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嬴光煞有介事地深呼吸幾下,搖頭道:「感冒了,聞不到。」
「好吧好吧,回去煮點薑茶。」明夷無奈垂眸,唇邊卻綴著兩個淺淺的酒窩,「這花真好看。」
臨近年關,湖面已經結了一層薄冰,有小孩想上去玩,被大人拎著領子提溜回來,指著鼻子好一通罵,聲音直傳到遠處的明夷和嬴光這兒。手舞足蹈的小孩和張牙舞爪的大人,影子被上午的太陽拉得又扁又敦實。
這一點陽光逃過群山遮攔,穿過梅枝掩映,鍍到明夷身上時,嬴光下意識舉起手機。
他按下錄像,後退兩步,朝明夷揮了揮手:「明夷,看我這裡。」
明夷還是不習慣看鏡頭,但這次他學會透過鏡頭,去看很多年後他見不到的那雙嬴光的眼睛。
「我要說點什麼?」
「隨便,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嬴光看著屏幕里小小的明夷,戳戳他的臉對上焦,模糊的人臉這才清晰起來。
明夷頷首,對著鏡頭笑了笑:「這裡很漂亮,我很喜歡。許多你帶我見的新事物,我也都很喜歡……但其實這世上,並無多少比我更陳舊的事物了。所以這些時日,我無一刻不歡喜,無一處不喜歡,見到任何新鮮有趣的,都流連貪戀。這大抵就是貪心了,而嬴光,你是我最貪心的一次索求。」
說著,他又聳著肩,皺起臉甩了甩腦袋,舉動是於王公貴族而言絕不成體統的滑稽:「好肉麻……你還想聽肉麻的,我們回去說,行不行?」
嬴光也短促地發出一聲笑:「誰知道明大人這麼喜歡煽情,說話像在寫詩。」
明夷喜歡說情話,是嬴光早就發現了的,克己復禮的約束下,明夷依舊保有從他那個時代走來的,天然外放的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深沉的熱烈又被與天地爭朝夕的緊迫感放大,才讓明夷這般「肉麻」。
回程的路上,積雪消融成泥濘,明夷卻說是雪在融入大地的身體。他牽著嬴光的手,說起更多自己的曾經。那時的人很難長壽,倒逼得孩子早慧,十二歲的他就要擔任公職,第一份任命是跟隨詩官去采詩。
「那時走到故國疆域北隅,我也見過梅樹,「他回想著那年所觸摸的,樹皮皸裂的紋路,「農人折枝作柴,有個老嫗卻攔著說這是召南篇里的梅。後來詩官在竹簡上刻『摽有梅』,我總疑心那些墜落的不是梅子,是那老嫗少時的添妝。」
父王說詩歌可行教化之職,他與詩官走過山澤鄉野,卻最先看見詩歌原本的模樣——無處不是詩,無物不成詩,無人不唱詩,妻子等候遠征的丈夫,情郎求娶心上人,婉轉的詩歌會從江水順流而下,稻穗與野草都被詩官拓印在冊子上,落成最質樸的情意。
明夷很認真地對嬴光解釋:「我們那時,就該這樣說出來的。」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北方的太陽在正午也給人溜了一段隨行的影子,與融雪的泥濘抱作一團。
他就這樣延續著那一縷原始的,最真實與最赤誠。
這些日子他在樓里讀那些後人的詩,或出於語言本身的進化,或出於文學多年的積澱,遣詞造句無不精雕細琢,愈發華麗的辭藻譜出愈加繁複的篇章,卻再沒有哪一篇能像他少時跟在詩官身後,所聽見的詩歌那樣,在心中留下曠古迴響。
用你們現在的話說,「先秦文學之古拙,渾然天成,不見匠氣,雖然是詩歌文化發展的啟蒙期,其中氣象,卻要後人究其一生來撿拾。」明夷突然切換到學術頻道,令還在悄悄揉捏他手指的嬴光愣了片刻。
好在嬴光早已習慣他的跳脫。但這次,嬴光沒有配合明夷探討嚴肅的話題。
他緊了緊牽著明夷的手,那句「究其一生」還是刺進了他心底。
此後,他又何嘗不是將究己一生,都在撿拾明夷存在過的影子。
這時他才明白,知與行之辯為何值得爭吵數百年。當時忍不住一定要與明夷表明心意,是他不合時宜的知易行難。現今要他只爭朝夕,他做到了,卻還要說這一句行易知難。
明夷拍拍他的手背,抹去他發梢積壓的水汽:「肉體凡胎,總不必苛求。」
豁達如莊子,一次鼓盆而歌的長歌當哭後,尚有另一次為知己的逝去而傷懷。
他問嬴光:「中午吃什麼?」
「我泡了米粉,做南方菜,不過應該不是你那時候的南方菜。」
「回吧。」融雪也潤濕了明夷的眉梢,他將凍紅的手揣進嬴光衣兜,「回去嘗嘗你說的南方菜。」
經過村口市集,明夷忽然在人聲鼎沸中輕哼起斷續的調子,嬴光仔細辨認,聽出。蒼涼的尾音散在風裡,與遠處炊煙糾纏著升上灰白的天際。
【作者有話說】
復工復工,年也過完啦,給大家拜個晚年吧。
這章寫得很磨蹭,時間跨度很長,中間經歷了一位重要長輩的離世,好多話都無意識地想要訴諸筆端,寫出來就太沉重了,大家且看吧。
「江路野梅」——揚州八怪之一金農對自己畫梅的概括
「摽有梅」——《詩經召南摽有梅》,一位閨中少女所詠之詩
「鼓盆而歌」——《莊子至樂》中記載,莊子之妻去世時,他安慰孩子們長歌當哭,送別妻子。但在《徐無鬼》一篇中,莊子以石匠削泥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對知己逝去的懷念
「山有嘉卉」——出自《詩經小雅四月》,原是周朝官員被流放南方所作,寄託去國遠鄉的哀愁,所以嬴光會觀察明夷的表情
第58章 58.年關將近
看著電視裡放的「過了臘八就是年」,明夷說該請小道士吃頓飯,嬴光才想起來,自己貌似還欠著在離國故都路邊那頓「被迫欠下」的飯,而李三寶幫了他們這麼多,竟然也從來沒有提過報酬。
「說不準是道士也有助人為樂的kpi,但我們不能不感謝人家呀。」明夷又用上了剛學到的新詞,。
「那倒是,還得是明大人想得周到。」不說李三寶為了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奔忙這麼久,單論之前在地宮救明夷他放的那些血,這位道長年紀雖小,卻是值得敬佩。嬴光找到李三寶的號碼,打過去卻不在服務區,只好給他發信息說收到請回復。
兩天後李三寶才回電話,說前些天都在山裡,什麼也收不到。他還以為是明夷出了什麼狀況,已經買了最近時間往北京的機票。
嬴光解釋說明夷一切都好,只是想請他好好吃頓飯,李三寶道他回了老家,年底觀里太忙,不一定能抽空,既然明夷沒事,他就不急著去北京,真能騰出時間再給他們消息。他電話掛得匆忙,似乎真的一刻也閒不下來。
明夷在床尾擦頭髮,聽他那句一切都好,睫毛不自覺顫了兩下。這兩日他五感突然衰退得厲害,在浴室嗅不出沐浴液的氣味,開著窗聽不見屋檐的風鈴聲,隔著一張床連嬴光的臉都似乎有些模糊。他怔愣的這片刻,握住的髮絲也從手心穿過落下。
竟是連維持肉身都出了問題。
嬴光放下手機,側臉與他對視,他狀似不經意地垂眸,與之錯開目光。
他愈發不確定自己是否真能等到除夕那天。
過去他比嬴光更易陷入對自己的苛求,那日在山下村前,他寬慰嬴光說的那些話,本就是從嬴光身上學來的,這樣好的嬴光,他只是貪心地想再多擁有一刻。
「發什麼呆呢」嬴光在床尾坐下,順手從明夷手裡拿過毛巾,「快過年了,咱們還要找個時間下山,買年貨。」即便體溫偏低,他的手掌還是暖烘烘的,明夷特別喜歡他給自己擦頭髮。
嬴光低下頭,細心地分開明夷有些糾纏一處的髮絲,指尖一涼,便驚覺自己方才有一瞬握不住他的頭髮。嬴光的手在明夷耳後頓了頓,隨後繼續幫他梳理長發。
「年貨?你去年有買嗎?我不記得了。」明夷眯著眼睛向後仰頭,就要倒在他肩膀上。
「去年沒有,想著一個人過年,包頓餃子得了。」嬴光貼到他潮濕冰冷的發頂,要拉他起來去把頭髮吹乾。
明夷犯了懶,不成體統地縮著手腳往他懷裡鑽。
再不濟也是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量,嬴光一個不察就要被掀翻在床,只得半是無奈半是縱容地道:「好了好了,我抱你去。」
……
李三寶的第二個電話是在他們下山買年貨的時候打來的,問兩人三天後有沒有空,隔著一部手機,有點沙啞失真的聲音聽起來格外興奮,一貫氣定神閒的語速都快了不少。嬴光問是不是有什麼喜事,他卻閉口不言,只說三日之後首都機場見。等他們拎著大包小包上山,又遇到了從山上下來買筆的宋道長。老道爺捋了捋鬍鬚,笑眯眯地同他們打招呼,說到前一陣山上似乎很熱鬧,來了很多做學問的年輕人。嬴光說那是他的同事,來家裡做客,聽說山頂有古廟,職業病犯了非要上去看一看。
「道爺,您也下山買年貨呢?」
「好吧好吧,回去煮點薑茶。」明夷無奈垂眸,唇邊卻綴著兩個淺淺的酒窩,「這花真好看。」
臨近年關,湖面已經結了一層薄冰,有小孩想上去玩,被大人拎著領子提溜回來,指著鼻子好一通罵,聲音直傳到遠處的明夷和嬴光這兒。手舞足蹈的小孩和張牙舞爪的大人,影子被上午的太陽拉得又扁又敦實。
這一點陽光逃過群山遮攔,穿過梅枝掩映,鍍到明夷身上時,嬴光下意識舉起手機。
他按下錄像,後退兩步,朝明夷揮了揮手:「明夷,看我這裡。」
明夷還是不習慣看鏡頭,但這次他學會透過鏡頭,去看很多年後他見不到的那雙嬴光的眼睛。
「我要說點什麼?」
「隨便,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嬴光看著屏幕里小小的明夷,戳戳他的臉對上焦,模糊的人臉這才清晰起來。
明夷頷首,對著鏡頭笑了笑:「這裡很漂亮,我很喜歡。許多你帶我見的新事物,我也都很喜歡……但其實這世上,並無多少比我更陳舊的事物了。所以這些時日,我無一刻不歡喜,無一處不喜歡,見到任何新鮮有趣的,都流連貪戀。這大抵就是貪心了,而嬴光,你是我最貪心的一次索求。」
說著,他又聳著肩,皺起臉甩了甩腦袋,舉動是於王公貴族而言絕不成體統的滑稽:「好肉麻……你還想聽肉麻的,我們回去說,行不行?」
嬴光也短促地發出一聲笑:「誰知道明大人這麼喜歡煽情,說話像在寫詩。」
明夷喜歡說情話,是嬴光早就發現了的,克己復禮的約束下,明夷依舊保有從他那個時代走來的,天然外放的情感表達方式。這樣深沉的熱烈又被與天地爭朝夕的緊迫感放大,才讓明夷這般「肉麻」。
回程的路上,積雪消融成泥濘,明夷卻說是雪在融入大地的身體。他牽著嬴光的手,說起更多自己的曾經。那時的人很難長壽,倒逼得孩子早慧,十二歲的他就要擔任公職,第一份任命是跟隨詩官去采詩。
「那時走到故國疆域北隅,我也見過梅樹,「他回想著那年所觸摸的,樹皮皸裂的紋路,「農人折枝作柴,有個老嫗卻攔著說這是召南篇里的梅。後來詩官在竹簡上刻『摽有梅』,我總疑心那些墜落的不是梅子,是那老嫗少時的添妝。」
父王說詩歌可行教化之職,他與詩官走過山澤鄉野,卻最先看見詩歌原本的模樣——無處不是詩,無物不成詩,無人不唱詩,妻子等候遠征的丈夫,情郎求娶心上人,婉轉的詩歌會從江水順流而下,稻穗與野草都被詩官拓印在冊子上,落成最質樸的情意。
明夷很認真地對嬴光解釋:「我們那時,就該這樣說出來的。」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北方的太陽在正午也給人溜了一段隨行的影子,與融雪的泥濘抱作一團。
他就這樣延續著那一縷原始的,最真實與最赤誠。
這些日子他在樓里讀那些後人的詩,或出於語言本身的進化,或出於文學多年的積澱,遣詞造句無不精雕細琢,愈發華麗的辭藻譜出愈加繁複的篇章,卻再沒有哪一篇能像他少時跟在詩官身後,所聽見的詩歌那樣,在心中留下曠古迴響。
用你們現在的話說,「先秦文學之古拙,渾然天成,不見匠氣,雖然是詩歌文化發展的啟蒙期,其中氣象,卻要後人究其一生來撿拾。」明夷突然切換到學術頻道,令還在悄悄揉捏他手指的嬴光愣了片刻。
好在嬴光早已習慣他的跳脫。但這次,嬴光沒有配合明夷探討嚴肅的話題。
他緊了緊牽著明夷的手,那句「究其一生」還是刺進了他心底。
此後,他又何嘗不是將究己一生,都在撿拾明夷存在過的影子。
這時他才明白,知與行之辯為何值得爭吵數百年。當時忍不住一定要與明夷表明心意,是他不合時宜的知易行難。現今要他只爭朝夕,他做到了,卻還要說這一句行易知難。
明夷拍拍他的手背,抹去他發梢積壓的水汽:「肉體凡胎,總不必苛求。」
豁達如莊子,一次鼓盆而歌的長歌當哭後,尚有另一次為知己的逝去而傷懷。
他問嬴光:「中午吃什麼?」
「我泡了米粉,做南方菜,不過應該不是你那時候的南方菜。」
「回吧。」融雪也潤濕了明夷的眉梢,他將凍紅的手揣進嬴光衣兜,「回去嘗嘗你說的南方菜。」
經過村口市集,明夷忽然在人聲鼎沸中輕哼起斷續的調子,嬴光仔細辨認,聽出。蒼涼的尾音散在風裡,與遠處炊煙糾纏著升上灰白的天際。
【作者有話說】
復工復工,年也過完啦,給大家拜個晚年吧。
這章寫得很磨蹭,時間跨度很長,中間經歷了一位重要長輩的離世,好多話都無意識地想要訴諸筆端,寫出來就太沉重了,大家且看吧。
「江路野梅」——揚州八怪之一金農對自己畫梅的概括
「摽有梅」——《詩經召南摽有梅》,一位閨中少女所詠之詩
「鼓盆而歌」——《莊子至樂》中記載,莊子之妻去世時,他安慰孩子們長歌當哭,送別妻子。但在《徐無鬼》一篇中,莊子以石匠削泥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對知己逝去的懷念
「山有嘉卉」——出自《詩經小雅四月》,原是周朝官員被流放南方所作,寄託去國遠鄉的哀愁,所以嬴光會觀察明夷的表情
第58章 58.年關將近
看著電視裡放的「過了臘八就是年」,明夷說該請小道士吃頓飯,嬴光才想起來,自己貌似還欠著在離國故都路邊那頓「被迫欠下」的飯,而李三寶幫了他們這麼多,竟然也從來沒有提過報酬。
「說不準是道士也有助人為樂的kpi,但我們不能不感謝人家呀。」明夷又用上了剛學到的新詞,。
「那倒是,還得是明大人想得周到。」不說李三寶為了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奔忙這麼久,單論之前在地宮救明夷他放的那些血,這位道長年紀雖小,卻是值得敬佩。嬴光找到李三寶的號碼,打過去卻不在服務區,只好給他發信息說收到請回復。
兩天後李三寶才回電話,說前些天都在山裡,什麼也收不到。他還以為是明夷出了什麼狀況,已經買了最近時間往北京的機票。
嬴光解釋說明夷一切都好,只是想請他好好吃頓飯,李三寶道他回了老家,年底觀里太忙,不一定能抽空,既然明夷沒事,他就不急著去北京,真能騰出時間再給他們消息。他電話掛得匆忙,似乎真的一刻也閒不下來。
明夷在床尾擦頭髮,聽他那句一切都好,睫毛不自覺顫了兩下。這兩日他五感突然衰退得厲害,在浴室嗅不出沐浴液的氣味,開著窗聽不見屋檐的風鈴聲,隔著一張床連嬴光的臉都似乎有些模糊。他怔愣的這片刻,握住的髮絲也從手心穿過落下。
竟是連維持肉身都出了問題。
嬴光放下手機,側臉與他對視,他狀似不經意地垂眸,與之錯開目光。
他愈發不確定自己是否真能等到除夕那天。
過去他比嬴光更易陷入對自己的苛求,那日在山下村前,他寬慰嬴光說的那些話,本就是從嬴光身上學來的,這樣好的嬴光,他只是貪心地想再多擁有一刻。
「發什麼呆呢」嬴光在床尾坐下,順手從明夷手裡拿過毛巾,「快過年了,咱們還要找個時間下山,買年貨。」即便體溫偏低,他的手掌還是暖烘烘的,明夷特別喜歡他給自己擦頭髮。
嬴光低下頭,細心地分開明夷有些糾纏一處的髮絲,指尖一涼,便驚覺自己方才有一瞬握不住他的頭髮。嬴光的手在明夷耳後頓了頓,隨後繼續幫他梳理長發。
「年貨?你去年有買嗎?我不記得了。」明夷眯著眼睛向後仰頭,就要倒在他肩膀上。
「去年沒有,想著一個人過年,包頓餃子得了。」嬴光貼到他潮濕冰冷的發頂,要拉他起來去把頭髮吹乾。
明夷犯了懶,不成體統地縮著手腳往他懷裡鑽。
再不濟也是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量,嬴光一個不察就要被掀翻在床,只得半是無奈半是縱容地道:「好了好了,我抱你去。」
……
李三寶的第二個電話是在他們下山買年貨的時候打來的,問兩人三天後有沒有空,隔著一部手機,有點沙啞失真的聲音聽起來格外興奮,一貫氣定神閒的語速都快了不少。嬴光問是不是有什麼喜事,他卻閉口不言,只說三日之後首都機場見。等他們拎著大包小包上山,又遇到了從山上下來買筆的宋道長。老道爺捋了捋鬍鬚,笑眯眯地同他們打招呼,說到前一陣山上似乎很熱鬧,來了很多做學問的年輕人。嬴光說那是他的同事,來家裡做客,聽說山頂有古廟,職業病犯了非要上去看一看。
「道爺,您也下山買年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