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一場情感上的小危機就此化解,江小海與沈一十指相扣,小朋友春遊似的甩手,一蹦一跳地朝宿舍走去。
這段回去的路,他們走過夜裡,走過傍晚,此刻,走在了陽光下。
.
陽光下徹,是秋老虎最後一點餘威。
午睡醒來,江小海跟著視頻里老師的口型,張開嘴,盡力模仿:「嗚啊哇,哇瑞good。」
不中不洋的發音,引來了身後一陣笑聲。這陣笑聲還不敢肆意放縱,憋在胸腔里,時不時泄露一點,聽起來不甚和諧。
江小海閉了會兒嘴,調頭怒視背後的人:「你打擾到我學習了!」
「抱歉。」沈一握拳捂住嘴,咳了兩聲,努力將剩下的笑意咽回去。
他嘴上帶著歉意,卻拿著手裡的書,走過去,輕輕拍了下江小海的腦門:「就會跟我橫,李山河笑你的時候,你怎麼不生氣。」
如今英語對於江小海來說,稱得上是歷史遺留問題了。語言學習講究的「聽說讀寫」,他進度條拉到了四分之三,就剩下個「說」,怎麼也提不上去。
沈一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日常對話完全不是問題,但是想「說」,也得在那個環境下,否則乾乾巴巴的,跟照本宣科的捧讀沒什麼區別。
於是,沈一想到了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李山河。
結果這倆半斤八兩,堪稱當代一對臥龍鳳雛。
江小海語法和詞彙量不成問題,就是發音比較奇怪,一會兒泡菜味,一會兒咖喱味,偶爾還有聽不出來是太平洋周邊哪座島國來路不明的味。
總之,一開口就是一張世界地圖。
李山河發音倒是沒什麼問題,就是單詞、語法錯誤頻出,不僅如此,他還好意思嘲笑江小海。而江小海專會窩裡橫,李山河笑他,他還會跟著一起笑。
沈一看不下去,只要李山河一開口,他就逮著他挑錯,挑到李山河說不下去了,他雙手抱胸,總結道:「你大學都要畢業了,英語就這個水平?」
然後李山河把電話掛了,自此,江小海喪失了學習語言的環境。
之後沈一又找了其他法子,可惜全部收效甚微。
「要不是你有口語考試,我們也不是非學不可。」沈一把書放在桌子上,一想到江小海這口發音,又頭疼又好笑,「張嘴,我看看,怎麼中文說得這麼溜,到了英語就不行。」
江小海聽話地把嘴張大,為了方便沈一看,他還「啊」了一聲,接著張著嘴,不甚清晰道:「可能因為是我一隻中華豚吧。」
沈一笑著搖了搖頭,他捧起江小海的臉,像模像樣地觀察他口腔內部的情況:「你上岸才半年,中文就能說得這麼利索,沒多久還能跑去酒吧。」
「說好的不提這些事了。」江小海合上嘴,不小心含住沈一按在他下唇的拇指。
沈一的指尖陷入一個溫熱潮濕的環境裡,他眼眸幽深,不動神色地往裡深入,仿佛是江小海自己吃進去的。
感受到牙齒咬上了指尖,沈一幽幽道:「我沒別的意思,只是陳述事實。」
江小海沒說信,還是不信,他用牙齒磨了下沈一的手指,就吐了出來,隨後把桌子上的書遞給他:「好了,你去看你的書吧,你要是再打擾我學習,你就出去。」
沈一屈指彈了他一個腦崩兒,沒好氣道:「就會跟我橫。」
「你別說話,副局都下命令了,我這次口語考試再不及格,就不讓我畢業了!」
「付局?」沈一拿過書,百無聊賴地翻了幾頁,自從他們熟透過後,他不放過任何一個討嫌的機會,「每次都聽你提起付局,你們特物局只有這一個局長?」
一個單位,還有好幾個職位之分,不過特物局情況特殊,沈一隻是隨口一問,沒想到還真讓他問出點別的來了。
「不是,還有張堯文局長,但她老人家已經不在了。」
「張堯文?」這個名字有些耳熟,好像在哪裡聽過,沈一翻書的動作一頓,手指放在書頁的一角上,隆起一個拱形。
「對,弓長張的張,堯舜禹的堯,語文的文。」
沈一想起來為什麼會耳熟了,他沒想到大隱隱於市的特物局,居然還真的藏龍臥虎。
他顧不上江小海的吩咐,俯身關掉視頻,再扶著轉椅的把手,將他調個方向,面向自己,胳膊撐在扶手上,把他困在他和椅子之間。
隔著一拳的距離,沈一一字一句道:「你知道張堯文是誰嗎?」
江小海莫名其妙:「當然知道呀,我剛上岸的時候,就是聽著她的故事,學習的說話。」
沈一不可思議道:「那她豈不是也是動物?」
「對呀。」江小海一臉「你怎麼盡說廢話」的表情,「張局是只貓,局裡有她的照片,副局告訴我,人類管她這種叫三花貓。」
沈一顧不上張堯文是什麼物種了,他只記得,書上關於張堯文的生平事跡里,有記錄過她的母親是誰。
「這麼說,她的母親,張若臻院士也是貓?」
江小海驚喜道:「你也知道張局的媽媽呀!不過張若臻奶奶不是動物,她是張局的養母,是個貨真價實的人類。」
第47章 終章(十三更)
自從江小海和沈一說開後,他們並沒有詳細地聊過特物局,更別說特物局裡的人分別是什麼動物。
他們心照不宣地只關注彼此,對於他人的隱私,默契地沒有提起。
不過還是有一個例外。
畢竟姓孫的猴子,對於在中國境內的長大孩子來說,很難不去在意。
「你問猴哥的名字呀,」江小海絲毫體會不到沈一的心情,他紅口白牙,一開一合,輕飄飄地就道,「猴哥叫孫二聖。」
自古以來,「孫大聖」鼎鼎大名,「孫二聖」仿佛一下子從「康師傅」,拐到了「康帥傅」。
沈一說不上是失望,還是覺得果然如此,反正江小海後面的話,他幾乎沒聽進去,只記得一句孫二聖認為他們猴界最厲害的就是孫悟空了。
他點點頭,深以為然。
基於此,關於特物局的成員,沈一之前只知道江小海、毛舜章和張北山,現在又多了個孫二聖。
他們四個人,四個姓,不曾想,特物局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張局原本是張若臻奶奶女兒養的貓,遺憾的是,張奶奶的女兒很早就去世了,是癌症,所以張局最後才由張奶奶收養。」
如今江小海說話,條理越來越清晰,不需要沈一挑挑揀揀,從中擇取重點,補充缺失的邏輯,只要順著他說話的順序聽下去,足以使他將這則故事娓娓道來。
.
張若臻和張堯文,沈一是從教科書上認識她們的。
他之所以會驚訝,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看《西遊記》的時候,孫悟空突然跳出來,在他面前說話。
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肯定和虛擬角色不一樣,但當他知道,他曾離教科書上的科學家這麼近,跟看見孫悟空也沒什麼區別。
「張奶奶年輕的時候,一心撲在工作上,和丈夫聚少離多,最終離婚收場,女兒由丈夫扶養。」
意外,又不那麼意外,那個年代的科研工作有多辛苦,沈一雖然沒有親身體驗過,但從書上、電視上,也可以窺見一二。
「事情過去太久,很多細節我們無從得知,張奶奶和張局也不是會說這些的人,只知道張奶奶的前夫後來再婚了,生了別的孩子,張奶奶呢,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一直到退休,知道她女兒得了癌症。」
一開始,江小海就把結局告訴了沈一,但隨著他的講述,細節一點一點鋪陳開,沈一心底五味雜陳。
生與死,是橫亘在一條生命之間最遠的距離,在這段距離當中,還涵蓋了一個生命所有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是線性時間裡延伸出來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別人嘴裡,隻言片語概括的一生。
「張奶奶的前夫組建了新的家庭,女兒未婚未育,照顧女兒的重擔就落在了張奶奶身上。」
在特物局口口相傳的背景故事裡,張堯文沒有告訴後來者:
女兒因為小時候沒得到過母親的悉心照料,曾一度怨恨過母親,尤其是在父親再婚後,明明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她卻始終擺脫不了寄人籬下的感覺。
可是恨往往伴隨著愛出現,她也無數次幻想過,母親在知曉她的處境,前來把她帶走,但一次也沒有實現過。
她就在幻想里,愛了母親一次又一次,等到幻想破滅後,又恨了母親一次又一次。
直至長大,必須在社會裡立足,養活自己,她才明白身為女性的處境。
社會上,多的是父親在外打拼,母親照顧家庭,對此,很少有人會質疑父親,為什麼放在母親身上,會落得完全相反的下場。
她理解得太晚,年少時和母親之間裂開的那條鴻溝,並不是長大後,一句簡單的理解就能填滿。
她依舊會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不忘來時路,是她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基準。
這段回去的路,他們走過夜裡,走過傍晚,此刻,走在了陽光下。
.
陽光下徹,是秋老虎最後一點餘威。
午睡醒來,江小海跟著視頻里老師的口型,張開嘴,盡力模仿:「嗚啊哇,哇瑞good。」
不中不洋的發音,引來了身後一陣笑聲。這陣笑聲還不敢肆意放縱,憋在胸腔里,時不時泄露一點,聽起來不甚和諧。
江小海閉了會兒嘴,調頭怒視背後的人:「你打擾到我學習了!」
「抱歉。」沈一握拳捂住嘴,咳了兩聲,努力將剩下的笑意咽回去。
他嘴上帶著歉意,卻拿著手裡的書,走過去,輕輕拍了下江小海的腦門:「就會跟我橫,李山河笑你的時候,你怎麼不生氣。」
如今英語對於江小海來說,稱得上是歷史遺留問題了。語言學習講究的「聽說讀寫」,他進度條拉到了四分之三,就剩下個「說」,怎麼也提不上去。
沈一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日常對話完全不是問題,但是想「說」,也得在那個環境下,否則乾乾巴巴的,跟照本宣科的捧讀沒什麼區別。
於是,沈一想到了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李山河。
結果這倆半斤八兩,堪稱當代一對臥龍鳳雛。
江小海語法和詞彙量不成問題,就是發音比較奇怪,一會兒泡菜味,一會兒咖喱味,偶爾還有聽不出來是太平洋周邊哪座島國來路不明的味。
總之,一開口就是一張世界地圖。
李山河發音倒是沒什麼問題,就是單詞、語法錯誤頻出,不僅如此,他還好意思嘲笑江小海。而江小海專會窩裡橫,李山河笑他,他還會跟著一起笑。
沈一看不下去,只要李山河一開口,他就逮著他挑錯,挑到李山河說不下去了,他雙手抱胸,總結道:「你大學都要畢業了,英語就這個水平?」
然後李山河把電話掛了,自此,江小海喪失了學習語言的環境。
之後沈一又找了其他法子,可惜全部收效甚微。
「要不是你有口語考試,我們也不是非學不可。」沈一把書放在桌子上,一想到江小海這口發音,又頭疼又好笑,「張嘴,我看看,怎麼中文說得這麼溜,到了英語就不行。」
江小海聽話地把嘴張大,為了方便沈一看,他還「啊」了一聲,接著張著嘴,不甚清晰道:「可能因為是我一隻中華豚吧。」
沈一笑著搖了搖頭,他捧起江小海的臉,像模像樣地觀察他口腔內部的情況:「你上岸才半年,中文就能說得這麼利索,沒多久還能跑去酒吧。」
「說好的不提這些事了。」江小海合上嘴,不小心含住沈一按在他下唇的拇指。
沈一的指尖陷入一個溫熱潮濕的環境裡,他眼眸幽深,不動神色地往裡深入,仿佛是江小海自己吃進去的。
感受到牙齒咬上了指尖,沈一幽幽道:「我沒別的意思,只是陳述事實。」
江小海沒說信,還是不信,他用牙齒磨了下沈一的手指,就吐了出來,隨後把桌子上的書遞給他:「好了,你去看你的書吧,你要是再打擾我學習,你就出去。」
沈一屈指彈了他一個腦崩兒,沒好氣道:「就會跟我橫。」
「你別說話,副局都下命令了,我這次口語考試再不及格,就不讓我畢業了!」
「付局?」沈一拿過書,百無聊賴地翻了幾頁,自從他們熟透過後,他不放過任何一個討嫌的機會,「每次都聽你提起付局,你們特物局只有這一個局長?」
一個單位,還有好幾個職位之分,不過特物局情況特殊,沈一隻是隨口一問,沒想到還真讓他問出點別的來了。
「不是,還有張堯文局長,但她老人家已經不在了。」
「張堯文?」這個名字有些耳熟,好像在哪裡聽過,沈一翻書的動作一頓,手指放在書頁的一角上,隆起一個拱形。
「對,弓長張的張,堯舜禹的堯,語文的文。」
沈一想起來為什麼會耳熟了,他沒想到大隱隱於市的特物局,居然還真的藏龍臥虎。
他顧不上江小海的吩咐,俯身關掉視頻,再扶著轉椅的把手,將他調個方向,面向自己,胳膊撐在扶手上,把他困在他和椅子之間。
隔著一拳的距離,沈一一字一句道:「你知道張堯文是誰嗎?」
江小海莫名其妙:「當然知道呀,我剛上岸的時候,就是聽著她的故事,學習的說話。」
沈一不可思議道:「那她豈不是也是動物?」
「對呀。」江小海一臉「你怎麼盡說廢話」的表情,「張局是只貓,局裡有她的照片,副局告訴我,人類管她這種叫三花貓。」
沈一顧不上張堯文是什麼物種了,他只記得,書上關於張堯文的生平事跡里,有記錄過她的母親是誰。
「這麼說,她的母親,張若臻院士也是貓?」
江小海驚喜道:「你也知道張局的媽媽呀!不過張若臻奶奶不是動物,她是張局的養母,是個貨真價實的人類。」
第47章 終章(十三更)
自從江小海和沈一說開後,他們並沒有詳細地聊過特物局,更別說特物局裡的人分別是什麼動物。
他們心照不宣地只關注彼此,對於他人的隱私,默契地沒有提起。
不過還是有一個例外。
畢竟姓孫的猴子,對於在中國境內的長大孩子來說,很難不去在意。
「你問猴哥的名字呀,」江小海絲毫體會不到沈一的心情,他紅口白牙,一開一合,輕飄飄地就道,「猴哥叫孫二聖。」
自古以來,「孫大聖」鼎鼎大名,「孫二聖」仿佛一下子從「康師傅」,拐到了「康帥傅」。
沈一說不上是失望,還是覺得果然如此,反正江小海後面的話,他幾乎沒聽進去,只記得一句孫二聖認為他們猴界最厲害的就是孫悟空了。
他點點頭,深以為然。
基於此,關於特物局的成員,沈一之前只知道江小海、毛舜章和張北山,現在又多了個孫二聖。
他們四個人,四個姓,不曾想,特物局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張局原本是張若臻奶奶女兒養的貓,遺憾的是,張奶奶的女兒很早就去世了,是癌症,所以張局最後才由張奶奶收養。」
如今江小海說話,條理越來越清晰,不需要沈一挑挑揀揀,從中擇取重點,補充缺失的邏輯,只要順著他說話的順序聽下去,足以使他將這則故事娓娓道來。
.
張若臻和張堯文,沈一是從教科書上認識她們的。
他之所以會驚訝,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看《西遊記》的時候,孫悟空突然跳出來,在他面前說話。
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肯定和虛擬角色不一樣,但當他知道,他曾離教科書上的科學家這麼近,跟看見孫悟空也沒什麼區別。
「張奶奶年輕的時候,一心撲在工作上,和丈夫聚少離多,最終離婚收場,女兒由丈夫扶養。」
意外,又不那麼意外,那個年代的科研工作有多辛苦,沈一雖然沒有親身體驗過,但從書上、電視上,也可以窺見一二。
「事情過去太久,很多細節我們無從得知,張奶奶和張局也不是會說這些的人,只知道張奶奶的前夫後來再婚了,生了別的孩子,張奶奶呢,還是一心撲在工作上,一直到退休,知道她女兒得了癌症。」
一開始,江小海就把結局告訴了沈一,但隨著他的講述,細節一點一點鋪陳開,沈一心底五味雜陳。
生與死,是橫亘在一條生命之間最遠的距離,在這段距離當中,還涵蓋了一個生命所有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是線性時間裡延伸出來的廣度和深度,也是別人嘴裡,隻言片語概括的一生。
「張奶奶的前夫組建了新的家庭,女兒未婚未育,照顧女兒的重擔就落在了張奶奶身上。」
在特物局口口相傳的背景故事裡,張堯文沒有告訴後來者:
女兒因為小時候沒得到過母親的悉心照料,曾一度怨恨過母親,尤其是在父親再婚後,明明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她卻始終擺脫不了寄人籬下的感覺。
可是恨往往伴隨著愛出現,她也無數次幻想過,母親在知曉她的處境,前來把她帶走,但一次也沒有實現過。
她就在幻想里,愛了母親一次又一次,等到幻想破滅後,又恨了母親一次又一次。
直至長大,必須在社會裡立足,養活自己,她才明白身為女性的處境。
社會上,多的是父親在外打拼,母親照顧家庭,對此,很少有人會質疑父親,為什麼放在母親身上,會落得完全相反的下場。
她理解得太晚,年少時和母親之間裂開的那條鴻溝,並不是長大後,一句簡單的理解就能填滿。
她依舊會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不忘來時路,是她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