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從貞觀到開元,算得上是歷史上我國老百姓過得最舒服的一段時間,彼時的唐人也是真正為自己身為大唐子民而自豪。」

  「相較而言,秦漢的百姓當時還是過得太苦了。雖然從我們後人的角度來講,戰爭徭役不可避免,但當時老百姓受到的傷害卻是真實的。」

  「所以如果是做沉浸式體驗,大家會傾向於做比較輕鬆的唐朝街區體驗,還是更加肅穆的秦、漢呢?說到底大家都是老百姓,宏大敘事以外我們還是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的。」

  如果說嬴政,劉徹之前還有些不服氣,此時面對姜宛的提問卻是沉默了。

  他們不得不承認,從前他們的確甚少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第104章

  文化的影響力

  一旁的李世民和武則天原本聽著姜宛的誇讚很是自得, 然後便被姜宛中間的那段話被傷到了。

  真是謝謝你的誇獎哈,你以為我們很想宮廷政變嗎?

  相較於幾人的沉默,解釋完看著表演即將開始的姜宛便迫不及待道, 「大家其實不用糾結啦, 大部分普通人也分不太清啦,只知道這些都是華夏輝煌的古代。表演馬上要開始了, 我們進去吧。」

  姜宛的話成功喚醒了沉思中的幾人, 他們雖然心中感嘆, 但卻也不是傷春悲秋之人。

  更何況如今歷史已經改變,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嘛!

  不就是開放包容, 要讓老百姓過得好嗎?

  都有天幕提供的那些東西了,他們就不信自己做不到!

  如今還是要先趁著這好不容易來到後世的機會,多見識見識。

  於是幾人都沒多猶豫地跟在姜宛身後參觀了起來。

  縱使身為帝王, 他們也不得不承認眼前的景象實在是超出了他們平生所見。

  那些燈怎麼會那般亮, 又怎麼能有那般多的花樣?

  而且這麼大一片燈海, 該用多少的「電」?這後世竟然富裕至此?

  還有街邊便是各種各樣的吃食,不少食物是他們聞所未聞的, 做法也是千奇百怪, 據姜宛介紹這些小吃有些是什麼東南亞風味,日韓風味, 總之聞所未聞。

  帝王們都不由得在心中嘀咕, 這難道不是奢靡* 浪費?

  然而看著周圍行人們那見怪不怪的表情時, 他們終究還是沒有出聲,只「老老實實」地跟在姜宛身後,體會這眼前的一切。

  特別是李世民和武則天更是心有感觸,畢竟這說是模仿大唐所建的商業街區, 但顯然比真正的大唐要繁華太多。

  且不論大唐有嚴格宵禁政策,哪怕是上元燈會時也遠沒有如今的繁華,百姓臉上的表情也沒有現在的愜意。

  幾人沒走多久,便見人群朝著一處湧出,原來竟是表演要開始了。

  來都來了,帝王們自然也要去看看。

  等到一走進,他們便看見台上穿著龍袍的男人走上了舞台,而他的身後還有穿著官服和盔甲的大臣和士兵們。

  舞台的正中央處的石碑上還有一個巍峨男子正騎著駿馬。

  李世民見到這一幕心頭一動,有個猜測漸漸升了起來,這該不會是……

  就在他猜測之時便聽見人群中冒出一聲「這是貞觀之治的廣場,這個皇帝應該就是李世民了!」

  這話一出,其餘四個帝王都忍不住望向李世民。

  李世民看著台上扮演自己的演員也是一怔,雖然他思想開明,但現場看見別人扮演自己還是心中彆扭。

  不過想到姜宛之前提到的話,這後世會修建這麼一個街區是為了紀念他大唐。後人會表演這麼一個節目,想來也是為了紀念他。

  想到這,李世民按捺下了心中的彆扭,當做眾人的目光完全不存在一般地沉浸式看了起來。

  首先是穿著盔甲的士兵們跳了一段氣勢磅礴的戰舞,顯然是紀念他平定天下,開疆擴土之功。

  而後又是穿著臣子服飾的人們跳了一段相對柔和的舞蹈,李世民知道這是在歌頌他的文治。

  一場演出下來,李世民可謂是神清氣爽,連帶著看那扮演自己的演員都順眼了許多。

  等到演出結束,路人們差不多都散去,他才裝作不在意的說道,「雖然那演員比起真正的帝王來還差了不少,但節目還算講清楚了太宗的功績,既然是演出為博觀眾一笑,也不能要求太高了。」

  大家都是帝王,哪裡體會不到李世民現在嘚瑟的心情?

  若不是不能泄露他們的身份,此時幾人真想直接對著李世民大開嘲諷。

  不過考慮到姜宛還在,幾人終究是沒有說什麼,而是跟著人流去到另一處演出。

  因著這第一場演出便是帝王相關,幾人以為這些演出應當大多數也應當是帝王將相,但其餘的演出竟然大多數都是展現大唐當時的市井生活。

  諸如胡旋舞,介紹長安文化、習俗,甚至還有一個一個扮演「李白」的男子與遊客們一起對詩!而圍著「李白」的遊客還極其的多,甚至隱隱壓過了之前觀看貞觀之治的人群。

  而此時本就算得上興奮的姜宛卻是更加激動了起來,一時間竟然帶著他們直接往人群最前方走去。

  「哈哈哈,終於見到詩仙了,不得不說咱詩仙人氣真高,粉絲可真是多啊!不過也正常,我記得之前一次唐朝名人投票,李白可是力壓李世民,武皇等等登頂大唐頂流!我一直覺得哪怕不限制大唐,拉通整個華夏歷史,說不準李白也能登頂呢,唔,當然也可能惜敗始皇。」

  「來之前我還特意複習了李白的詩,想著一定要跟詩仙對上一回。」

  說著,姜宛便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人群開始背起了古詩。

  帝王們見到這一幕都有些懵,拜之前的教材所賜,幾人對李白都有所了解,知道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他所作的詩是後世學生必學的。

  他們自然也知道文人的重要性,但卻並不認為一個在政治上不受重用的詩人會比帝王更重要,對後世更有影響力。

  然而看著眼前數不清的人們齊聲誦讀那一篇篇詩章時,他們心中的想法卻在此刻產生了動搖。

  華夏五千年歷史,有過五百多位帝王,但聽姜宛聊歷史時,在後世人那特別出名的帝王又有幾個。

  恐怕就連他們自己也不一定有這李白有名。

  一瞬間帝王們都在心中浮現出了「文化」二字。

  李世民和武則天倒還好,畢竟這李白本就是他大唐之人,而且後世所學詩作更是大部分都是唐詩。

  但嬴政和劉徹卻是再次受到了打擊,可惡!他們秦漢怎麼沒有這樣受後世人歡迎的大詩人?!

  旋即劉徹和嬴政都再次回憶了一番那後世的語文課本,然後悲哀的發現,似乎不管是文章還是詩詞都以唐宋的居多。

  民生輸給大唐也就罷了,從前的確是他們沒注意,這文化上他們不能再輸!

  這一刻嬴政和劉徹都決定要回去鞭策滿朝文武,要讓他們寫出錦繡文章好流傳後世。

  至於朱元璋想得則要更多,他回憶了一番後世的教科書,然後發現除了姜宛之前提到過的小說外,他大明好像就沒有別的文章了。

  這怎麼成?!

  可他明明很是重視文臣以及科舉啊,他大明的文化怎麼會相較於之前的朝代這般落後?

  而就在這時姜宛終於過足了癮,然後開口道,「華夏古代文化最為繁榮的還數唐宋,唐宋之前秦漢時一切都還在摸索階段,而唐宋之後大家的思想被程朱理學所束縛,變得僵化,唐宋皇室也相對開明,所以詩人詞人們能夠自由地抒發胸臆。」

  「而在唐宋之後,元太短還是異族統治就不說,明清的統治者對民眾的思想控制極為嚴格,再加上八股取士,以至於文人們再也不能之前的朝代那般自由創作。」

  「不過若要比較唐宋,我個人還是喜歡唐的詩詞。唐代後期雖然也有不少的問題,但唐詩總帶著昂揚向上的豪邁之氣。至於宋嘛,除了少數比如辛棄疾這樣的詞人之外,大多都有些悲春傷秋,估摸著是受宋朝偏居一隅的影響,簡而言之就是我不太喜歡搓宋啦。」

  天幕下本就因為自己沒能入選去到後世旅行而被受打擊的趙匡胤此時更是差點氣得吐血。

  他聽姜宛之前的話本以為她終於要誇獎大宋文化開放,結果怎麼又拐到了大宋沒能統一全國之事上?!

  這事就過不去了是吧!

  而現場中之前還糾結不已的嬴政、劉徹此時聽到解釋終於鬆了口氣。

  原來不是他們的問題,是他們的年代太早,那唐朝又占了時間上的便宜。

  不過那明清怎麼能這麼拉?!

  一瞬間,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朱元璋。

  而被眾人注視的朱元璋此時渾身一怔,這姜宛怎麼能這般說他們大明!

  那程朱理學又不是他大明所創,他只是發揚宋朝人的學說,恢復漢家傳統罷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