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那麼,列支敦斯登城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旅遊景點呢?19世紀,德國浪漫派作家威廉·豪夫(Wilhelm·Hauff)創作了一本暢銷小說——中世紀騎士物語《列支敦斯登》,當時的城主讀了這本書後非常感動,於是復原了這座城。城內的庭院裡還豎立著豪夫的銅像。
列支敦斯登城
古城的吊橋
在具有堅固岩盤的岩石山上建城,在建造防禦城牆上是最節省經費的,所以在德國這樣的山城非常多。入口處的兩個樓門上都設置了吊橋用的橫樑。
史·第18章
崩塌的倫敦橋
英國民間童謠集《鵝媽媽的童謠集》(Mother Goose)中有一篇《崩塌的倫敦橋》,在日本也廣為人知。
雖然有很多個版本,但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倫敦橋塌了,因為它是用木頭和泥土建造的,所以就被水沖走了。那麼用磚和泥漿建造怎麼樣?用磚和泥漿建造的橋也會塌。那麼用鋼和鐵呢?鋼鐵會彎曲。用金和銀呢?金銀會被偷走。那麼,用石頭建造可以嗎?用石頭建造的話,無論何時都不會倒塌。
實際上,倫敦橋經常倒塌。由於大雨造成的洪水、意外發生的火災還有戰爭等因素的破壞,原來的木橋至少被重建了5次。到了13世紀初,堅固的石橋才建成了。鵝媽媽的歌謠好像就是以倫敦橋的建成經歷為故事原型。
另一方面,還有與此截然不同的一種說法。據說《鵝媽媽的童謠集》是在石橋建成後很久才被創作出來的。自從建造了石橋,木製的非法建築物開始層出不窮地湧現出來——過去,歐洲的任何一座橋都胡亂地承載了很多建築——人們擅自一層一層地往上建,最後甚至可以建到七層高。那到底是橋呢,還是小路,又或者是隧道?讓人完全搞不清楚。何止如此,看當時出版物的插圖,橋猶如細長的小鎮一般橫穿了泰晤士河,那光景真可謂是奇妙啊!這樣一來,橋可能會因為不堪重負而倒塌,所以人們內心忐忑不安。據說,這才是“倒塌”歌謠的由來。
但是,這座橋保留了600多年。儘管橋上的建築群(大多是經營婦女用品的店鋪)因頻繁地遭遇火災而被燒毀了,橋墩拱門的一部分也被損壞過,橋本身被反反覆覆地修補,最後倒還成了倫敦的著名建築。
曾經有一段時期,橋上還一度建造過教堂。但它後來被亨利八世拆掉了。亨利八世和安娜·博林(Anne Boleyn)再婚,從此與梵蒂岡斷絕了國交。他為了擁立英國的國教會,竭力摧毀天主教,將其資產收歸國庫,也就是將其私有化了。
右岸的橋門上,曾排列著好幾個用木棒掛起來的示眾首級(從14世紀到18世紀初,這種連續不斷的令人作嘔的景象,遠遠超出了現代日本人的想像)。在清教徒革命中處死國王查理一世的克倫威爾,他的首級也在其中。克倫威爾死於疾病。他的遺骸在兩年後的王政復辟中被查理二世掘出來。儘管屍體正在化為白骨,為了“裝飾”倫敦橋,國王又重新下令對他執行了一次“斬首”示眾。
與此同時,妨礙橋上交通的事情一直不斷發生。兩側的店鋪一點點地擴建,越來越逼近中央地帶,人和馬車通行變得異常艱難。因此,終於——在過了450年之後——所有的建築物都被拆除了。橋恢復了單純作為橋的樣子。人們也總算能夠從倫敦橋上抬頭仰望廣袤的天空了。想必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吧。
可是到了19世紀,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次問題出現在橋下。由於人們總是亂倒垃圾和糞便,日久天長,橋墩周圍變成了污泥島。即使是想運送偉大的產業革命帶來的豐富物資,大型船隻也無法順利通行。
於是,1831年,在略靠近河上游處,人們用御影石[1]造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新倫敦橋。新倫敦橋建成的同時,一直堅持了600多年的古橋被拆得支離破碎。那麼——為什麼古老的東西會被妖魔化呢?因為舊倫敦橋被拆掉後,還留下了令人不可思議的隱患。
那就是河水的衝擊。
實際上,橋墩的大部分和堆積的污泥,形成了天然的水壩。將這些污泥一下子清理乾淨後,泰晤士河恢復了昔日的湍急水流,這給新倫敦橋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結果,還沒到100年,河上又必須再架起一座新橋。20世紀70年代,在舊橋的原址附近,人們建造了現在的混凝土橋。
橋有屬於它的宿命。
在擁有五個拱形洞的美麗花崗岩所造的倫敦橋終將“倒塌(由於古橋的魔咒?)”前,它就被拍賣出售了。人們本以為不會有人對這座即將倒塌的橋感興趣,卻沒想到有一個人競價且中標了。此人是住在距離倫敦一萬千米以外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地產開發商。歷史短暫的美國對歐洲充滿了強烈的憧憬,這個地產開發商認為橋是製造話題的絕好工具。
賣方和買方都實力雄厚,難分伯仲。倫敦橋最終以246萬美元的身價遠嫁他鄉——從霧都倫敦被運到了美國的沙漠地帶亞利桑那州。橋上的花崗岩被分解成一塊一塊並標上了序號,打包完好後經過船運,橫渡大西洋。歷時3年,倫敦橋在哈瓦蘇湖得以重建。如今它仍佇立在亞利桑那州乾燥的風中。
此時心境如何?
橫跨泰晤士河的橋
列支敦斯登城
古城的吊橋
在具有堅固岩盤的岩石山上建城,在建造防禦城牆上是最節省經費的,所以在德國這樣的山城非常多。入口處的兩個樓門上都設置了吊橋用的橫樑。
史·第18章
崩塌的倫敦橋
英國民間童謠集《鵝媽媽的童謠集》(Mother Goose)中有一篇《崩塌的倫敦橋》,在日本也廣為人知。
雖然有很多個版本,但故事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
倫敦橋塌了,因為它是用木頭和泥土建造的,所以就被水沖走了。那麼用磚和泥漿建造怎麼樣?用磚和泥漿建造的橋也會塌。那麼用鋼和鐵呢?鋼鐵會彎曲。用金和銀呢?金銀會被偷走。那麼,用石頭建造可以嗎?用石頭建造的話,無論何時都不會倒塌。
實際上,倫敦橋經常倒塌。由於大雨造成的洪水、意外發生的火災還有戰爭等因素的破壞,原來的木橋至少被重建了5次。到了13世紀初,堅固的石橋才建成了。鵝媽媽的歌謠好像就是以倫敦橋的建成經歷為故事原型。
另一方面,還有與此截然不同的一種說法。據說《鵝媽媽的童謠集》是在石橋建成後很久才被創作出來的。自從建造了石橋,木製的非法建築物開始層出不窮地湧現出來——過去,歐洲的任何一座橋都胡亂地承載了很多建築——人們擅自一層一層地往上建,最後甚至可以建到七層高。那到底是橋呢,還是小路,又或者是隧道?讓人完全搞不清楚。何止如此,看當時出版物的插圖,橋猶如細長的小鎮一般橫穿了泰晤士河,那光景真可謂是奇妙啊!這樣一來,橋可能會因為不堪重負而倒塌,所以人們內心忐忑不安。據說,這才是“倒塌”歌謠的由來。
但是,這座橋保留了600多年。儘管橋上的建築群(大多是經營婦女用品的店鋪)因頻繁地遭遇火災而被燒毀了,橋墩拱門的一部分也被損壞過,橋本身被反反覆覆地修補,最後倒還成了倫敦的著名建築。
曾經有一段時期,橋上還一度建造過教堂。但它後來被亨利八世拆掉了。亨利八世和安娜·博林(Anne Boleyn)再婚,從此與梵蒂岡斷絕了國交。他為了擁立英國的國教會,竭力摧毀天主教,將其資產收歸國庫,也就是將其私有化了。
右岸的橋門上,曾排列著好幾個用木棒掛起來的示眾首級(從14世紀到18世紀初,這種連續不斷的令人作嘔的景象,遠遠超出了現代日本人的想像)。在清教徒革命中處死國王查理一世的克倫威爾,他的首級也在其中。克倫威爾死於疾病。他的遺骸在兩年後的王政復辟中被查理二世掘出來。儘管屍體正在化為白骨,為了“裝飾”倫敦橋,國王又重新下令對他執行了一次“斬首”示眾。
與此同時,妨礙橋上交通的事情一直不斷發生。兩側的店鋪一點點地擴建,越來越逼近中央地帶,人和馬車通行變得異常艱難。因此,終於——在過了450年之後——所有的建築物都被拆除了。橋恢復了單純作為橋的樣子。人們也總算能夠從倫敦橋上抬頭仰望廣袤的天空了。想必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吧。
可是到了19世紀,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次問題出現在橋下。由於人們總是亂倒垃圾和糞便,日久天長,橋墩周圍變成了污泥島。即使是想運送偉大的產業革命帶來的豐富物資,大型船隻也無法順利通行。
於是,1831年,在略靠近河上游處,人們用御影石[1]造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新倫敦橋。新倫敦橋建成的同時,一直堅持了600多年的古橋被拆得支離破碎。那麼——為什麼古老的東西會被妖魔化呢?因為舊倫敦橋被拆掉後,還留下了令人不可思議的隱患。
那就是河水的衝擊。
實際上,橋墩的大部分和堆積的污泥,形成了天然的水壩。將這些污泥一下子清理乾淨後,泰晤士河恢復了昔日的湍急水流,這給新倫敦橋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結果,還沒到100年,河上又必須再架起一座新橋。20世紀70年代,在舊橋的原址附近,人們建造了現在的混凝土橋。
橋有屬於它的宿命。
在擁有五個拱形洞的美麗花崗岩所造的倫敦橋終將“倒塌(由於古橋的魔咒?)”前,它就被拍賣出售了。人們本以為不會有人對這座即將倒塌的橋感興趣,卻沒想到有一個人競價且中標了。此人是住在距離倫敦一萬千米以外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地產開發商。歷史短暫的美國對歐洲充滿了強烈的憧憬,這個地產開發商認為橋是製造話題的絕好工具。
賣方和買方都實力雄厚,難分伯仲。倫敦橋最終以246萬美元的身價遠嫁他鄉——從霧都倫敦被運到了美國的沙漠地帶亞利桑那州。橋上的花崗岩被分解成一塊一塊並標上了序號,打包完好後經過船運,橫渡大西洋。歷時3年,倫敦橋在哈瓦蘇湖得以重建。如今它仍佇立在亞利桑那州乾燥的風中。
此時心境如何?
橫跨泰晤士河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