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頁
葉胥見狀,也默許了陶青的做法。
兩個小傢伙見阿父和阿姆都同意了,當即歡呼起來。
走在前面的葉胥和陶青聽到後面兩個小傢伙欣喜的聲音,不由得失笑。
於是葉胥和陶青走在前面,兩個小傢伙跟在後面,葉胥和陶青走一步,小傢伙們就在後面跟一步,很是乖巧。
還未出葉府時,兩個小傢伙還在他們身後嘀嘀咕咕不知道說些什麼,等出了葉府,兩小隻一聲不吭的跟在他們身後。
葉胥見原本在後面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地小傢伙們噤聲,不由得好奇的轉頭看了一眼,然後就見小傢伙們很是規矩的跟在身後。
若不是葉胥知曉平日裡小傢伙們的作風,恐怕也會被他們這幅大家閨秀的模樣哄了去。
葉胥原本帶著陶青只是為了來散步散心,並不是說非要買些什麼東西,總歸兩個小傢伙今日出來也不是說要買東西的。
於是,一家四口就漫無目的的在街道上走走停停。
等幾人走的有些累了,正好到了葉家的酒樓,葉歲錦見狀說要進去歇歇腳。
葉胥見陶青似乎也有些累,便也同意了。
等到了酒樓,葉姆聽到陶青他們來酒樓的消息後,就趕忙放下手頭的活計,過來看看,生怕陶青身子不適。
葉姆坐下後,拉著陶青的手噓寒問暖道:「青兒,身子沒什麼不適吧?」
陶青笑的有些靦腆,他總覺得自從有了身孕後,阿姆對自己的態度就變得有些熱情,熱情的讓他有些招架不住。
原本此時理應在陶府的陶姆陶父和陶廷也來了。
原來是因為昨日葉胥查封彩鳳樓時,也沒有隱著藏著,此時的京城人,誰人不知這彩鳳樓不知怎的惹到了風頭正盛的首輔大人。原本風光一時的彩鳳樓就這般輕易的被查抄了。
第214章 等陶廷聽聞此事時,已……
等陶廷聽聞此事時, 已經是下午了,他趕忙讓人去探查具體的情況,隨後也知曉了陶青被封誥命的事情, 最終在葉府下人口中,知曉了陶青懷孕的事情。
這也不怪葉府的人,沒有將消息傳給陶府,實在是因為當時葉家一群人忙的忙, 不在家的不在家, 都沒有想起這回事。
當時的葉父和葉姆在酒樓忙活, 根本不知曉家裡的事情,還是等晚上回了府,經過葉歲桉的告知後,老兩口才知曉這個消息;
葉歲桉和葉歲錦是小輩,傳遞消息的事情自然不歸他們管,而當時的葉胥一心只有要給彩鳳樓好果子吃, 一時間就忘記了給陶家傳消息的事情。
陶青那時的腦子裡一門心思的只有睡覺, 自然也想不起來。
若不是陶廷時刻關注著葉家的情況,可能陶青懷有身孕的事情,要等到他們一家人想起來時才知曉, 也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
*
次日, 吃完早飯後, 陶姆他們收拾收拾, 便去了葉府, 到了葉父後,被下人告知用完早膳後,葉胥帶著他們陶青他們三人出了門。
陶姆想了片刻,果斷的帶著陶府和陶廷他們便來了酒樓。
因著陶姆之前在葉府住時, 葉姆和陶青他們每次出門都會叫上他,無論他們逛多久,最後總會在自家的酒樓里歇歇腳。
若是吃膩了葉家酒樓里的食物,葉父便會讓人去買他們想吃的東西。
出去逛的時間久了,陶姆自然也就明白了這個規律。
所以陶姆便覺得在酒樓守著,應當會碰上面。
果然,等陶姆到酒樓時,正巧看到在大堂忙活的葉父,便問葉父陶青他們在不在酒樓,這一問,果真在這裡。
陶姆當即要上來看看陶青的情況。
對於年過三十還懷有身孕的陶姆來說,在懷孕這方面,自然是有經驗的。
對在古人的觀念中已經不太年輕的陶青來說,是有經驗可以傳授的。
陶姆上來時,陶青他們也剛到,葉胥給在座的幾人都倒了茶水後,陶姆就上來了。
陶姆上來後的舉動與葉姆沒什麼兩差,他拉著陶青道:「青兒,身子可有不舒服?」
陶青看著陶姆嚴重的關懷,不想讓他擔心,於是便搖了搖頭,回道:「阿姆,我身子好著呢。」
像是為了證明自己,陶青說道:「我今日的胃口大開,與平日裡相比,多吃了不少。」
陶姆見陶青的行為舉止與平常相似,便也放下心來,道:「這樣也好。」
不像他,他當時剛懷上陶廷時,只覺得沒有安全感,時時刻刻想跟著陶父,知曉葉胥身上的擔子是當時的陶父不能比的。
他怕陶青會給葉胥帶來麻煩。
見陶青沒有什麼異常,他便放心了。
隨後,陶姆便交代了陶青這些日子要注意的事項。
在陶姆的嚴重,陶青可能與剛出嫁時一樣,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兒郎。
他下意識的忽略了兩個小傢伙也是陶青生的,陶姆拉著陶青的手,絮絮叨叨的交代了好多。
葉胥和兩個小傢伙在一旁也認真聽著。
葉胥認真聽主要是他身為枕邊人,與陶青相處的機會多,有什麼需要自己注意的,他多上心一些,能多照料一些,就多照料些。
兩個小傢伙之所以這般認真,是因為在小傢伙們的意識中,等父親上值後,弟弟(哥哥)定是要與情郎去遊玩,家裡就只剩下自己,這以後家裡最小的弟弟出生的重擔,全都在自己身上。
陶姆與陶青說的入神,全然沒有注意到身旁人都認真聽著自己的經驗之談。
*
雖然新政剛剛推行,但因著陶青的緣故,葉胥也會有點時間就回到家中陪他,怕陶青情緒敏感,想東想西的。
時間在這日升日落,交疊更替中慢慢過去。
一眨眼的功夫,陶青的肚子就大了起來。
這日,鄧嘉佑的母親和父親坐了那麼長時間的車,終於來到了京城。
到了之後,就向葉府遞了拜帖。
鄧父和鄧母這次來京城的目的很是明顯,為的就是商量兩個孩子的親事。
其實關於嫁娶的事情,兩家人都已經默認是鄧嘉佑入贅,此時也只不過在討論究竟是鄧嘉佑像哥兒那般出嫁,還是像新郎官一樣騎馬到葉府。
因著鄧嘉佑是入贅,所以一時之間,眾人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依著葉胥的心思:既然是鄧嘉佑入贅,那自然要像哥兒女郎一樣,坐轎子到葉府。
可是鄧父想的卻並非如此,想著他兒子並非像那些窩囊的男人一樣,要靠著葉府過活,即使鄧嘉佑不入贅,他也能體面的活著,何至於像現在這般,讓人取笑。
既然事情已經成了定局,為了給兒子留下臉面,不再製造讓人取笑的話題,鄧父自然是希望兒子像平常人家的新郎官一樣,就算是入贅,也要騎著馬,這是鄧父最後的堅持。
可鄧嘉佑入贅心切,絲毫察覺不到老父親的苦心,他見事情停滯,當即心急了起來,堅定的表示自己既然是入贅,自然應當是坐轎子,像平常人家嫁人那般。
若真的騎了馬,那豈不是亂了套了。
葉胥有些奇怪的看了鄧嘉佑一眼,他還從未見過這般恨嫁的男子。
見鄧嘉佑這麼說,葉胥頓時覺得這些都是虛禮,自己何必執著於這些小節,其實怎麼做都無所謂,只要婚後,小兩口的日子甜蜜就好。
葉歲錦見鄧嘉佑竟然這般說,心中說不出是什麼感覺。
其實他還挺希望自己騎著大馬去娶鄧嘉佑來著。
可是,他覺得阿父之前應當是想要鄧嘉佑坐轎子嫁入葉府的,可自從鄧嘉佑表態後,阿父的態度好像有所鬆散。
葉歲錦想了一下,覺得自己要是同鄧嘉佑兩人都騎著馬,也不錯。
畢竟他根本不能想像出鄧嘉佑身高腿長的模樣,蓋著蓋頭,一臉羞澀的坐在轎子裡的場景。
於是,在鄧嘉佑的堅定表示下,葉胥奇蹟般的鬆了口,事情就這般輕易的定了下來。
因著之前鄧父和鄧母未到京城,鄧嘉佑和葉歲錦的婚事就一直拖著,現在事情既然已經商討完畢,不日後,葉府便會向鄧家下聘禮。
次日,葉歲錦就急匆匆的拉著葉歲桉去了城外,葉胥覺得馬上就要成親了,可能以後兄弟倆就不怎麼會有這麼閒暇的相處時間,也就沒有攔著他們。
出乎葉胥意料的是:葉歲錦這次出城,並非是出去散心,而是捉了兩隻活的大雁。
葉胥看著眼前那兩隻撲騰個不停地大雁,眼角抽搐,也不知這小子是怎麼想的,竟然還真弄到了兩隻大雁。
看著眼前叉著腰,求表揚的小傢伙,葉胥覺得自己不知怎的,竟然什麼都不想說。
不過葉歲錦此舉,也解了葉胥眼下的焦急,原本葉胥還想著明日他們就要去鄧家下聘禮,可這大雁還不見影,葉胥左思右想,覺得不如那托人去弄兩隻。
在這一天的時間裡,葉胥和陶青在家中忙著把下聘的禮單定下來了,等明日的大雁到了,他們便去鄧府下聘。
兩個小傢伙見阿父和阿姆都同意了,當即歡呼起來。
走在前面的葉胥和陶青聽到後面兩個小傢伙欣喜的聲音,不由得失笑。
於是葉胥和陶青走在前面,兩個小傢伙跟在後面,葉胥和陶青走一步,小傢伙們就在後面跟一步,很是乖巧。
還未出葉府時,兩個小傢伙還在他們身後嘀嘀咕咕不知道說些什麼,等出了葉府,兩小隻一聲不吭的跟在他們身後。
葉胥見原本在後面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地小傢伙們噤聲,不由得好奇的轉頭看了一眼,然後就見小傢伙們很是規矩的跟在身後。
若不是葉胥知曉平日裡小傢伙們的作風,恐怕也會被他們這幅大家閨秀的模樣哄了去。
葉胥原本帶著陶青只是為了來散步散心,並不是說非要買些什麼東西,總歸兩個小傢伙今日出來也不是說要買東西的。
於是,一家四口就漫無目的的在街道上走走停停。
等幾人走的有些累了,正好到了葉家的酒樓,葉歲錦見狀說要進去歇歇腳。
葉胥見陶青似乎也有些累,便也同意了。
等到了酒樓,葉姆聽到陶青他們來酒樓的消息後,就趕忙放下手頭的活計,過來看看,生怕陶青身子不適。
葉姆坐下後,拉著陶青的手噓寒問暖道:「青兒,身子沒什麼不適吧?」
陶青笑的有些靦腆,他總覺得自從有了身孕後,阿姆對自己的態度就變得有些熱情,熱情的讓他有些招架不住。
原本此時理應在陶府的陶姆陶父和陶廷也來了。
原來是因為昨日葉胥查封彩鳳樓時,也沒有隱著藏著,此時的京城人,誰人不知這彩鳳樓不知怎的惹到了風頭正盛的首輔大人。原本風光一時的彩鳳樓就這般輕易的被查抄了。
第214章 等陶廷聽聞此事時,已……
等陶廷聽聞此事時, 已經是下午了,他趕忙讓人去探查具體的情況,隨後也知曉了陶青被封誥命的事情, 最終在葉府下人口中,知曉了陶青懷孕的事情。
這也不怪葉府的人,沒有將消息傳給陶府,實在是因為當時葉家一群人忙的忙, 不在家的不在家, 都沒有想起這回事。
當時的葉父和葉姆在酒樓忙活, 根本不知曉家裡的事情,還是等晚上回了府,經過葉歲桉的告知後,老兩口才知曉這個消息;
葉歲桉和葉歲錦是小輩,傳遞消息的事情自然不歸他們管,而當時的葉胥一心只有要給彩鳳樓好果子吃, 一時間就忘記了給陶家傳消息的事情。
陶青那時的腦子裡一門心思的只有睡覺, 自然也想不起來。
若不是陶廷時刻關注著葉家的情況,可能陶青懷有身孕的事情,要等到他們一家人想起來時才知曉, 也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
*
次日, 吃完早飯後, 陶姆他們收拾收拾, 便去了葉府, 到了葉父後,被下人告知用完早膳後,葉胥帶著他們陶青他們三人出了門。
陶姆想了片刻,果斷的帶著陶府和陶廷他們便來了酒樓。
因著陶姆之前在葉府住時, 葉姆和陶青他們每次出門都會叫上他,無論他們逛多久,最後總會在自家的酒樓里歇歇腳。
若是吃膩了葉家酒樓里的食物,葉父便會讓人去買他們想吃的東西。
出去逛的時間久了,陶姆自然也就明白了這個規律。
所以陶姆便覺得在酒樓守著,應當會碰上面。
果然,等陶姆到酒樓時,正巧看到在大堂忙活的葉父,便問葉父陶青他們在不在酒樓,這一問,果真在這裡。
陶姆當即要上來看看陶青的情況。
對於年過三十還懷有身孕的陶姆來說,在懷孕這方面,自然是有經驗的。
對在古人的觀念中已經不太年輕的陶青來說,是有經驗可以傳授的。
陶姆上來時,陶青他們也剛到,葉胥給在座的幾人都倒了茶水後,陶姆就上來了。
陶姆上來後的舉動與葉姆沒什麼兩差,他拉著陶青道:「青兒,身子可有不舒服?」
陶青看著陶姆嚴重的關懷,不想讓他擔心,於是便搖了搖頭,回道:「阿姆,我身子好著呢。」
像是為了證明自己,陶青說道:「我今日的胃口大開,與平日裡相比,多吃了不少。」
陶姆見陶青的行為舉止與平常相似,便也放下心來,道:「這樣也好。」
不像他,他當時剛懷上陶廷時,只覺得沒有安全感,時時刻刻想跟著陶父,知曉葉胥身上的擔子是當時的陶父不能比的。
他怕陶青會給葉胥帶來麻煩。
見陶青沒有什麼異常,他便放心了。
隨後,陶姆便交代了陶青這些日子要注意的事項。
在陶姆的嚴重,陶青可能與剛出嫁時一樣,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兒郎。
他下意識的忽略了兩個小傢伙也是陶青生的,陶姆拉著陶青的手,絮絮叨叨的交代了好多。
葉胥和兩個小傢伙在一旁也認真聽著。
葉胥認真聽主要是他身為枕邊人,與陶青相處的機會多,有什麼需要自己注意的,他多上心一些,能多照料一些,就多照料些。
兩個小傢伙之所以這般認真,是因為在小傢伙們的意識中,等父親上值後,弟弟(哥哥)定是要與情郎去遊玩,家裡就只剩下自己,這以後家裡最小的弟弟出生的重擔,全都在自己身上。
陶姆與陶青說的入神,全然沒有注意到身旁人都認真聽著自己的經驗之談。
*
雖然新政剛剛推行,但因著陶青的緣故,葉胥也會有點時間就回到家中陪他,怕陶青情緒敏感,想東想西的。
時間在這日升日落,交疊更替中慢慢過去。
一眨眼的功夫,陶青的肚子就大了起來。
這日,鄧嘉佑的母親和父親坐了那麼長時間的車,終於來到了京城。
到了之後,就向葉府遞了拜帖。
鄧父和鄧母這次來京城的目的很是明顯,為的就是商量兩個孩子的親事。
其實關於嫁娶的事情,兩家人都已經默認是鄧嘉佑入贅,此時也只不過在討論究竟是鄧嘉佑像哥兒那般出嫁,還是像新郎官一樣騎馬到葉府。
因著鄧嘉佑是入贅,所以一時之間,眾人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依著葉胥的心思:既然是鄧嘉佑入贅,那自然要像哥兒女郎一樣,坐轎子到葉府。
可是鄧父想的卻並非如此,想著他兒子並非像那些窩囊的男人一樣,要靠著葉府過活,即使鄧嘉佑不入贅,他也能體面的活著,何至於像現在這般,讓人取笑。
既然事情已經成了定局,為了給兒子留下臉面,不再製造讓人取笑的話題,鄧父自然是希望兒子像平常人家的新郎官一樣,就算是入贅,也要騎著馬,這是鄧父最後的堅持。
可鄧嘉佑入贅心切,絲毫察覺不到老父親的苦心,他見事情停滯,當即心急了起來,堅定的表示自己既然是入贅,自然應當是坐轎子,像平常人家嫁人那般。
若真的騎了馬,那豈不是亂了套了。
葉胥有些奇怪的看了鄧嘉佑一眼,他還從未見過這般恨嫁的男子。
見鄧嘉佑這麼說,葉胥頓時覺得這些都是虛禮,自己何必執著於這些小節,其實怎麼做都無所謂,只要婚後,小兩口的日子甜蜜就好。
葉歲錦見鄧嘉佑竟然這般說,心中說不出是什麼感覺。
其實他還挺希望自己騎著大馬去娶鄧嘉佑來著。
可是,他覺得阿父之前應當是想要鄧嘉佑坐轎子嫁入葉府的,可自從鄧嘉佑表態後,阿父的態度好像有所鬆散。
葉歲錦想了一下,覺得自己要是同鄧嘉佑兩人都騎著馬,也不錯。
畢竟他根本不能想像出鄧嘉佑身高腿長的模樣,蓋著蓋頭,一臉羞澀的坐在轎子裡的場景。
於是,在鄧嘉佑的堅定表示下,葉胥奇蹟般的鬆了口,事情就這般輕易的定了下來。
因著之前鄧父和鄧母未到京城,鄧嘉佑和葉歲錦的婚事就一直拖著,現在事情既然已經商討完畢,不日後,葉府便會向鄧家下聘禮。
次日,葉歲錦就急匆匆的拉著葉歲桉去了城外,葉胥覺得馬上就要成親了,可能以後兄弟倆就不怎麼會有這麼閒暇的相處時間,也就沒有攔著他們。
出乎葉胥意料的是:葉歲錦這次出城,並非是出去散心,而是捉了兩隻活的大雁。
葉胥看著眼前那兩隻撲騰個不停地大雁,眼角抽搐,也不知這小子是怎麼想的,竟然還真弄到了兩隻大雁。
看著眼前叉著腰,求表揚的小傢伙,葉胥覺得自己不知怎的,竟然什麼都不想說。
不過葉歲錦此舉,也解了葉胥眼下的焦急,原本葉胥還想著明日他們就要去鄧家下聘禮,可這大雁還不見影,葉胥左思右想,覺得不如那托人去弄兩隻。
在這一天的時間裡,葉胥和陶青在家中忙著把下聘的禮單定下來了,等明日的大雁到了,他們便去鄧府下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