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以前的起居注,內容千篇一律,今日皇帝發病了,今日陛下發火了,今日陛下又殺了哪個大臣,今日又怎樣悶悶不樂……很無聊,也很陰沉。他們記錄的時候還都惴惴不安。生怕哪天皇帝抽風要查看,他們記錄的東西會觸怒龍顏。
但最近不一樣啦。
自桓王殿下回宮,我的老天爺,他們無聊陰沉的起居注也有了新氣象,可記錄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們一腔才華,滿腹筆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尤其新來的這一位起居注官,把起居注當春闈考試來寫。
他敢說,他寫的皇帝,仁愛果敢,英武無雙。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賞桓王殿下珍寶若干,盡顯浩蕩皇恩,以示厚愛之情。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與桓王宮中共騎,並開天門,於天街縱馬!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賜御衣龍牌,桓王穿之,望之如玉樹芝蘭。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於福華寺共桓王放燈,共祈海清河晏,國泰民安。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春獵,於途中見一綠蘭,為桓王折之,又獵得金鹿,凱旋而歸,得桓王贈蹀躞帶以賀,陛下甚愛,日夜佩之。
起居注官們笑盈盈地看著秦內監翻閱。
誰看了不覺得陛下如今明君風範!一舉洗清了陛下無情無親又陰氣森森的污名!
結果秦內監看了,神色倒是越來越凝重。
天爺啊。我的天爺啊。
這些事情,單獨發生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合在一起看,這哪裡是皇帝的起居注啊。
從攜劍斬他頭髮到下馬為他折花,一條一條,一日一日,這分明是帝王情愛錄啊!
如此一想,心下既震且駭,不管皇帝與桓王將來如何,將來史書工筆,這些內容任誰看了不道一句,皇帝甚愛桓王。
他心潮酸熱,竟不能勸阻皇帝了。
他伴駕多年,熟知皇帝脾性。皇帝都想著要與桓王共寢了,情至如此,肯定是回不了頭了。
如此下去,陛下與桓王必然大火燒身,是孽火是情火未得而知,但熊熊烈烈,一如火龍沖雲霄,震徹天下留名青史是肯定的了。
作者有話說:
他日史書蓋章的「甚愛」「極愛」「篤愛」。
第36章
秦內監回去睡了一覺,等再醒來,見幾個小內官蜷在屏風後窸窸窣窣,似在藏東西。
他披上衣袍起來:「崽子們不在陛下身邊伺候,都促在這兒搞什麼鬼?」
幾個小內官嚇了一跳,露出一個烏木纏枝的匣子。匣子當中盛放著一株綠蘭。
內官們忙道:「是陛下著人尋來的綠蘭,叫我們藏好了,要給王爺驚喜呢。」
那蘭花長得倒好,含苞待放的,中間缺了一半枝條,應該就是皇帝之前看到的那一株。
這花不大,又通身都是綠的,要在密布的山林找到它應該很難。
「倒難為你們找到了。」他說。
內官們道:「是陛下留了記號,我們尋著陛下說的方向找過去,一找就找到了。那裡綠蘭好幾株,我們還發現幾株更大的,都帶回來了,但陛下吩咐,只要這一株呢。」
秦內監想,陛下採給桓王殿下的便是這一株,對陛下而言這一株就有了特殊意義,哪怕有更好的,也無法替代。
皇帝這些年性情愈發偏執,心性已改,恐怕以後也很難再改回來了。
對一株和桓王有關係的花都尚且如此執拗,何況桓王本人呢?
只怕美男萬千,也無人能夠替代。
不過陛下既然做了記號,當時怎麼沒連根帶花一起刨出來?
他想到當初陛下要賞桓王龍華劍,都拿出來了,又讓他們放回去了。
皇帝……其實心思深沉。
很懂御人之術。
他在小內官的服侍下穿好衣袍從大帳里出來,看到外頭人聲喧囂,喝彩聲不絕於耳,前方數千人圍成一個狩獵場,場中央紅袍飛揚。
春獵共計三日,已經到了第三日,皇帝並沒有再去狩獵,這一次他親自做圍子手為桓王驅趕獵物。
同他一起的,還有御京司統領,殿前司指揮使,幾位將軍並若干青年大臣。
秦內監覺得像是皇帝在帶著一堆大臣在陪桓王玩遊戲。
他在旁邊揣著手心事重重,遠遠看見了謝相等人的車馬。
謝相這兩天在京中主持春闈考試,不能離京,想著麼兒在圍場裡陪伴聖駕,心驚膽戰,食不下咽,人都瘦了好幾圈。
他家老夫人在家裡已經哭了兩天了。
當年謝良璧一心要報效皇帝,非要入宮做金甲衛,他當時就不該心軟答應,不然也不至於有如今禍事!
他戰戰兢兢來到圍場,卻見謝良璧並幾位他熟悉的金甲衛,正在陪桓王射獵。
他還是頭一回看到桓王騎馬射箭。
原來他們幾個老臣私下裡都嘀咕,說大周皇族都善於騎射,子孫們都生得人高馬大,當今桓王看起來實在不像苻氏男兒,有點像假冒的。
畢竟只是靠一張嘴,幾個標記,幾段零零散散回憶就認祖歸宗的王爺,血統上到底有些叫人疑惑。
當初桓王認祖歸宗如此順利,大概也是眾人都想抬一個繼承者出來試試皇帝的態度。
這中間到底有多少勢力多少心思摻雜其中,當局者估計也搞不清楚。
但桓王殿下是很多人的一枚棋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了。
這也是他一直覺得桓王殿下眼下的恩寵並不穩固的原因。
他不信陛下對他的寵愛,毫無算計。
當今陛下早已經無情無欲,六親不認。
只是如今看著皇帝並諸位官員陪桓王圍獵,他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桓王的確身份顯赫。
已經是一位真正的王爺了。
他們先和秦內監互相打了招呼,隨即便在人群里觀看桓王射獵。等圍獵暫時告一段落,謝相才與禮部尚書等老臣對著皇帝和桓王行禮問安。
皇帝和桓王回去更衣,他也顧不得避嫌了,逮著機會忙將謝良璧叫到跟前。
不過幾日未見,他的小兒子已經形容憔悴。
他雖然生氣,卻也心疼,低聲問說:「皇帝有沒有……」
謝良璧忙道:「父親多慮了,陛下並未為難兒子。」
是他這幾日每日守著桓王殿下,卻不能近前去,情思炙熱,以至於衣帶漸寬。
與他同住的韋斯墨又整天跟他講桓王殿下為人如何親善。
他不光人美,心更美,真如小神仙。
今日春獵結束,他恐怕就再也難見他一面,王爺許他將來,可這將來是何日,恐怕沒人知道。
他不想要將來,只想要今日。
但他也知道,他要求父親為他籌謀,只怕不能如願,他父親出了名的謹慎小心。只怕桓王越受寵,父親越避之不及。
苻煌更了衣就在帳中接見了謝相等人,並叫苻曄旁聽。
苻曄來不及換衣服,只整理了衣冠,怕身上有汗味,腰帶上掛了幾個香囊,這才進了隔壁的大帳。
苻煌道:「他們在講春闈結果,你也聽聽。」
苻曄已經習慣,垂手立在一旁。
苻煌有時候會逾制寵愛他,但面對謝相等人的時候,倒是少見的會叫他守規矩。
因此他在諸位老臣跟前,端的是個溫良知禮的好王爺,哪怕此刻髮髻微亂,臉色潮紅,但立在威嚴的皇帝身邊,也如一株香氣襲人的長莖紅蘭,美不勝收。
春闈放榜,名次甫一揭曉,依循舊例,在殿試之前,需將春闈的考試結果以及考生中才學出眾者的情況,詳細稟明皇帝,叫皇帝有個大概的了解。
謝相等人說起今年的春闈神色振奮。
這次春闈出了許多人才,和明宗十四年的「百花爭春榜」也差不了多少。
「百花爭春榜」是今人講起明宗盛世都要反覆提及的一次春闈。大周尚風雅,貴族衣領多繪彩紋,像苻氏就以日月星紋為皇室標誌,而官員則以各式各樣的花紋為美。而那一年的進士兩百餘人中,後來官至三品以上的就有三十多人,那次春闈結果也被後人稱為「百花爭春榜」,謂之百花爭春之繁茂,開啟一代盛世。當年的進士中有幾個如今都是大儒名才,譬如宰相謝祈安,就是當年探花郎。
年前大雍被紅蓮會滅國,其新國君黃天意英勇好戰,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戰火燒至邊境,大周眾人都惴惴不安,看當今聖上無謂生死的模樣,都覺得大周要亡。
如今朝堂氣象一新,就連春闈都人才濟濟,真是天顧我大周,竟似要迎來復興之相!
比春闈結果更值得高興的是,皇帝陛下如今也越來越體恤老臣,等謝相等人匯報完春闈結果準備回京的時候,陛下竟然心情頗為愉悅地說:「諸位愛卿往來辛苦,留下用了午膳再走不遲。」
……桓王今日收穫頗豐,他要諸臣一同分享,特賜他們同食。
感動的謝相等老臣跪地謝恩。
但最近不一樣啦。
自桓王殿下回宮,我的老天爺,他們無聊陰沉的起居注也有了新氣象,可記錄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們一腔才華,滿腹筆墨,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尤其新來的這一位起居注官,把起居注當春闈考試來寫。
他敢說,他寫的皇帝,仁愛果敢,英武無雙。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賞桓王殿下珍寶若干,盡顯浩蕩皇恩,以示厚愛之情。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與桓王宮中共騎,並開天門,於天街縱馬!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賜御衣龍牌,桓王穿之,望之如玉樹芝蘭。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於福華寺共桓王放燈,共祈海清河晏,國泰民安。
某年某月某日,陛下春獵,於途中見一綠蘭,為桓王折之,又獵得金鹿,凱旋而歸,得桓王贈蹀躞帶以賀,陛下甚愛,日夜佩之。
起居注官們笑盈盈地看著秦內監翻閱。
誰看了不覺得陛下如今明君風範!一舉洗清了陛下無情無親又陰氣森森的污名!
結果秦內監看了,神色倒是越來越凝重。
天爺啊。我的天爺啊。
這些事情,單獨發生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合在一起看,這哪裡是皇帝的起居注啊。
從攜劍斬他頭髮到下馬為他折花,一條一條,一日一日,這分明是帝王情愛錄啊!
如此一想,心下既震且駭,不管皇帝與桓王將來如何,將來史書工筆,這些內容任誰看了不道一句,皇帝甚愛桓王。
他心潮酸熱,竟不能勸阻皇帝了。
他伴駕多年,熟知皇帝脾性。皇帝都想著要與桓王共寢了,情至如此,肯定是回不了頭了。
如此下去,陛下與桓王必然大火燒身,是孽火是情火未得而知,但熊熊烈烈,一如火龍沖雲霄,震徹天下留名青史是肯定的了。
作者有話說:
他日史書蓋章的「甚愛」「極愛」「篤愛」。
第36章
秦內監回去睡了一覺,等再醒來,見幾個小內官蜷在屏風後窸窸窣窣,似在藏東西。
他披上衣袍起來:「崽子們不在陛下身邊伺候,都促在這兒搞什麼鬼?」
幾個小內官嚇了一跳,露出一個烏木纏枝的匣子。匣子當中盛放著一株綠蘭。
內官們忙道:「是陛下著人尋來的綠蘭,叫我們藏好了,要給王爺驚喜呢。」
那蘭花長得倒好,含苞待放的,中間缺了一半枝條,應該就是皇帝之前看到的那一株。
這花不大,又通身都是綠的,要在密布的山林找到它應該很難。
「倒難為你們找到了。」他說。
內官們道:「是陛下留了記號,我們尋著陛下說的方向找過去,一找就找到了。那裡綠蘭好幾株,我們還發現幾株更大的,都帶回來了,但陛下吩咐,只要這一株呢。」
秦內監想,陛下採給桓王殿下的便是這一株,對陛下而言這一株就有了特殊意義,哪怕有更好的,也無法替代。
皇帝這些年性情愈發偏執,心性已改,恐怕以後也很難再改回來了。
對一株和桓王有關係的花都尚且如此執拗,何況桓王本人呢?
只怕美男萬千,也無人能夠替代。
不過陛下既然做了記號,當時怎麼沒連根帶花一起刨出來?
他想到當初陛下要賞桓王龍華劍,都拿出來了,又讓他們放回去了。
皇帝……其實心思深沉。
很懂御人之術。
他在小內官的服侍下穿好衣袍從大帳里出來,看到外頭人聲喧囂,喝彩聲不絕於耳,前方數千人圍成一個狩獵場,場中央紅袍飛揚。
春獵共計三日,已經到了第三日,皇帝並沒有再去狩獵,這一次他親自做圍子手為桓王驅趕獵物。
同他一起的,還有御京司統領,殿前司指揮使,幾位將軍並若干青年大臣。
秦內監覺得像是皇帝在帶著一堆大臣在陪桓王玩遊戲。
他在旁邊揣著手心事重重,遠遠看見了謝相等人的車馬。
謝相這兩天在京中主持春闈考試,不能離京,想著麼兒在圍場裡陪伴聖駕,心驚膽戰,食不下咽,人都瘦了好幾圈。
他家老夫人在家裡已經哭了兩天了。
當年謝良璧一心要報效皇帝,非要入宮做金甲衛,他當時就不該心軟答應,不然也不至於有如今禍事!
他戰戰兢兢來到圍場,卻見謝良璧並幾位他熟悉的金甲衛,正在陪桓王射獵。
他還是頭一回看到桓王騎馬射箭。
原來他們幾個老臣私下裡都嘀咕,說大周皇族都善於騎射,子孫們都生得人高馬大,當今桓王看起來實在不像苻氏男兒,有點像假冒的。
畢竟只是靠一張嘴,幾個標記,幾段零零散散回憶就認祖歸宗的王爺,血統上到底有些叫人疑惑。
當初桓王認祖歸宗如此順利,大概也是眾人都想抬一個繼承者出來試試皇帝的態度。
這中間到底有多少勢力多少心思摻雜其中,當局者估計也搞不清楚。
但桓王殿下是很多人的一枚棋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了。
這也是他一直覺得桓王殿下眼下的恩寵並不穩固的原因。
他不信陛下對他的寵愛,毫無算計。
當今陛下早已經無情無欲,六親不認。
只是如今看著皇帝並諸位官員陪桓王圍獵,他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桓王的確身份顯赫。
已經是一位真正的王爺了。
他們先和秦內監互相打了招呼,隨即便在人群里觀看桓王射獵。等圍獵暫時告一段落,謝相才與禮部尚書等老臣對著皇帝和桓王行禮問安。
皇帝和桓王回去更衣,他也顧不得避嫌了,逮著機會忙將謝良璧叫到跟前。
不過幾日未見,他的小兒子已經形容憔悴。
他雖然生氣,卻也心疼,低聲問說:「皇帝有沒有……」
謝良璧忙道:「父親多慮了,陛下並未為難兒子。」
是他這幾日每日守著桓王殿下,卻不能近前去,情思炙熱,以至於衣帶漸寬。
與他同住的韋斯墨又整天跟他講桓王殿下為人如何親善。
他不光人美,心更美,真如小神仙。
今日春獵結束,他恐怕就再也難見他一面,王爺許他將來,可這將來是何日,恐怕沒人知道。
他不想要將來,只想要今日。
但他也知道,他要求父親為他籌謀,只怕不能如願,他父親出了名的謹慎小心。只怕桓王越受寵,父親越避之不及。
苻煌更了衣就在帳中接見了謝相等人,並叫苻曄旁聽。
苻曄來不及換衣服,只整理了衣冠,怕身上有汗味,腰帶上掛了幾個香囊,這才進了隔壁的大帳。
苻煌道:「他們在講春闈結果,你也聽聽。」
苻曄已經習慣,垂手立在一旁。
苻煌有時候會逾制寵愛他,但面對謝相等人的時候,倒是少見的會叫他守規矩。
因此他在諸位老臣跟前,端的是個溫良知禮的好王爺,哪怕此刻髮髻微亂,臉色潮紅,但立在威嚴的皇帝身邊,也如一株香氣襲人的長莖紅蘭,美不勝收。
春闈放榜,名次甫一揭曉,依循舊例,在殿試之前,需將春闈的考試結果以及考生中才學出眾者的情況,詳細稟明皇帝,叫皇帝有個大概的了解。
謝相等人說起今年的春闈神色振奮。
這次春闈出了許多人才,和明宗十四年的「百花爭春榜」也差不了多少。
「百花爭春榜」是今人講起明宗盛世都要反覆提及的一次春闈。大周尚風雅,貴族衣領多繪彩紋,像苻氏就以日月星紋為皇室標誌,而官員則以各式各樣的花紋為美。而那一年的進士兩百餘人中,後來官至三品以上的就有三十多人,那次春闈結果也被後人稱為「百花爭春榜」,謂之百花爭春之繁茂,開啟一代盛世。當年的進士中有幾個如今都是大儒名才,譬如宰相謝祈安,就是當年探花郎。
年前大雍被紅蓮會滅國,其新國君黃天意英勇好戰,有一統天下的野心,戰火燒至邊境,大周眾人都惴惴不安,看當今聖上無謂生死的模樣,都覺得大周要亡。
如今朝堂氣象一新,就連春闈都人才濟濟,真是天顧我大周,竟似要迎來復興之相!
比春闈結果更值得高興的是,皇帝陛下如今也越來越體恤老臣,等謝相等人匯報完春闈結果準備回京的時候,陛下竟然心情頗為愉悅地說:「諸位愛卿往來辛苦,留下用了午膳再走不遲。」
……桓王今日收穫頗豐,他要諸臣一同分享,特賜他們同食。
感動的謝相等老臣跪地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