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一個希求著被承認、被寬容的同類。
杜微生干啞地咳嗽著,嘴角流出的鮮血染紅了素白的衣領。但他卻還在微笑,就好像在寬容她的不知趣,就好像……她根本猜錯了一樣。
她有些焦躁了,太醫為什麼還不來?!
杜微生的手顫抖地再次握緊了她的手。
“臣……臣若得不死,”他說,“必竭盡全力輔佐陛下,終身不貳。”
這大約就是那一句她想要的海誓山盟了,在滂沱的雷電交加的雨里,虛弱的聲音化作抓不住的水汽消散去。
允元抬頭,再也控制不住地嘶叫了一聲。黃昏的大雨立刻掩蓋去她的聲音,只見巍峨的殿宇屋脊上,那騰舞的金龍仿佛要飛入濃雲滾滾的幕景之中,留下這人間的遍地殘骸。
而她,就是這人間的主人。
尾聲之一
她曾經在天下萬民的歡呼聲中,親吻過這世上最美麗的情郎。
敦德二年的那一場逆變,據說是從六年前就已種下的因果,汝陽侯臥薪嘗膽地埋伏了那麼久,卻在一日之間灰飛煙滅,嗣後的十日,皇帝下急詔搜捕汝陽侯殘黨,三族之內七歲到七十歲皆不放過,長安城中、全國上下,四面皆是家破人亡的哭聲。
皇帝據說是因兄弟相殘、哀毀過度,一連七八日自閉勤政殿中,絕不露面。這樣也就到了誕節,皇帝的二十五歲生辰,原本是一家人以至天下人融融泄泄團團圓圓的好日子,卻全然沒有操辦,聖旨的意思是今年乃是凶歲,不可再有所衝撞,於是學士院、柏梁台等工事也都暫停了下來。
當然,這也是因為主持工事的工部尚書徐賞鶴被打為汝陽侯一黨,下了大獄。據傳當日高夫人暴斃於掖庭宮的消息,就是由他傳給了兵部的黃汝訓,才讓汝陽侯一時搶占了先機;下獄之後,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又在某一個深夜,撕了自己的衣裳擰成了繩索,在地牢中自縊而亡了。
到十月初八,皇帝誕節的這一日,竟落了初雪。
*
是看到雪花結晶在窗櫳上的那一刻,允元才感到了冷。
杜微生的屍首已經送了出去,他那六十歲的老母親在宮門外等著,說要將他帶回。允元沒有出門,一應都交由趙光壽和沈焉如去辦了。
九月廿九,她守了他一夜。
整整一夜,她聽著他咳嗽。萬籟無聲的夜,他一下、又一下地,發出乾嘔一樣的古怪聲音,是因為呼吸太過濁重,堅持不住,乃從喉嚨里翻出了血沫導致的。
她有時給他擦洗身子,有時幫他清理血跡,總想對他說些什麼,卻想不出來。越是著急,就越是想不出來。
他偶爾是清醒的。睜著眼,望著高高的承塵底下畫簾飄飛,綺麗的金博山和優雅的雲母屏風,她也就隨著他的目光望過去。這是他們過去歡愛過無數次的地方,地上榻上,牆邊案側,處處都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柔軟曖昧。而在這一切優柔富貴的包圍之中,坐著她自己,宛如一個飄忽的影子。
在他清醒的時候,允元也會問他,渴不渴,想說什麼。他最終沒有提任何要求,只是安靜地凝望著她,甚至好像還有些歉意的。
過了很多、很多年之後,允元也始終想念他在那一夜垂死之際的眼神。像溫柔的手撫摸著她,像溫柔的聲音在告訴她,你沒有錯。
只是他再不能陪著她了。
*
他明明還說要給她送生辰禮物的。
外邦蕃國,諸侯郡縣,誕節的貢奉已漸漸堆滿了宮內的庫房,她還尚未去瞧過一眼。趙光壽他們暫時離去之後,勤政殿內一時也顯得空蕩蕩的,允元攏著衣襟、團著手爐走到殿外,便見地上已積了一層薄雪,而空中猶旋舞著雪花。
她下意識想喚人來同看,身邊卻只有一個小廝,她低眉認了認,道:“你原來是他身邊的人?”
“是。”春詠低了頭,“小的沒了主子,趙公公又吩咐小的到勤政殿干雜活了。”說著,他遞上來一件大氅,“陛下要出門的話,添一件衣裳?”
允元笑了,“趙光壽這個滑頭。”又擺了擺手,“你不必留在這邊,朕不需要。”
不過,她還是抬了抬下巴,讓春詠給她披上了那件大氅。她低頭呵氣,一邊團著雙手,便抬足走下台階。
原本也沒有什麼目的,但杜微生的畫院實在太近,好像不過是兩三步,抬頭也便見到了。
就在數月之前,這裡還頗是熱鬧,僕從如雲,燈火連夜。但如今推開門,卻散出一股嗆人的氣息,像是太久沒有人來了,這裡不歡迎她似的。
掌管畫院的宦官從後頭一溜煙兒地跑來,點頭哈腰地不住賠罪。允元沒有搭理,只是往畫院更深處走去。
熟悉的臥房裡,案上還放著當初那許多張松下美人圖的殘稿。她曾經問他,畫那麼多作甚?他答,不知哪一張最好。
她走過去,草草地翻了一翻。她過去就覺得這美人並不像她,如今也還是這樣覺得。可是美人的眉眼裡有一絲愁緒似的,她過去卻不曾留意到。
畫上嫣紅的鳳仙花汁已經褪色,他所承諾她的晚霞終於收梢於黑夜。
在一疊畫紙的最底下,是那一幅白鷺圖。
她記得上回看見時,他還沒有畫完。原應是一隻形單影隻的白鷺,立在模糊的重重人影之間,彷徨四顧。但如今再看,卻見四周的人影都用重筆改成了山水,白鷺煢煢地立在蘆荻飄蕩的水岸邊,流水蜿蜒向遠方的群山,山下有小亭,亭中隱約有老翁在垂釣。
澄澈的秋日天空上,還有一行飛過的鳥群,因描畫得過於細小,分辨不清是雁,是鶴,還是這岸上白鷺的同類。只見岸上的白鷺也微微仰頭望著,仿佛是望著一片空空蕩蕩的自由。
畫旁題了一行字:“翰林院供奉杜,恭頌聖壽。千秋萬世,天命所歸。”
*
走出畫院時,雪下得更深了,卻不那麼冷,風是輕細的。她望著這雪,便想到杜微生陪伴她其實不到一年,甚至都不曾與她一同看過宮牆裡的雪。
可是過了很多、很多年之後,直到允元已經禪位,垂垂老矣地扶著鳩杖,在深宮之中無所事事了,也還是會想到這一年發生的事。
記憶總是漸漸模糊,記憶里的青年永遠留在了最意氣風發的模樣。
她甚至要忘了他是怎麼死的。
自己是不是拉了他一下?
在那一個至為緊張的瞬間,她對他的感情——辨不清楚的感情——噴薄而出,藥物也將她最後的理智腐蝕殆盡,她是不是拉住了他的衣角,讓他給自己擋下了那致命的一刀?
她記不清了,她是個如此薄倖的君王。但他卻就勢護住了她,刀光劍影之中,像一個互不觸碰的擁抱。
他說:“臣若得不死,必竭盡全力輔佐陛下,終身不貳。”
允元想,就算他不在身邊,但自己到底還是做到了的。在位三十八年,海清河晏,天下太平。到五十歲時,她親自挑選了安長公主的曾孫為皇儲,親手教養他,直到六十歲時,傳位給他。
這一年,天下人都舒了口氣。就算這數十年來,所有人都裝得好像不在乎她是男是女,但當她終於將權位傳給了一個男孩,所有人還是感到倫常歸位一般的慶幸。
她將這些慶幸都看在了眼裡。
她總想知道,若是杜微生在,會有什麼諫言。也或許,他不會說什麼,只是會陪著她而已。
但他到底不在,她也漸漸不覺遺憾。在他死後,就連那場經年的噩夢也不再來侵擾她,到三十歲時,她便再也不需服藥了。
她曾經見過這世上最璀璨的煙花,也曾經得到過這世上最偉大的御座。她曾經在天下萬民的歡呼聲中,親吻過這世上最美麗的情郎。
又是一雪,她踽踽登上了長安城南的柏梁台。
這座高台花費了足足十年才建成。就如她當年所設想的,高達百尺,台周遍植香柏,香飄數里,愈是往上攀登,便愈聞清氣襲人。她也曾屢次徵召群臣到高台上來宴飲唱和,一切都像那古時候的君臣佳話一樣。
高台之上,長風浩蕩,從長安城的大道綿延出去直到風雪的盡頭,都鋪陳在帝王的眼底。
風雪盡頭,有一行錯了時節的白鷺,正往雲中飛去。
她閉上了眼睛。
*
完。
尾聲之二
此後年年歲歲,雪滿山陵。
十月初八的誕節元會,如期而至。
縱然是就在幾日之前,禁軍還曾闖入郡國客邸、城中民宅大肆搜查逮捕汝陽侯殘黨,一連七日在午市時殺人行刑,人頭一個又一個地掛上了長安城的八座城門樓。但該來的節日到底還是來了,且一絲一毫都沒有減損了歡樂的氣氛。
這也或許是允元這六年以來,過得最為輕鬆的一個生辰。過去慶德為帝時,她如履薄冰自不必說;便登基後,最初兩年也是焦頭爛額的。今年除掉了慶德,就如同除掉了一個大晦氣,她自喜上眉梢,各懷心思的臣下們也就不敢不融融泄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杜微生干啞地咳嗽著,嘴角流出的鮮血染紅了素白的衣領。但他卻還在微笑,就好像在寬容她的不知趣,就好像……她根本猜錯了一樣。
她有些焦躁了,太醫為什麼還不來?!
杜微生的手顫抖地再次握緊了她的手。
“臣……臣若得不死,”他說,“必竭盡全力輔佐陛下,終身不貳。”
這大約就是那一句她想要的海誓山盟了,在滂沱的雷電交加的雨里,虛弱的聲音化作抓不住的水汽消散去。
允元抬頭,再也控制不住地嘶叫了一聲。黃昏的大雨立刻掩蓋去她的聲音,只見巍峨的殿宇屋脊上,那騰舞的金龍仿佛要飛入濃雲滾滾的幕景之中,留下這人間的遍地殘骸。
而她,就是這人間的主人。
尾聲之一
她曾經在天下萬民的歡呼聲中,親吻過這世上最美麗的情郎。
敦德二年的那一場逆變,據說是從六年前就已種下的因果,汝陽侯臥薪嘗膽地埋伏了那麼久,卻在一日之間灰飛煙滅,嗣後的十日,皇帝下急詔搜捕汝陽侯殘黨,三族之內七歲到七十歲皆不放過,長安城中、全國上下,四面皆是家破人亡的哭聲。
皇帝據說是因兄弟相殘、哀毀過度,一連七八日自閉勤政殿中,絕不露面。這樣也就到了誕節,皇帝的二十五歲生辰,原本是一家人以至天下人融融泄泄團團圓圓的好日子,卻全然沒有操辦,聖旨的意思是今年乃是凶歲,不可再有所衝撞,於是學士院、柏梁台等工事也都暫停了下來。
當然,這也是因為主持工事的工部尚書徐賞鶴被打為汝陽侯一黨,下了大獄。據傳當日高夫人暴斃於掖庭宮的消息,就是由他傳給了兵部的黃汝訓,才讓汝陽侯一時搶占了先機;下獄之後,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又在某一個深夜,撕了自己的衣裳擰成了繩索,在地牢中自縊而亡了。
到十月初八,皇帝誕節的這一日,竟落了初雪。
*
是看到雪花結晶在窗櫳上的那一刻,允元才感到了冷。
杜微生的屍首已經送了出去,他那六十歲的老母親在宮門外等著,說要將他帶回。允元沒有出門,一應都交由趙光壽和沈焉如去辦了。
九月廿九,她守了他一夜。
整整一夜,她聽著他咳嗽。萬籟無聲的夜,他一下、又一下地,發出乾嘔一樣的古怪聲音,是因為呼吸太過濁重,堅持不住,乃從喉嚨里翻出了血沫導致的。
她有時給他擦洗身子,有時幫他清理血跡,總想對他說些什麼,卻想不出來。越是著急,就越是想不出來。
他偶爾是清醒的。睜著眼,望著高高的承塵底下畫簾飄飛,綺麗的金博山和優雅的雲母屏風,她也就隨著他的目光望過去。這是他們過去歡愛過無數次的地方,地上榻上,牆邊案側,處處都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柔軟曖昧。而在這一切優柔富貴的包圍之中,坐著她自己,宛如一個飄忽的影子。
在他清醒的時候,允元也會問他,渴不渴,想說什麼。他最終沒有提任何要求,只是安靜地凝望著她,甚至好像還有些歉意的。
過了很多、很多年之後,允元也始終想念他在那一夜垂死之際的眼神。像溫柔的手撫摸著她,像溫柔的聲音在告訴她,你沒有錯。
只是他再不能陪著她了。
*
他明明還說要給她送生辰禮物的。
外邦蕃國,諸侯郡縣,誕節的貢奉已漸漸堆滿了宮內的庫房,她還尚未去瞧過一眼。趙光壽他們暫時離去之後,勤政殿內一時也顯得空蕩蕩的,允元攏著衣襟、團著手爐走到殿外,便見地上已積了一層薄雪,而空中猶旋舞著雪花。
她下意識想喚人來同看,身邊卻只有一個小廝,她低眉認了認,道:“你原來是他身邊的人?”
“是。”春詠低了頭,“小的沒了主子,趙公公又吩咐小的到勤政殿干雜活了。”說著,他遞上來一件大氅,“陛下要出門的話,添一件衣裳?”
允元笑了,“趙光壽這個滑頭。”又擺了擺手,“你不必留在這邊,朕不需要。”
不過,她還是抬了抬下巴,讓春詠給她披上了那件大氅。她低頭呵氣,一邊團著雙手,便抬足走下台階。
原本也沒有什麼目的,但杜微生的畫院實在太近,好像不過是兩三步,抬頭也便見到了。
就在數月之前,這裡還頗是熱鬧,僕從如雲,燈火連夜。但如今推開門,卻散出一股嗆人的氣息,像是太久沒有人來了,這裡不歡迎她似的。
掌管畫院的宦官從後頭一溜煙兒地跑來,點頭哈腰地不住賠罪。允元沒有搭理,只是往畫院更深處走去。
熟悉的臥房裡,案上還放著當初那許多張松下美人圖的殘稿。她曾經問他,畫那麼多作甚?他答,不知哪一張最好。
她走過去,草草地翻了一翻。她過去就覺得這美人並不像她,如今也還是這樣覺得。可是美人的眉眼裡有一絲愁緒似的,她過去卻不曾留意到。
畫上嫣紅的鳳仙花汁已經褪色,他所承諾她的晚霞終於收梢於黑夜。
在一疊畫紙的最底下,是那一幅白鷺圖。
她記得上回看見時,他還沒有畫完。原應是一隻形單影隻的白鷺,立在模糊的重重人影之間,彷徨四顧。但如今再看,卻見四周的人影都用重筆改成了山水,白鷺煢煢地立在蘆荻飄蕩的水岸邊,流水蜿蜒向遠方的群山,山下有小亭,亭中隱約有老翁在垂釣。
澄澈的秋日天空上,還有一行飛過的鳥群,因描畫得過於細小,分辨不清是雁,是鶴,還是這岸上白鷺的同類。只見岸上的白鷺也微微仰頭望著,仿佛是望著一片空空蕩蕩的自由。
畫旁題了一行字:“翰林院供奉杜,恭頌聖壽。千秋萬世,天命所歸。”
*
走出畫院時,雪下得更深了,卻不那麼冷,風是輕細的。她望著這雪,便想到杜微生陪伴她其實不到一年,甚至都不曾與她一同看過宮牆裡的雪。
可是過了很多、很多年之後,直到允元已經禪位,垂垂老矣地扶著鳩杖,在深宮之中無所事事了,也還是會想到這一年發生的事。
記憶總是漸漸模糊,記憶里的青年永遠留在了最意氣風發的模樣。
她甚至要忘了他是怎麼死的。
自己是不是拉了他一下?
在那一個至為緊張的瞬間,她對他的感情——辨不清楚的感情——噴薄而出,藥物也將她最後的理智腐蝕殆盡,她是不是拉住了他的衣角,讓他給自己擋下了那致命的一刀?
她記不清了,她是個如此薄倖的君王。但他卻就勢護住了她,刀光劍影之中,像一個互不觸碰的擁抱。
他說:“臣若得不死,必竭盡全力輔佐陛下,終身不貳。”
允元想,就算他不在身邊,但自己到底還是做到了的。在位三十八年,海清河晏,天下太平。到五十歲時,她親自挑選了安長公主的曾孫為皇儲,親手教養他,直到六十歲時,傳位給他。
這一年,天下人都舒了口氣。就算這數十年來,所有人都裝得好像不在乎她是男是女,但當她終於將權位傳給了一個男孩,所有人還是感到倫常歸位一般的慶幸。
她將這些慶幸都看在了眼裡。
她總想知道,若是杜微生在,會有什麼諫言。也或許,他不會說什麼,只是會陪著她而已。
但他到底不在,她也漸漸不覺遺憾。在他死後,就連那場經年的噩夢也不再來侵擾她,到三十歲時,她便再也不需服藥了。
她曾經見過這世上最璀璨的煙花,也曾經得到過這世上最偉大的御座。她曾經在天下萬民的歡呼聲中,親吻過這世上最美麗的情郎。
又是一雪,她踽踽登上了長安城南的柏梁台。
這座高台花費了足足十年才建成。就如她當年所設想的,高達百尺,台周遍植香柏,香飄數里,愈是往上攀登,便愈聞清氣襲人。她也曾屢次徵召群臣到高台上來宴飲唱和,一切都像那古時候的君臣佳話一樣。
高台之上,長風浩蕩,從長安城的大道綿延出去直到風雪的盡頭,都鋪陳在帝王的眼底。
風雪盡頭,有一行錯了時節的白鷺,正往雲中飛去。
她閉上了眼睛。
*
完。
尾聲之二
此後年年歲歲,雪滿山陵。
十月初八的誕節元會,如期而至。
縱然是就在幾日之前,禁軍還曾闖入郡國客邸、城中民宅大肆搜查逮捕汝陽侯殘黨,一連七日在午市時殺人行刑,人頭一個又一個地掛上了長安城的八座城門樓。但該來的節日到底還是來了,且一絲一毫都沒有減損了歡樂的氣氛。
這也或許是允元這六年以來,過得最為輕鬆的一個生辰。過去慶德為帝時,她如履薄冰自不必說;便登基後,最初兩年也是焦頭爛額的。今年除掉了慶德,就如同除掉了一個大晦氣,她自喜上眉梢,各懷心思的臣下們也就不敢不融融泄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