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此以後,終清朝兩百餘年的天下,太平天國的起義,已非中國固有宗教的面目。義和團是假託符咒神鬼以動,應與道教無關。
第八章 二十世紀的道教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中國文化與宗教,在清朝中葉以後,概受西洋文化思想輸入的影響,一蹶至今,尚未重新振起。自十九世紀以來,正式代表道教的勝地觀宇,舉其犖犖大者,如北京的白雲觀、成都的青羊宮、甘肅的崆峒山、陝西的華山、山東的嶗山、四川的青城山、廣東的羅浮山、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山等處,雖然還保有道教觀宇與若干道士,仿效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各別自加增減,設立規範,得以保存部分道教的形式,但已奄奄一息,自顧不暇,更無餘力做到承先啟後,開展弘宗傳教的事業了。何況道士眾中,人才衰落,正統的神仙學術無以昌明,民間流傳的道教思想,往往與巫蠱邪術不分,致使一提及道教,一般觀念便認與畫符念咒、妖言惑眾等交相混雜,積重難返,日久愈形鄙陋。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時期,曾藉口破除迷信,擬欲沒收道觀土地財產,一律與佛教併案辦理,事詳《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後來,因佛教有中國佛教會的組織成立,道教也隨之援例成立中國道教會。但道教會中人,散漫膚淺,尤甚於信仰佛教的人士,可謂“佛規道隨”徒有形式而已。同時國人們將義和團思想,與圓光、看相、算命、占卜、咒水、畫符等等江湖粗淺邪術,一概誤附於道教,益使五千年文化精英所獨創的宗教,蒙受百般誤解與侮辱,殊堪浩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凡有志振興道教之士,先當自求振奮,然後方可言其大者。清代人舒位所謂:“未有神仙不讀書”,實足發人深省。
第二節 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一、影印《道藏》的發起
一九二三年間,因康有為、梁啓超師生的倡議,有徐世昌的出面,曾經捐資影印北平白雲觀藏版的《道藏》,如其《緣起》所云:
道家之書,薈粹成藏,始自六朝,歷唐、宋、金、元遞有增輯,卷帙繁多,靡可殫究。其詳見於至元十二年《道藏》尊經,歷代綱目刻石;至明正統十年重輯全藏以千文編次,自天字至英字,萬曆三十五年《續藏》自杜字至纓字,三洞四輔十二類,都五百二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五冊,經廠刊版,率用舊規。傳至有清,舊庋於大光明殿,日有損缺,迨庚子之亂,存版盡毀,各省道觀藏本亦稀,京師白雲觀乃長春真人祖庭,為北宗靈宇,獨存全藏,幾成孤帙。雖經籙符圖,類屬晚出,而地誌傳記旁及醫藥占卜之書,或出晉宋以前,或為唐人所撰,清代四庫既未甄收,藏書家亦鮮傳錄,其中周秦諸子半據宋刊金元專集,尤多秘笈。乾嘉學者研索及斯,只義單辭,珍侔星鳳,采輯末競,有待方來。至若瓊簡琳文,玄言畢萃,非資博覽,曷闡真源,宗教學術所系重矣。仆等遠懷神契,近閔頹波,深懼古籍就湮,幽詮終閟,因議重印,用廣流傳。經東海徐公慨出俸錢,成斯宏舉,合併焚夾,改為線裝,摹影校勘,三載克畢,海內閎達,尚垂察焉。發起人:李盛鐸、田文烈、張文濟、趙爾巽、梁啓超、錢能訓、江朝宗、康有為、熊希齡、黃炎培、張謇、董康、傅增湘同啟。
二、《道藏精華錄》的編輯
影印《道藏》以後,又有守一子編輯《道藏精華錄》一百種,在上海出版行世,其前言如云:
夫道,豈遠乎哉。只在自己身中,不須向外馳求。苟得其旨,自易超脫。若擇學不精,則誤入旁邪,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當此之時,學道者不特無明師指示,無天仙秘帙之可見,雖欲求一理明詞正之道書,且不易多得。《道藏》書,世不數數覯,即《道藏目錄》,甚至《道藏輯要目錄》,亦不易見。守一子有鑑於此,爰竭其數年之勤,采輯《道藏》及《雲笈七籤》中之精華,並搜羅古書中關於玄學者最有精義之諸書,而成《道藏精華錄》一百種。凡太上秘旨、南北玄學、養生要訣、導引捷法,無不畢備。可知此書一出,直為學道者暗室中置一明燈,迷海上架一津梁也。養生者得此書,依養生法行之,則延年可必。志小成中成者,得此書各擇其一法而修之,則人仙地仙可致。志大成者,得此書而精詳參之,則無異遇明師之耳提面命,自能一超直入,立躋聖域,天仙可成也。該書現在台灣,由蕭天石創辦的自由出版社影印流通,雖稍加改編,仍不失其原來系統。
第三節 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一、劉師培的《讀道藏記》
現代學者不以先入為主的成見,尚肯致力讀完全部《道藏》者,恐怕絕無僅有之事,何況進而能深通丹經內典,從事研究,別有心得與發現者,更不易覯。民國以來,學者瀏覽部分《道藏》而作有筆記者,唯見劉師培《讀道藏記》一文而已,如其《自序》所云:
西晉以前,道書篇目,略見《抱朴子·遐覽篇》,次則甄鸞《笑道論》,頗事甄引,均屬漢魏六朝古籍。晚近所存,什無二三,即《崇文總目·中興書目》所著錄,亦復十亡其六。今之《道藏》,刊於明正德間,經籙符圖,半屬晚出,然地誌傳記,旁逮醫藥占卜之書,採錄轉眾,匪惟諸子家言已也。故乾嘉諸儒,搜集舊籍,恆資彼藏,顧或錄副未刊,致鮮傳本,迄於咸同之際,南藏毀於兵,北藏雖存,覽者逾勘,士弗悅學,斯其征矣。予以庚戌孟冬旅居北京白雲觀,乃啟閱全藏,日盡數十冊,每畢一書,輒志其序跋,撮其要旨,若鮮別刊,則囑僕人迻錄,略事考訂。惟均隨筆記錄,未足為定稿,茲先差揀若干條,錄成一帙,以公同好之士雲。庚戌孟冬劉師培記。”
二、陳攖寧的實驗丹道
此外,一九三六年間,有專門研究丹道,有志求仙的陳攖寧,在上海創辦“修道集團”及“中華道教會”,其宗旨概如宣言,啟事諸文。此派人士,主張實驗修煉為務,其從學諸人,曾集各地每人用功經驗,彙編成書,今經人編集,稱為《明道語錄》以行世。猶如蔣維喬用道家靜坐工夫而生初步的效驗,即著《因是子靜坐法》,以傳世一般,足貽初學者以參考。附:陳攖寧所撰前《中華道教會宣言》:
粵自崆峒演教,軒轅執弟子之儀。柱下傳經,仲尼與“猶龍”之嘆。道教淵源,由來久矣。蓋以天無道則不運,國無道則不治,人無道則不立,萬物無道則不生,道豈可須臾離乎。夫道有入世,必有出世,有通別,亦有旁支。若彼磻溪垂釣,呂尚扶周;圮橋授書,子房佐漢;三分排八陣之圖,名成諸葛;一統定中原之鼎,策仗青田,此入世之道也。又若積精累氣,《黃庭經》顯示真修,抽坎填離,《參同契》隱藏口訣;勾漏丹砂,談稚川之韻事;松風庭院,羨弘景之閒情,此出世之道也。況復由道而通於政,則有洪範九疇,周官六部;由道而通於兵,則有陰符韜略,孫武權謀;由道而通於儒,則有仲舒揚雄、濂溪康節;由道而通於法,則有商鞅李悝、申子韓非;由道而通於醫,則有素問靈樞、千金肘後;由道而通於術,則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宮,此道家之通別也。以言煉養,則南方五祖,北地七真,雙延緒脈,以言醮籙,則句容茅山,江西龍虎,咸擅威儀,此道教之支派也。至於小道之巫醫,則辰州祝由,救急屢驚奇效;衛道之拳技,則武當太極,工夫授自明師,誠可謂道海汪洋,莫測高深之量,道功神秘,難覓玄妙之門矣。再論及《道藏》全書,閱四千餘年之歷史,擁五千餘卷之縹緗,三洞四輔之歸宗,一十二部之釋例,尊之者,稱為雲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瓊札,玉版金繩,姑勿辯其是非,要可據為考證。歷代佚亡典籍,猶多附此而存,豈惟道教門庭之光輝,亦是中華文化之遺產,雖嫌雜而多端,小儒咋舌,所幸博而能約,志士關懷。請慢嗤迷信,須知乃昔賢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鋒,切莫笑空談,應恃作今日團結民族精神之工具。嗟夫!世變已亟,來日大難,強敵狼吞,群夷鴟顧,此何時耶。倡本位文化救國說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長於應變,事實具在,毋庸自謙。故嘗謂吾國,一日無黃帝之教,則民族無中心;一日無老子之教,則國家無遠慮。先武功,後文治,雄飛奮勵,乃古聖創業之宏規,以柔弱,勝剛強,雌守待時,亦大智爭存之手段。積極與消極,道原一貫,而用在知幾;出世與入世,道本不同,但士各有志。他教每厭棄世間,妄希身後福報,遂今國家事業,盡墮悲觀,道教倡唯生學說,首貴肉體健康,可使現實人生,相當安慰。他教侈講大同,然弱國與強國同教,後患伊於胡底,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頭建設,眼前即是天堂。嗚呼!筦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學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今夫有道自不能無教,無教則道何以弘,有教自不能無會,無會則道何以整,同仁等忝屬黃帝子孫,生在中華國土,大好河山,慨念先民之遺烈,異端角逐,忍看國教之淪亡,爰集同志,組織此會,根據現行法律,擬定規條,呈請黨政機關,准許成立。從茲大道偕八德同流,道儒何妨合作;達變與經常並重,奇正相輔而行。將見禹域風披,具身使臂,臂使指之效,天人感應,征危轉安,逢凶化吉之祥,民族精神,庶有賴焉。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三十三年即中華民國二十有五年,中華道教會同仁謹布。
第八章 二十世紀的道教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中國文化與宗教,在清朝中葉以後,概受西洋文化思想輸入的影響,一蹶至今,尚未重新振起。自十九世紀以來,正式代表道教的勝地觀宇,舉其犖犖大者,如北京的白雲觀、成都的青羊宮、甘肅的崆峒山、陝西的華山、山東的嶗山、四川的青城山、廣東的羅浮山、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山等處,雖然還保有道教觀宇與若干道士,仿效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各別自加增減,設立規範,得以保存部分道教的形式,但已奄奄一息,自顧不暇,更無餘力做到承先啟後,開展弘宗傳教的事業了。何況道士眾中,人才衰落,正統的神仙學術無以昌明,民間流傳的道教思想,往往與巫蠱邪術不分,致使一提及道教,一般觀念便認與畫符念咒、妖言惑眾等交相混雜,積重難返,日久愈形鄙陋。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時期,曾藉口破除迷信,擬欲沒收道觀土地財產,一律與佛教併案辦理,事詳《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後來,因佛教有中國佛教會的組織成立,道教也隨之援例成立中國道教會。但道教會中人,散漫膚淺,尤甚於信仰佛教的人士,可謂“佛規道隨”徒有形式而已。同時國人們將義和團思想,與圓光、看相、算命、占卜、咒水、畫符等等江湖粗淺邪術,一概誤附於道教,益使五千年文化精英所獨創的宗教,蒙受百般誤解與侮辱,殊堪浩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凡有志振興道教之士,先當自求振奮,然後方可言其大者。清代人舒位所謂:“未有神仙不讀書”,實足發人深省。
第二節 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一、影印《道藏》的發起
一九二三年間,因康有為、梁啓超師生的倡議,有徐世昌的出面,曾經捐資影印北平白雲觀藏版的《道藏》,如其《緣起》所云:
道家之書,薈粹成藏,始自六朝,歷唐、宋、金、元遞有增輯,卷帙繁多,靡可殫究。其詳見於至元十二年《道藏》尊經,歷代綱目刻石;至明正統十年重輯全藏以千文編次,自天字至英字,萬曆三十五年《續藏》自杜字至纓字,三洞四輔十二類,都五百二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五冊,經廠刊版,率用舊規。傳至有清,舊庋於大光明殿,日有損缺,迨庚子之亂,存版盡毀,各省道觀藏本亦稀,京師白雲觀乃長春真人祖庭,為北宗靈宇,獨存全藏,幾成孤帙。雖經籙符圖,類屬晚出,而地誌傳記旁及醫藥占卜之書,或出晉宋以前,或為唐人所撰,清代四庫既未甄收,藏書家亦鮮傳錄,其中周秦諸子半據宋刊金元專集,尤多秘笈。乾嘉學者研索及斯,只義單辭,珍侔星鳳,采輯末競,有待方來。至若瓊簡琳文,玄言畢萃,非資博覽,曷闡真源,宗教學術所系重矣。仆等遠懷神契,近閔頹波,深懼古籍就湮,幽詮終閟,因議重印,用廣流傳。經東海徐公慨出俸錢,成斯宏舉,合併焚夾,改為線裝,摹影校勘,三載克畢,海內閎達,尚垂察焉。發起人:李盛鐸、田文烈、張文濟、趙爾巽、梁啓超、錢能訓、江朝宗、康有為、熊希齡、黃炎培、張謇、董康、傅增湘同啟。
二、《道藏精華錄》的編輯
影印《道藏》以後,又有守一子編輯《道藏精華錄》一百種,在上海出版行世,其前言如云:
夫道,豈遠乎哉。只在自己身中,不須向外馳求。苟得其旨,自易超脫。若擇學不精,則誤入旁邪,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當此之時,學道者不特無明師指示,無天仙秘帙之可見,雖欲求一理明詞正之道書,且不易多得。《道藏》書,世不數數覯,即《道藏目錄》,甚至《道藏輯要目錄》,亦不易見。守一子有鑑於此,爰竭其數年之勤,采輯《道藏》及《雲笈七籤》中之精華,並搜羅古書中關於玄學者最有精義之諸書,而成《道藏精華錄》一百種。凡太上秘旨、南北玄學、養生要訣、導引捷法,無不畢備。可知此書一出,直為學道者暗室中置一明燈,迷海上架一津梁也。養生者得此書,依養生法行之,則延年可必。志小成中成者,得此書各擇其一法而修之,則人仙地仙可致。志大成者,得此書而精詳參之,則無異遇明師之耳提面命,自能一超直入,立躋聖域,天仙可成也。該書現在台灣,由蕭天石創辦的自由出版社影印流通,雖稍加改編,仍不失其原來系統。
第三節 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一、劉師培的《讀道藏記》
現代學者不以先入為主的成見,尚肯致力讀完全部《道藏》者,恐怕絕無僅有之事,何況進而能深通丹經內典,從事研究,別有心得與發現者,更不易覯。民國以來,學者瀏覽部分《道藏》而作有筆記者,唯見劉師培《讀道藏記》一文而已,如其《自序》所云:
西晉以前,道書篇目,略見《抱朴子·遐覽篇》,次則甄鸞《笑道論》,頗事甄引,均屬漢魏六朝古籍。晚近所存,什無二三,即《崇文總目·中興書目》所著錄,亦復十亡其六。今之《道藏》,刊於明正德間,經籙符圖,半屬晚出,然地誌傳記,旁逮醫藥占卜之書,採錄轉眾,匪惟諸子家言已也。故乾嘉諸儒,搜集舊籍,恆資彼藏,顧或錄副未刊,致鮮傳本,迄於咸同之際,南藏毀於兵,北藏雖存,覽者逾勘,士弗悅學,斯其征矣。予以庚戌孟冬旅居北京白雲觀,乃啟閱全藏,日盡數十冊,每畢一書,輒志其序跋,撮其要旨,若鮮別刊,則囑僕人迻錄,略事考訂。惟均隨筆記錄,未足為定稿,茲先差揀若干條,錄成一帙,以公同好之士雲。庚戌孟冬劉師培記。”
二、陳攖寧的實驗丹道
此外,一九三六年間,有專門研究丹道,有志求仙的陳攖寧,在上海創辦“修道集團”及“中華道教會”,其宗旨概如宣言,啟事諸文。此派人士,主張實驗修煉為務,其從學諸人,曾集各地每人用功經驗,彙編成書,今經人編集,稱為《明道語錄》以行世。猶如蔣維喬用道家靜坐工夫而生初步的效驗,即著《因是子靜坐法》,以傳世一般,足貽初學者以參考。附:陳攖寧所撰前《中華道教會宣言》:
粵自崆峒演教,軒轅執弟子之儀。柱下傳經,仲尼與“猶龍”之嘆。道教淵源,由來久矣。蓋以天無道則不運,國無道則不治,人無道則不立,萬物無道則不生,道豈可須臾離乎。夫道有入世,必有出世,有通別,亦有旁支。若彼磻溪垂釣,呂尚扶周;圮橋授書,子房佐漢;三分排八陣之圖,名成諸葛;一統定中原之鼎,策仗青田,此入世之道也。又若積精累氣,《黃庭經》顯示真修,抽坎填離,《參同契》隱藏口訣;勾漏丹砂,談稚川之韻事;松風庭院,羨弘景之閒情,此出世之道也。況復由道而通於政,則有洪範九疇,周官六部;由道而通於兵,則有陰符韜略,孫武權謀;由道而通於儒,則有仲舒揚雄、濂溪康節;由道而通於法,則有商鞅李悝、申子韓非;由道而通於醫,則有素問靈樞、千金肘後;由道而通於術,則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宮,此道家之通別也。以言煉養,則南方五祖,北地七真,雙延緒脈,以言醮籙,則句容茅山,江西龍虎,咸擅威儀,此道教之支派也。至於小道之巫醫,則辰州祝由,救急屢驚奇效;衛道之拳技,則武當太極,工夫授自明師,誠可謂道海汪洋,莫測高深之量,道功神秘,難覓玄妙之門矣。再論及《道藏》全書,閱四千餘年之歷史,擁五千餘卷之縹緗,三洞四輔之歸宗,一十二部之釋例,尊之者,稱為雲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瓊札,玉版金繩,姑勿辯其是非,要可據為考證。歷代佚亡典籍,猶多附此而存,豈惟道教門庭之光輝,亦是中華文化之遺產,雖嫌雜而多端,小儒咋舌,所幸博而能約,志士關懷。請慢嗤迷信,須知乃昔賢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鋒,切莫笑空談,應恃作今日團結民族精神之工具。嗟夫!世變已亟,來日大難,強敵狼吞,群夷鴟顧,此何時耶。倡本位文化救國說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長於應變,事實具在,毋庸自謙。故嘗謂吾國,一日無黃帝之教,則民族無中心;一日無老子之教,則國家無遠慮。先武功,後文治,雄飛奮勵,乃古聖創業之宏規,以柔弱,勝剛強,雌守待時,亦大智爭存之手段。積極與消極,道原一貫,而用在知幾;出世與入世,道本不同,但士各有志。他教每厭棄世間,妄希身後福報,遂今國家事業,盡墮悲觀,道教倡唯生學說,首貴肉體健康,可使現實人生,相當安慰。他教侈講大同,然弱國與強國同教,後患伊於胡底,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頭建設,眼前即是天堂。嗚呼!筦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學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今夫有道自不能無教,無教則道何以弘,有教自不能無會,無會則道何以整,同仁等忝屬黃帝子孫,生在中華國土,大好河山,慨念先民之遺烈,異端角逐,忍看國教之淪亡,爰集同志,組織此會,根據現行法律,擬定規條,呈請黨政機關,准許成立。從茲大道偕八德同流,道儒何妨合作;達變與經常並重,奇正相輔而行。將見禹域風披,具身使臂,臂使指之效,天人感應,征危轉安,逢凶化吉之祥,民族精神,庶有賴焉。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三十三年即中華民國二十有五年,中華道教會同仁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