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在北京,頂多是走一走兩條路相交叉的那一種路,但在上海,我得學會走六字路口--三條路交會在一起。
記得以前我在上海開車就有這種對話--
"左轉還是右轉?"
"左轉!"
"不行。"
"為什麼?"
"靠,左邊也有兩條路,到底走哪一條?"
但今天運氣不錯,小混混不知為什麼來了靈感,忽然認得地圖了,坐在我邊上指路,居然很少出差錯的一一到達目的地--先是去了襄陽路逛街,買了一堆便宜貨,比別的地方便宜貨還便宜,全裝在一個個垃圾袋裡堆在后座上,每一件都不超過一百,這裡比北京已經拆除的老秀水品種多,還分AB貨及水貨,我像是回憶似的買東西,賣一百二的運動衫殺一個六十,對方不肯,我轉身就走,後面傳來意料之中的求饒聲:"給你給你,別走!"
從那個便宜貨一條街出來,餓得可以,就在路邊上的一個飯館吃了頓飯,然後順著淮海路去了外灘,接著是人民廣場,然後是浦東,從環線繞著上海轉了一圈兒。小混混起初不會看地圖,後來一著急學會了,開始喜歡對著地圖給我指路,她指路指得很準,我們開著車在上海東繞西繞,似乎整個上海的門都對我們打開了,想去哪裡都可以。
我們開著車夜遊上海,小混混趴在車窗上,看雨中的上海燈火及建築,看得出來,她喜歡這裡,最後餘興未盡,一條條路地找下去,居然找到了新天地。在TMSK喝了杯咖啡,吃了一漢堡,這酒吧第一次來覺得很講究,後來被更講究的北京後海荷花市場給滅了,它的名字像是"他媽的石康"拼音縮寫,也不知是誰起的,真缺德。
開車走在上海,冬天的淒風苦雨使上海的鬧市變得冷冷清清,車窗上淌下的雨水也使上海的形象有點模糊變形,但依然是那麼洋范兒--乾淨、美觀、舒適、方便、效率高,便於人們使用。誰能不喜歡這裡呢?
明天要走了,回來上網看天氣預報,仍是雨,江蘇下雨、河北也下雨,還有小雪,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雨雪,似乎整個中國都被陰雲籠罩著。我在一汽車裝飾店換了兩支新雨刷,還買了一支備份用的保險絲。記得有一次與一朋友在大雨中的高速上開車,在離上海近10公里左右的地方,雨刷忽然停了,頓時我們陷入恐慌,只見兩邊不斷有車飛速超過,但我們卻什麼也看不見,我的朋友試圖把頭伸出窗外給我指路,不到一分鐘便把濕淋淋的頭收回來,我們慢慢併線,停在路邊,打開雙蹦,唉聲嘆氣地膽戰心驚地抽著煙,熬了一個多小時,等雨小了一些後,才敢慢慢開動,費了半天勁,才找到一個修車鋪,只是換了一支保險絲。我得汲取那次教訓,平時誰能想到雨刷那麼有用呢?
第41節:京滬線
京滬線
1月21日。
從上海到北京,一路上比較疲憊,一個人開車無法換手,到休息站休息也不知如何休,只是走到車下站一會兒,讓涼風吹吹我發昏的頭腦和發麻的雙腿,然後重新鑽進車內,繼續上路。
在高速上,除了超大卡車以外,簡直無事可做,但若有無數輛大卡車可超,也就提不起興致來了。
中間在高郵、泰安、天津停了一下,基本上一直在開,雙臂酸痛,想到作家韓寒竟當了一名賽車手,我曾在旅店的電視裡看到巴黎--達卡爾拉力賽,看到賽程是那麼艱苦,不禁對他產生敬意,希望有一天可在這種高等級賽事中看到他的身影,也給作家這一行爭一爭氣。美國的海明威喜歡參加戰爭,法國作家聖·德克旭貝里駕駛戰鬥機直接參戰,顯得男子氣十足,而中國作家若能參加高等級的專業車賽,也算有點力量與勇氣,免得一提起作家,人們眼中不是浮現出色狼,就是流氓;要麼就是文質彬彬,風一吹就滿地撿眼鏡的傻樣子;還有更無聊的,就是油頭粉面的假時髦人士(因為無錢無勢很難談得到時髦);更慘的是與娛樂人士競爭出位,丟人。在我眼裡,作家最不濟也應該混成社會上的小淘氣,當然啦,要是能當成什麼社會良心,文化英雄、甚至聖人是最好不過了,可並非人人有這樣的能力與運氣,但若想入非非,試圖靠寫作來發財的人,恐怕有點入錯了行,因為從概率上講,干其他更實際的行當比當作家致富的機會要大。
在雨中出了上海,過了江蘇界前後,雨仍未停,接著氣候變成雨夾雪,然後在山東遇到一場小雪,那時正是夜晚,打開遠光燈,可看到雪花向著眼前直飛過來,有點像看立體電影,很有趣。但不久卻發現路面結冰,車在上面開到20公里每小時還有點控制不住,有點像溜冰,轉動方向盤時要十分緩慢,剎車也是。
因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所以只好硬著頭皮開。這就是開小車的不幸之處,哪裡也碰不得,因為無論是大卡車還是邊兒上的護欄,顯然在碰撞方面都比我有優勢,還得防著大卡車失控撞我,比較緊張。還好,路上大車不多,在這種溜冰路上開了有一小時,忽然我覺得雪停了,方向又可控制了,但路面上有沒有冰卻不知道,我出於慣性仍不敢快開。磨了二十分鐘,終於忍不住停下車,先用腳試一試路面,沒有把握,用手去摸路面,我靠!無冰無雪無水,正常路面!氣死我了!我跳上汽車,一下子把車開到120公里,想想自己剛才小心翼翼的樣子,真夠傻的。
記得以前我在上海開車就有這種對話--
"左轉還是右轉?"
"左轉!"
"不行。"
"為什麼?"
"靠,左邊也有兩條路,到底走哪一條?"
但今天運氣不錯,小混混不知為什麼來了靈感,忽然認得地圖了,坐在我邊上指路,居然很少出差錯的一一到達目的地--先是去了襄陽路逛街,買了一堆便宜貨,比別的地方便宜貨還便宜,全裝在一個個垃圾袋裡堆在后座上,每一件都不超過一百,這裡比北京已經拆除的老秀水品種多,還分AB貨及水貨,我像是回憶似的買東西,賣一百二的運動衫殺一個六十,對方不肯,我轉身就走,後面傳來意料之中的求饒聲:"給你給你,別走!"
從那個便宜貨一條街出來,餓得可以,就在路邊上的一個飯館吃了頓飯,然後順著淮海路去了外灘,接著是人民廣場,然後是浦東,從環線繞著上海轉了一圈兒。小混混起初不會看地圖,後來一著急學會了,開始喜歡對著地圖給我指路,她指路指得很準,我們開著車在上海東繞西繞,似乎整個上海的門都對我們打開了,想去哪裡都可以。
我們開著車夜遊上海,小混混趴在車窗上,看雨中的上海燈火及建築,看得出來,她喜歡這裡,最後餘興未盡,一條條路地找下去,居然找到了新天地。在TMSK喝了杯咖啡,吃了一漢堡,這酒吧第一次來覺得很講究,後來被更講究的北京後海荷花市場給滅了,它的名字像是"他媽的石康"拼音縮寫,也不知是誰起的,真缺德。
開車走在上海,冬天的淒風苦雨使上海的鬧市變得冷冷清清,車窗上淌下的雨水也使上海的形象有點模糊變形,但依然是那麼洋范兒--乾淨、美觀、舒適、方便、效率高,便於人們使用。誰能不喜歡這裡呢?
明天要走了,回來上網看天氣預報,仍是雨,江蘇下雨、河北也下雨,還有小雪,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雨雪,似乎整個中國都被陰雲籠罩著。我在一汽車裝飾店換了兩支新雨刷,還買了一支備份用的保險絲。記得有一次與一朋友在大雨中的高速上開車,在離上海近10公里左右的地方,雨刷忽然停了,頓時我們陷入恐慌,只見兩邊不斷有車飛速超過,但我們卻什麼也看不見,我的朋友試圖把頭伸出窗外給我指路,不到一分鐘便把濕淋淋的頭收回來,我們慢慢併線,停在路邊,打開雙蹦,唉聲嘆氣地膽戰心驚地抽著煙,熬了一個多小時,等雨小了一些後,才敢慢慢開動,費了半天勁,才找到一個修車鋪,只是換了一支保險絲。我得汲取那次教訓,平時誰能想到雨刷那麼有用呢?
第41節:京滬線
京滬線
1月21日。
從上海到北京,一路上比較疲憊,一個人開車無法換手,到休息站休息也不知如何休,只是走到車下站一會兒,讓涼風吹吹我發昏的頭腦和發麻的雙腿,然後重新鑽進車內,繼續上路。
在高速上,除了超大卡車以外,簡直無事可做,但若有無數輛大卡車可超,也就提不起興致來了。
中間在高郵、泰安、天津停了一下,基本上一直在開,雙臂酸痛,想到作家韓寒竟當了一名賽車手,我曾在旅店的電視裡看到巴黎--達卡爾拉力賽,看到賽程是那麼艱苦,不禁對他產生敬意,希望有一天可在這種高等級賽事中看到他的身影,也給作家這一行爭一爭氣。美國的海明威喜歡參加戰爭,法國作家聖·德克旭貝里駕駛戰鬥機直接參戰,顯得男子氣十足,而中國作家若能參加高等級的專業車賽,也算有點力量與勇氣,免得一提起作家,人們眼中不是浮現出色狼,就是流氓;要麼就是文質彬彬,風一吹就滿地撿眼鏡的傻樣子;還有更無聊的,就是油頭粉面的假時髦人士(因為無錢無勢很難談得到時髦);更慘的是與娛樂人士競爭出位,丟人。在我眼裡,作家最不濟也應該混成社會上的小淘氣,當然啦,要是能當成什麼社會良心,文化英雄、甚至聖人是最好不過了,可並非人人有這樣的能力與運氣,但若想入非非,試圖靠寫作來發財的人,恐怕有點入錯了行,因為從概率上講,干其他更實際的行當比當作家致富的機會要大。
在雨中出了上海,過了江蘇界前後,雨仍未停,接著氣候變成雨夾雪,然後在山東遇到一場小雪,那時正是夜晚,打開遠光燈,可看到雪花向著眼前直飛過來,有點像看立體電影,很有趣。但不久卻發現路面結冰,車在上面開到20公里每小時還有點控制不住,有點像溜冰,轉動方向盤時要十分緩慢,剎車也是。
因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所以只好硬著頭皮開。這就是開小車的不幸之處,哪裡也碰不得,因為無論是大卡車還是邊兒上的護欄,顯然在碰撞方面都比我有優勢,還得防著大卡車失控撞我,比較緊張。還好,路上大車不多,在這種溜冰路上開了有一小時,忽然我覺得雪停了,方向又可控制了,但路面上有沒有冰卻不知道,我出於慣性仍不敢快開。磨了二十分鐘,終於忍不住停下車,先用腳試一試路面,沒有把握,用手去摸路面,我靠!無冰無雪無水,正常路面!氣死我了!我跳上汽車,一下子把車開到120公里,想想自己剛才小心翼翼的樣子,真夠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