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格列高利七世對此予以反擊。1076 年 2 月 22 日他召開宗教會議,頒 布了中世紀最著名的教皇法令,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他在德 國和義大利的統治權,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言,這是前所未有的教皇 權威的顯示。亨利四世寫了一封措詞尖刻的信作為回答,宣稱教皇是偽 修士,應滾下教皇寶座,永受詛咒。但亨利四世沒有統一的德國做後盾, 德意志的貴族和大多數修士都趁機起來反對他。1076 年 10 月德國貴族在 特里布爾召開大會,宣布如果亨利四世的教籍一年內不得恢復,就要廢 黜其帝位,並決定 1077 年 2 月在奧格斯堡舉行會議與教皇共商德國的政 治和宗教問題。亨利四世陷於巨大的危險,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被迫 屈辱地哀求格列高利七世幫他掙脫困境,撤銷絕罰令。教皇拒絕一切要 求,堅持要在奧格斯堡會議上解決這些問題。
亨利四世走投無路,決定採取忍辱負重的方法得到教皇的敕免。為 了能在教皇參加奧格斯堡會議之前見到他,1076 年的隆冬季節,他穿過 阿爾卑斯山,在教皇去往德國的必經之地義大利北部等候。格列高利七 世因不明德皇的來意,慌忙躲進卡諾莎城避難。亨利四世在城堡外披氈 赤足等候了三天,請求寬恕,終於 1077 年 1 月 28 日得到教皇敕免,隨 後返回德意志。這件事史稱“卡諾莎事件”。
亨利四世通過苦肉計獲得教皇敕罪得以保住皇位,這對於教皇而言 無異放虎歸山。亨利四世回國後,努力穩定政治局勢,重新聚集起支持 他的王公貴族和主教力量,那些反對他的人對教皇的信任大大降低,驚 恐地也都投到他的麾下,一些堅持廢黜他的貴族與主教則推選魯道爾夫 公爵為皇帝。格列高利七世於 1080 年 3 月召開羅馬宗教會議,再次廢掉 亨利四世的教籍和帝位。然而,重振起來的亨利四世針鋒相對,於同年 6 月在布利克森召開宗教會議,宣布廢黜格列高利七世,推選其死對頭拉 文納教區大主教威伯特為教皇,稱克雷門三世(1080—1100 在位),形 成羅馬城兩個教皇對峙的局面。10 月魯道爾夫戰死,亨利四世的地位空 前穩固。他決心除掉格列高利七世,1081 年率軍進入義大利,圍困羅馬 城達兩年之久。格列高利七世被迫向諾曼人求救,援軍未到,羅馬城已 被攻破。教皇克雷門三世在聖彼得大教堂為亨利四世舉行了皇帝加冕 禮。5 月諾曼人軍隊進入羅馬,德軍北撤。諾
1 曼人搶劫燒殺3日, 的羅馬城被毀。諾曼人南撤時,格列高利七世害
3 怕羅馬人向他清算引狼入室之罪,隨之而去。不久在悔恨交加中病死。 格列高利七世畢生從事整治教規,提高教皇權力的鬥爭,為教皇權勢達 到鼎盛鋪平了道路。他是天主教會史上的一位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教 皇。
格列高利七世去世後,忠於他的樞機主教們選立維克多三世(1086 —1087 在位)為教皇。因羅馬城為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克雷門三世控制, 他無法行使教皇職權,不久就去世了。改革派樞機主教又選立法國人樞 機主教奧托為教皇,稱烏兒班二世(1088—1099 在位),他富有謀略和 政治手腕,1093 年驅逐了克雷門三世,控制了羅馬。1095 年 3 月他在皮 亞琴察召開宗教大會,宣布了十字軍東征。1096 年,他利用十字軍打敗 了克雷門三世及其追隨者,把敵對派全部開除教籍。在十字軍浪潮推動 下,他迅速躍居歐洲領袖的地位。
1099 年帕斯卡爾二世(1099—1118 在位)繼任教皇,為爭奪主教敘 任權與亨利五世發生尖銳矛盾。1110 年亨利五世進軍羅馬,迫使教皇讓 步。1111 年雙方達成協議,皇帝放棄主教敘任權,教皇放棄政治和經濟 權益,然後,教皇為亨利五世加冕。這個協議遭到德國主教們的激烈反 對,他們拒絕交出自己的政治經濟特權。教皇被迫撤毀協議,德皇大怒, 下令囚禁教皇和樞機主教,強迫教皇為他加冕,並交出象徵授任神職權 力的權杖和權戒。然而,教皇迫於克呂尼改革派的憤怒抗議和強大壓力, 又於 1112 年 3 月召開羅馬宗教會議,撤回協議。9 月又在維也納宗教會 議上開除了亨利五世的教籍,再次重申平信徒無權授任神職。對此,亨 利五世再次率軍進入羅馬,驅逐了教皇帕斯卡爾二世,另立卡里克斯托 斯二世(1119—1124 在位)為教皇。
皇帝與教皇之間長期爭奪主教敘任權的鬥爭,逐漸使雙方認識到, 再繼續下去不僅誰也無法取得絕對勝利,而且對各自的統治都會產生不 利影響。同時十字軍東征的成果也使雙方無心再戰,而把視線移向了富 庶的東方。一些教會領袖人士也先後撰文論證教會和國家都有敘任權, 國家授與世俗權力,教會授與宗教權力。這種原則在英國已經開始實行。 因此,1122 年亨利五世與教皇卡里克斯托斯二世終於達成妥協,簽定了 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根據協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院院長由神職界按照 法規選舉產生,選舉時皇帝可臨場監選,有爭議時,皇帝可同省都主教 和其他主教協商解決。皇帝放棄主教敘任權,交出了權杖和權戒。教皇 則承認皇帝的世俗敘任權。實際的結果是,在德國主教和修院院長的任 命需由皇帝和教會雙方批准才有效,在其它地區皇帝的敘任權則大部分 崩潰。
從利奧九世以來歷時 70 多年的主教敘任權的鬥爭終於告一段落。在 這場鬥爭中,教會取得了很大勝利,教皇的權勢已發展到足以與皇權相 對抗的地步。從此,確立了中世紀西歐的分權局面,對近代西方分權制 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亨利四世走投無路,決定採取忍辱負重的方法得到教皇的敕免。為 了能在教皇參加奧格斯堡會議之前見到他,1076 年的隆冬季節,他穿過 阿爾卑斯山,在教皇去往德國的必經之地義大利北部等候。格列高利七 世因不明德皇的來意,慌忙躲進卡諾莎城避難。亨利四世在城堡外披氈 赤足等候了三天,請求寬恕,終於 1077 年 1 月 28 日得到教皇敕免,隨 後返回德意志。這件事史稱“卡諾莎事件”。
亨利四世通過苦肉計獲得教皇敕罪得以保住皇位,這對於教皇而言 無異放虎歸山。亨利四世回國後,努力穩定政治局勢,重新聚集起支持 他的王公貴族和主教力量,那些反對他的人對教皇的信任大大降低,驚 恐地也都投到他的麾下,一些堅持廢黜他的貴族與主教則推選魯道爾夫 公爵為皇帝。格列高利七世於 1080 年 3 月召開羅馬宗教會議,再次廢掉 亨利四世的教籍和帝位。然而,重振起來的亨利四世針鋒相對,於同年 6 月在布利克森召開宗教會議,宣布廢黜格列高利七世,推選其死對頭拉 文納教區大主教威伯特為教皇,稱克雷門三世(1080—1100 在位),形 成羅馬城兩個教皇對峙的局面。10 月魯道爾夫戰死,亨利四世的地位空 前穩固。他決心除掉格列高利七世,1081 年率軍進入義大利,圍困羅馬 城達兩年之久。格列高利七世被迫向諾曼人求救,援軍未到,羅馬城已 被攻破。教皇克雷門三世在聖彼得大教堂為亨利四世舉行了皇帝加冕 禮。5 月諾曼人軍隊進入羅馬,德軍北撤。諾
1 曼人搶劫燒殺3日, 的羅馬城被毀。諾曼人南撤時,格列高利七世害
3 怕羅馬人向他清算引狼入室之罪,隨之而去。不久在悔恨交加中病死。 格列高利七世畢生從事整治教規,提高教皇權力的鬥爭,為教皇權勢達 到鼎盛鋪平了道路。他是天主教會史上的一位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教 皇。
格列高利七世去世後,忠於他的樞機主教們選立維克多三世(1086 —1087 在位)為教皇。因羅馬城為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克雷門三世控制, 他無法行使教皇職權,不久就去世了。改革派樞機主教又選立法國人樞 機主教奧托為教皇,稱烏兒班二世(1088—1099 在位),他富有謀略和 政治手腕,1093 年驅逐了克雷門三世,控制了羅馬。1095 年 3 月他在皮 亞琴察召開宗教大會,宣布了十字軍東征。1096 年,他利用十字軍打敗 了克雷門三世及其追隨者,把敵對派全部開除教籍。在十字軍浪潮推動 下,他迅速躍居歐洲領袖的地位。
1099 年帕斯卡爾二世(1099—1118 在位)繼任教皇,為爭奪主教敘 任權與亨利五世發生尖銳矛盾。1110 年亨利五世進軍羅馬,迫使教皇讓 步。1111 年雙方達成協議,皇帝放棄主教敘任權,教皇放棄政治和經濟 權益,然後,教皇為亨利五世加冕。這個協議遭到德國主教們的激烈反 對,他們拒絕交出自己的政治經濟特權。教皇被迫撤毀協議,德皇大怒, 下令囚禁教皇和樞機主教,強迫教皇為他加冕,並交出象徵授任神職權 力的權杖和權戒。然而,教皇迫於克呂尼改革派的憤怒抗議和強大壓力, 又於 1112 年 3 月召開羅馬宗教會議,撤回協議。9 月又在維也納宗教會 議上開除了亨利五世的教籍,再次重申平信徒無權授任神職。對此,亨 利五世再次率軍進入羅馬,驅逐了教皇帕斯卡爾二世,另立卡里克斯托 斯二世(1119—1124 在位)為教皇。
皇帝與教皇之間長期爭奪主教敘任權的鬥爭,逐漸使雙方認識到, 再繼續下去不僅誰也無法取得絕對勝利,而且對各自的統治都會產生不 利影響。同時十字軍東征的成果也使雙方無心再戰,而把視線移向了富 庶的東方。一些教會領袖人士也先後撰文論證教會和國家都有敘任權, 國家授與世俗權力,教會授與宗教權力。這種原則在英國已經開始實行。 因此,1122 年亨利五世與教皇卡里克斯托斯二世終於達成妥協,簽定了 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根據協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院院長由神職界按照 法規選舉產生,選舉時皇帝可臨場監選,有爭議時,皇帝可同省都主教 和其他主教協商解決。皇帝放棄主教敘任權,交出了權杖和權戒。教皇 則承認皇帝的世俗敘任權。實際的結果是,在德國主教和修院院長的任 命需由皇帝和教會雙方批准才有效,在其它地區皇帝的敘任權則大部分 崩潰。
從利奧九世以來歷時 70 多年的主教敘任權的鬥爭終於告一段落。在 這場鬥爭中,教會取得了很大勝利,教皇的權勢已發展到足以與皇權相 對抗的地步。從此,確立了中世紀西歐的分權局面,對近代西方分權制 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