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你該檢討一下,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把我都慣壞了。」葉星辭張狂地昂起頭。楚翊來撓他肋骨的痒痒肉,他笑著還擊。
二人扭成一團,又吻在一處,以唇舌較量。
忽然,一團油紙包裹的東西自葉星辭懷中掉落,是上頓吃剩的兩個包子。楚翊一愣,調侃道:「原來那一大碗油茶是第二頓?!天啊,本王真的養不起了。要不,今後你爬屋頂上吃飯吧,量大管飽。」
「啥意思?」
「喝西北風。」
葉星辭惱羞成怒,又去撓楚翊的癢,二人再度滾在一起,戰況激烈。
市井喧鬧,顛簸中的馬車搖晃起來,車裡隱約漾出陣陣歡聲。有王妃的邪笑,也有王爺的討饒。
騎馬相隨的羅雨神情複雜,上身前傾捂住馬耳朵:「你還小,不適合聽這些。」
第168章 積毀銷骨,眾口鑠金
歡笑不會抹平面前的坎坷。
午後,寧親王在江南窮奢極侈、紙醉金迷的帳目被有心者傳遍順都城,成了冬末春初的最佳談資。街頭巷尾,茶攤酒肆,無心者好奇著,議論著,並激憤著。
寧王有辱國體,太丟人了,丟了所有大昌子民的臉。冠冕堂皇,假仁假義。德行有虧之人,不配做春闈的主考官。諸如此類。
前兩日的一場大雪,成了慶王的天然助攻。驟冷帶來困窘,因為人們需要吃更多食物禦寒,買更多的木炭柴禾取暖,為突然生病的老人孩子抓藥醫治。很多人家越冬的銀錢只勉強夠用,去而復返的寒冷讓他們陷入饑饉,不得不四處借錢。
於是,也就更憎惡那個仗著駙馬身份,在江南肆意揮霍的人。他們同情被搜刮的江南百姓,更同情饑寒交至的自己。
在有心者的引導下,無心者聯想到寧王成親時,那連擺三天三夜的流水席。他們認定,那些分給百姓吃的雞,就是拔了舌頭炒菜後剩下的。順帶的施捨,卻標榜為慷慨。
只有祥寧街的百姓堅信寧王的為人。他們用笨拙樸實的話語苦心解釋:席面上的雞都有舌頭,真的。
寧王府,後花園。
陳為與聽荷沿著圍牆邊的甬道並肩漫步,踏雪尋梅。他說盡好話,才令姑娘賞光,和他出來走走。他們聊了很多,聽荷也鬆了口,說也許會搬回去住,但不是現在。
她向陳為道歉,不該打他耳光。陳為在她頭上彈了一指頭,玩笑道:「下次我可就還手了,打爆你這顆小腦袋。」
聽荷靦腆一笑,小臉兒通紅,也不知是冷的,還是羞的。陳為停步,將右手納入左袖,摸著準備送她的簪子,故意賣關子:「眼睛閉上,給你個驚喜。」
聽荷依言合眼,濃睫微顫,胸口因期待而起伏。突然,一枚臭雞蛋越過圍牆,在冷風中劃出一道危險的弧線,「啪嘰」砸在她頭頂。
惡臭黏稠的蛋液,順著精心梳理的髮髻漫延,又流過少女白嫩的面頰。
陳為愕然。
「你說要打爆我的頭,是認真的?!我再也不想看見你了!」聽荷陣陣作嘔,用手抹著滿頭髒污,邊抹邊甩。她抬腳狠踹陳為一下,大哭著跑開了。
「他娘的!誰幹的,誰幹的!敢朝王府扔臭雞蛋?活得不耐煩了!」陳為在圍牆邊跳腳怒罵,追著聽荷氣沖沖回到前宅,卻發現很多靠近圍牆的院子、夾道都被丟了泔水等污物。
聽荷跑回寧遠堂的耳房,躲在屋裡大哭,再也不肯露面。陳為試圖硬闖,被子苓她們追著罵,還拿彈弓打他:「還是舅老爺呢,哪有這麼欺負人的!」
「縱觀整座順都城,我獨樹一幟!跟我同輩的沒我年輕,跟我同齡的沒我輩大!我像幹這種事的人嗎?」
陳為百口莫辯,王八鑽火炕——連憋氣帶窩火。他一路打聽,在王府的外儀門處找到了楚翊。外甥正帶著王府一霸葉小五,跟一名披堅執銳的軍官交談,全都神色冷峻。
「卑職手下的一路人馬,在王府四周巡邏時,抓住了兩個朝圍牆內丟髒東西的刁民。」姓趙的小旗說道,「本意押往承天府定罪懲治,特來請王爺示下。」
「放了吧。」楚翊淡然道。
對方猶豫一下,乾脆地應了一聲,躬身告退。楚翊叫住他,取出一袋銀子,說給兄弟們買酒喝。那小旗客氣地婉拒了,說不敢讓王爺破費。
「我能理解他。」楚翊轉身穿過外儀門,朝日常起居的寧遠堂走,「先前的禁衛軍許統領,就是因為和慶王私交過密,才遭貶黜。那之後,禁衛軍自上而下都嚴守規矩。」
「我記得這事。」葉星辭追隨著他的腳步,「先皇允許你們兄弟參政,但不准任何人動兵權。順都城外的三大營,沅江沿岸的江防,東海的海防,西南、西北邊防,所有將領歸兵部和五軍都督府調遣,而二者直屬皇帝。」
「沒錯,自流岩大捷之後,我就沒再和曾經的太子妃通過信,怕招先皇猜忌。」楚翊步履迅捷地繞過博宇殿,「她父親鎮守西南,和齊國的葉霖一樣兼著兵部尚書。所以,皇上和吳大人看著我們相爭一點也不急,也不怕亂,畢竟兵權在皇上手裡。」
大捷?於我而言那是大敗,葉星辭腹誹。還有,你怎能直呼我爹的名諱,那可是你老丈人啊。
「哎,沒人搭理我嗎?出啥事了?」陳為追上二人的步伐,雙手一撥擠在中間,左右顧盼,迫切想知道當前狀況,「為什麼有人往府里扔東西?剛才我和聽荷聊得好好的,咔嚓一個臭雞蛋砸她頭上,把我倆剛燃起的小火苗砸沒了,把感情砸臭了。」
「進屋再說。」楚翊嘆了口氣,「四舅,你這半天跑哪去了?」
「我一直躲在屋裡做簪子。」陳為亮出一支漂亮的荷花狀金簪,「不過,聽荷大概以為我在鼓搗臭雞蛋吧……」
眾人聚在寧遠堂,聽楚翊講明來龍去脈。自幼相伴的王喜和桂嬤嬤都落了淚,心疼王爺受此屈辱。羅雨臉色陰沉,雙手搭在刀柄,激憤難抑地踱步,說要殺了外頭以訛傳訛的慶王府門客,這叫以惡制惡。
「以惡制惡,對付以訛傳訛,聽上去很幽默。」葉星辭肯定了他的態度,否定了他的做法,「但這樣就授人以柄了。」
「別亂說,別妄動。」端坐首座的楚翊沉聲呵斥,「慶王的人,為什麼帶頭朝府里丟髒物?就是為了進一步激化寧王府和無知民眾的矛盾。你以為,我讓禁衛軍放走的那兩人是偶然被捉嗎?」
見羅雨微微一愣,葉星辭接過話頭,默契地解釋:「那二人,八成是慶王府的。慶王想讓百姓看見,寧王府的人心虛了,氣急敗壞,動手打人,還把『無辜』百姓押送官府治罪。九爺放了他們,不僅是仁慈,更是不想著了慶王的道。」
這些,是他在楚翊命那小旗放人時想到的。他佩服楚翊的機敏,若是自己,大概會忍不住打人。
聽完分析,羅雨瞬間冷靜,朝王妃投去讚許的目光。
王公公和桂嬤嬤止不住地哽咽,說王爺從小到大都沒受過這麼大委屈。葉星辭察覺楚翊似笑非笑地瞥向自己,似乎在說:早就受過更大的委屈了,差點被這小子嚇死。
親近之人的殷殷關切,卻令楚翊的情緒再度低落。他面沉似水,問常在街面奔走採買的二管家永貴:「外頭的百姓,都怎麼議論我?」
永貴將那些難聽的妄議如實稟報:「眼下,幾乎滿城風雨,一看就知道有不少人在故意攛掇,帶頭起鬨。百姓們都說……」他頓了一頓,「都說王爺道貌岸然,假仁假義,居然跑到南齊去揮霍民財。不配做春闈的主考官,也不配擁有萬民傘。」
「閉嘴,滾出去!少在這給王爺添堵!」桂嬤嬤含淚斥責小兒子。後者有點委屈,識相地退出廳堂。
楚翊面色無瀾,只是揉了揉陣陣刺痛的心口。在朝堂面對政敵的攻訐,他可以置之度外。而來自黎民的討伐,卻深深刺傷了他的心。因為,他把他們裝在心裡。
自內而外的攻擊,會繞過堅厚的盔甲。就像,他當初那麼生小五的氣,是因為對方往他心裡鑽得太深了。
「真是積毀銷骨,眾口鑠金啊。」楚翊嘆氣苦笑。
這時,愛人挺拔的身影閃到他身後,將手按在他肩上。溫暖堅定的力量,隨之傳導而來。他沒回頭,無言握住那隻手。
陳為把玩著手裡的金簪,憤然罵道:「順都城裡,窮奢極欲的顯貴多如牛毛,也沒見他們議論,愚昧的烏合之眾!」
「四舅,不能這麼對比。」葉星辭平靜地回應,「其他人不被抨擊,是因為沒人在意他們,沒人把他們的生活搬到檯面上,也沒人刻意把水攪混、煽動民心,百姓也看不到具體的帳目。」
他沉著地游目於室,微微垂眸,迎上楚翊轉過來的幽深雙眸,繼續道:「最重要的是,九爺跟其他庸碌享樂的貴胄不一樣。那些人沒參政,也沒主持去年的恩科,更沒得到萬民傘。自我們大婚,民眾就信他能成為和平永固的紐帶,對他寄予厚望。
二人扭成一團,又吻在一處,以唇舌較量。
忽然,一團油紙包裹的東西自葉星辭懷中掉落,是上頓吃剩的兩個包子。楚翊一愣,調侃道:「原來那一大碗油茶是第二頓?!天啊,本王真的養不起了。要不,今後你爬屋頂上吃飯吧,量大管飽。」
「啥意思?」
「喝西北風。」
葉星辭惱羞成怒,又去撓楚翊的癢,二人再度滾在一起,戰況激烈。
市井喧鬧,顛簸中的馬車搖晃起來,車裡隱約漾出陣陣歡聲。有王妃的邪笑,也有王爺的討饒。
騎馬相隨的羅雨神情複雜,上身前傾捂住馬耳朵:「你還小,不適合聽這些。」
第168章 積毀銷骨,眾口鑠金
歡笑不會抹平面前的坎坷。
午後,寧親王在江南窮奢極侈、紙醉金迷的帳目被有心者傳遍順都城,成了冬末春初的最佳談資。街頭巷尾,茶攤酒肆,無心者好奇著,議論著,並激憤著。
寧王有辱國體,太丟人了,丟了所有大昌子民的臉。冠冕堂皇,假仁假義。德行有虧之人,不配做春闈的主考官。諸如此類。
前兩日的一場大雪,成了慶王的天然助攻。驟冷帶來困窘,因為人們需要吃更多食物禦寒,買更多的木炭柴禾取暖,為突然生病的老人孩子抓藥醫治。很多人家越冬的銀錢只勉強夠用,去而復返的寒冷讓他們陷入饑饉,不得不四處借錢。
於是,也就更憎惡那個仗著駙馬身份,在江南肆意揮霍的人。他們同情被搜刮的江南百姓,更同情饑寒交至的自己。
在有心者的引導下,無心者聯想到寧王成親時,那連擺三天三夜的流水席。他們認定,那些分給百姓吃的雞,就是拔了舌頭炒菜後剩下的。順帶的施捨,卻標榜為慷慨。
只有祥寧街的百姓堅信寧王的為人。他們用笨拙樸實的話語苦心解釋:席面上的雞都有舌頭,真的。
寧王府,後花園。
陳為與聽荷沿著圍牆邊的甬道並肩漫步,踏雪尋梅。他說盡好話,才令姑娘賞光,和他出來走走。他們聊了很多,聽荷也鬆了口,說也許會搬回去住,但不是現在。
她向陳為道歉,不該打他耳光。陳為在她頭上彈了一指頭,玩笑道:「下次我可就還手了,打爆你這顆小腦袋。」
聽荷靦腆一笑,小臉兒通紅,也不知是冷的,還是羞的。陳為停步,將右手納入左袖,摸著準備送她的簪子,故意賣關子:「眼睛閉上,給你個驚喜。」
聽荷依言合眼,濃睫微顫,胸口因期待而起伏。突然,一枚臭雞蛋越過圍牆,在冷風中劃出一道危險的弧線,「啪嘰」砸在她頭頂。
惡臭黏稠的蛋液,順著精心梳理的髮髻漫延,又流過少女白嫩的面頰。
陳為愕然。
「你說要打爆我的頭,是認真的?!我再也不想看見你了!」聽荷陣陣作嘔,用手抹著滿頭髒污,邊抹邊甩。她抬腳狠踹陳為一下,大哭著跑開了。
「他娘的!誰幹的,誰幹的!敢朝王府扔臭雞蛋?活得不耐煩了!」陳為在圍牆邊跳腳怒罵,追著聽荷氣沖沖回到前宅,卻發現很多靠近圍牆的院子、夾道都被丟了泔水等污物。
聽荷跑回寧遠堂的耳房,躲在屋裡大哭,再也不肯露面。陳為試圖硬闖,被子苓她們追著罵,還拿彈弓打他:「還是舅老爺呢,哪有這麼欺負人的!」
「縱觀整座順都城,我獨樹一幟!跟我同輩的沒我年輕,跟我同齡的沒我輩大!我像幹這種事的人嗎?」
陳為百口莫辯,王八鑽火炕——連憋氣帶窩火。他一路打聽,在王府的外儀門處找到了楚翊。外甥正帶著王府一霸葉小五,跟一名披堅執銳的軍官交談,全都神色冷峻。
「卑職手下的一路人馬,在王府四周巡邏時,抓住了兩個朝圍牆內丟髒東西的刁民。」姓趙的小旗說道,「本意押往承天府定罪懲治,特來請王爺示下。」
「放了吧。」楚翊淡然道。
對方猶豫一下,乾脆地應了一聲,躬身告退。楚翊叫住他,取出一袋銀子,說給兄弟們買酒喝。那小旗客氣地婉拒了,說不敢讓王爺破費。
「我能理解他。」楚翊轉身穿過外儀門,朝日常起居的寧遠堂走,「先前的禁衛軍許統領,就是因為和慶王私交過密,才遭貶黜。那之後,禁衛軍自上而下都嚴守規矩。」
「我記得這事。」葉星辭追隨著他的腳步,「先皇允許你們兄弟參政,但不准任何人動兵權。順都城外的三大營,沅江沿岸的江防,東海的海防,西南、西北邊防,所有將領歸兵部和五軍都督府調遣,而二者直屬皇帝。」
「沒錯,自流岩大捷之後,我就沒再和曾經的太子妃通過信,怕招先皇猜忌。」楚翊步履迅捷地繞過博宇殿,「她父親鎮守西南,和齊國的葉霖一樣兼著兵部尚書。所以,皇上和吳大人看著我們相爭一點也不急,也不怕亂,畢竟兵權在皇上手裡。」
大捷?於我而言那是大敗,葉星辭腹誹。還有,你怎能直呼我爹的名諱,那可是你老丈人啊。
「哎,沒人搭理我嗎?出啥事了?」陳為追上二人的步伐,雙手一撥擠在中間,左右顧盼,迫切想知道當前狀況,「為什麼有人往府里扔東西?剛才我和聽荷聊得好好的,咔嚓一個臭雞蛋砸她頭上,把我倆剛燃起的小火苗砸沒了,把感情砸臭了。」
「進屋再說。」楚翊嘆了口氣,「四舅,你這半天跑哪去了?」
「我一直躲在屋裡做簪子。」陳為亮出一支漂亮的荷花狀金簪,「不過,聽荷大概以為我在鼓搗臭雞蛋吧……」
眾人聚在寧遠堂,聽楚翊講明來龍去脈。自幼相伴的王喜和桂嬤嬤都落了淚,心疼王爺受此屈辱。羅雨臉色陰沉,雙手搭在刀柄,激憤難抑地踱步,說要殺了外頭以訛傳訛的慶王府門客,這叫以惡制惡。
「以惡制惡,對付以訛傳訛,聽上去很幽默。」葉星辭肯定了他的態度,否定了他的做法,「但這樣就授人以柄了。」
「別亂說,別妄動。」端坐首座的楚翊沉聲呵斥,「慶王的人,為什麼帶頭朝府里丟髒物?就是為了進一步激化寧王府和無知民眾的矛盾。你以為,我讓禁衛軍放走的那兩人是偶然被捉嗎?」
見羅雨微微一愣,葉星辭接過話頭,默契地解釋:「那二人,八成是慶王府的。慶王想讓百姓看見,寧王府的人心虛了,氣急敗壞,動手打人,還把『無辜』百姓押送官府治罪。九爺放了他們,不僅是仁慈,更是不想著了慶王的道。」
這些,是他在楚翊命那小旗放人時想到的。他佩服楚翊的機敏,若是自己,大概會忍不住打人。
聽完分析,羅雨瞬間冷靜,朝王妃投去讚許的目光。
王公公和桂嬤嬤止不住地哽咽,說王爺從小到大都沒受過這麼大委屈。葉星辭察覺楚翊似笑非笑地瞥向自己,似乎在說:早就受過更大的委屈了,差點被這小子嚇死。
親近之人的殷殷關切,卻令楚翊的情緒再度低落。他面沉似水,問常在街面奔走採買的二管家永貴:「外頭的百姓,都怎麼議論我?」
永貴將那些難聽的妄議如實稟報:「眼下,幾乎滿城風雨,一看就知道有不少人在故意攛掇,帶頭起鬨。百姓們都說……」他頓了一頓,「都說王爺道貌岸然,假仁假義,居然跑到南齊去揮霍民財。不配做春闈的主考官,也不配擁有萬民傘。」
「閉嘴,滾出去!少在這給王爺添堵!」桂嬤嬤含淚斥責小兒子。後者有點委屈,識相地退出廳堂。
楚翊面色無瀾,只是揉了揉陣陣刺痛的心口。在朝堂面對政敵的攻訐,他可以置之度外。而來自黎民的討伐,卻深深刺傷了他的心。因為,他把他們裝在心裡。
自內而外的攻擊,會繞過堅厚的盔甲。就像,他當初那麼生小五的氣,是因為對方往他心裡鑽得太深了。
「真是積毀銷骨,眾口鑠金啊。」楚翊嘆氣苦笑。
這時,愛人挺拔的身影閃到他身後,將手按在他肩上。溫暖堅定的力量,隨之傳導而來。他沒回頭,無言握住那隻手。
陳為把玩著手裡的金簪,憤然罵道:「順都城裡,窮奢極欲的顯貴多如牛毛,也沒見他們議論,愚昧的烏合之眾!」
「四舅,不能這麼對比。」葉星辭平靜地回應,「其他人不被抨擊,是因為沒人在意他們,沒人把他們的生活搬到檯面上,也沒人刻意把水攪混、煽動民心,百姓也看不到具體的帳目。」
他沉著地游目於室,微微垂眸,迎上楚翊轉過來的幽深雙眸,繼續道:「最重要的是,九爺跟其他庸碌享樂的貴胄不一樣。那些人沒參政,也沒主持去年的恩科,更沒得到萬民傘。自我們大婚,民眾就信他能成為和平永固的紐帶,對他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