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頁
華瑤當然也有自己的私心。東無的私庫共有二十個,昨晚她只找到了一個,她還要通過若緣和宋嬋娟追查剩餘的私庫。
若緣交給華瑤一張地圖,又告訴華瑤一個消息:「岳扶疏還活著。」
華瑤拿過地圖,仔細審視一遍,才問:「晉明的謀士岳扶疏?」
臥室里藥香繚繞,若緣躺在一張木床上,還沒起身。她雙腿傷勢太重,至少一個月不能下床。
若緣百無聊賴,閉著眼睛回答道:「是他,岳扶疏,你想知道晉明餘黨的消息,也能從他嘴裡打聽出來。」又自嘲一句:「難道我這一生,就是為了給你做配嗎?我的全部身家,都歸你了。」
宋嬋娟站在床前,立即伸手擋住若緣的嘴巴:「請陛下恕罪,公主還在病中,她說話不經腦子,全是胡謅亂扯……她,她腦子也不大機靈,需要太醫給她治一治。」
華瑤默默收好了地圖。
臨走前,華瑤又看了一眼若緣:「你應該這麼想,天塌下來,我替你撐著,你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
今日天朗氣清,天高雲淡,無風也無雨,昨夜又繳獲了一大堆財寶,華瑤心情很好。她和謝雲瀟一起吃過早飯,不緊不慢趕到庫房,清查財寶。金銀珠寶琳琅滿目,估計價值超過了一百萬兩,她一邊感嘆東無太貪財了,一邊在心裡盤算著國庫開支。若要推行新政,錢糧必不可少。
當天傍晚,黃昏時分,繡城知府朱賢勤趕來覲見華瑤。
朱賢勤才剛離開衙門,身上還穿著四品緋紅官袍。他腳步匆匆忙忙,繞過迴廊,邁入正廳,行過叩拜大禮,恭敬道:「微臣拜見陛下,恭請陛下聖安。」
華瑤高坐上位,淡然道:「免禮,賜坐。」
朱賢勤緩慢落座。他瞥眼一看,對面的一把木椅上,坐著一個老熟人。
此人名叫溫良平,今年四十三歲,吳州繡城人,原是昭寧十二年的進士,曾在戶部任職。後來她辭官歸鄉,又在繡城開辦了幾所私塾,做了十多年老師,桃李滿天下。繡城讀書人對她推崇備至,她竟成了華瑤的座上賓。
溫良平抱拳作禮:「草民參見朱大人。」
溫良平畢竟是個進士身份,又得了華瑤青睞,不容小覷,朱賢勤立即回禮,又轉向華瑤:「承蒙陛下召見,若能為陛下分憂,微臣不勝榮幸。」
華瑤一語驚人:「朕打算在京城設立農工商總局,在秦州、吳州兩個省份開設學堂、書院、醫藥局、育嬰堂,改革吳州農司,選用優秀人才,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便能把新政推廣到全國各地,惠及天下民生。」
第255章 成大業 廢除賤籍,指日可待
朱賢勤十分震驚:「微臣愚鈍,斗膽請教陛下,您說要在秦州和吳州開設學堂,那學堂傳授的課業,可還是四書五經?」
華瑤語調平靜:「吳州已有新式學堂,朕也不過是推波助瀾。」
吳州的新式學堂,與老式私塾全然不同。學堂設立五門學科,包括算術、經史、修身、書法、財賦。
這一門「財賦」大有講究,原是「財貨賦稅」的統稱,課業內容條理分明,講述吳州財政、稅制、貨物品類。
大概一百年前,興平帝當政時期,朝廷設法打壓吳州世家貴族,此後世家沒落,吳州農業、工業、商業興起。吳州盛產細鹽、精鐵、米糧、茶葉、脂粉、以及各類布匹、絲綢,民間稱之為「綾羅綢緞之鄉,絹絲錦紗之地」。本地商戶、工匠經營多年,積攢了不少家產,不求兒女考取功名,只求兒女能夠順利繼承家業。由此,新式學堂應運而生。
前任繡城知府曾經主辦了八所新式學堂,在繡城廣受歡迎。可惜好景不長,昭寧二十一年,皇帝把他貶為庶民,他回到家鄉,不久後鬱鬱而終。
朱賢勤坐立不安:「繡城現在還有八所新式學堂,是由官府承辦的,學生來自富貴人家,修習課業以經書為主,以財賦為輔……」
所謂「經書」,還是「四書五經」。
朱賢勤小心翼翼道:「古人云,『立修齊志,讀聖賢書,存忠孝心,行仁義事』,綱常倫理是治國之本,世上沒有一個讀書人敢違逆。臣以為,不論學堂開設了何種學科,忠君愛國總要擺在第一位。」
華瑤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歷朝歷代尊崇儒術,四書五經被讀書人奉為「聖賢書」,已流傳了上千年。民間盛行的說法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士農工商之中,士族位列第一等,地位遠高於農人、工人、商人,這種習慣也不是一年兩年能改過來的。
更何況,若要維持國家長治久安,倡導「忠君愛國」百利而無一害,「忠君愛國」恰恰是四書五經的綱領。
華瑤低聲道:「誠然,新式學堂的學生,必須要學習經史。官府修訂經史教材,可以從四書五經之中選擇篇目。學生不用背誦全書,便能把精力投入算術、修身、書法各類學科,博採眾長。」
直到此時,朱賢勤才反應過來:「陛下,您、您已經定好了教材?」
溫良平站起身來:「朱大人說的是,陛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早已把教材修訂過了。這新式學堂總共分為三類,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其中小學堂採用啟蒙教材,涵蓋四個學科,算術、經史、書法、修身。學生從小學堂畢業之後,升入中學堂。中學堂增設財賦、法學、博物、地理、算學五門科目。學生若能通過中學堂考核,朝廷便會給予貢生身份……」
「貢生」等同於舉人副榜,只比舉人略低一級。
朱賢勤聽完溫良平的敘述,神色微動。他握了握自己的雙手,長嘆一聲:「這一番大改革,傷筋動骨啊。」
溫良平暗示道:「那也不得不改啊,繡城二十年前就有新式學堂,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也願意去新式學堂念書。」
朱賢勤聽出了溫良平的言外之意。
吳州自古以來便是繁華之地,尤其是丹芝、繡城兩地,群英薈萃,人才輩出。朝廷錄用貢士人數,以吳州最多,長此以往,吳州之外的讀書人深感不滿,朝廷也擔心江南出身的官員結黨營私。
昭寧十七年,吳州鄉試科場鬧出作弊醜聞,隨後朝臣參奏吳州官員「賄賣舉人」,此案審理了一年之久,最終不了了之。同年,吳州出身的貢士人數減少了一半以上,南北兩派讀書人的爭端緩和了許多,唯獨吳州讀書人心有怨言,認為朝廷選用人才有失偏頗。
從昭寧十七年,到昭寧二十七年,吳州出身的貢士總人數不到兩百,進士不到四十,吳州人敢怒不敢言。又因為吳州商戶繁多,商人地位不算太低,士人地位也不算太高,普通人家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入讀新式學堂。
華瑤輕敲了一下桌面:「教育是興國大業,不能不慎重。朕回京之後,與內閣商議細節,將會頒布新式學堂章程,在吳州和秦州試行。」
溫良平雙手抱拳:「近二十年以來,吳州和秦州貢士人數最少,朝廷在吳州和秦州開辦新式學堂,也算是體恤這兩個地方的人才。」
朱賢勤忍不住問了一句:「那州府衙門是不是也要改制了?」
「不錯,」華瑤坦然道,「州府衙門,增設七品以下官員,分別掌管財賦、教育、典獄、巡警。」
朱賢勤又問:「您方才還說,要改革農司。這農業相關事宜,在不在衙門管轄範圍之內?」
華瑤道:「農司改革在秦州已經成功了。農司各項
事宜,歸屬農業局管轄。」
溫良平在官場上歷練的時日比朱賢勤更長,閱歷更豐富,交際也更廣泛。她感嘆一句:「陛下英明,這農司官員,不同於尋常文官,最不能沾上官場風氣……」
溫良平還沒說完,白其姝從門外走進來。她向華瑤行過禮,又接過溫良平的話:「是啊,農人看到了農官,只把他們當成官老爺,萬萬不敢得罪。官老爺和農人不一樣,不用靠天吃飯,旱澇保收。官老爺大耍威風,農人只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
白其姝諷刺之意極強,朱賢勤不知道她在諷刺誰,只怕她針對自己,連忙換了一副嚴峻神色。
華瑤把白其姝招到了身邊。白其姝低頭彎腰,對華瑤耳語幾句,華瑤大感震驚。她看向朱賢勤,直接問道:「朱賢勤,你知不知道,鎮撫司從那一艘貨船上搜出了什麼?」
冷風乍起,朱賢勤打了一個寒顫。他聽見華瑤叫出他的全名,心裡暗道一聲「不妙」,他立即跪到了地上:「微臣不知,跪求陛下明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若緣交給華瑤一張地圖,又告訴華瑤一個消息:「岳扶疏還活著。」
華瑤拿過地圖,仔細審視一遍,才問:「晉明的謀士岳扶疏?」
臥室里藥香繚繞,若緣躺在一張木床上,還沒起身。她雙腿傷勢太重,至少一個月不能下床。
若緣百無聊賴,閉著眼睛回答道:「是他,岳扶疏,你想知道晉明餘黨的消息,也能從他嘴裡打聽出來。」又自嘲一句:「難道我這一生,就是為了給你做配嗎?我的全部身家,都歸你了。」
宋嬋娟站在床前,立即伸手擋住若緣的嘴巴:「請陛下恕罪,公主還在病中,她說話不經腦子,全是胡謅亂扯……她,她腦子也不大機靈,需要太醫給她治一治。」
華瑤默默收好了地圖。
臨走前,華瑤又看了一眼若緣:「你應該這麼想,天塌下來,我替你撐著,你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
今日天朗氣清,天高雲淡,無風也無雨,昨夜又繳獲了一大堆財寶,華瑤心情很好。她和謝雲瀟一起吃過早飯,不緊不慢趕到庫房,清查財寶。金銀珠寶琳琅滿目,估計價值超過了一百萬兩,她一邊感嘆東無太貪財了,一邊在心裡盤算著國庫開支。若要推行新政,錢糧必不可少。
當天傍晚,黃昏時分,繡城知府朱賢勤趕來覲見華瑤。
朱賢勤才剛離開衙門,身上還穿著四品緋紅官袍。他腳步匆匆忙忙,繞過迴廊,邁入正廳,行過叩拜大禮,恭敬道:「微臣拜見陛下,恭請陛下聖安。」
華瑤高坐上位,淡然道:「免禮,賜坐。」
朱賢勤緩慢落座。他瞥眼一看,對面的一把木椅上,坐著一個老熟人。
此人名叫溫良平,今年四十三歲,吳州繡城人,原是昭寧十二年的進士,曾在戶部任職。後來她辭官歸鄉,又在繡城開辦了幾所私塾,做了十多年老師,桃李滿天下。繡城讀書人對她推崇備至,她竟成了華瑤的座上賓。
溫良平抱拳作禮:「草民參見朱大人。」
溫良平畢竟是個進士身份,又得了華瑤青睞,不容小覷,朱賢勤立即回禮,又轉向華瑤:「承蒙陛下召見,若能為陛下分憂,微臣不勝榮幸。」
華瑤一語驚人:「朕打算在京城設立農工商總局,在秦州、吳州兩個省份開設學堂、書院、醫藥局、育嬰堂,改革吳州農司,選用優秀人才,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便能把新政推廣到全國各地,惠及天下民生。」
第255章 成大業 廢除賤籍,指日可待
朱賢勤十分震驚:「微臣愚鈍,斗膽請教陛下,您說要在秦州和吳州開設學堂,那學堂傳授的課業,可還是四書五經?」
華瑤語調平靜:「吳州已有新式學堂,朕也不過是推波助瀾。」
吳州的新式學堂,與老式私塾全然不同。學堂設立五門學科,包括算術、經史、修身、書法、財賦。
這一門「財賦」大有講究,原是「財貨賦稅」的統稱,課業內容條理分明,講述吳州財政、稅制、貨物品類。
大概一百年前,興平帝當政時期,朝廷設法打壓吳州世家貴族,此後世家沒落,吳州農業、工業、商業興起。吳州盛產細鹽、精鐵、米糧、茶葉、脂粉、以及各類布匹、絲綢,民間稱之為「綾羅綢緞之鄉,絹絲錦紗之地」。本地商戶、工匠經營多年,積攢了不少家產,不求兒女考取功名,只求兒女能夠順利繼承家業。由此,新式學堂應運而生。
前任繡城知府曾經主辦了八所新式學堂,在繡城廣受歡迎。可惜好景不長,昭寧二十一年,皇帝把他貶為庶民,他回到家鄉,不久後鬱鬱而終。
朱賢勤坐立不安:「繡城現在還有八所新式學堂,是由官府承辦的,學生來自富貴人家,修習課業以經書為主,以財賦為輔……」
所謂「經書」,還是「四書五經」。
朱賢勤小心翼翼道:「古人云,『立修齊志,讀聖賢書,存忠孝心,行仁義事』,綱常倫理是治國之本,世上沒有一個讀書人敢違逆。臣以為,不論學堂開設了何種學科,忠君愛國總要擺在第一位。」
華瑤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歷朝歷代尊崇儒術,四書五經被讀書人奉為「聖賢書」,已流傳了上千年。民間盛行的說法是,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士農工商之中,士族位列第一等,地位遠高於農人、工人、商人,這種習慣也不是一年兩年能改過來的。
更何況,若要維持國家長治久安,倡導「忠君愛國」百利而無一害,「忠君愛國」恰恰是四書五經的綱領。
華瑤低聲道:「誠然,新式學堂的學生,必須要學習經史。官府修訂經史教材,可以從四書五經之中選擇篇目。學生不用背誦全書,便能把精力投入算術、修身、書法各類學科,博採眾長。」
直到此時,朱賢勤才反應過來:「陛下,您、您已經定好了教材?」
溫良平站起身來:「朱大人說的是,陛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早已把教材修訂過了。這新式學堂總共分為三類,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其中小學堂採用啟蒙教材,涵蓋四個學科,算術、經史、書法、修身。學生從小學堂畢業之後,升入中學堂。中學堂增設財賦、法學、博物、地理、算學五門科目。學生若能通過中學堂考核,朝廷便會給予貢生身份……」
「貢生」等同於舉人副榜,只比舉人略低一級。
朱賢勤聽完溫良平的敘述,神色微動。他握了握自己的雙手,長嘆一聲:「這一番大改革,傷筋動骨啊。」
溫良平暗示道:「那也不得不改啊,繡城二十年前就有新式學堂,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也願意去新式學堂念書。」
朱賢勤聽出了溫良平的言外之意。
吳州自古以來便是繁華之地,尤其是丹芝、繡城兩地,群英薈萃,人才輩出。朝廷錄用貢士人數,以吳州最多,長此以往,吳州之外的讀書人深感不滿,朝廷也擔心江南出身的官員結黨營私。
昭寧十七年,吳州鄉試科場鬧出作弊醜聞,隨後朝臣參奏吳州官員「賄賣舉人」,此案審理了一年之久,最終不了了之。同年,吳州出身的貢士人數減少了一半以上,南北兩派讀書人的爭端緩和了許多,唯獨吳州讀書人心有怨言,認為朝廷選用人才有失偏頗。
從昭寧十七年,到昭寧二十七年,吳州出身的貢士總人數不到兩百,進士不到四十,吳州人敢怒不敢言。又因為吳州商戶繁多,商人地位不算太低,士人地位也不算太高,普通人家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入讀新式學堂。
華瑤輕敲了一下桌面:「教育是興國大業,不能不慎重。朕回京之後,與內閣商議細節,將會頒布新式學堂章程,在吳州和秦州試行。」
溫良平雙手抱拳:「近二十年以來,吳州和秦州貢士人數最少,朝廷在吳州和秦州開辦新式學堂,也算是體恤這兩個地方的人才。」
朱賢勤忍不住問了一句:「那州府衙門是不是也要改制了?」
「不錯,」華瑤坦然道,「州府衙門,增設七品以下官員,分別掌管財賦、教育、典獄、巡警。」
朱賢勤又問:「您方才還說,要改革農司。這農業相關事宜,在不在衙門管轄範圍之內?」
華瑤道:「農司改革在秦州已經成功了。農司各項
事宜,歸屬農業局管轄。」
溫良平在官場上歷練的時日比朱賢勤更長,閱歷更豐富,交際也更廣泛。她感嘆一句:「陛下英明,這農司官員,不同於尋常文官,最不能沾上官場風氣……」
溫良平還沒說完,白其姝從門外走進來。她向華瑤行過禮,又接過溫良平的話:「是啊,農人看到了農官,只把他們當成官老爺,萬萬不敢得罪。官老爺和農人不一樣,不用靠天吃飯,旱澇保收。官老爺大耍威風,農人只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咽。」
白其姝諷刺之意極強,朱賢勤不知道她在諷刺誰,只怕她針對自己,連忙換了一副嚴峻神色。
華瑤把白其姝招到了身邊。白其姝低頭彎腰,對華瑤耳語幾句,華瑤大感震驚。她看向朱賢勤,直接問道:「朱賢勤,你知不知道,鎮撫司從那一艘貨船上搜出了什麼?」
冷風乍起,朱賢勤打了一個寒顫。他聽見華瑤叫出他的全名,心裡暗道一聲「不妙」,他立即跪到了地上:「微臣不知,跪求陛下明示。」<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