒體界人士大多懷著對這個教團的善意印象踏上了歸程。信徒不分男女都纖細瘦削,也比較年輕(有時也能看到高齡信徒),目光清澈美麗,說話彬彬有禮,舉止溫文爾雅。信徒大都不願多談往事,但許多人似乎受過很高的教育。為記者提供的午餐(據說與信徒平時吃的基本相同)雖然簡單樸素,卻都是從教團的農田裡剛採摘來的新鮮食材,相當美味。
於是,許多媒體都將轉去“黎明”的那部分革命集團,定義為必然從朝著追求精神價值的方向邁進的“先驅”中被篩落的不肖之子。在八十年代的日本,激進的暴力革命思想已然落後於時代。一九七〇年前後曾追求激進政治理想的青年,現在已就職於各種企業,在經濟這個戰場的最前線打拼廝殺。要不就是同現實社會的喧囂與競爭保持著距離,在各自的位置上勤勉追求個人價值。總之,世間cháo流突變,政治季節成了遙遠的過去。 “黎明”
事件雖然是個極其血腥而不幸的變故,但以長遠眼光來看的話,無非是過去的亡靈偶然還魂,是一個不合季節的突發性小插曲,從中只能發現宣告一個時代落幕的意義。這就是報紙上的一般論調。“先驅”是新時代的一個充滿希望的選擇,與之相對,“黎明”則沒有未來。
青豆放下原子筆,做深呼吸。隨後浮想起阿翼那一對始終毫無表情與含意的眼睛。
那對眼睛在注視我,但同時,卻什麼都沒有看。這些論調中漏了某種重大的東西。
絕不可能如此簡單。青豆暗忖。
“先驅”的實情並不像報紙上寫的那樣清白。其深層一定存在秘而不宣的陰暗面。按照老夫人的說法,那個被稱作“領袖”的人強姦才十幾歲的少女們,還聲稱這是宗教行為。而媒體對這種事情一無所知。他們只在那裡流連半日,被領去參觀秩序井然的修行設施,招待一頓使用新鮮食材烹飪的午餐,聆聽一番關於靈魂覺醒的美麗說辭,就心滿意足地回去。在深層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不可能看到。
青豆出了圖書館,走進咖啡店,要了一杯咖啡。用店裡的電話機給亞由美的單位打了個電話。她說過這個號碼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打。是同事接的電話,說她出外勤了,預定再過兩個小時回警局。青豆沒有介紹自己,只說了一句:“我會再給她打電話。”
青豆回到家裡,兩小時後再次撥通那個號碼。亞由美接了電話。
“你好。我是青豆。身體好嗎?”
“很好啊。只是沒有好男人。你呢?”
“跟你差不多。”青豆說。
“那可不行哦。”亞由美說,“像我們這樣富有魅力的年輕女人,卻牢騷滿腹,抱怨沒法應付豐富而健康的性慾!這個社會準是出了什麼毛病。得想個辦法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