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年級,用學長、學姐、同學、學弟、學妹們的名字,創作了一部,一頁文字跟著一頁插圖,主角身份為一遊俠,名字就叫遊俠兒的武俠小說《遊俠錄》,在學生之間傳閱,被他寫進小說里的人,紛紛來討好他,求著他筆下留情,給自己寫一個好一點的結局;

  五年級,發揮社牛屬性,呼朋喚友、創辦詩社,並頻繁在馬來地區的文藝刊物上,發表他的詩作;

  在小學生階段,便展示出了頂級的語言天賦。

  可謂文武雙全。

  不過,他的歷史不大好。

  57年馬來獨立後,在各種政。/策上,對華人地位進行打壓,69年更是發生了排。/華暴亂,學校里,是不可能開設中國歷史課的。

  他對故國,懷有深沉的熱愛。

  但對故國歷史的認知,時常發生錯亂。

  在寫《神捕門的傳說》其中一個系列,天下高手排行榜里,引入岳武穆這一歷史人物時,還犯過稱其為『最有希望收復失地的北宋名將』,這一啼笑皆非的常識性錯誤。

  經讀者提醒,他才恍悟——

  哦,北宋在南宋前邊。

  ***

  升入中學,翁在鼎就讀的是一所綜合學校。

  學校里,匯集了不同種族的學生,有華人、馬來人、達雅克人、卡達山人,也有印度人、錫克人、孟加拉人。

  其中,中文是選修課。

  學校規定了,少於二十人選修,不能開課。

  他除了文才,口才也很了得,遊說各族學生,跟他一起選修中文,硬逼著校方,開設了中文課,很有『帶頭大哥』的魅力。

  這期間,他在校內、校外,主辦了不少文藝活動。

  並於校際辯論大賽中,以初二之齡,陸續戰勝了高一、高二、高三的對手。

  被他打敗的學長、學姐們,都很佩服他。

  搶著拉攏他,加盟自己創辦的月刊。

  他的年歲越長,參加的社會活動越多,對馬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認知越深,想要回到祖國大陸的念頭,就越發強烈。

  當時,馬來和大陸沒有建交。

  想要回祖國,只能先到台灣。

  於是,他跟女友廖騫騫一起,考入了台大中文系。

  在台灣,用秦庚的話來說,他們結社的活動,遠多於求學。

  這個社團的名字,叫華夏詩社。

  創社宗旨,也搞的特別宏大,聽起來豪情萬丈——

  復興中華文化,振揚民族精神。

  實際上,日常的運營模式,就跟個幫會差不多。

  詩社裡的每一個成員,都半工半讀,習文習武。

  打工賺來的錢,自己留一半,另一半上交給『大嫂』廖騫騫,統一管理;廖騫騫自己也在寫小品、雜文、現代詩,努力賺取稿費,維持詩社的開銷,而她的詩,寫的比翁在鼎還要好。

  翁在鼎對她的感情,始於顏值。

  多年後,憶起兩人在綠林社活動中的初遇,依然會鄭重寫下,『於千萬人中,看了她那麼一眼,我就被電到了……』

  再後來,見識了她的詩作,淪陷於她的才華。

  她成了他的靈感繆斯,兩個人交往期

  間,他的創作激情四溢,發表了一部又一部的言情小說,賺得的稿費,比詩社其他所有人,加起來還要多。

  一幫小弟們,都說他是俠骨柔情。

  不管賺了多少,他都發揚『大哥』風範,毫不藏私,全數上交。

  詩社的經費,一部分用作創辦《華夏詩刊》,定期舉辦主題詩會,並將詩作結集出版;一部分用來組織成員們娛樂休閒,遊山玩水;一部分用於拳館的租用,械鬥武器的購買,以及路見不平,拔拳相助後,內傷、外傷的治療;一部分用於接濟窮苦人家。

  比一般的幫會,要『善』一些,也要『雅』一些。

  在翁在鼎的帶領下,內部愛國氛圍濃厚,時常聚在一處,圍看未曾謀面的,祖國大陸的風光錄影帶,看遍了塞北、江南、長江、黃河、崑崙、峨眉、武當、少林,並有感而發,創作了不少豪邁詩篇,集結成了幾冊《山河氣勢錄》,出版發行。

  引起了港台兩地,不少文化名人的關注。

  隨之,詩社的規模與影響力,都在不斷擴大,成員多達四百餘人。

  這也為詩社的解散,埋下了禍根。

  ***

  翁在鼎從小練武術,看武俠,養成了一身的俠氣。

  他向來都以古時大俠的行事準則,要求自己,與兄弟相處,信奉的是——

  有難同當,有福共享。

  他是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會被兄弟出賣。

  當局的情報部門,收到了匿名舉報信,盯上了華夏詩社,在從詩社搜出了盧巡、申宗問、左拉、左丘明、**、毛姆等人的文學作品,和秦庚主編的《野馬》報,從拳館搜出了大陸生產的雲南白藥後,以通。/共的嫌疑,逮捕了他和廖騫騫。

  起初,將兩人關在拘留所看押。

  為了給他定罪,警方從精神上,對他進行了殘忍的摧殘——

  (威逼+利誘)其他詩社成員,寫下一張張供詞,(簽字+手印)將所有的罪行,都推到了他這個『大哥』的頭上。

  最後,定了一個『為匪宣傳』的罪名,把他和廖騫騫下了大獄。

  比較幸運的是,獄長和獄友都是他的讀者,沒有為難和霸凌他,還提供紙、筆和即時反饋,容許他寫詩、寫小說。

  神捕門前傳里,閭三白含冤莫白的遭遇,便是他在獄中,由自身經歷浮想聯翩,構思出來的。

  但廖騫騫,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

  港台兩地的文化名人,都在奔走打點,設法營救他們。

  關了三個月以後,兩人得到特赦,被判了個驅逐台灣。

  流亡到香港,恰趕上港府為了應對英國頒布的《國籍法案》,收緊了移民政策,幾次申請,不予入鏡。

  幸得秦庚雪中送炭,聘請他在自己主編的《野馬》報上,接替折月樓主,連載武俠小說,給了他一個『海外雇員』的身份,才得以在香港落腳。

  香港武俠四大家裡,翁在鼎年紀最小。

  但卻是第三個卡位成功的,比丁履成名要早。

  這裡的『名』,指的是可以位列仙班的大名。

  他以《神捕門的傳說》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出了多個頗具人氣的IP,在八、九十年代,都陸續地影視化了。

  後來,電視台乾脆招攬了他,擔任創作總監。

  他的事業,不僅步入了正軌,還蒸蒸日上了。

  但那一段牢獄經歷,致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受到了劇烈的衝擊,在他的心頭上,留下了揮之不去的一生陰影,在他的腦子裡,埋下了精神錯亂的一粒種子。

  他太傷心了。

  再有名,再有錢,也不再搞幫會了。

  他的筆下,除了神捕門之外的幾大幫派,總是有小弟不斷地背叛,有情節不斷地反轉,有大佬突兀地下線。

  有時候,一個幫派里,除了老大,全是臥底。

  他與廖騫騫之間,也回不到從前了。

  她陪伴他,走過了最少年意氣的好時光,挨過了最無助艱難的至暗時刻,仍然深愛彼此,卻無法再繼續走下去了。

  一看到對方,就會想起,那一段身陷囹圄的屈辱經歷。

  兩個人最終決定,從彼此的人生中抽離,相忘於江湖。

  第133章

  功勳外賣員……

  上小學生時候的翁在鼎,寫著玩兒的習作《遊俠錄》,模仿的是民國武俠萌芽期的刀戈。

  應秦庚之邀,在《野馬》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模仿的,則是台灣武俠成熟期的折月樓主。

  後來,他寫作風格和行文模式上,都求新求變,走出了自己的路,開創了無間道風,影響了武俠小說,及**電影兩個領域。

  經歷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他仍不改豪俠本色。

  他的為人,還是很坦蕩,很義氣。

  那些精神上的折磨,心頭上的陰影,都通通發泄到了他的筆下,經常會捏出幾個陰暗的瘋批,寫出一些很炸裂的情節來,余文疇、秦庚、丁履三個人最變態的情節加在一起,都不及他一個人炸裂。

  他的創作巔峰期,剛好趕上了秦庚封筆,折月樓主病逝。

  他的才氣與聲望,在港台兩地,一枝獨秀。

  他亦不負讀者期待,寫出來的武俠小說,又好又快,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版的作品,已高達兩百多部。

  但問題是,他的才思過于敏捷,靈感快過手速。

  總是寫著寫著,靈光一閃,就要為某個配角,或某個幫派單開一本,或一個系列,新的系列越來越多,但挖坑不填。

  一方水土一方人。

  香港的武俠作家,又比台灣的有節操。

  余文疇、秦庚是一等一的好文品,不用說了,丁履麼,每每寫到中後期,進度趕不上讀者催稿的速度,是寧願捨棄文筆,寫大白話,也不會找代筆,翁在鼎也一樣,寧願坑著,也不會找代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