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胡司之死,激起了 1415—1419 年捷克各階層人民反羅馬教會的大起 義,史稱“胡司戰爭”。起義者衝進教堂,焚毀修道院,痛打神職人員, 並占領城市,形成捷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1420 年大敗德 皇西吉斯孟組織的“討伐波希米亞異端”十字軍,1427 和 1431 年又粉碎 了十字軍的第四次和第五次進攻。然而,由於起義軍內部激進派(塔波 爾派)和溫和派(聖杯派)就起義的最終目的發生分裂,使羅馬教廷趁 機分化了起義軍。激進派後因內部出現叛徒,終於在 1434 年聖杯派和十 字軍聯手的利班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餘部至 1452 年也被剿滅。
之後,薩伏那洛拉於 1494 年領導佛羅倫斯人民起義,試圖以理想的 宗教修道生活改造世俗社會,於 1498 年被處以火刑。人文主義者伊拉斯 謨則主張教會的純潔和復興,強調信徒個人的內心信仰,發表了著名的 《愚人頌》,嘲笑教皇和主教,抨擊贖罪券,反對教皇過問政治,希望 羅馬教會實現自上而下的宗教政策,反對群眾自發的宗教改革運動,這 些思想對後來路德宗教改革產生了一定影響。
14、15 世紀的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漸形成,新興市民階級日 益覺醒,紛紛起來掙脫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會的束縛,以復興古希臘羅馬 文化為旗幟,掀起了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整 個西歐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開始了全面的復興,這為 16 世紀的宗教改 革運動提供了文化背景。
七、伊斯蘭教的崛起
1.伊斯蘭教興起時的阿拉伯民族
(1)阿拉伯人的社會生活狀況
伊斯蘭教產生於 7 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該島自古以來就據有重要 的戰略位置,是溝通歐亞非三洲商品貿易的水陸交通要道。伊斯蘭教的 誕生地麥加和麥地那即為商道必經之地,也是駝運商路的中間站。
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阿拉伯半島各地區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南部自然 條件適宜,又地處交通要衝,自古即為轉運貿易中心,向有“阿拉伯福 地”的美稱,很早就曾建立過薩巴王國、米奈王國、蓋特班王國、哈達 拉毛王國、希木葉爾王國等,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王國在伊斯蘭教產 生之前就已逐漸衰落,不復存在。北部在南阿拉伯人建立的商站基礎上 逐漸形成隊商城市,並相繼建立起奈伯特王國、巴爾米拉王國、加薩尼 王國、萊赫米王國、肯德王國等,但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也都已淪為 鄰近的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的藩屬。產生伊斯蘭教的半島中部地區, 阿拉伯人的社會生活進程較之南部和北部要落後得多,在歷史上從未建 立過自己的統一國家,這裡的貝杜因人一直以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生 活為主。自公元 4 世紀以來,由於國際商道變化的影響,阿拉伯社會普 遍處於經濟衰退時期。過去在半島大部分地區曾建立的許多城鎮和商站 逐漸消失,而貝杜因人則不斷地擴大他們的活動範圍,遊牧生活普遍取 代了商業和農業。當時除作為中轉商站的較開化地區和綠州地區中的城 鎮居民從事轉運貿易和農業,過著定居生活以外,大部分居民都過著游 牧和半遊牧生活。在這種生活方式里,駱駝是最有用的牲畜和工具,有 “沙漠之舟”的稱號。社會以氏族組織為基礎,幾個有血緣關係的氏族 又組成一個部落。部落成員間保持民主和平等的關係,部落首領(謝赫) 由選舉產生,其主要職責是維護部落團結。世代因襲的習慣(遜奈)是 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主要社會規範,集體的利益和榮譽至高無上。部落 之間經常為了爭奪水源、牧源和商道而發生戰爭和殘殺,血親復仇成為 一種風習。到公元 6—7 世紀時,阿拉伯社會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正處於連綿不斷的部落戰爭時期。在大小 1700 多次戰爭中,最著名的有 白蘇斯戰爭、達希斯戰爭、加卜拉戰爭和菲賈爾戰爭,據說 14 歲的穆罕 默德就參加過菲賈爾戰爭。這些戰爭長達數十年,極大地削弱了血緣關 系,加速了氏族制的解體,推動了地域性部落聯盟的發展,並孕育著對 超部落權威的需要。因此,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這一時期也正是一個氏族 制處於解體中的社會大變動時期。
在伴隨社會內部危機重重的同時,阿拉伯人還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 機。阿拉伯半島因地處戰略位置,一直成為強鄰爭奪的對象。拜占庭帝 國與波斯帝國為爭奪控制阿拉伯商道,斷斷續續進行了數百年戰爭。525 年阿比西尼亞在拜占庭慫恿和支持下派兵侵占南部葉門,統治了半個世 紀。因外族入侵,連年內亂,再加上山洪爆發,水利設施崩潰,致使農 業凋零,商旅不前,許多部落北遷,繁榮的葉門地區迅速衰落。570 年阿 比西尼亞駐葉門總督阿布拉哈企圖北上進犯麥加,中途遭瘟疫而退軍, 再次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生活。575 年波斯人出兵趕走了阿比西尼亞人,在
葉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另闢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地中海的東西商 道,使紅海商道蕭條,導致南阿拉伯人的商業城市和人民生活更加陷入 危機,至此南部已在外族統治下分崩離析。而北部的幾個阿拉伯王國也 在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的長期侵略下,先後淪為他們的附庸。實現民 族聯合,建立統一國家,抵抗外敵入侵,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共同願望和 阿拉伯社會歷史進程的客觀要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伊斯蘭教應運而 生。
之後,薩伏那洛拉於 1494 年領導佛羅倫斯人民起義,試圖以理想的 宗教修道生活改造世俗社會,於 1498 年被處以火刑。人文主義者伊拉斯 謨則主張教會的純潔和復興,強調信徒個人的內心信仰,發表了著名的 《愚人頌》,嘲笑教皇和主教,抨擊贖罪券,反對教皇過問政治,希望 羅馬教會實現自上而下的宗教政策,反對群眾自發的宗教改革運動,這 些思想對後來路德宗教改革產生了一定影響。
14、15 世紀的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漸形成,新興市民階級日 益覺醒,紛紛起來掙脫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會的束縛,以復興古希臘羅馬 文化為旗幟,掀起了一場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整 個西歐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開始了全面的復興,這為 16 世紀的宗教改 革運動提供了文化背景。
七、伊斯蘭教的崛起
1.伊斯蘭教興起時的阿拉伯民族
(1)阿拉伯人的社會生活狀況
伊斯蘭教產生於 7 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該島自古以來就據有重要 的戰略位置,是溝通歐亞非三洲商品貿易的水陸交通要道。伊斯蘭教的 誕生地麥加和麥地那即為商道必經之地,也是駝運商路的中間站。
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阿拉伯半島各地區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南部自然 條件適宜,又地處交通要衝,自古即為轉運貿易中心,向有“阿拉伯福 地”的美稱,很早就曾建立過薩巴王國、米奈王國、蓋特班王國、哈達 拉毛王國、希木葉爾王國等,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王國在伊斯蘭教產 生之前就已逐漸衰落,不復存在。北部在南阿拉伯人建立的商站基礎上 逐漸形成隊商城市,並相繼建立起奈伯特王國、巴爾米拉王國、加薩尼 王國、萊赫米王國、肯德王國等,但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也都已淪為 鄰近的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的藩屬。產生伊斯蘭教的半島中部地區, 阿拉伯人的社會生活進程較之南部和北部要落後得多,在歷史上從未建 立過自己的統一國家,這裡的貝杜因人一直以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生 活為主。自公元 4 世紀以來,由於國際商道變化的影響,阿拉伯社會普 遍處於經濟衰退時期。過去在半島大部分地區曾建立的許多城鎮和商站 逐漸消失,而貝杜因人則不斷地擴大他們的活動範圍,遊牧生活普遍取 代了商業和農業。當時除作為中轉商站的較開化地區和綠州地區中的城 鎮居民從事轉運貿易和農業,過著定居生活以外,大部分居民都過著游 牧和半遊牧生活。在這種生活方式里,駱駝是最有用的牲畜和工具,有 “沙漠之舟”的稱號。社會以氏族組織為基礎,幾個有血緣關係的氏族 又組成一個部落。部落成員間保持民主和平等的關係,部落首領(謝赫) 由選舉產生,其主要職責是維護部落團結。世代因襲的習慣(遜奈)是 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主要社會規範,集體的利益和榮譽至高無上。部落 之間經常為了爭奪水源、牧源和商道而發生戰爭和殘殺,血親復仇成為 一種風習。到公元 6—7 世紀時,阿拉伯社會還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正處於連綿不斷的部落戰爭時期。在大小 1700 多次戰爭中,最著名的有 白蘇斯戰爭、達希斯戰爭、加卜拉戰爭和菲賈爾戰爭,據說 14 歲的穆罕 默德就參加過菲賈爾戰爭。這些戰爭長達數十年,極大地削弱了血緣關 系,加速了氏族制的解體,推動了地域性部落聯盟的發展,並孕育著對 超部落權威的需要。因此,伊斯蘭教產生前的這一時期也正是一個氏族 制處於解體中的社會大變動時期。
在伴隨社會內部危機重重的同時,阿拉伯人還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 機。阿拉伯半島因地處戰略位置,一直成為強鄰爭奪的對象。拜占庭帝 國與波斯帝國為爭奪控制阿拉伯商道,斷斷續續進行了數百年戰爭。525 年阿比西尼亞在拜占庭慫恿和支持下派兵侵占南部葉門,統治了半個世 紀。因外族入侵,連年內亂,再加上山洪爆發,水利設施崩潰,致使農 業凋零,商旅不前,許多部落北遷,繁榮的葉門地區迅速衰落。570 年阿 比西尼亞駐葉門總督阿布拉哈企圖北上進犯麥加,中途遭瘟疫而退軍, 再次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生活。575 年波斯人出兵趕走了阿比西尼亞人,在
葉門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另闢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地中海的東西商 道,使紅海商道蕭條,導致南阿拉伯人的商業城市和人民生活更加陷入 危機,至此南部已在外族統治下分崩離析。而北部的幾個阿拉伯王國也 在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的長期侵略下,先後淪為他們的附庸。實現民 族聯合,建立統一國家,抵抗外敵入侵,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共同願望和 阿拉伯社會歷史進程的客觀要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伊斯蘭教應運而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