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我不過是對你的小說酌情進行了一點修改。這和改寫歷史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可是,那本老大哥的書這裡沒有。”她問。
“很遺憾。我沒辦法念給你聽。”
“別的書也行。”
天吾走到書架前,望著書脊。他迄今為止讀過許多書,但手頭擁有的書卻很少。他不喜歡自己家中擺放著太多東西,不論那東西是什麼。因此,讀過的書除非很特別,全都送到舊書店裡去了。他只買那種買來立刻就能閱讀的書,重要的書則讀得爛熟,記在了腦子裡。除此之外的必要的書,則去近處的圖書館借來看。
選書花了些時間。他不習慣大聲誦讀,所以判斷不出什麼樣的書適合朗讀。躊躇了許久,他抽出了上周剛讀完的契訶夫的《薩哈林島》。因為他在深感興趣之處貼了標籤,恐怕便於找出合適的地方朗讀吧。
在大聲朗讀前,天吾先對這本書做了簡單的說明。一八九。年契訶夫赴薩哈林旅行時,只有三十歲。作為比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晚一輩的新進青年作家受到極高評價、在首都莫斯科過著奢華生活的都市人契訶夫, 為何會下定決心獨自來到這邊陲之地薩哈林,並長期滯留,真正的理由無人知道。薩哈林主要是作為流放地開發的土地,對普通人來說只是不祥和悲慘的象徵。況且當時還沒有西伯利亞鐵路,他只能乘坐馬車,在苦寒之地跋涉四千多公里,這種苦行讓他原本就不健壯的身體受到了無情的摧殘。而契訶夫在結束了長達八個月的遠東之行後,作為成果寫出的《薩哈林島》,卻令許多讀者困惑不已。因為這是一部極力抑制文學要素、更接近實用性的調查報告或地誌的東西。 “為什麼契訶夫在對一個作家十分重要的時期,去做這種徒勞無益、毫無意義的事?”周圍的人都竊竊私語。甚至有批評家斷定這是“企圖引起轟動,藉以沽名釣譽” 也有人猜測他是。 “已經沒有東西可寫,
是去尋找素材的”。天吾把書上附的地圖給深繪里看,告訴她薩哈林的位置。
“契訶夫為什麼去薩哈林呢。”
“你是問我對這件事怎麼看?”
“對。你看過這本書。”
“看過。”
“你怎麼認為。”
“也許連契訶夫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天吾說,“不如說,他只是突發奇想,就想到那裡去看看。比如說,在地圖上看到了薩哈林島的形狀,就抑制不住想去親眼看看的衝動。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有一些地方,我看著地圖,就會油然生出這樣的心情:
‘無
論如何,我也得去看看!’不知為何,在很多情況下,那往往是遙遠而不便的去處。那裡風光如何?正在發生什麼?總之,一心就想去見識見識。那簡直就像麻疹一樣,所以無法告訴別人這種激情的出處。純粹意義上的好奇心。無法說明的靈感。當時從莫斯科去薩哈林旅行是無法想像的艱難之舉,所以我想,契訶夫大概不會只有這個理由。”
“比如說呢。”
“契訶夫不僅是個小說家,還是個醫生。因此,作為一個科學家,他也許想親眼檢查一下俄羅斯這個巨大國度的患處。自己是居住在都市的著名作家的事實,讓契訶夫感到心情不暢。他厭倦了莫斯科文壇的氣氛,和那幫動輒相互拆台、裝腔作態的文友合不來。
而對那些居心叵測的批評家,他只覺得嫌惡。說不定薩哈林之旅正是一種滌盪這些文學污垢的朝聖行為。而且薩哈林島在多種意義上讓他深感震驚。恐怕正因如此,契訶夫才連一篇取材於薩哈林之旅的文學作品都未能寫出。那絕不是一件可以隨便當作小說題材的膚淺的事。而且這患處,說起來已經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沒準這才是他追求的東西呢。”
“那本書有趣。”深繪里問。
“我讀了覺得很有趣啊。書中列舉了許多實用性的數字和統計,剛才我也說過,不太具有文學色彩。它濃烈地體現了契訶夫作為科學家的側面。但我能從這種地方讀到契訶夫清高的決心。而且在這些實用性的記述中不時夾雜的人物觀察和風景描寫,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話雖這麼說,那些一味列舉事實的實用性文字也很不錯,有時還相當漂亮。比如說描繪吉利亞克人的文章。”
“吉利亞克人。”深繪里說。
“吉利亞克人是遠在俄國人來殖民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薩哈林的原住民。他們原來生活在南邊,由於受到來自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的壓迫,便遷到了中部居住。阿伊努人也是受到和人的壓迫,才從北海道遷移過來的。契訶夫近距離地觀察了因薩哈林的俄羅斯化而急劇消亡的吉利亞克人的生活文化,並盡力準確地記錄下來。”
天吾朗讀了描寫吉利亞克人的章節。為了便於聽者理解,有些地方他做了適當的省略和更改。
吉利亞克人體格粗短而健壯,與其說是中等身材,不如說屬於矮小的類型。如果身材高大的話,他們在密林中恐怕會感到束手縛腳。其特徵是骨骼粗壯,肌肉緊貼其上的末端骨、脊椎骨、結節等都很發達。這些特徵讓人聯想起強壯而健碩的肌肉,以及與自然從不間斷的緊張鬥爭。身體是枯瘦型肌肉質,沒有皮下脂肪。肥胖豐碩的吉利亞克人,你根本別想看到。很顯然,他們所有的脂肪都消耗在了維持體溫上。為了彌補因低氣溫和極端的cháo濕而失去的脂肪,薩哈林的人們不得不在體內製造出相應的體溫。如此一想,大約就能理解為什麼吉利亞克人會向食物中索求那麼多的脂肪了。油膩的海豹肉、鮭魚、鱘魚和鯨魚的肥肉、血淋淋的精肉等等,這些都用來生吃,或是風乾,更多的情況是冷凍起來,大量地食用。由於食用這些粗糙的食物,人人的咬筋密集之處都異常發達,而牙齒都嚴重磨損。他們專吃肉類,只有偶爾在家中聚餐、飲酒作樂時,肉和魚才會配上大蒜和糙莓。
根據涅維爾斯科依的證言,吉利亞克人把農業視為極大的罪惡,他們相信如果有人隨意挖掘土地、試圖種植什麼,此人註定會死去。但俄羅斯人教給他們的麵包,卻備受喜愛,被視為美食。如今在亞歷山大羅夫斯克②和雷科夫村③,腋下夾著塊圓形大麵包的吉利亞克人,也不少見了。
天吾念到這裡,休息了一會兒。從一動不動地聽得入迷的深繪里臉上,他讀不到任何感想。
“怎麼樣?還要念下去嗎?要不換一本別的?”他問。
“我還想知道更多吉利亞克人的故事,”
“那麼,我接著往下念。”
“我躺到床上去,行嗎。”深繪里問。
“行呀。”天吾答道。
於是兩個人轉移到臥室里。深繪里爬上床,天吾把椅子搬到她身邊,坐下,然後繼續讀下去。
吉利亞克人從不洗臉,甚至連人類學家也不敢斷言他們真正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他們也不洗內衣,而他們身上穿的毛皮衣物和鞋子,簡直就像剛從死狗身上剝下來的。吉利亞克人自己也渾身發出令人作嘔的濃濁惡臭。如果近處有他們的居所,通過魚乾和腐爛的魚內臟之類那令人不快,有時甚至是無法忍受的氣味,立刻就能知道。任何一戶人家,旁邊都有一個放滿了剖成兩半的魚的晾曬場,遠遠地望去,尤其是太陽當空照耀時,就像珊瑚絲一般。在這種晾曬場附近,克魯辛斯特恩曾經發現不計其數的蛆蟲覆蓋著地面,其厚度竟達三厘米。
“可是,那本老大哥的書這裡沒有。”她問。
“很遺憾。我沒辦法念給你聽。”
“別的書也行。”
天吾走到書架前,望著書脊。他迄今為止讀過許多書,但手頭擁有的書卻很少。他不喜歡自己家中擺放著太多東西,不論那東西是什麼。因此,讀過的書除非很特別,全都送到舊書店裡去了。他只買那種買來立刻就能閱讀的書,重要的書則讀得爛熟,記在了腦子裡。除此之外的必要的書,則去近處的圖書館借來看。
選書花了些時間。他不習慣大聲誦讀,所以判斷不出什麼樣的書適合朗讀。躊躇了許久,他抽出了上周剛讀完的契訶夫的《薩哈林島》。因為他在深感興趣之處貼了標籤,恐怕便於找出合適的地方朗讀吧。
在大聲朗讀前,天吾先對這本書做了簡單的說明。一八九。年契訶夫赴薩哈林旅行時,只有三十歲。作為比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晚一輩的新進青年作家受到極高評價、在首都莫斯科過著奢華生活的都市人契訶夫, 為何會下定決心獨自來到這邊陲之地薩哈林,並長期滯留,真正的理由無人知道。薩哈林主要是作為流放地開發的土地,對普通人來說只是不祥和悲慘的象徵。況且當時還沒有西伯利亞鐵路,他只能乘坐馬車,在苦寒之地跋涉四千多公里,這種苦行讓他原本就不健壯的身體受到了無情的摧殘。而契訶夫在結束了長達八個月的遠東之行後,作為成果寫出的《薩哈林島》,卻令許多讀者困惑不已。因為這是一部極力抑制文學要素、更接近實用性的調查報告或地誌的東西。 “為什麼契訶夫在對一個作家十分重要的時期,去做這種徒勞無益、毫無意義的事?”周圍的人都竊竊私語。甚至有批評家斷定這是“企圖引起轟動,藉以沽名釣譽” 也有人猜測他是。 “已經沒有東西可寫,
是去尋找素材的”。天吾把書上附的地圖給深繪里看,告訴她薩哈林的位置。
“契訶夫為什麼去薩哈林呢。”
“你是問我對這件事怎麼看?”
“對。你看過這本書。”
“看過。”
“你怎麼認為。”
“也許連契訶夫自己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天吾說,“不如說,他只是突發奇想,就想到那裡去看看。比如說,在地圖上看到了薩哈林島的形狀,就抑制不住想去親眼看看的衝動。我也有過類似的體驗。有一些地方,我看著地圖,就會油然生出這樣的心情:
‘無
論如何,我也得去看看!’不知為何,在很多情況下,那往往是遙遠而不便的去處。那裡風光如何?正在發生什麼?總之,一心就想去見識見識。那簡直就像麻疹一樣,所以無法告訴別人這種激情的出處。純粹意義上的好奇心。無法說明的靈感。當時從莫斯科去薩哈林旅行是無法想像的艱難之舉,所以我想,契訶夫大概不會只有這個理由。”
“比如說呢。”
“契訶夫不僅是個小說家,還是個醫生。因此,作為一個科學家,他也許想親眼檢查一下俄羅斯這個巨大國度的患處。自己是居住在都市的著名作家的事實,讓契訶夫感到心情不暢。他厭倦了莫斯科文壇的氣氛,和那幫動輒相互拆台、裝腔作態的文友合不來。
而對那些居心叵測的批評家,他只覺得嫌惡。說不定薩哈林之旅正是一種滌盪這些文學污垢的朝聖行為。而且薩哈林島在多種意義上讓他深感震驚。恐怕正因如此,契訶夫才連一篇取材於薩哈林之旅的文學作品都未能寫出。那絕不是一件可以隨便當作小說題材的膚淺的事。而且這患處,說起來已經成了他身體的一部分。沒準這才是他追求的東西呢。”
“那本書有趣。”深繪里問。
“我讀了覺得很有趣啊。書中列舉了許多實用性的數字和統計,剛才我也說過,不太具有文學色彩。它濃烈地體現了契訶夫作為科學家的側面。但我能從這種地方讀到契訶夫清高的決心。而且在這些實用性的記述中不時夾雜的人物觀察和風景描寫,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話雖這麼說,那些一味列舉事實的實用性文字也很不錯,有時還相當漂亮。比如說描繪吉利亞克人的文章。”
“吉利亞克人。”深繪里說。
“吉利亞克人是遠在俄國人來殖民之前,就一直生活在薩哈林的原住民。他們原來生活在南邊,由於受到來自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的壓迫,便遷到了中部居住。阿伊努人也是受到和人的壓迫,才從北海道遷移過來的。契訶夫近距離地觀察了因薩哈林的俄羅斯化而急劇消亡的吉利亞克人的生活文化,並盡力準確地記錄下來。”
天吾朗讀了描寫吉利亞克人的章節。為了便於聽者理解,有些地方他做了適當的省略和更改。
吉利亞克人體格粗短而健壯,與其說是中等身材,不如說屬於矮小的類型。如果身材高大的話,他們在密林中恐怕會感到束手縛腳。其特徵是骨骼粗壯,肌肉緊貼其上的末端骨、脊椎骨、結節等都很發達。這些特徵讓人聯想起強壯而健碩的肌肉,以及與自然從不間斷的緊張鬥爭。身體是枯瘦型肌肉質,沒有皮下脂肪。肥胖豐碩的吉利亞克人,你根本別想看到。很顯然,他們所有的脂肪都消耗在了維持體溫上。為了彌補因低氣溫和極端的cháo濕而失去的脂肪,薩哈林的人們不得不在體內製造出相應的體溫。如此一想,大約就能理解為什麼吉利亞克人會向食物中索求那麼多的脂肪了。油膩的海豹肉、鮭魚、鱘魚和鯨魚的肥肉、血淋淋的精肉等等,這些都用來生吃,或是風乾,更多的情況是冷凍起來,大量地食用。由於食用這些粗糙的食物,人人的咬筋密集之處都異常發達,而牙齒都嚴重磨損。他們專吃肉類,只有偶爾在家中聚餐、飲酒作樂時,肉和魚才會配上大蒜和糙莓。
根據涅維爾斯科依的證言,吉利亞克人把農業視為極大的罪惡,他們相信如果有人隨意挖掘土地、試圖種植什麼,此人註定會死去。但俄羅斯人教給他們的麵包,卻備受喜愛,被視為美食。如今在亞歷山大羅夫斯克②和雷科夫村③,腋下夾著塊圓形大麵包的吉利亞克人,也不少見了。
天吾念到這裡,休息了一會兒。從一動不動地聽得入迷的深繪里臉上,他讀不到任何感想。
“怎麼樣?還要念下去嗎?要不換一本別的?”他問。
“我還想知道更多吉利亞克人的故事,”
“那麼,我接著往下念。”
“我躺到床上去,行嗎。”深繪里問。
“行呀。”天吾答道。
於是兩個人轉移到臥室里。深繪里爬上床,天吾把椅子搬到她身邊,坐下,然後繼續讀下去。
吉利亞克人從不洗臉,甚至連人類學家也不敢斷言他們真正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他們也不洗內衣,而他們身上穿的毛皮衣物和鞋子,簡直就像剛從死狗身上剝下來的。吉利亞克人自己也渾身發出令人作嘔的濃濁惡臭。如果近處有他們的居所,通過魚乾和腐爛的魚內臟之類那令人不快,有時甚至是無法忍受的氣味,立刻就能知道。任何一戶人家,旁邊都有一個放滿了剖成兩半的魚的晾曬場,遠遠地望去,尤其是太陽當空照耀時,就像珊瑚絲一般。在這種晾曬場附近,克魯辛斯特恩曾經發現不計其數的蛆蟲覆蓋著地面,其厚度竟達三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