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國棉三廠位於城北,從大轉盤左轉,然後直走500米就到了廠門口。這座國營的棉紡廠,差不多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其宏偉的門頭,證明它曾經輝煌一時,但門頭上剝落的油漆,又暗示著它這幾年入不敷出的窘境。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本市並不罕見。計劃經濟下的國棉一到七廠,確實為那個年代的經濟提供過保駕護航的作用。可隨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轉型、產業調整,加之原本的官僚主義、效率低下等各種問題的困擾,昔日的輝煌早就沉入了歷史的河流,取而代之的是下崗、停產等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尷尬。

  國棉三廠大概是諸多兄弟單位中,處境最不妙的一家。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廠區被廢棄,僅有三個車間還在勉強運轉,留下的職工不超過200名,他們聚集在廠區的東側。停產區和生產區中間有一排柵欄隔著。

  之所以隔開,是因為前幾年的時候,有個香港的商家曾經看中這片地皮,準備開發建一個大型的商場,可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停滯了,只留下幾座被爆破到一半的廠房。破廠房周圍雜草叢生,荒蕪不堪。

  李光智從來沒想過,為他們提供線索的竟然是月川。那天下午,當有人告訴他,月川要見自己的時候,他完全想到月川是來分析案情的。

  “機油和鐵屑證明嫌疑人來自工廠或者倉庫,而紡布碎屑又把範圍縮小了。”月川煞有介事地推理道,“我們市一共有七個棉紡廠,然後——”

  然後李光智就派人去排查了。

  結果一語中的,國棉三廠廠區的地下,橫七豎八地分布著解放初期的防空洞。20世紀80年代初期,這些防空洞都被改建成了倉庫,而這次發現問題的,就在其中的一座。

  沿著一條小路,開車到達了隔離欄的邊緣,遠遠地就看見有一群人在周圍搜查著線索,三廠的保衛科長轉過頭來發現了李光智的車,然後走了過來。

  “什麼情況?”李光智問道。

  “我想,我們可能發現了。”

  倉庫在地底下四五米的樣子,沿著一條昏暗的下行樓梯走道,走了大概20米,才到了平地。一股子渾濁的氣味兒沖鼻而來,李光智皺皺眉頭:“這裡有多久沒用了?”

  “起碼5年。”保衛科長在前面帶路,他轉過身來介紹道,“廠里第一批裁掉的拉紡車間就是用的這個倉庫,把那個車間職工安頓好的同時,倉庫就廢棄了。”

  李光智點點頭,跟著科長繼續往前走。倉庫的格局有點特別,筆直的是一條走廊。走廊的天花板上,延伸著一排間距三米的白熾燈,三分之二的燈泡現在還亮著,只不過電壓不太穩,時不時地會一明一暗地刺啦刺啦叫兩聲。

  “那麼久了,居然還能通上電。”李光智仰著脖子看著那些燈。

  “那個年代嘛,東西的質量遠超乎人的想像。”保衛科長笑笑。

  走廊的左側是牆,右側每隔十米左右就有一扇木門,門上面還印著類似“機修間”“成品”“紡織半成品”“防火”之類的字樣。開門進去就是一間間七八十平方米的小房間。

  走廊很深,差不多有100米,也就是說,一共被隔著十來間小倉庫,想必當年是按照堆放的物料種類來分別管理的。

  走廊里來來回回穿梭著一些穿制服的人,都是局裡派過來進行地毯式搜索的,李光智和他們打了招呼。

  那些倉庫的門都打開著,前四間置放著一些破舊壞損的工具機,上面蓋著塑料布,沒有蓋到的地方,露出了鏽跡斑斑的鐵架。

  李光智下意識地捂了捂鼻子,有股說不上來夾雜了什麼成分的鐵鏽味兒瀰漫在走廊里。接著往前走,就到了事發的第五間。

  更精確的數據放在面前:

  這間倉庫長12.4米,寬5.2米,門後有一個被遺漏下來的口罩。房間正中位置,擺放著兩個非常奇特的小鐵棺。鐵棺成正方形,長寬高各0.6米,四周有八個鉚釘牢牢地鉚在地上。匣子的一端有個直徑30厘米的圓口,另一端是個不到半個巴掌大的“小窗”。

  匣子離地0.4米開始往上,是個暗格,裡面的“內容”證明這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匣子,而是一個齒輪結構的機械裝置。齒輪是由電機驅動的,一根連接著小型電機的暗線埋在匣子的側壁內,然後延伸出來通往內牆的電源插座。

  兩個匣子之間相距4米,中間繫著一根3毫米的鋼絲,鋼絲兩端分別配有滑輪,看上去似乎很精巧的樣子。

  “這是幹什麼用的?”李光智心裡一沉,他完全沒有料到會看到這樣的東西。

  蹲在一旁的痕跡鑑定科的李科長站起身來,只是搖搖頭,什麼也沒說。李光智看著李科長嚴肅的表情,心裡一緊。

  “這麼說吧,有兩個受害者,一男一女。”李科長指著地上的抓痕,還有從鐵匣子裡提取出來的頭髮分析道,“他們被關——不對——應該說是腦袋被塞進了鐵匣子裡,兩個人是俯臥著的,”李科長蹲下身子,指了指匣子上的圓口,“就是從這——這個口是可以調節直徑的,為的就是卡住受害者的脖子,不讓他們逃脫。”

  “受害者的身份有眉目嗎?”

  “目測殘留下來的頭髮,女性受害者是馬妞,男的你猜是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