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看起來可能是對接的人在另一個方向。
但也可能是臨到邊疆,大梁主帥要求他們繞路。
換了方向以後,便繞開原本要經過的三座城池。
誰也沒想到,有人還會特意盯著怡和郡王的出國路線研究。
而在寧婉音看來,你不讓他靠近的地方,有一些可疑。
寧婉音的視線盯著三座城池的地勢位置詳細比較了一番,她覺得,三城之中,啟城最優。
易守難攻,且便於支援。
不過,寧婉音從不主觀臆斷,她立即找出近兩年的西南戰報。
在雙方的交戰之中,只以這三座城池比較,大梁方在啟城相較另兩城,敗少勝多,確實有優勢。
而整個大梁前線,像啟城這樣有地利之優的城池不少。
原本並不會引起多少關注。
寧婉音沉思三遍後,給郁松寫了一封密折。
重點關注這三座城池,尤以啟城為最。
同時又給麒麟衛指揮僉事柏毅寫了一封密折,讓他將大梁父子的秘事,在西南傳揚開來。
景和元年春,一道勁爆的消息,傳遍兩國。
據聞,大梁太子,並非大梁皇帝親生的兒子!其實是皇后偷換的娘家侄子。
大梁太子不敢滴血認親查證,先下手為強,發動宮變。
大梁,陷入內亂。
消息傳到大梁邊境前線,主帥營帳。
「王爺,太子發動宮變,國都已經打起來了!」親兵稟報。
端王臉色嚴峻。大梁內亂,必會影響邊境。
但目前就是最合適的主攻時機了!
糧草、兵器、防禦工事、援兵,全部都已經準備妥當,為了這一場大戰,他已經提前準備了三個月!
此時不戰,接下來國都那邊可能會召回一些大將和軍隊。
那大梁就再也沒有機會收復故土。
而且,一旦大梁內亂,大炎也是必定要打進來的。
與其到時候人手不足被動挨打,不如背水一戰!
大梁國內越亂,邊疆越要穩。
他需要一場大勝,擋住大炎。
端王的視線最終落在啟城的位置,緩緩道,「按照計劃,聲東擊西,準備決戰!」
「是。」
大梁計劃在麗城佯攻,主力都在啟城……
景和元年三月,炎梁決戰。
梁大敗。
大炎乘勝追擊,勢若破竹。
景和元年五月,梁皇平息太子之亂,下令召集各地軍隊,支援端王,阻止大炎。
有了後方的支持,端王一路潰敗的局勢,終於穩住。
雙方陷入拉鋸戰,為了一座城池,一個月間反覆來回搶了十幾次。
梁皇再次傳令端王,固守便可。
兩國實力差不多,大炎是借著決戰打潰了大梁主力軍,和大梁內亂的優勢,才能一路贏。
當大梁重新穩住局面以後,算得上勢均力敵。
寧婉音也不可能用慘勝去換城池。
於是,此次雖然沒有議和,但雙方都不約而同停了下來。
自此,大炎邊界線南移,大梁疆域少了四分之一。
……
京城,金鑾殿。
眾臣行禮後。
禮部尚書段郎原率先出列吹捧,「太后娘娘慧眼如炬,任用郁松大將軍為主帥,打的大梁節節敗退!娘娘英明神武,運籌帷幄之中,絕勝千里之外,實乃我大炎之幸!」
「您推斷出了敵軍主力所在的城池,指揮有功!娘娘文韜武略,令人敬服!」
不少朝臣都嫌他夸的肉麻誇張。
但是寧婉音在這一次西南之戰中發揮出來的作用,確實是有目共睹的。
而在宋固看來,他還夸漏了。
太后娘娘十分擅長查案。
康太妃遇害一案,她找到真兇,抓了怡和郡王,免去京城一場動亂。
否則,若沒有寧婉音,案子沒查出來,怡和郡王混入京城真的成事,那內亂的就是大炎了。
京城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而寧婉音居功至偉。
「太后娘娘聖明!」宋固出列道。
他不擅長溜須拍馬,短短一句話,已經表明了態度。
朝中不少人都對寧婉音很驚訝,沒想到她一介女流之輩,在幼帝登基以後,面對內憂外患,也能穩住局面,確實有一些厲害。
當然,也有一些人覺得,所謂指揮有功,都是郁松故意捧太后,給太后貼金的,這並非寧婉音判斷出來的。
要不是怡和郡王帶回來的情報讓大梁內亂,哪有這麼好的機會,不過是她剛好抓到了怡和郡王而已。
「此次西南大勝,哀家以為,當建慶典,封賞功臣,諸位意下如何?」寧婉音緩緩道。
恩賞慶典,就是讓前線的部分功臣入京接受封賞,還會有遊街的環節,百姓觀禮……
給臣民展示一下,大炎打了勝仗!乃是一大盛事。
而這種以戰功慶祝的慶典,不是隨便幾場戰役就可以承辦的,需有開疆拓土的大功,十分少見。
寧婉音在西南大勝以後,第一件事就要求辦慶典,在不少看她不順眼的朝臣眼中,便是愛慕虛榮,喜愛誇耀她的功勞。
但如今確實是開疆拓土了,也沒理由反對。
「太后娘娘,西南戰事雖暫定,但並不穩定,郁松大將軍不便入京。」宋固提醒道。
他不在意搞不搞慶典,只從最實際出發,西南目前需要郁松坐鎮。
「宋愛卿所言甚是,所以哀家決定,召東川侯父子回京。」寧婉音道。
這話一出,不少朝臣覺得,太后這是拉攏董家呢?
如此榮耀,皆給董家父子。
但薛征瞬間反應過來,寧婉音這是想收回董家的兵權嗎?
第274章
太皇太后退了,押注
郁松是寧婉音提拔的主帥,而董家是三皇子的母家,為了爭奪太子之位,當初後宮斗的激烈。
在薛征看來,寧婉音打壓董家,是遲早的事。
他想了想,並沒有反對。
首先太后是以慶典的名義,召董家父子回京,名正言順。
西南大勝,西南四將作為西南軍的代表。
郁松坐鎮西南,不能離開。那董家父子和另一位部將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太后娘娘選了有爵位、資歷更老的東川侯,無可指摘。
如今只是回京,還沒到薛家出手的時候。
等太后找藉口強留董家父子,不讓他們回西南,那才是最佳時機。
到時候東川侯為了前程,必定會主動投靠薛家。
董家沒求上門來,薛征這麼急幹什麼?
那時再上書支持東川侯回西南也不遲,朝堂還不是寧婉音的一言堂。
薛征沒反對,薛黨官員也不吭氣。
宋固表示贊同,「娘娘安排甚好!」
不管誰回來參加慶典在宋固眼中都沒區別,只要西南局勢繼續穩住就行!
畢竟剛剛打下大梁一片國土,如今雖然暫時休戰,還需隨時提防大梁的反攻。
「論功行賞,郁松當記首功。他不能來京城,讓他派一個人觀禮。另有其他將領,軍職在身,不便觀禮,皆可派家中小輩觀禮。」寧婉音說完,看向禮部尚書道:
「段尚書,慶功典禮的事,就交給你籌辦了。」
籌辦盛典,是禮部的差事。
「臣領旨!」禮部尚書段朗原上前領旨,不忘初衷一臉激動地溜須拍馬:
「西南大勝,是前線將士浴血奮戰的榮耀!太后娘娘舉行盛典,慶戰勝利,恩賞將領,以慰軍心,將士們更會明白,他們的努力和付出,陛下、太后娘娘和朝廷都看見了!」
「此次盛典,臣一定辦的風風光光,讓將士們知道太后娘娘的愛護重視之心!娘娘賞罰分明,英明睿智,臣深深敬佩。」
段朗原的馬屁拍的酣暢淋漓,辦個慶典也能有一套詞來夸辦的好辦的妙!
連本想誇讚太后幾句的宋澄意,都因為臉皮太薄而接不上他的話。
這也許就是術業有專攻吧。
下朝以後,朝廷下達了召東川侯父子回京受賞的詔書。
這種慶典,一般以一兩個將領為主,帶一部分副將、士兵一同從西南回歸受賞。
除此之外,不能來的有功將領,皆可派人參加封賞儀式。
禮部提前籌備了起來,京城百姓們聽聞得勝將士歸來,也都十分期待。
而遠在西南的東川侯收到消息,心情就很沉重了。
「爹,此次朝廷召我們父子回京封賞,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郁松沒份兒,聽說是宋固不讓他去,呵呵,看來他們寒門之間內鬥也挺激烈的。」董維心中竊喜。
他認為宋固不讓郁松回京,必定是寒門內部互斗導致的!
正好便宜了他們父子倆。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東川侯瞥了一眼不成器的兒子,搖搖頭。
不過他此時也沒有說什麼。<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但也可能是臨到邊疆,大梁主帥要求他們繞路。
換了方向以後,便繞開原本要經過的三座城池。
誰也沒想到,有人還會特意盯著怡和郡王的出國路線研究。
而在寧婉音看來,你不讓他靠近的地方,有一些可疑。
寧婉音的視線盯著三座城池的地勢位置詳細比較了一番,她覺得,三城之中,啟城最優。
易守難攻,且便於支援。
不過,寧婉音從不主觀臆斷,她立即找出近兩年的西南戰報。
在雙方的交戰之中,只以這三座城池比較,大梁方在啟城相較另兩城,敗少勝多,確實有優勢。
而整個大梁前線,像啟城這樣有地利之優的城池不少。
原本並不會引起多少關注。
寧婉音沉思三遍後,給郁松寫了一封密折。
重點關注這三座城池,尤以啟城為最。
同時又給麒麟衛指揮僉事柏毅寫了一封密折,讓他將大梁父子的秘事,在西南傳揚開來。
景和元年春,一道勁爆的消息,傳遍兩國。
據聞,大梁太子,並非大梁皇帝親生的兒子!其實是皇后偷換的娘家侄子。
大梁太子不敢滴血認親查證,先下手為強,發動宮變。
大梁,陷入內亂。
消息傳到大梁邊境前線,主帥營帳。
「王爺,太子發動宮變,國都已經打起來了!」親兵稟報。
端王臉色嚴峻。大梁內亂,必會影響邊境。
但目前就是最合適的主攻時機了!
糧草、兵器、防禦工事、援兵,全部都已經準備妥當,為了這一場大戰,他已經提前準備了三個月!
此時不戰,接下來國都那邊可能會召回一些大將和軍隊。
那大梁就再也沒有機會收復故土。
而且,一旦大梁內亂,大炎也是必定要打進來的。
與其到時候人手不足被動挨打,不如背水一戰!
大梁國內越亂,邊疆越要穩。
他需要一場大勝,擋住大炎。
端王的視線最終落在啟城的位置,緩緩道,「按照計劃,聲東擊西,準備決戰!」
「是。」
大梁計劃在麗城佯攻,主力都在啟城……
景和元年三月,炎梁決戰。
梁大敗。
大炎乘勝追擊,勢若破竹。
景和元年五月,梁皇平息太子之亂,下令召集各地軍隊,支援端王,阻止大炎。
有了後方的支持,端王一路潰敗的局勢,終於穩住。
雙方陷入拉鋸戰,為了一座城池,一個月間反覆來回搶了十幾次。
梁皇再次傳令端王,固守便可。
兩國實力差不多,大炎是借著決戰打潰了大梁主力軍,和大梁內亂的優勢,才能一路贏。
當大梁重新穩住局面以後,算得上勢均力敵。
寧婉音也不可能用慘勝去換城池。
於是,此次雖然沒有議和,但雙方都不約而同停了下來。
自此,大炎邊界線南移,大梁疆域少了四分之一。
……
京城,金鑾殿。
眾臣行禮後。
禮部尚書段郎原率先出列吹捧,「太后娘娘慧眼如炬,任用郁松大將軍為主帥,打的大梁節節敗退!娘娘英明神武,運籌帷幄之中,絕勝千里之外,實乃我大炎之幸!」
「您推斷出了敵軍主力所在的城池,指揮有功!娘娘文韜武略,令人敬服!」
不少朝臣都嫌他夸的肉麻誇張。
但是寧婉音在這一次西南之戰中發揮出來的作用,確實是有目共睹的。
而在宋固看來,他還夸漏了。
太后娘娘十分擅長查案。
康太妃遇害一案,她找到真兇,抓了怡和郡王,免去京城一場動亂。
否則,若沒有寧婉音,案子沒查出來,怡和郡王混入京城真的成事,那內亂的就是大炎了。
京城的穩定,是至關重要的,而寧婉音居功至偉。
「太后娘娘聖明!」宋固出列道。
他不擅長溜須拍馬,短短一句話,已經表明了態度。
朝中不少人都對寧婉音很驚訝,沒想到她一介女流之輩,在幼帝登基以後,面對內憂外患,也能穩住局面,確實有一些厲害。
當然,也有一些人覺得,所謂指揮有功,都是郁松故意捧太后,給太后貼金的,這並非寧婉音判斷出來的。
要不是怡和郡王帶回來的情報讓大梁內亂,哪有這麼好的機會,不過是她剛好抓到了怡和郡王而已。
「此次西南大勝,哀家以為,當建慶典,封賞功臣,諸位意下如何?」寧婉音緩緩道。
恩賞慶典,就是讓前線的部分功臣入京接受封賞,還會有遊街的環節,百姓觀禮……
給臣民展示一下,大炎打了勝仗!乃是一大盛事。
而這種以戰功慶祝的慶典,不是隨便幾場戰役就可以承辦的,需有開疆拓土的大功,十分少見。
寧婉音在西南大勝以後,第一件事就要求辦慶典,在不少看她不順眼的朝臣眼中,便是愛慕虛榮,喜愛誇耀她的功勞。
但如今確實是開疆拓土了,也沒理由反對。
「太后娘娘,西南戰事雖暫定,但並不穩定,郁松大將軍不便入京。」宋固提醒道。
他不在意搞不搞慶典,只從最實際出發,西南目前需要郁松坐鎮。
「宋愛卿所言甚是,所以哀家決定,召東川侯父子回京。」寧婉音道。
這話一出,不少朝臣覺得,太后這是拉攏董家呢?
如此榮耀,皆給董家父子。
但薛征瞬間反應過來,寧婉音這是想收回董家的兵權嗎?
第274章
太皇太后退了,押注
郁松是寧婉音提拔的主帥,而董家是三皇子的母家,為了爭奪太子之位,當初後宮斗的激烈。
在薛征看來,寧婉音打壓董家,是遲早的事。
他想了想,並沒有反對。
首先太后是以慶典的名義,召董家父子回京,名正言順。
西南大勝,西南四將作為西南軍的代表。
郁松坐鎮西南,不能離開。那董家父子和另一位部將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太后娘娘選了有爵位、資歷更老的東川侯,無可指摘。
如今只是回京,還沒到薛家出手的時候。
等太后找藉口強留董家父子,不讓他們回西南,那才是最佳時機。
到時候東川侯為了前程,必定會主動投靠薛家。
董家沒求上門來,薛征這麼急幹什麼?
那時再上書支持東川侯回西南也不遲,朝堂還不是寧婉音的一言堂。
薛征沒反對,薛黨官員也不吭氣。
宋固表示贊同,「娘娘安排甚好!」
不管誰回來參加慶典在宋固眼中都沒區別,只要西南局勢繼續穩住就行!
畢竟剛剛打下大梁一片國土,如今雖然暫時休戰,還需隨時提防大梁的反攻。
「論功行賞,郁松當記首功。他不能來京城,讓他派一個人觀禮。另有其他將領,軍職在身,不便觀禮,皆可派家中小輩觀禮。」寧婉音說完,看向禮部尚書道:
「段尚書,慶功典禮的事,就交給你籌辦了。」
籌辦盛典,是禮部的差事。
「臣領旨!」禮部尚書段朗原上前領旨,不忘初衷一臉激動地溜須拍馬:
「西南大勝,是前線將士浴血奮戰的榮耀!太后娘娘舉行盛典,慶戰勝利,恩賞將領,以慰軍心,將士們更會明白,他們的努力和付出,陛下、太后娘娘和朝廷都看見了!」
「此次盛典,臣一定辦的風風光光,讓將士們知道太后娘娘的愛護重視之心!娘娘賞罰分明,英明睿智,臣深深敬佩。」
段朗原的馬屁拍的酣暢淋漓,辦個慶典也能有一套詞來夸辦的好辦的妙!
連本想誇讚太后幾句的宋澄意,都因為臉皮太薄而接不上他的話。
這也許就是術業有專攻吧。
下朝以後,朝廷下達了召東川侯父子回京受賞的詔書。
這種慶典,一般以一兩個將領為主,帶一部分副將、士兵一同從西南回歸受賞。
除此之外,不能來的有功將領,皆可派人參加封賞儀式。
禮部提前籌備了起來,京城百姓們聽聞得勝將士歸來,也都十分期待。
而遠在西南的東川侯收到消息,心情就很沉重了。
「爹,此次朝廷召我們父子回京封賞,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郁松沒份兒,聽說是宋固不讓他去,呵呵,看來他們寒門之間內鬥也挺激烈的。」董維心中竊喜。
他認為宋固不讓郁松回京,必定是寒門內部互斗導致的!
正好便宜了他們父子倆。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東川侯瞥了一眼不成器的兒子,搖搖頭。
不過他此時也沒有說什麼。<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